道家思想,老子治国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文】希言自然。飘风不冬朝,暴雨不冬日,孰为此者? 天地而弗能久,而兄于人乎?(第二十四章)
【译文】少言施加政教法令是合乎自然规律的。狂风刮不 了一个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谁使它这样的呢?天地的 狂暴尚且不能长久,更何况是人呢?
《老子》从政治国思想的主要内容
对为政者个人的要求: 一. 道统万物,尊道循道的行政领导哲学 二. 崇尚自然,无为而治的行政领导原则 三. 以柔胜强,善下柔弱的行政领导艺术 对施政方针的要求: 一. “治大国若烹小鲜”
现代化的最终的价值,就是追求公平。在我们今天的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建构中,“公平优先,兼顾效率”才是现代化社 会的必由之路。现代化是人的现代化,而非物的现代化。
反战,适应和平和发展的时代主题
这与我们的时代主题———论 述兵事的,另有两章涉及兵事,其主导思想就是反对不义的战 争。在老子看来,战争是不祥的东西,因为战争是要死人的,真 正的遭难者是老百姓,所以有道者是不为的。
无为:通过无为产生有为。
【原文】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 而欲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阗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 欲。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第三十七章)
【译文】“道”是永恒的,是无形的。侯王如果能按照 “道”的原则为政治民,万事万物就会自我化育、自生自 灭而得以充分发展。自生自长而产生贪欲时,我就要用 “道”来镇住它。用“道”的真朴来镇服它,就不会产生 贪欲之心了,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 达到稳定、安宁。
【原文】以正治邦,以奇用兵……是以圣人之言曰: “我无为也,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 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第五十七章) 【译文】以无为、清静之道去治理国家,以奇巧、诡秘 的办法去用兵……所以有道的圣人说:“我无为,人民就 自我化育;我好静,人民就自然富足;我无欲,而人民就 自然淳朴。”
崇尚自然,无为而治的行政领导原则
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的行政管理原则,具有一定 积极意义,反对专制统治者的横征暴敛、政令名目繁 多,扰乱民众正常的生活秩序,表明老子对民众疾苦 的关注,要求治国行政应符合自然规律,不要过多干 预,要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尤其不要为了私欲随意发 动侵略战争。
但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在本质上是站在专制统 治者的立场上,无为是治国的统治术,由“无为”实 现“无不为”才是根本。老子主张不尚贤,取消文化, 不以智治国,在某些方面是为昏庸无能的统治者作辩 护,另一些方面则为统治者扼杀民智、实行愚民政策 作宣扬,带有许多消极色彩。
《老子》从政治国的现代价值
现代社会是一个生命基因的社会、生物技术的 社会、信息的社会。与先秦时期相比,时代已经发生 了根本的变化,21 世纪的人类社会发展对我们提出 了新的要求,当下时代的责任在于发展市场经济,实 现现代化,新的历史使命要求人们以新的时代意识和 时代精神去完成。而老子的思想作为一种人类古老 的生存智慧,对于我们现代人类社会同样有着重要的 启迪和借鉴价值。
当然,和任何传统思想文化一样,道家思想既有精华亦 有其糟粕。我们在总结道家思想的历史贡献时,也不应忽视 其固有的历史局限性,而是应以现代意识和科学态度,对道 家思想所固有的历史局限性和消极面予以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例如,道家因崇尚自然高远,鄙弃狭隘功利主义,而常常走 向极端,主张绝对虚无,反对一系列作为,甚至进而反对系 列人类文化、知识和技术的进步、否定文明的价值;因反对 权威和社会的等级秩序、批判社会弊端而放弃社会责任、淡 漠参与意识、不信任甚至完全拒绝任何具体实际的社会改革 措施,等等。应该看到,道家思想中的这些历史局限性和消 极面,的确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也对中华 民族精神具有一定的腐蚀性。
老子身为没落贵族,与百姓同甘同饮,深刻地体会到战 争所带来的苦难,深切地同情百姓的疾苦,所以老子会产生 与当时社会现状完全相反的“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在理 想与现实的痛苦挣扎中,老子选择了“不争”“守中”“知 足”“无为”“道法自然”的治国处世之道,对我们现代社 会的发展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局限性
【译文】天地不存在仁爱之心,它将万物看作草扎的 狗;圣人也不存在仁爱之心,他将百姓看作草扎的狗。天 地之间,不正像风箱一样吗?其中空虚而不穷尽,愈鼓动 风就愈多生出。增广见识会加速困穷,不如保持内心的清 静。
【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图 难乎其易也,为大乎其细也。天下之难作于易;天下之大作于细。是 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 人猷难之,故终于无难。(第六十三章) 【译文】以顺其自然的态度去做为,以不搅扰的方法去做事,以 恬淡无味当作味。“道”能化小为大,化少为多,用恩德报答怨恨。 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入手。天下的难 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 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轻易 允诺的,必定信用不足;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 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
《老子》的主要内涵
道
老子最重要的思想是“道”。 “道”是他 用以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最高范畴。 1、道是构成世界的本体。
2、道是创造宇宙的原动力。 3、道是天地万物运转的法则 : 一是“无为”;一是“柔弱”。
《老子》从政治国的思想
一. 名言警句
二. 主要思想内容总结
无为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 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淈,动而俞出。 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第五章)
老子《道德经》中的公平社会理念
在老子看来, 所谓“天之道”就是我们应该构建一个在 道德上值得追求,同时在实践上可行的正义原则,以此规范社 会的基本结构,决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合理分配社会合作中 的利益与承担,构建公平、公开、公正的社会制度,而这就要 求我们具有公平的社会理念。公平是社会的基本理念,公平 是体现平等、正义、人权等的基本理念,是人类社会最高的 理想与信念。
柔弱:柔—事物的生存状态,有很大灵活性;弱—即低姿态
【原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恒信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 其死也枯槁。故曰:坚强者,死之徒也;柔弱微细,生之徒也。是以 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恒。强大居下,柔弱微细居上。(第七十八章)
【译文】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 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所以坚强的 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因此,用兵逞强 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伐摧折。凡是强大的,总是处 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
。
无为而治
【原文】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 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 而已,则无不治矣。(第三章)
【译文】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 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 的筋骨体魄,经常使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 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 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道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两大 流派之一,与儒家相互激荡,相辅相成。个人认为:在中国的 传统思想中,儒家是表,道家才是真正内在。儒家其实是吸收 道家思想本质的;后来的佛教、道教都是在以道为本质上出现 的。可以说整个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是道家的文化。
道家思想和儒家思想的根本区别
儒家是“入世之学”,主要讲的是政治教化,其作用偏 重于社会。就个人来说,偏重个人的品格修养。 道家是“出世之学”,主要讲的是宇宙人生,其作用偏 重于个人,而且偏重于个人的精神层面。
道家思想与道教的根本区别
道家思想是一种哲学学派,道家追求的是清静无为,顺 应自然。 道教是一种宗教信仰,道教追求的是益寿延年,得道成 仙。
《老子》的从政治国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一.关于老子本人及其作品《老子》
二.《老子》的从政治国思想 三.《老子》从政治国思想的现代价值
老子
老子,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 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曾作过周朝“守 藏室之官”,孔子到周时曾向他问礼。老 子在周的时间比较久,约在五十多岁时, 离周往秦,西行途中经函谷关,关令尹喜 强求他著书,于是写下了讲道德内容的文 章五千来字。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老子》。 老子离关西去以后,就在秦国隐居下 来,不为世人所知,后人只传说他寿命很 长。司马迁说:“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 或言二百余岁。”这虽是传言和推测,含 有夸大之辞,但说他因“修道而养寿”而 长寿,大约是可信的。
以柔胜强,善下柔弱的行政领导艺术
老子提出的这种善下柔弱的行政领导艺术,在识 才、用才、留才上要能谦恭、善下,要求行政领导者 应能勇担责任,心细谋备,忍辱慎重,以柔胜强,弱用处 事。 老子的善下柔弱思想,是与道法自然、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等主张一脉相承的,老子的这些从“道”、 “法自然”、“无为”、“寡欲”、“柔弱”等主 张深刻地揭示了事物发展有无相生的朴素辩证统一 关系,说明善下柔弱之术是以退一步进十步、反其道 而用之等深刻哲理。
【原文】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 不为。将欲取天下也,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矣。(第 四十八章)
【译文】追求政教礼乐之学就会一天比一天增多情欲和巧伪,行无 为而治之道就会一天比一天减少情欲和巧伪;减少又减少,一直到无为 的境地。如能顺任自然不妄为,那就没有什么事情办不成。治理国家 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 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老子》
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 德经》或《道德真经》。《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共81章, 前37章为道经,第38章以下为德经,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 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上下共五千字左右。 《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 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 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有着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老子》的从政治国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2011级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
道家、道家代表人物、道家经典
所谓“道家”,是指以老子和庄子的思想为宗脉的学术派别的总 称。是“道德家”的简称,因老子《道德经》而得名。是春秋战国时 期兴起的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学派之一。 老子和庄子是其主要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另外,据说关尹、 列子、杨朱等也是道家学派早期的一些思想大师,而何晏、王弼、阮 籍、嵇康、郭象、陶渊明等则是魏晋时期援道入儒或调和儒道的一些 著名人物。 道家学派的主要经典是《老子》和《庄子》,另外,《管子》、 《吕氏春秋》、《黄老帛书》、《列子》、《淮南子》等古代典籍, 它们或也是道家的代表作,或保留了丰富的道家思想资料。
一、“无为而治”的政治价值取向 二、老子《道德经》中的公平社会理念 三、反战,适应和平和发展的时代主题
“无为而治”的政治价值取向
遵循道与天、地、人和谐的整体法则,就是老子《道德 经》对现代社会最有意义的价值选择。在老子看来,人生的 最终目的不是满足一切欲望,而是要达到与整个宇宙合而为 一的体验。作为自我,只有顺应宇宙的动态平衡、一体和谐 的法则,自然无为,无私无欲,才能发挥个体生命的创造天赋,对 人类事业有所建树。道家无为思想,对于现代可持续发展思 想的树立,把发展的代价控制在最小,有其价值和意义。老子 无为而治的思想要求统治者既不能随心所欲地去“妄为”, 亦不能脱离实际去“强为”,而要顺其自然,因势利导,严格按 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会遭到失败。
二. “小邦,寡民”
道统万物,尊道循道的行政领导哲学
在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中,道是人类社会也包括行 政领导者认识事物变化发展规律以及价值判断的重要标准, 可以用于判断人类社会生活之善恶,与道认同,恪守道的基本 精神,认识事物之间存在的朴素的对立统一关系,既是道法自 然的哲学要求,也是认识万物、日常行事、为政治国的基本 原则与价值追求。老子用朴素的辩证法观点解释道的基本精 神,揭示了万物的形成和变化不是受超自然的意志的支配,而 是“道法自然”,为人、处事、治国、行政必须遵循“道” 的基本精神,“天道自然”因而否定了神学目的论,为其行政领 导思想建构了深邃的哲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