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GKT测谎实验报告-生理心理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KT测谎实验报告-生理心理学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GKT测谎实验报告-生理心理学)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GKT测谎实验报告-生理心理学的全部内容。

GKT原理的模拟犯罪测试范式实验研究
摘要犯罪知识测试(GKT,Guilty Knowledge Test)模式是国内外应用于测谎的主要方法之一.GKT采取的基本范式是再认模式。

罪犯与嫌疑者(无辜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对作案情节及现场进行了有意或无意的识记,而后者对此一无所知.具体实验时,会询问当事人一些可能与犯罪过程有关的问题,并记录被试的生理反应指标.本实验的目的是利用 GKT(犯罪知识测试)方法,对模拟说谎情境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本实验中血压和呼吸指标可靠性低,脉搏和肌电较为敏感但准确性较差,由于实验过程中问题编制、测量方法等问题,本实验的结果不具有参考性.
关键词 GKT;测谎;多道生理仪
1 引言
说谎,即言语性欺骗,一般认为是个体通过言语表述对自己或别人的信念系统进行欺骗的行为。

有研究者提出,说谎的概念包含三个要素:第一,它确实是假话;第二,说话的人明确知道它不是真的;第三,说话的人希望听者能够认为它是真的。

说谎者在说谎时,通常表现出一些与说真话时不同的特点,称为说谎线索。

说谎线索既包括生理反应方面的线索,也包括语言和表情、肢体动作等非言语线索。

测谎,即是利用说谎线索对说话者谎言的测定。

远在现代测谎器发明之前,世界各地具有不同文化的人群中,意欲验明有些人是否正在说谎的方法就已经得到应用。

例如,古代的中国人命令疑犯咀嚼稻米粉,然后再将稻米粉吐出来;若是干燥的米粉则可验明疑犯就是罪犯。

再如,古代英国的疑犯会被给予一片面包和一块奶酪,那些吞咽不下面包和奶酪的人就被认定为有罪。

这两种方法是利用了人在紧张的情绪状态中唾液的分泌会减少。

目前,有三种方法来识别说谎者,第一是通过观察说谎者的非言语行为,例如他们的动作,是否有笑容或者视线转移,声音的高低,说话的频率,是否口吃等;第二种方法是分析说话的内容;第三种方法是用多道测谎仪来检查生理反应 (血压、心率、手掌出汗等)。

很多情况下,测谎利用的是生理线索。

人们说谎时,出于害怕谎言被揭露的复杂心理(紧张、恐惧、慌乱等),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这时,生理上会出现许多异常变化,如深呼吸、屏气、呼吸加快或减慢、脉搏加快或不稳、血压升高、汗腺分泌增加、肌肉紧张甚至颤栗等,从而导致呼吸曲线、心电图、皮肤
电和肌电图等发生相应的变化.通常,这些生理变化受植物性神经系统支配,不受主观意识控制(但这并不是绝对的)。

通过对生理反应的记录,可以推测当事人是否说谎。

犯罪知识测试(GKT,Guilty Knowledge Test)模式是国内外应用于测谎的主要方法之一.从Lykken提出该方法至今,GKT测谎模式已经获得国内外研究者的极大关注.在GKT中,犯罪信息以言语形式直接呈现,故其心理生理差异通过定向反应机制来调节,对于关键信息的加强反应不再需要归因于情绪反应.Ben等人将GKT模式成为对于心理生理测量的认知方法,因为它依据人们“知道什么”,而不是人们的情绪、注意点和条件化反应。

许多研究者的实验证实,GKT的测谎准确度非常显著地高于随机水平。

GKT采取的基本范式是再认模式。

罪犯与嫌疑者(无辜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对作案情节及现场进行了有意或无意的识记,而后者对此一无所知。

具体实验时,会询问当事人一些可能与犯罪过程有关的问题,并记录被试的生理反应指标。

GKT方法的分析依据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犯罪场景提问引发的被试反应,二是犯罪情节相关问题和无关问题引发被试反应差异。

测谎是刑事侦查的重要辅助手段,有利于帮助警察确定犯罪嫌疑人是否为罪犯。

目前办案实践中的GKT测谎模式是在测试方(警方)完全掌握确切犯罪知识的情况下用已知的犯罪知识进行测试。

因此,GKT 测谎的实践价值是在基本确定犯罪事实之后,为进一步确证罪犯身份提供生理心理方面的测试证据。

本实验的目的是利用 GKT(犯罪知识测试)方法,对模拟说谎情境进行检测,以掌握测谎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另外,对比不同被试测谎实验的测量结果,分析探讨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及影响因素,讨论测谎原理的科学性。

2实验方法
2.1被试
被试为8名xx大学心理系本科生,无心肺疾病史.其中男生3名,女生5名。

2。

2仪器与材料
仪器为RM6240 多道生理信号采集处理系统,传感器,血压计。

实验所用故事材料和问题如下:
I.模拟测谎故事情境
如下所述,即为实验中设置的犯罪情境,
供罪犯身份的被试阅读.
在A扇了我一巴掌之后,我的心情就不能平复下来。

一年半的无间断嘲讽,就是我这样的好脾气也要崩溃了。

我忍住眼泪,努力不去看自己前男友和她的各种合影,无耻的人在宿舍里到处放的都是。

我不懂小三为什么会这么理直气壮,这么下贱的东西。

我必须要报复了我下午去买了硫酸,藏在了宿舍旁的办公室里。

在回来的路上,我照了一次镜子,我还是那么单纯懵懂的那个孩子吗?也许今天之后就不是了。

等到深夜,我取出硫酸,坐在床下听室友的呼吸声。

恩真安静.两点了,我带好手套,把硫酸用力的泼向了扇我的那个婊子,当然,对准了她的脸。

然后又迅速的泼向另外两个室友,然后是我自己。

我深吸一口气闭上眼睛,泼向了我的脸。

剩下的就是藏好手套和呼救了。

被毁容的我们,都是受害者.
II.问题设置
基于GKT的方法,本实验设置了以下13个向被试提出的问题,其中问题前带有星号(*)的为相关问题,其他问题是无关问题。

1.你今天在食堂吃饭了吗?
2.你是理科的学生吗?
3.*案件发生在傍晚吗?
4.被刺的部位是胸部吗?
5.*你现在有男朋友吗?
6.*今天宿舍办公室有人吗?
7.你今天买过刀子吗?
8.*你今天买过手套吗?
9.你今天有跑步吗?
10.*案发时你在场吗?
11.*你是今天买了化学药品吗?
12.你是今天带手环了吗?
13.你今天见过狗吗?
2。

3实验程序
本实验有两名主试和五名被试,被试全部为女性。

实验开始前,主试独立编写模拟犯罪情境以及问题(如实验材料部分所示)。

同时,五名被试抽签决定嫌疑者或罪犯身份,以及实验顺序,并且这种身份对其他被试和主试均保密。

实验开始时,两名主试一人负责血压计和多导仪,一人负责提问。

要求罪犯身份的被试仔细阅读故事情节,而嫌疑者身份的被试只告知其被怀疑,不阅读故事情节。

然后实验房间
每次进入1名被试,其余被试在外等候。

被试进入实验房间后,在安静状态下测量被试的肌
电、脉搏和呼吸1分钟,并进行血压测量以作为安静状态的基准。

之后,主试严格按照编写好的语句向被试提问,要求被试统一作答“我不知道是不是 XXX”,同时利用多导生理仪记录其呼吸、脉搏参数的动态变化,并在每一个问题处打上标签;结束所有提问之后,立即再次测量被试的血压。

下一名被试进入房间,直至所有被试完成实验。

▪实验注意事项
1.主试不能知道每名被试的身份,以免
产生实验者效应;
2.主试的提问和被试的回答需要标准
化,避免因表述不统一干扰实验。

3 实验结果
本实验的数据处理时取提问问题给出后的5秒钟之内到下一个问题前的数据,脉搏取5秒钟测量,呼吸和肌电取提问结束后首个波动的波谷与波峰之间的差值.如果波动由动作、说话或其它干扰引起,忽略.如果一个波动在提问之前就开始,忽略.如果波动从提问开始时就开始上升,所取波动值从提问开始时的反应最低点开始计量。

3。

1脉搏
表3—1 不同被试的脉搏参数注:1。

标星号的为案件相关问题节点.
图3-1 不同被试的脉搏与基线差值图由上表,嫌犯0的脉搏率为71±10。

8(次/分),嫌犯1的脉搏率为60.9±4.6(次/分),嫌犯2的脉搏率为66±2.2(次/分),嫌犯3的脉搏率为59。

4±6.9(次/分),嫌犯4的脉搏率为86。

7±6.7(次/分)。

其中嫌犯0的心率变化幅度最大,其次是嫌犯4、3。

脉搏率bpm(次/分)
测量节点嫌犯
嫌犯
1
嫌犯
2
嫌犯
3
嫌犯
4
基线6758726584 19165 646686
29851 655684*37765 626290 47560 666380 *56659 677092 *67058 666175
76868 655186 *86856 665675
96167 655592 *106565 646092 *116356 6859100 125764 676292 136860 6741
86
进一步计算每名被试在每个问题后脉搏和基线的差值,并按照相关问题和无关问题进
行分类,将第13个问题剔除后,对每个被试的
有关问题脉搏基线差和无关问题脉搏基线差
进行配对样本t 检验,得到结果均不显著。

若以每三个问题为一组,脉搏基线差最大
的是有关问题则记1分,是无关问题则记0分,
得到结果为嫌犯0得分0;嫌犯1得分1;嫌犯2得
分3;嫌犯3得分2;嫌犯4得分4。

3.2
呼吸
图3-2 不同被试的最大呼吸峰值与基线差
值图
图3—3 不同被试的呼吸频率与基线差值图
由于回答问题之后有效的数据记录时间短,故在此仅对最大呼吸峰谷值和呼吸频率进
行分析。

如图所示,呼吸频率和最大呼吸峰谷
值随着问题的相关性没有趋势性的变化。

嫌犯
1和嫌犯3的呼吸频率数据均有问题,在此对
这两人的呼吸频率不作分析.其余嫌犯0的呼
吸频率为15.9±1.9(次/分),峰谷值2.1±
1.4mV ;嫌犯1峰谷值10。

8±4。

1mV ;嫌犯2
的呼吸频率为13.9±2。

8(次/分),峰谷值
2。

6±0.7mV;嫌犯3峰谷值2。

6±1。

9mV ;嫌犯4的呼吸频率为17。

6±2.7(次/分),峰谷值2。

7±2.1mV 。

同样将第13个问题剔除后,对每个被试的有关问题呼吸频率/峰谷值基线差和无关问题呼吸频率/峰谷值基线差进行配对样本t 检验,得到结果均不显著。

若以每三个问题为一组,得到结果为最大
呼吸峰谷值基线差最大的是有关问题则记1分,得到嫌犯0得分1;嫌犯1得分4;嫌犯2得分3;嫌犯3得分0;嫌犯4得分1。

表3—2 不同被试的呼吸参数
呼吸频率(次/分)最大呼吸峰谷差值(mV)
测量
节点嫌犯0嫌犯1嫌犯2嫌犯3嫌犯4嫌犯0嫌犯1嫌犯2嫌犯3嫌犯4
3。

嫌犯3的呼吸波形图没有明显的波形,无法进行呼吸频率的分析。

3。

3血压
表3-3 不同被试的血压参数
高压(mmHg)低压(mmHg)嫌

编基线测谎后基线测谎后号
089935865 11001016159 2124937468 31021076551
41231298492对测谎后的血压值跟基线进行对比,高压差值最大的是2号,测谎后的高压下降了25%,变化最小的是1号仅上升了1%;低压差值变化最大的是3号,测谎后低压下降了20%,其次是0号上升了12%。

3。

4肌电
图3-4 不同被试的肌电峰峰值与基线的差值
表3-4 不同被试的肌电峰峰值
由上表,嫌犯0的肌电峰峰值为0.44±0。

21mV ,嫌犯1的肌电峰峰值为0。

08±0。

01mV ,嫌犯2的肌电峰峰值为0。

12±0.03mV ,嫌犯3的肌电峰峰值为0.21±0。

31mV ,嫌犯4的肌电峰峰值为0.19±0。

10mV 。

其中嫌犯3的心率变化幅度最大,其次是嫌犯0。

进一步计算每名被试在每个问题后脉搏和基线的差值,并按照相关问题和无关问题进行分类,将第13个问题剔除后,对每个被试的
有关问题脉搏基线差和无关问题脉搏基线差进行配对样本t 检验,得到结果均不显著。

若以每三个问题为一组,脉搏基线差最大的是有关问题则记1分,是无关问题则记0分,得到结果为嫌犯0得分1;嫌犯1得分3;嫌犯2得分1;嫌犯3得分3;嫌犯4得分3。

结合波形图,0号嫌犯在回答部分问题之后肌电有较为明显的一个起伏然后恢复平稳,其余被试在实验全程肌电都有不稳定的波动。

3。

5
罪犯的各项指标表对比图
肌电峰峰值(mV )测量
节点嫌犯0
嫌犯1嫌犯2嫌犯3
嫌犯4
基线
0。

29 0.10 0。

23 0。

78 0.14 10。

85 0。

08 0.13 0.31 0.14 20.80 0.08 0。

14 0.05 0。

14 *30。

76 0。

09 0.12 1。

12 0.15 40.22 0.07 0。

12 0.06 0。

09 *50.30 0.08 0.10 0.06 0.14 *60.26 0。

08 0.11 0.18 0。

45 70。

21 0.08 0.09 0。

06 0。

26 *80。

29 0。

07 0。

12 0.07 0。

19 90。

38 0.07 0.13 0.05 0。

28 *100。

34 0.08 0。

13 0.05 0。

11 *110.43 0。

08 0.12 0.05 0.15 120。

53 0.07 0。

10 0.06 0。

15 13
0。

43
0.11 0.09 0。

09
0.32
图3-1 呼吸对比图(左基线,右为第8个问题
后)
图3-2 脉搏对比图(左基线,右为第8个问题
后)
图3-1 肌电对比图(左基线,右为第8个问题
后)
如图,基线呼吸平稳,在问问题之后呼吸
有明显的波动,不排除是由于回答问题而使得
呼吸变化;脉搏的基线和测谎时并无明显区
别;肌电的基线平稳,在测谎的问题后有明显
的波动。

4 讨论
4。

1 结果分析
仅从数据的分析上来看,本次测谎中每项
生理指标的结果不一致,稳定性不统一,也没
有随着问题的相关性而有趋势性变化的指标
和被试。

如果将各指标下的得分简单相加,得
到结果为0号得分2;1号得分8;2号得分7;3
号得分5;4号得分8,其中1号和4号得分最
高,0号得分最低.结合波形图,则有0号嫌
犯的肌电波形图会在部分问题回答后又明显
波动。

综上,本实验并不能明确地指出罪犯,实
验得到的结果并不可靠。

实验开始前的抽签指定的罪犯为0号.
4.2 实验影响因素
▪测谎问题的设置
本次实验的问题设置有明显的漏洞,在设
置的问题中除了第5、6题,其余题目的主语
均为“你”,而要求的回答方式为“我不知道
xxx”,这与现实明显不符,所以不论是有关
问题还是无关问题,罪犯和嫌疑人其实都在说
谎。

这个问题或许是导致除了罪犯以外的被试
心率和肌电变化也比较激烈的原因.如果将
主语均改为“罪犯”则可以避免这个问题,而
且问题的编制也不是很合理。

其次,本次实验的问题没有分组,问题数
目也较少难以进行推论统计。

▪仪器问题
本实验所用的仪器极易受影响,尤其是测
量脉搏和肌电的仪器容易受到被试身体移动的影响。

因此结果中的部分数据可能并不是由于说谎而引起的生理反应,产生了混淆。

▪被试状态
测谎器记录的受测者的情绪唤起并不唯一源于说谎,它也受制于受测者的紧张、焦虑等情绪心理反应,心理、智力是否健全、能否正常地进行情绪唤醒。

有学者认为“测谎仪的被测对象受条件的限制,由于心理和生理方面的原因,有许多人还不适合测谎。

被测试对象必须是生理上处于良好状态,心理上没有缺陷,生理和心理都健康的人。

一般呼吸不规则的患者、心脏病患者、孕妇、心理变态者等不适合进行测谎。

测谎技术测试的生理参数,主要选择那些大脑最不容易控制的如皮肤电、脉搏等,如果被测者体能达不到要求,测试图谱就很难分析。

在本实验中我们不能确定被试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是否适合进行测谎.并且“罪犯"在测谎时会采取策略抑制自己的生理反应,据“罪犯"说,在刚刚进入实验室时十分紧张,从脉搏指标也可以看出被试在前三个问题的时间内都处于紧张的状态,心率远高于基线值,肌电指标的水平也偏高;而在之后被试进入状态则开始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采取策略,该策略也取得了成效,被试在之后的数据上显示比较平稳。

▪环境问题
本实验的实验环境嘈杂,无关人员(与本组实验无关)较多,装修噪音较大,均会影响被试的状态从而使得多道生理仪记录的结果受到影响。

4。

3 测谎原理及其科学性
综上,我们已知测谎是由于精心设计的问题与测谎的主题相关,被测者在回答这些问题时会刺激心理活动,从而触发生理反应,这些生理参量的变化可以被记录在测谎仪所描绘的图谱上,测谎人员通过识别图谱并结合心理学等科学的知识来分析被测者的心理状态,从而推断其是否说谎。

经过一代一代的研究者的研究,可以保证测谎原理的科学性,但实际上测谎的信效度还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由于测谎技术是由测谎仪、测谎师、受测者、测试模式和评价体系构成的系统,所以任何环节都会影响到测谎的信效度.具体来说测
GKT 测谎实验报告-生理心理学
8
谎技术效度的影响因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测谎器性能价格比、智能化、易敏度和是否便于操作;测谎员按规程操作的态度和技巧;问题编制的质量及其排列顺序;受测者生理心理状态以及是否采取策略;测谎的时机和测谎的环境等。

在过去的研究中往往会对测谎得到的生理指标进行评分,在数量化评分方法中,要比
较对相关问题和控制问题的生理反应。

评分一
般有四种,生理反应无差异记0,有明显差异
记1,强烈差异和激烈 差异分别记2和3。

但是目前为止对于什么是“明显”、“强烈”
和“激烈”的差异还没有统一的标准
“测谎这一称谓限制甚至歪曲了心理测
试技术的作用,其实,除了鉴别被测者供述的真实程度,心理测试技术更为重要的用途是用来判断被测者与案件有无关联,对案件是否有过认知关联到何种程度等。

"(杜娟,2007)所
以若在掌握了一定证据的基础上,将测谎用以确认被测者提供材料的真实性以及和案件的相关性,在符合本文上述的条件下测谎是有较高的信效度的;但如果仅凭测谎来断案,或者在上述条件均不成熟的情况下运用测谎的方法,则易导致冤假错案。

参考文献
[1]杨治良(1998)。

实验心理学。

浙江教
育出版社.
[2]沈政, 林庶芝. 生理心理学(第二版).
北京大学出版社.
[3]2014, 生理心理学实指导手册。

[4]杜娟, & 陈小萍。

(2007). 测谎实验
的原理及应用。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6(4),
50—53。

[5]杨越, & 傅根跃. (2009)。

测谎研究的新进展. 应用心理学, 15(4), 322—328。

[6]傅根跃, 马艳, & 缪伟。

(2004)。

犯罪知识测试(gkt )测谎模式及其变式的实验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2(4), 410—4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