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王安石诗歌接受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王安石是宋代独树一帜的文学家,是开启一代风气的文坛巨匠。

他还是伟大的政治改革家,但深受党争的影响,两次罢相,最终归隐山林。

王安石诗歌现存一千六百多首,其诗歌历来备受关注。

但由于其政治身份的影响,有追捧者,必然也少不了诋毁者,因此在宋代,人们对王安石其人及其诗歌品评不一。

本文秉着客观的学术态度,对王安石诗歌在宋代的接受情况进行还原。

本篇论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

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进行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现状与研究价值等,在“接受美学”与古典诗学结合的基础之上,探究接受史研究方法,确定本文的研究思路。

正文主要分为四章:第一章探究王安石诗歌在宋代接受过程中的嬗变,以四个时间阶段为节点,按照时间顺序对接受情况进行历史脉络上的梳理。

先对熙宁之前王安石诗歌创作情况进行了简单的交代,此后王安石诗歌接受经历了四个时期:一是熙丰时期,王安石诗歌在政治与文学两大要素的影响下,达到了接受的高峰。

二是结合北宋晚期复杂的党争事实,对元祐与绍述两个阶段的接受情况进行总结。

三是南宋高宗时期,受多重因素影响,王安石诗歌接受进入了沉寂阶段。

四是南宋中后期,对于王安石诗歌的关注,趋于理性的思考。

四个时期前后贯通,在纵向上呈现出了王安石诗歌在宋代的接受轨迹。

第二章为宋代党争下的不同维度的接受,主要探讨新党和旧党对于王安石诗歌的不同接受态度。

此章分为两节,第一节以新党成员为研究对象,探究新党对于王安石诗歌的关注与接受情况。

第二节则是以旧党为研究对象,随着党争日趋白热化,接受的情况也随之发生变化,甚至影响到旧党后辈对王安石诗歌的接受。

第三章以江西诗派与中兴诗人两大诗人群体为研究范围,探究个人创作经验对王安石诗歌的接受,其中以黄庭坚与陆游对王安石诗歌接受为研究重点。

此章以诗人创作者为主体,研究不同诗人对于王安石诗歌接受的情况。

第四章采取个案分析方法,对宋诗话关注王安石诗歌的几个重点问题进行探究。

以诗评家为主体,探究宋代诗话对王安石诗歌的具体阐释。

从好词佳句品评、诗歌归属考辨与集句诗研究等角度出发,结合宋代诗话本身的特性,揭
I
示诗评家眼中的王安石诗歌。

结语部分对王安石诗歌在宋代的接受情况进行了总结,探究王诗接受规律与独特之处,并将王诗接受史与苏轼、黄庭坚诗歌接受史进行比较,总结三人诗歌接受史不同与共通之处。

在本文的基础之上,展望元明清时期王安石诗歌的接受流变。

关键词:王安石;诗歌;接受;宋诗话
II
Abstract
WangAnshi, a great litterateur who developed his own writing style in the Song Dynasty,is the literary master that leads a whole generation’s culture.He also dedicates to political reforming, but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political conflicts, WangAnshi quit his position twice and went back to start his own life in mountains ultimately. The number of Wang’s poemsismore than 1,600, which attract much more attentions.However, because of the impact of Wang’s political identity, some people support him and some do not. Thus,different judgments are passed to bothWangAnshi and his poetryin the Song Dynasty. This article restores the acceptance history of WangAnshi’s poetry under the objective academic attitude.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introduction, text and conclusion. The introduction mainly introduces the article’s theoretical basis, research status, research value and so on. The paper explores the method of accepting history on the basis of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acceptance of aesthetics" andclassical poetics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 research ideas of this article.The main text is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nvestigates the evolution of WangAnshi’s poetry acceptance process in the Song Dynasty with four time periods for nodes,and hackles the acceptance historically and chronologically. At first, the chaptersimply explains the situation of WangAnshi when he creates the poetry before Xining.Since then,Wang Anshi’s poetry acceptance has gone through four periods:Firstl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two elements—politics and literature, Wang’s poems reached the peak of acceptance in the Xifeng period.The second is regarding to the facts of the complex political conflicts in the late Northern Song Dynasty, the article sums up the acceptance in Yuanyou and Shaosu.Thirdly, due to multiple factors that affected in the Southern Song Gao Zong period,the acceptance of WangAnshi’s poems is coming into the silence stage.Fourthly,in the late Southern Song Dynasty, the attention toWangAnshi’s poetry tends to rational thinking. These four periods linked thoroughly, what’s more, the acceptance trajectory is showed vertically in the Song Dynasty.
III
The second chapter illustrates the acceptance of the party competition in the Song dynasty from different dimensions. It focuses on discussing the different attitudes aboutWang Anshi’s poemsbetween the new party and the old party. This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and the first section concerns the new party members as the object of study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attention and acceptance that new party pays and has for Wang Anshi's poetry.The second section just switched the object of study to the old party. With the increasing fierce party conflicts, the situation of the acceptance also changed a lot, and it even affects the offspring’s acceptanceabout Wang Anshi’s poetry.
The third chapter demonstrates the acceptance of Wang Anshi’s poems by personal experience, the article takes the two poet-groups as the research scope, which are the poets fromJiangxi Poetry Sectand the poetson Resurgence Parnassus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among these, Huang Tingjian and LuYouare the key points of researching Wang Anshi’s poetry acceptance.This chapter takes poet creators as the main body to study the acceptance of different poetsfor Wang Anshi’s poems.
The fourth chapter uses case analysis method to explore the key issues ofWang Anshi’spoems.This chapter regardsthe poem critics as the main body, and aims to investigate Wang Anshi’spoems throughthe Song poetic criticism.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good words and good sentences, the study of poetic attribution and the study of poems, as well as combining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ritics themselves, this chapter is using the critics’ eyes to reveal Wang Anshi’spoems.
The conclusion part summarizes the acceptance of Wang Anshi’s poems in the Song Dynasty, and explores the regularity and uniqueness of Wang's Acceptance, meanwhile, it compares the accepted history between Wang’s poetry and SuShi,Huang Tingjian’s poetry, and concludes both different and common places in the accepted history among the three poems. On the basis of this article, we can see the acceptance of Wang Anshi’s poems in the Yuan,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Keywords:WangAnshi; poetry; acceptance; the Song poetic criticism.
IV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I)
目录 (V)
绪论 (1)
一理论基础 (1)
二王安石诗歌研究现状 (3)
三宋代文学接受史研究现状 (6)
四研究价值及意义 (8)
第一章 宋代王安石诗歌接受的历史嬗变 (10)
第一节 诗可以群
—— 熙、丰时期的接受高峰 (12)
一政治地位之确立 (12)
二诗歌风格之变 (14)
三元丰末苏王之交游 (15)
第二节 北宋晚期对王安石诗歌的接受
——以元祐、绍述为例 (18)
一元祐学术与朝局变幻 (18)
二元祐时期诗歌创作与王安石诗歌接受 (20)
三绍述时期王安石诗歌的接受 (21)
第三节 政治干预文学
——宋高宗时期对王安石诗歌的贬抑 (22)
一学术背景与政治基调 (23)
二《明妃曲》的再解读 (25)
V
第四节 南宋中后期的理性思考 (26)
一永嘉学派:叶适及门人 (27)
二江湖诗派:以刘克庄与敖陶孙为例 (29)
第二章 党争背景下不同维度的接受 (32)
第一节 新党作家群的“奉为圭臬”及后期流变 (32)
一以王安石为中心的诗歌唱和与交游 (33)
二新党作家群之“奉为圭臬” (36)
三新党中的流变:王吕之争 (40)
第二节 旧党对荆公诗歌接受流变 (42)
一政治侵袭文学 (43)
二党争干预接受 (44)
第三章 创作经验与王安石诗歌接受 (51)
第一节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51)
一诗歌接受的前提 (51)
二黄庭坚对荆公诗歌接受 (54)
三江西诗派对于荆公诗歌的接受 (58)
第二节 陆游与杨万里 (62)
一陆游的“王安石情结” (62)
二杨万里初学半山诗歌 (68)
第四章 审美经验与王安石诗歌接受 (71)
第一节 古今不经人道语 (71)
一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72)
二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 (74)
第二节 “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的归属问题 (76)
第三节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公案 (79)
第四节 宋诗话对荆公集句诗的品评 (82)
VI
结语 (88)
参考文献 (90)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95)
致谢 (96)
VII
绪论
随着古典文学研究不断的推进,加之二十世纪“接受美学”理论的引入,文学研究又开辟了新的领域。

王安石作为宋诗名家,其诗歌在宋代受到了较多的关注。

为了进一步研究王安石诗歌在宋代的接受情况,本文将“接受美学”与古典诗学相结合:首先阐述理论基础,其次综述王安石诗歌的研究状况与宋代诗歌接受史现状,最后分析本文的重难点,提出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一理论基础
“接受美学”理论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从西方引进过来的一种文学理论,或称之为“美学理论”。

与外来文化的引进一样,“接受美学”理论也经历了引进消化、借鉴和比较熟练运用的阶段。

首先是接受美学的代表著作相继的翻译与出版:1987年出版了尧斯与霍拉勃的《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次年伊瑟尔的《审美过程研究——阅读活动:审美响应理论》出版。

1989年朱立元的《接受美学》与张思齐的《中国接受美学导论》出版。

其次是将接受美学理论与古典诗学相结合,专著方面有陈文忠的《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杨文雄的《李白接受史研究》、尚学峰等著的《中国古典文学接受史》、李剑锋的《元前陶渊明接受史》、王玫的《建安文学接受史论》与邓新华的《中国古代接受诗学史》等,学术论文方面有朱立元、杨明合著的《试论接受美学对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启示》与陈长荣的《接受美学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等。

最后是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后接受美学与古典诗学研究结合的井喷时代,研究对象有全面的接受研究也有具体作品研究。

对于接受史、文学史与批评史三者的认知,朱立元与杨明二两位先生曾提出:“接受史或效果史是沟通文学史和批评史之间的桥梁:文学史提供基本素材;效果史主要历史地描述读者群体对作家作品反应批评;批评史则是效果史的理论概括形态,主要是对古代文学理论、观念、范畴、方法的历史考察。

批评史提供了效果史形成的理论框架,效果史也从读者接受方面对文学史的发展趋向产生制约作用。

效果史既联接着文学史(对具体作家作品进行评析),又联接着批评史(由具体评析上升为范畴、命题、观念、理论),起着中介、枢纽的作用。


1
①此说法较为准确的概括了接受史、文学史与批评史之间的关系,这为本文的理论建构提供了参考。

“接受美学”理论在古代文学的研究中早有萌芽,例如中国古代文论就是后代对前代文学创作实践理论的评价与总结,同时后代作家(或群体)的创作对前代作家的主动学习与接受,这种情况在古代文学史中较为常见。

“接受美学”理论与中国古典诗学的结合,是在上述前提的基础上,更加趋于细致化、动态化与系统化。

就接受者而言,在接受过程中并非独立的,要受到社会条件(政治制度、思想潮流、文学范式等)的制约,也受自身条件的约束,如自身的家学渊源、文学喜好、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等。

对于诗歌的接受,不只限定于诗人这一群体,还有诗评家等关注诗歌的士人。

接受者从诗歌的特质和审美的角度对诗歌给予品鉴,将“以情读诗”与“以诗读诗”相结合,创作出完整的艺术境界。

就同一首诗歌而言,每一个时期都会产生特有的感悟,同一时期不同的接受者感悟又不同,纵向与横向交叉形成了生动的接受历程。

陈文忠先生《中国古典诗歌接受史研究》一书从理论上对古典诗歌的接受史进行探究,并将接受史分为了效果史、阐释史和影响史三方面。

其中阐释史是以诗评家为主体的研究,这一说法也正说明了诗评家是将批评史与接受史衔接起来的重要一环,本文将设专门章节进行论述。

在上述理论基础之上,对王安石诗歌在宋代的接受情况进行研究,需要限定一下范围。

首先明确接受的两类情况,一类为“以情读诗”,是对诗歌感情基调的把握。

另一类为“以诗读诗”,是具体到对诗篇诗词、表现手法、语言形式的分析感悟。

其次对于诗歌唱和与文人交游的定位,这些并不属于具体的诗歌接受,但是这些是接受事实发生的前提,或称之为先决条件。

所谓“知人论世”,在接受研究中依然适用,交游与唱和是对接受对象的关注与了解的过程,同时让接受过程更加生动。

本文会对这一情况进行论述,作为接受历程中的一环,在接受史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价值。

最后,诗歌的批评作为更大的审美范畴,可谓是接受研究的外延。

党争在宋代作为一特殊的政治现象存在,考虑到王安石是党争中的核心人物这一要素,对于王安石诗歌的关注不能只局限于诗歌的接受与学习,应该也要把党争之中的批评也包含其中。

故批评作为接受的外延,也划入了本文的研究范畴。

①朱立元、杨明:《试论接受美学对中国文学史研究的启示》,《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第90页。

2
二王安石诗歌研究现状
王安石作为宋代文坛大家,对于王安石诗歌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随着王安石研究地不断深入,二十世纪以来研究成果不断增多。

梁启超先生的《王安石传》与邓广铭先生的《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两本传记,为王安石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于王安石文学研究的论著主要有李德身的《王安石诗文系年》、汤江浩的《北宋临川王氏及文学考论——以王安石为中心》、高克勤的《王安石与北宋文学》、方笑一的《北宋新学与文学——以王安石为中心》与刘成国的《变革中的文人与文学——王安石的生平与创作考论》等。

关于王安石的研究,从评传到诗文系年都有涉及,并且在二十一世纪初开启了多角度多维度的研究态势。

纵观王安石诗歌研究的学术动态,主要集中在几个热点问题上:王安石前后期诗歌研究,以后期诗歌为重点;荆公体的内涵探究;王安石的禅诗研究。

(一)晚期诗歌研究
王安石诗歌以熙宁九年(1076)罢相后退居金陵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直道其胸中事”,晚年追求“深婉不迫之趣”,在诗歌内容与风格上有明显的不同。

近代以来研究王安石晚期诗歌的论文较多,整体来看对于荆公诗歌的前后两个分期基本上达成了共识。

早在1980年,张白山先生发表《王安石前期诗歌及其诗论》①和《王安石晚期诗歌评价问题》②,对王诗前后期风格作了比较。

认为王诗前期政治诗成就更大,晚年所写诗歌远不如前期。

指出王安石前期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结合得比较完美和谐,后期诗歌虽在艺术造诣和语言运用上更精湛圆熟,然而所表现的思想实质的内在价值远不如早期诗歌。

张白山先生的文章折射出那个时代对于王安石诗歌的态度,更加注重文学研究的社会功用性。

关于王安石晚期诗歌的评价,周亮先生的《如何评价王安石后期的诗歌创作》③指出了宋代诗人对王安石晚期诗歌的两种评价:“闲澹说”和“悲壮说”,但认为两种说法都不够全面。

王安石在隐居钟山时期,是集儒、释、道于一身
①张白山:《王安石前期诗歌及其诗论》,《文学遗产》1980年第2期,第61-70页。

②张白山:《王安石晚期诗歌评价问题》,《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5期,第123-134页。

③周亮:《如何评价王安石后期的诗歌创作》,《贵州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4期,第68-71
页。

3
的复杂人物。

周亮先生重视荆公诗歌的完整性,试图去纠正“闲澹说”与“悲壮说”的以偏概全。

此文以王安石晚期诗歌为研究对象来探讨王安石的心境,对宋代诗人的评价进行理性的分析,尽可能去还原晚期王安石诗歌中的心境。

此外,庄国瑞与陈金香二人合著的《王安石晚年诗风转变的内在原因》①主要是探究了王安石诗风转变的原因。

纵观王安石的生平经历,可以看出他的诗歌深受他自身经历的影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其前后诗风是一以贯之的,即使是后期诗风的改变,也是建立在前期的诗歌创作的基础之上。

(二)“荆公体”内涵的争论
将“荆公体”视为王安石晚期绝句的代称,源自于严羽《沧浪诗话·诗体》。

严羽论到历代诗体时将王安石诗单列一格,将“荆公体”与东坡体、山谷体、邵康节体、诚斋体并列。

从文学史角度来看,王水照先生主编的《宋代文学通论》中对“荆公体”进行了阐述,认为狭义的荆公体是指王安石晚年的近体诗,但并不同意将王安石的风格限定于此。

将王安石的诗歌分为新变期、创意期、精工期,对荆公体的思辨色彩、议论化特点、讲求技巧法度等特征进行了分析。

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认为王安石写景抒情的绝句在当时诗坛享有盛誉,是王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从学术动态来看,此问题的早期研究以莫砺锋先生的《论王荆公体》②一文为代表,此文从体裁、风格、语言等方面阐释“荆公体”,将“荆公体”视为王安石整体诗歌风格的概括。

并指出,王安石在早年也不轻视诗歌艺术,其对诗歌艺术精益求精的追求是从早年就开始的。

莫砺锋先生还认为所谓晚期王安石创作态度的转变促使“荆公体”的形成的观点,太过于局限。

故“荆公体”应指的是王安石诗歌的独特风格,主要风格特征是既新奇工巧又含蓄深婉。

同时“荆公体”既体现了宋诗风貌的部分特征,又表现出向唐诗复归的倾向。

沈松勤先生的《北宋党争与“荆公体”》③一文从党争角度出发,认为“荆公体”的内涵,直接由熙、丰党争孕育而成。

试图通过党争切入,探究“荆公体”形成的内在原因,将“荆公体”视为诗人经历党争之后内心感知的外化形态。

刘成国先生的《“荆公体”别解》④对“荆公体”提出了新的见解,认为所谓的晚期绝句说是受了严羽《沧浪诗话》的误导。

并且采
① 庄国瑞、陈金香:《王安石晚年诗风转变的内在原因》,《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 期,第113-118页。

②莫砺锋:《论荆公体》,《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与社会科学版)》1994年第1期,第23-34页。

③沈松勤:《北宋党争与“荆公体”》,《文学遗产》1999年第4期,第48-54页。

④刘成国:《“荆公体”别解》,《文学遗产》2006年第4期,第149-151页。

4
用了新材料,认为早在北宋后期,江西诗派中的洪刍便已经提及“荆公体”了。

洪刍的《老圃集》卷上“七言古”中有《戏用“荆公体”呈黄张二君》一诗,此处的“荆公体”应为“集句体”。

刘成国先生提出的集句说自成一家,此观点也值得参考。

对“荆公体”的内涵的认识存在争议,主要有晚期绝句说、诗歌风格说、集句诗体说等三种观点。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于“荆公体”的内涵进行了多角度的阐释,体现了二十一世纪文学研究多维度、多层次的研究特质。

(三)禅诗研究
王安石的禅诗创作,与王安石晚年的生活方式与处事心态密不可分。

王安石精通佛禅,晚年写出了具有物我两忘意境的禅趣诗。

其禅诗也备受学界关注,1996年,万伟成先生的《禅与诗:王安石晚年的生活寄托与创作思维》将禅与诗视为王安石晚年生活之寄托,认为佛禅对王安石晚年生活方式、哲学思想、诗词创作进行了全面的渗透。

之后韩国学者朴永焕先生的《王安石禅诗研究》①一文,从王安石与禅之关系、其禅诗的创作特点、其禅诗的思想内涵三个方面对王安石的禅诗进行研究,较为全面的对王安石的禅诗进行了剖析。

需要指出的是,此文将王安石禅诗的表现手法分为了以禅法入诗、以禅理入诗、以禅趣入诗、以禅言入诗四类,认为王安石将直觉观照、心悟得法为根本的禅法带进了诗歌。

2006年,霍松林、张小丽的《论王安石的晚年禅诗》一文将王安石的禅诗归为禅言诗、禅理诗和禅趣诗三大类,主要讨论了其禅趣诗的艺术特色。

认为佛禅的引入,导致王安石晚年的诗风发生深刻的变化,肯定了王安石禅诗在宋代的开创性成就。

从王安石禅诗的某一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的有:屠青、毛建军的《试论王安石晚年禅诗的艺术成就》、庄国瑞的《王安石晚年禅诗中的超然之境》与刘洋的《王安石禅诗的美学价值》等。

除此之外,对王安石禅诗进行整体研究,主要集中在硕博学位论文:2003年暨南大学林成伟的硕士学位论文《王安石与禅》,2004年复旦大学张渔的博士学位论文《王安石与佛教》,2012年吉林大学宫波的博士学位论文《佛禅与王安石诗歌研究》。

关于王安石禅诗的研究由浅入深,呈现出较多的研究成果。

综上所述,关于王安石诗歌的研究成果甚丰,对王安石诗歌艺术特色有了深刻而准确的把握。

尤其是二十一世纪以来,王安石诗歌研究呈现出多维度多
① 〔韩〕朴永焕:《王安石禅诗研究》,《佛学研究》2002年第6期,第172-182页。

5
层次的研究盛况。

但对王安石前期诗歌还不够重视,应该整体把握其诗歌。

同时,王安石诗歌深受政治变法、经学思想与禅宗老庄等因素的影响都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但后人对王安石诗歌的接受这一问题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需要进一步的探究。

同时,宋人对王安石诗歌的态度与评价需秉着客观的态度进行还原。

三宋代文学接受史研究现状
随着中西诗学理论的结合,古典诗歌的接受史研究越发成熟。

宋代文学接受史研究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不断地开拓,宋诗接受研究也正是这一文化版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宋代文学接受史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关于宋人对前代文学的接受的研究。

2003年,安徽师范大学谷曙光的硕士学位论文《韩愈诗歌在北宋的接受历程及其诗学意义发微》以时间为线索对韩愈诗歌在北宋的接受历程进行梳理,并专题论述了欧阳修、王安石、苏轼与黄庭坚对韩愈诗歌的接受。

在此基础上对此接受历程所蕴含的诗学意义进行探究,为二十一世纪宋代文学接受史研究提供了参考视角。

2010年,四川师范大学王红霞的博士学位论文《宋代李白接受研究》侧重于对李白在宋代的接受情况进行研究,时间限定于整个宋代,依照时间顺序进行研究。

李白作为唐诗名家,一直是宋代接受史的重点关注对象。

除此之外,杜甫、陶渊明也是宋人学习的楷模,所以在宋代接受史研究上也有较多研究成果。

2010年,宋皓琨的《论王安石对陶渊明的接受》一文,认为王安石对于陶渊明的接受以熙宁九年(1076)为节点,分为了前后两个阶段。

并且王安石的接受不仅限于诗歌,学陶诗、用陶文都是其接受的重要表现。

此文选取了宋代某一代表诗人,对前代先贤的接受进行剖析,更具有针对性。

2014年,陈斌的《苏轼对杜诗的接受》一文从诗学批评、诗歌创作和词体创作等三个方面入手,探究苏轼对杜诗多方位多角度的接受。

宋代文学的创作,多受前代文人的影响,宋初三体就是宋诗对唐代文学接受的典型案例。

宋代文人对前代文学的接受,又受自身文学偏好、诗学背景、政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纵观宋人对前代的接受情况,可以看出陶渊明、杜甫、李白等文学大家,成为了宋代文学接受史的重点研究对象。

另一方面是宋人对本朝文人或其作品的接受。

苏轼作为文学大家,在宋代备受推崇。

以苏轼为例,探究宋人对本朝文人及作品的接受研究情况。

2007年,
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