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三“蒸汽”的力量2教学教案人民版必修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蒸汽的力量”
【课标要求】了解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记英国工业革命的条件、时间、进程。
理解英国的海外殖民扩X与工业革命的关系;工业革命的重要成就;工业革命各项成就间的关系。
2.识记工业革命完成的时间及其影响。
理解工业革命改变了英国和世界的面貌。
说明工业革命怎样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工业革命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作用的分析,培养同学阅读教材的能力、知识重组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工作机相互作用以及各部门间相互促进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判断、联系、推理分析历史的方法。
通过对工业革命背景和影响的充分理解,培养学生由史及论、由论及史的能力。
主要是发现
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历史思维能力,感悟历史知识的魅力,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其次是图表、数字等材料的运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材料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再次是迁移法,即举一反三法。
通过分析、引导,使同学逐步培养由此及彼、知识迁移、自主分析的能力;如圈地运动使英国农业完全纳入资本主义轨道,我国的三农问题如何借鉴;我国怎样成为真正的世界工厂。
此外,还有启发法。
通过启发,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如对工业革命原因和影响的分析,可引导学生尽可能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既宏观把握历史,有能微观观察历史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使学生感悟科技对英国历史、世界历史的巨大推动作用;感悟工业文明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地位,感悟工业文明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影响,感悟工业文明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通过理解殖民扩X与世界市场的拓展的关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多样性与曲折性,进而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以积极的态度应对民族在历史发展中机遇与挑战
【教材分析】
工业革命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程,大大改变了世界的面貌。
本课介绍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进程,阐述了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基本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第一目“从珍妮机到蒸汽机”,介绍了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棉纺织工业领域里首先出现的技术发明和革新创造、蒸汽机的广泛运用及其影响;第二目“从工场到工厂”,介绍了工业革命对英国产生的直接影响;第三目“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简单地介绍了工业革命从英国拓展至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概况,重点介绍了工业革命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推动作用。
本课的基础知识是工业革命的时间、进程、最早发生在英国的主要原因;几方面的影响。
本课的重点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过程和意义。
难点是如何从宏观上把握第一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工业革命与人类文明进程。
涉及人类文明从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的转型的重大问题。
工业革命的影响则从生产工具的进步、生产手段和生产形式的演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形式的变化三个方面阐释了。
二、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
工业革命促进了整个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推动了现代经济运行方式的初步形成,全球市场的一体化和全球分工的经济运行模式初现端倪,也就是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本课要略讲的是工业革命的进程,因为学生初中已有相应的基础。
本课教师和学生容易忽略的地方是一些基本概念。
如,机器、工厂、世界工厂、世界工场、工业化、城市化、资本原始积累、自由主义等。
本课还应注意学生知识铺垫的缺乏,如工业革命前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殖民战争、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圈地运动、黑奴贸易、工场手工业的积累等。
本课必修一、二相关联系:必修一第七单元《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第八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必修二第五单元《开辟新航线》、《血与火的洗礼》。
本课与政治学科的连接:
1.从经济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依靠科技进步;关于市场经济;关于世界市场、关于价值、剩余价值、劳动力价值等
2.从哲学上: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从政治学上:全面行使国家职能;科教兴国。
本课与地理学科的连接:
1、两次工业革命对工业布局的影响
2、环境污染与人地关系思想的变化
3、英国的气候、资源条件、地理位置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
有初中《工业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基础,还有高一上学期必修一的基础;刚进入高中,有较强的进取心和好强心理,上课与教师的配合情况应当是不错的。
课改的学生。
经过四年的课改训练,也就是长期的学习目标的三维化达成,素质应当是不错的;但是通史的学习有所缺失,理解工业革命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可能不够完整和牢固,如工业革命前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殖民战争、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圈地运动、黑奴贸易、工场手工业的积累等。
不熟悉的学生。
师生对对方的知识储备、思维习惯、表达方式甚至语速等,均不熟悉,有待于在课堂互动过程中尽快缩短磨合时间。
教师尽量通过介绍鲜活的史实,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化繁为简、由浅入深,让学生理解复杂的历史变化中的实质,力求让课堂成为师生之间智慧与灵魂的对话。
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英国工业革命的过程和意义
难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设计意图:重点和难点是教学中学生必需掌握的和难以理解的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习要求,确定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活动: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利用已有的知识,探索未知的领域,达到解决问题,增长才干,提高认识的目的。
设计意图:按课程改革的精神,通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能够轻松高效地学习。
教学形式:
在本节课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还课堂于学生,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大家相互启发,共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课堂动起来。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尊重他人的意
识。
教法和学法:材料学习法、思辩学习法、问题教学法和创设情景法等;
学法:角色扮演法、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阅读法和讨论法等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中提供的现成的材料进行教学,既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又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中问题的理解,提高学生对教材的兴趣,一举多得。
教学媒体:多媒体、挂图。
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媒体,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以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文字、地图、图片、视频资料,制作ppt课件;预设课堂教学方案;
学生:通过互联网和图书馆,分组收集哈格里夫斯、瓦特、富尔顿和史蒂芬孙的发明故事,组长对材料进行加工、处理、提炼;进行课前预习;表演人员进行排练。
导入新课: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如果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就得导致革命。
而革命解放了生产力,从而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
那么,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又是怎样反作用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的呢?或者说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又是怎样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的呢?”由此讲述新课:
一、“大工业”的狂飙时代
(1)、英国工业革命的历史条件
工业革命为什么首先发生在英国?
1、政治前提: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
经过17世纪的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确立了统治地位,这就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前提。
2、条件:
A、劳动力和国内市场
由于呢绒出口的猛增,圈地养羊盛行,18世纪,英国圈地运动的开展剥夺农民直的生产资料,形成庞大的无产者队伍,提供了为手工生产提供了大量必需的大量劳动力。
B、资金
英国殖民者积极发展海上贸易,对殖民地人民进行残酷的掠夺,还通过海上劫掠、贩卖奴隶、殖民战争等,积累了大量的资本,这就为英国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
C、技术
另外,英国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生产技术知识。
这些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可能性。
②可能性:市场的扩大
而英国工业革命的必要性是什么呢?引用材料“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
工场手工业也不能再满足这种需求了。
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说明工业革命开展的直接推动力是市场的扩大和需求的增加。
到18世纪中期,英国打败了法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
由于英国国内外市场扩大了,商品销售量随之增加了。
工场手工业的生产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这就对工场手工业提出了技术改革的要求。
在当时的世界各国中,只有英国具备了进行工业革命的各种条件和因素。
所以工业革命于18世纪中期首先在英国发生。
(2)、英国工业革命的进行
1、发明和使用机器
在英国各个工业部门中,机器的最早采用的是新兴的工业部门棉纺织业。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工业革命从棉纺织业开始?
①珍妮机
飞梭不是真正的机器,第一台真正的机器是珍妮机。
珍妮机的出现是棉纺织业第一项具有深远影响的发明,使纺织效益提高了40倍以上。
珍妮机的发明,一般认为是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
之后,有更多的机器被发明出来并得以应用,在冶金、采煤等其他行业,也出现发明和使用机器的高潮。
机器生产开始取代手工生产,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工业生产出现了革命
性的变化,第一次工业革命到来。
②阿克莱特水力纺纱机
阿克莱特水力纺纱机——近代机器大工业诞生,同时资本主义大工业制度确立。
2、大工厂制度
工业资本主义开始占主导地位。
3、动力方面——瓦特的改良蒸汽机
在机械化装置多使用水力和风力,受到自然条件制约,这制约了机器生产进一步的发展。
瓦特经过多年的钻研,广泛汲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制成了性能可靠的蒸汽机,1785年投入使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并将其带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蒸汽机为机器大工业的发展解决了至关重要的动力问题,还为机器大工厂的建立开拓了极其广阔的地理空间,工业革命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人们因此把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称为“蒸汽时代”。
4、交通运输方面
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研制出的世界上第一台蒸汽机车试运行成功。
1825年,英国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史蒂芬孙的火车头拖着一长列客车和货车前进,时速达25公里,开拓了
陆地交通运输的新纪元,人类进入了所谓“铁路时代”。
1840年以后,欧洲大陆和美国也相继开始了大力兴建铁路的时期。
火车出现以后,英国掀起修建铁路的热潮,不到三十年的时间就修建了近万千米的铁路,把各个城市都连接起来。
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蒸汽汽船。
他使用从英国进口的万能蒸汽机,驱动客轮在哈得孙河航行,揭开了蒸汽轮船时代的序幕。
远洋货轮把英国的消费商品运销到世界每个角落,从根本上改变了地球上各地区彼此隔绝的状态。
它迅速地扩大了人类的活动X围并加强各地之间的交往,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3)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对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关于工业革命的影响让学生先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1: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力有惊人的发展。
以英国为例,从1770年到1840年,每个工人的生产率平均提高20倍,……英国原棉消耗量从1800年的5200万磅,到1840年的45590万磅。
生铁产量1720年为25000吨,1840年增至13940吨。
材料2: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指出:“新生的工业能够这样成长起来,只是因为它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工具,用工厂代替了作坊,从而把中等阶级的劳动分子变成工人无产者,反从前的大商人变成了厂主;它排挤了小资产阶级,并把民间的一切差别化为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对立。
”
材料3:1760年,英国5-10人万的城市只有一个,1851达到13个;1851年,1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已经有7个。
特别是新兴工业城市的发展,如曼彻斯特、利物浦、格拉斯哥等等。
1851年,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城市人口总和已经超过农村人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50.2,初步实现城市化。
材料4:资产阶级,由于一切生产工具的迅速改进,由于交通的极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进文明中来了,它的商品的低廉价格,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最野蛮最顽强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
……它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
阅读材料后让学生结合材料概括工业革命在哪几个方面产生了巨大影响?
1、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水平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由于采用机器生产,工厂越来越多,手工工场逐渐被挤垮。
资本主义生产制度最终取得了统治地位。
与此同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也猛烈冲击着落后国家的旧思想和旧制度。
2、引起社会变革
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重大变革。
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工业资本家大量增加并逐渐形成
了工业资产阶级。
工业革命的进行,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涤荡了封建势力,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包括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已不再是主要矛盾,资产阶级反动剥削本性的暴露,无产阶级为改变自己的处境而展开斗争,使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工人运动逐渐兴起。
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从无产阶级一出现就开始了,对社会的发展进程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3、工业革命还促进了近代城市的兴起。
4、密切了世界各地间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最终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
更重要的是,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第一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机器大工业为把国际间的交流推向全球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为全球各地区、各国和各民族的沟通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随着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获得迅猛发展,廉价的、新奇的、优质的商品成为打开别国门户、换回工业原料的利炮,当时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蒸汽机的发明,汽船的航运、铁路的畅通,大大改变了交通运输的条件,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紧密,交往也更加便捷,到19世纪中后期,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形成了。
5、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分离,转入工业生产,然后,又被机器排挤,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6、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人们的生活条件改善。
7、促进了科学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补充指出,带来了环境的污染,引导学生看P80页“学习思考”加以理解。
(4)工业革命的推广
1825年,随着英国取消机器出口的禁令,工业革命在美洲和欧洲大陆开展起来;机床的出现和通用部件的标准化生产,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二、打造“世界工厂”
1、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原因
①工业革命使英国的实力大大增强。
②政府采取了一些经济措施:
A、政治方面:某某化改革(三次议会制度改革、职业警察制度)
B、经济方面:自由主义思潮
C、法制方面:法制化建设
D、外交方面:“炮舰政策”
E、文教方面:兴办教育
2、具体表现:看教材表格,增加对教材的理解。
指出此时伦敦成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
三、世界市场的孕育和成熟
1、世界市场的形成
①途径:列强的对外扩X
②根本动力:工业革命
③联结纽带:交通运输业发展
④重要保障: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2、形成标志:19世纪中期,日本的“开国”和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以及中国的“门户开放”
3、世界市场逐渐成熟
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原则的确立,使世界经济交流更理智,信用增强,标志其逐渐成熟。
本课小结:作为“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的第三课时,工业革命是世界近现代史的重要内容。
从文明史X式的角度看,本课是物质文明工业化进程的关键;从现代化的角度看,本课又是现代化使命中工业化、全球化的节点;从全球史的角度看,本课还是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的重要篇章。
教材围绕着工业革命的产生和扩展,分析了首先爆发于英国的前提和条件,介绍了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探讨了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核心内容是工业革命及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课堂练习]
自编练习:一课一练
思考题:请学生结合英国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谈谈我们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教学反思:
1、要注意课堂形式的多样化,注意形成课堂的生成系统,充分让学生参与,在师生互动中完成教学目标。
2、在课堂生成中,应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点的落实有机的结合起来,注意将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教学关键点结合起来。
3、采用直观教学法,让学生在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水到渠成地理解工业革命和世界市场抽象概念和问题,有效地化解难点。
4、以问题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为主,配合其它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在课内外活动中,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
6、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积极的人生观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国家发展人人有责”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