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伤寒与温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伤寒与温病
鲍艳举;花宝金;苏庆民
【期刊名称】《陕西中医》
【年(卷),期】2008(029)008
【摘要】自温病学从医林之中独树一帜以来,一直存在着“伤寒”与“温病”的争论。

中医治病主要依靠人体患病后正邪相争所反应的症状特点即证候来治病的,笔者认为伤寒与温病的本质区别点应由症状反应来判定,而非由所伤病邪而判定。

《伤寒论》六经辨证涵盖了温病,六经理明,万病理通,而《伤寒论》全书内容又详述了温病的证治,用《伤寒论》的理论和方证治疗温病亦是早已存在的事实,温病学亦是在《伤寒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未“”跳出伤寒圈子”。

1伤寒与温病的区分取决于症状反应明清时期,一些温病学家在没有搞清楚温病和伤寒区别的情况下,便主观认为“伤寒是伤于寒邪”(即《伤寒论》主要是讲风寒外感病的),“温病是伤于温热之邪”(即温病学主要是讲风热外感病的)。

其实,中医辨证论治所说的证,是人体感受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后与人体正气相争所反应出的症状、证候来判断,而不依据感受的是什么外邪,因感受寒邪后,可反应出寒证,也可反应出热证;感受了热邪也可反应出寒证或热证。

中医治病,之所以辨证而不辨病,是与它的发展历史分不开的。

因为中医发展远在数千年的古代,当时既没有先进科学技术为依据,又没有精密实验器材的利用,故势必不可能像近代西医面向病变的实质和致病因素,以求疾...【总页数】2页(P1075-1076)
【作者】鲍艳举;花宝金;苏庆民
【作者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00053;北京西苑医院,1000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
【相关文献】
1.浅议温病对伤寒论的发展 [J], 张熠炜
2.从寒温之争论述伤寒、温病的学术研究概况 [J], 潘冰
3.《伤寒论》中的“伤寒”与“温病” [J], 吴文军;冯全生(指导)
4.《伤寒论》中的"伤寒"与"温病" [J], 吴文军
5.温病专题讲座——第二讲伤寒与温病 [J], 邓铁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