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013高考真题+模拟新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38.H I N[2013·广东卷] 有学者在研究世界经济贸易关系时提出了以下论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

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

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这种处境开始改善。

但一直到18世纪,原有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仍没有改变。

随着欧洲人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经济贸易体系,并在其中发挥日益增大的影响力,到19世纪欧洲终于成为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

——据《白银资本》等
(1)根据材料,13到18世纪,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居优势地位的是哪个地区?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经济贸易中处境开始改善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与18世纪相比,19世纪欧洲和中国在世界经济贸易中的相对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政治、经济原因。

(3)结合史实说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38.[解析] 本题以《白银资本》切入考查13世纪以来世界贸易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问题,考查考生提取史料有效信息,分析、综合应用各种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1)问首先根据材料可以轻松得出中国与印度在世界贸易中心的地位,分析16世纪欧洲在世界贸易中地位开始变化的原因,可以从欧洲的经济发展、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活动等相关内容分析。

第(2)问首先根据材料指出19世纪欧洲与中国贸易地位的变化,然后从18世纪到19世纪中国与欧洲两个方面比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国际关系差异,分析变化原因。

第(3)问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趋势从二战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美日欧经济三足鼎立、第三次科技革命下世界经济合作加强、世界经济区域组织、亚洲经济发展等角度说明即可。

[答案] (1)亚洲:开辟新航路,殖民扩张,得到大量的贵金属,并在国际贸易中获得丰厚利润。

(2)欧洲上升;中国下降。

原因:欧洲建立资本主义政治体制;进行工业革命;对外殖民扩张;充分利用既有的经济贸易体系;中国仍坚持封建专制统治;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遭受西方侵略。

(3)二战后初期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基础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建立了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欧盟等,区域集团化趋势不断加强;冷战结束、世界贸易组织建立,越来越多国家融入世界市场,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

H1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
12.H1[2013·安徽卷] 下图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

它反映了这一时期()
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
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
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
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12.B[解析] 本题通过图表切入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

图表反映的是两汉至隋唐时期安徽境内水利工程兴修的情况,可见从两汉到隋唐总趋势是增长的,故说明农业总体是向前发展的,本题选择B项。

由图表不能得出安徽农业居于全国领先水平和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A、C两项不合题意。

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宋朝时期而非隋唐,故D项错误。

16.Q1 H1 I2 M3[2013·北京卷] 下列各项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16.C[解析] 本题以史实与史论的逻辑关系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理解“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等史学研究方法的能力。

A项宋代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是正确的,但也不能据此得出宋代以后雕版印刷术“基本不再使用”的结论;B项在“长安城”发现坊墙的证据也不能够得出当时在唐代“城市中普遍实行坊市制”的结论;D项因为没有对工业投资的数据,因而无法得出“工农业发展失衡的局面得以改变”的结论。

C项中提供的数据能够得出英国已经成为典型的外向型经济国家的结论。

故选C项。

2.H1[2013·四川卷] 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

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
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
B.纺织家黄道婆创造的新式纺车
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
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
2.C[解析] 本题通过文字材料考查中国纺织业的发展。

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说明在商朝时期已经出现养蚕缫丝的纺织业,故本题选择C项。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和《说文解字》中的记载不能确定商朝时期出现纺织业,故排除A、D两项;黄道婆是元朝时期的人,故B项不合题意。

2.H1[2013·天津卷] “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

”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 A.政府的大力推广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
C.商品经济的发展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
2.B[解析] 本题以中国古代纺织原料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对古代手工业技术进步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区别棉花种植的不断扩大与棉花能够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在原因上的不同。

A项政府的大力推广、C项商品经济的发展、D项棉花成为经济作物,这些条件都不同程度地推动了棉花种植的扩大。

但是,棉花能够逐渐成为主要的“纺织原料”,其前提条件还是棉纺织技术的改进,故选B项。

38.H1 H2 J1[2013·浙江卷] 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
材料二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

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

……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

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臵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三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

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

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

……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阅读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3)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38.[答案] (1)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关系: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

变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纺织业显著发展,市镇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

(2)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

(3)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

但使原有经济结构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出现新成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创办,民族工业兴起;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市场。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商品经济的发展及近代以来经济结构的变动等知识点,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

第(1)问的第一小问为基础知识再现题,根据设问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计日受值”“王江泾镇‘多织绸……居者可七千余家’”作答。

第(2)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鬼国……通商……中国商人……狂”“农人……家家臵纺车”“无……心种菽粟”作答。

第(3)问为基础知识再现题,根据设问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41.A2,H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a)、图(b),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41.[答案] 示例一:信息:汉代的州集中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唐代的道南北分布大体平衡。

说明:汉唐间南方社会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示例二:信息:汉代州名与唐代道名有很大不同。

说明: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

[解析] 本题以汉唐地图为切入点,考查汉唐政治变化。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地图材料,并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准确解读地图的信息。

解答方法是根据地图先概括历史现象,然后说明现象体现的道理。

此题是一道开放性试题,只要能够选择好角度,概括现象、说明问题即可。

东汉的十四州在黄河中下游就有9个,分布较集中;唐朝的十五道全国各地比较均衡;经济决定政治,说明是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也可以从名称变化说明问题,唐朝的道多以山川河流命名,体现了山川地理对政治的影响。

1.H1[2013·江苏卷] 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

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

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1.B[解析] 本题以材料形式考查了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A项的表述与题干中的信息“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不符;C项中“必备品”的说法过于绝对,应排除;D项的表述在题干中无法看出,应排除。

由题干中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墓葬中出土大量铁农具的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出现并在农业生产中推广,这有利于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故B项的表述与题意相符。

15.H1[2013·福建卷] 《唐六典》记:“工巧业作之子弟,一人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
长矛)之工,二
年……教作者传家技。

”这表明唐代工匠()
①频繁更换工种②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③职业是世袭的④是临时工人
A.①②B.②③
C.①③D.③④
15.B[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准确解读材料并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考查内容为唐代手工业的发展。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

“不得别入诸色”体现了限制工种调整,故排除含①的选项。

“工巧业作之子弟”“传家技”体现了官营、世袭的特点,故排除含④的选项。

14.H1 I1[2013·北京卷] 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
生产的青花瓷。

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
A.北宋中期B.元末明初
C.明末清初D.鸦片战争时期
14.C[解析] 本题以一艘载满中国青花瓷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命题者设计的迷惑点在于提供了“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的信息,学生容易联想到与之相关的时间如北宋、元朝等。

其实突破该题的关键点是“荷兰东印度公司”出现的时间,它成立于1602年,因此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也得在17世纪初,这大致相当于中国的明末清初。

故选C项。

1.[2013·盐城模拟] 《吕氏春秋·审时》:“凡农之道,厚(候)之为宝。

”《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任地》:“时至而作,渴时而止。

”《齐民要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

”以上四则材料均反映了()
A.中国古代农业根据节气安排生产
B.中国古代农业注重因地制宜
C.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
D.中国古代农业发展尊重自然规律
1.C[解析] 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为宝”“犹用药也”“渴时而止”等,四则材料均体现了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答案为C项。

2.[2013·太原模拟] 下图是甘肃莫高窟壁画“农作图”中的一幅,这反映出()
A. 唐代在西北率先实现了生产工具的革新
B. 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已影响到西北地区
C. 中国的农业开始确立铁犁牛耕的模式
D. 土地的日益集中导致人民生活困苦
2.B[解析] 观察图片,可知其反映的是唐代曲辕犁,而其在甘肃莫高窟壁画中出现,说明该项农业生产技术已经在西北地区出现,故选B项。

3.[2013·皖南八校联考] 我国的南北分界自古是淮河—秦岭一线。

据美国学者贾志扬统计,唐代科第人物中北方占绝对优势,然而到了宋朝,淮河以南考中进士的学子却占了95.2%。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源于()
A.丝绸之路的衰落B.政治中心的转移
C.程朱理学的兴起D.经济重心的南移
3.D[解析] 题干中反映的现象应属于政治现象,而政治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应是经济现象。

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

南北朝、五代十国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出现了北方人口南迁,带动南方经济发展。

宋朝时期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南方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南方文化的发展。

故选D项。

4.[2013·临沂模拟] 唐初规定:凡是均田人户,每丁每年除要向国家交租外,还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每丁每年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役,则每丁可按每
天交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分以代役。

此规定有利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B.官营手工业的发展
C.民营手工业的发展D.家庭手工业的发展
4.B[解析] 本题以材料形式考查了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

由题干中的信息可知,扬州之所以好,是因为在这里可以通过经营盐业和典当业等而变得富有。

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学而优则仕”和“读书求功名”的传统观念,故本题应选B项。

封建社会一直恪守士农工商的身份界限和重农抑商的政策,故排除A、D两项;C项的表述与题干中的信息“经营盐、典仕而商”不符,故排除。

5.[2013·洛阳模拟] 据《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

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

勤有余布,亦兼鬻(yǜ,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

”这反映出当时登州()
A.自然经济解体
B.家庭手工业发展
C.民营手工业向农村扩展
D.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5.B[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与阅读材料的能力。

材料大意是:山东半岛最东部的登州府家庭棉纺织业相当普遍,生产的布料除自给外还卖到乡里的集市上,再由布贩转运卖到城市去,因此B项正确。

H2讲古代商业的发展及古代的经济政策
38.H1 H2 J1[2013·浙江卷] 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
材料二1840年后,长江三角洲的村镇无不受到开埠带来的影响。

时人有诗: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

……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

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臵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材料三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

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暴力”一词,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

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

……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阅读材料一,
概括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

(2)仔细阅读材料二中的诗歌,结合时代大背景,分析长江三角洲的村镇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动。

(3)阅读材料三,按照“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的思路,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38.[答案] (1)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关系: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

变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纺织业显著发展,市镇经济繁荣,资本主义萌芽。

(2)自然经济加速解体;农产品商品化,受到世界市场的影响;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发生变化。

(3)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

但使原有经济结构遭到破坏,社会经济出现新成分;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企业创办,民族工业兴起;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市场。

[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商品经济的发展及近代以来经济结构的变动等知识点,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

第(1)问的第一小问为基础知识再现题,根据设问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二小问可根据材料一中的信息“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计日受值”“王江泾镇‘多织绸……居者可七千余家’”作答。

第(2)问可根据材料二中的信息“鬼国……通商……中国商人……狂”“农人……家家臵纺车”“无……心种菽粟”作答。

第(3)问为基础知识再现题,根据设问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16.H2[2013·浙江卷] 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宰相王涯上奏:“商人乘马,前代所禁。

近日得以恣其乘骑,雕鞍银镫,装饰焕烂,从以童骑,骋以康庄,此最为僭越。

伏请切令禁断。

”以下对当时商人地位的判断,错误
..的是()
A.经济地位优越
B.政治地位低下
C.遭受全社会的鄙视
D.实际上没有自由民的平等地位
16.C[解析] 本题以材料形式考查了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A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雕鞍银镫,装饰焕烂”相符;B、D两项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最为僭越,伏请切令禁断”相符;题目只涉及统治阶层对商人的限制态度,未涉及人民群众的态度,故C项中“全社会”的说法过于绝对。

本题应选C项。

3.H2[2013·四川卷] 下表是1620年和1850年江南八府一州城乡人口统计。

据此判断,这一时段该地区()
A.基本实现了城市化
B.城市经济规模扩大
C.农业经济日渐凋敝
D.人口增速全国领先
3.B[解析] 本题由图表切入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从图中数据可知1620—1850年城镇人口增长两倍多,而农村人口增长不到一倍,可见城市经济规模扩大明显,故本题选B项。

由图表信息不能得出基本实现城市化的结论,故A项错误。

城市和农村人口都在增加,说明农业经济在增长,C项错误。

从图表中不能得出人口增速全国领先的结论,本题D项错误。

10.H2[2013·山东卷] 《汉书·食货志》记载:“贾人有市籍,及家属,皆无得名田,以便农。

敢犯令,没入田货。

”该禁令的主要目的是()
A.限制商人经营范围
B.增加赋税收入
C.加强商人户籍管理
D.保护小农经济
10.D[解析] 本题以《汉书·食货志》对当时商人政策的记载为切入点,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材料、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本题的难点在于读懂材料信息,突破点是“重农抑商政策”知识的运用。

材料信息的大意是汉代的商人及其家属有专门的户籍,他们无法得到国家按照一般户籍和爵位分配的田地,以便保护小农经济。

如果商人违犯国家对商人的法令,其拥有的田地和财产将被没收。

根据以上分析,只有D项符合题意。

25.H2[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 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

据此可知宋代()
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
C.土地兼并缓和D.自耕小农衰退
25.D[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宋代“不抑兼并”,地主占有大部分土地,自耕农成为兼并的对象,D项正确。

北宋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排除A项;宋代土地兼并现象严重,排除C项;B项是土地兼并的结果之一,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故本题应选D 项。

26.H2[2013·新课标全国卷Ⅱ] 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
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26.D[解析] 本题考查古代商业的发展。

材料反映了明朝取道江南经江西越大庾岭到广东的商道忙碌的情形,结合明朝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这一知识点,判断D项正确。

其他三项在材料中未涉及。

故本题应选D 项。

4.H2[2013·江苏卷] 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

”材料反映了()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4.B[解析] 本题以材料形式考查了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旨在考查考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和对历史知识再认再现的能力。

由题干中的信息可知,扬州之所以好,是因为在这里可以通过经营盐业和典当业等而变得富有。

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学而优则仕”和“读书求功名”的传统观念,故本题应选B项。

封建社会一直恪守士农工商的身份界限和重农抑商的政策,故排除A、D两项;C项的表述与题干中的信息“经营盐、典仕而商”不符,故排除。

13.H2[2013·广东卷] 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

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

”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
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
13.C[解析] 本题以桓谭的言论切入考查对重农抑商政策的理解,考查考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

本题的解题关键一是时间“东汉初年”,二是核心内容“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所以桓谭主张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A项错在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项商人与封君勾结,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中央集权削弱与史实不符;D项与材料相违背。

41.H2[2013·北京卷] 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
41.[答案] 变化:从东汉后期至唐朝前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总体有所增加。

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数量增加。

原因:①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仍,人口大量南迁,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

②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县城数量增加。

③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县城总体数量增加。

[解析] 本题以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的变化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表格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事物的能力。

解读表格类材料信息时,要坚持“先总后分、纵横比较”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本题的第一小问先总,可以得出“总体增加”的结论,把表格数据进行横向比较可以得出“唐代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县城数量大量增加”的结论,把表格数据进行纵向比较可以得出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于黄河流域”、唐朝前期“两大流域县城数量趋于平衡”的结论。

第二小问的原因要结合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的社会状况组织答案。

但要注意的是,在回答原因时,一定要结合第一小问的几个结论分别进行论证,不能够过分概括回答,否则容易大量失分。

40.H2,C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我国是最早利用海洋的国家之一。

殷墟即发现了来自南海乃至阿曼湾的海贝。

齐国借助“边海”的地理条件,发展“鱼盐之利”,成为春秋战国时最为富庶的国家。

汉代“海上丝绸之路”雏形即已出现,魏晋而后,僧人“附商舶”西行“求法”,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方式。

宋元时代指南针等远洋航行工具的使用,使海外贸易达到鼎盛。

明朝前期,在郑和下西洋的背景下,出现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胜览》《星槎胜览》《西洋番国志》等,记录海行见闻,反映当时东南亚、印度以及阿拉伯、东非等地的风土人情、山川形胜。

明后期,郑若曾针对倭寇等问题,在《筹海图编》中明确提出“海防”的主张:“欲航行于大洋,必先战胜于大洋。

”而明、清政府常常采用“海禁”的办法。

到鸦片战争前,“各省水师战船,均为捕盗缉奸而设”。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国被卷入世界市场体系,通商口岸不断增加。

魏源认为海运“优于河运者有四利:利国、利民、利官、利商”。

1842—1846年,茶出口增长一倍,丝的出口增长将近五倍;1846—1856年,茶出口又增长55%,丝的出口增长三倍多。

海关税收从1861年的490余万两增加到1902年的3000余万两。

1866年,左宗棠创办福州船政局,附设福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