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人称照应对比分析_从_祝福_汉英版本看汉英两种语言的人称照应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中国海洋大学学报6(社会科学版)
J OURNA 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Social Sciences Edi ti on)2004年第5期NO.5.2004
汉英人称照应对比分析
)))从5祝福6汉英版本看汉英两种语言的人称照应差异*
许保芳赵红岩
(烟台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烟台264025)
摘要:以韩礼德和哈桑的语篇衔接理论为依据,以鲁迅作品5祝福6及其英译本The New-Year Sacrifice(杨宪益、戴乃迭译)为主要语料,通过对汉英人称照应的使用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探究两者在具体运用上的不同之处及其在翻译中的体现。
关键词:语篇衔接;人称照应;对比分析;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5X(2004)05-0077-04
一、引言
人称是谈话双方用话语传递信息时的相互称呼,其体系由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构成。
人称一词来源于希腊语中/戏剧角色0一词的译名,拉丁语中为persona。
戏剧中的主角为第一人称,次主角为第二人称,其余为第三人称;后来分别用来指说话人自己(addresser),说话对象(addressee),听话人以及说话人和听话人以外的人(others)。
在语义学中,照应(reference)是指词所代表的事物、行为及特征之间的关系。
[1](P389)在韩礼德和哈桑一书中,照应是衔接理论的重要范畴,也是实现语篇衔接的重要手段之一。
[2](P32)人称照应(personal reference)作为照应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照应类型中最常见的一种。
[3](P53)我国语言学家胡壮麟等人把衔接理论介绍到国内,并用于汉语研究。
而作为衔接手段之一的人称照应并没有引起广泛关注,而对这种照应手段使用的汉英对比研究则更少。
国内除了几本对比研究的专著如胡壮麟、潘文国、黄国文、赵世开、朱永生、何善芬等提及人称照应对比之外,[3](P50-56)[4](P336-341)[5](P90-104)[6](P9-37)[7](P14-37)[8](P499-501)对此鲜有深入的理论研究。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发现,对人称照应现象关注的学者并不多,较有影响的有金积令和许余龙。
[9][10]姜先行曾经就汉英两种语言体现在人称指示上的共性进行过系统地阐述。
[11]本文则选取具体的语料,通过对5祝福6中英版本的比较,着重探究汉英两种语言在小说体裁中人称照应的体现有何差异,以及译者如何遵循其规律在翻译过程中进行灵活处理。
二、语料简介与数据统计结果
本文选取的语料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中国现代作家鲁迅的小说5祝福6和杨宪益、戴乃迭的英译本The Ne w-Year Sacrifice。
[12](P2-55)译者杨宪益以蔚为大观的翻译精品,深厚的文化造诣,成为中国译坛巨匠。
对于他的翻译成就,5中国译学词典6做出了权威评价:/杨宪益先生系我国当代成就卓著的翻译家,外国文学专家。
自40年代起,他即与夫人密切合作,译出了大量卷帙浩繁的经典名著,将中国丰富的文化遗产逐一向外国推介。
同时,他又精通多种外文,又把世界各国的文学瑰宝,译介给中国读者,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0[13](P822)多年来,众多学者对其译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普遍给予高度评价。
杨宪益、戴乃迭合译的5祝福6等六篇鲁迅小说均作为耶鲁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中国文学0课程教材。
笔者因此选取此语料,并分别对两种文本中的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代词,物主代词、反身代词及暗示人称照应的关系代词(who,whom,whose)的出现频率进行了统计分析。
统计时采取原作(the o-riginal)与译作(the rendering)对照的方法。
现将统计结果列表如下:
77
*收稿日期:2004-05-10
作者简介:许保芳(1975-),女,山东聊城人,烟台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助教,硕士,主要从事功能语言学、语篇分析研究。
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物主代词反身代词暗示人称的关系代词总数汉语1133319544210406英语202524941961113968
三、讨论
(一)汉英人称照应使用频率对比
如上表所示,汉英语篇中人称代词出现频率差
异很大。
汉语文本中共出现406次,英语文本中则
高达955次(不包括暗示人称的关系代词的数量)。
造成如此差异的原因笔者归纳为两条:
1、从形态上讲,英语中的人称代词有性、数、格
的变化,而汉语中除了第三人称有性的区别、所有格
形式需要在人称代词后加/的0之外没有变化。
韩礼
德和哈桑将人称照应系统归纳如下:[2](P38)
语义范畴存在性的归属性的
语法功能中心词修饰词
词类限定词
人称:
发话者自己I me mi ne my
受话者,包括或不包括他人you
we us
yours truly,
ours
yours truly,
our
他人,阳性he hi m his his
他人,阴性she her hers her
他人或物体,复数they them theirs their
物体或语篇段落i t[its]its
一般人称one one.s
汉语中的人称代词以/你0、/我0、/他0为基础,形成配套形式如下:[14](P201)
第一人称:我,我们
第二人称:你,你们
第三人称:他,它,她,他们,它们,她们
汉语没有英语中丰富多变的人称代词系统,这就注定了汉语为避免表义模糊或造成歧义转而采取其它照应手段,如在单数形式的后面加/们0字表示复数意义,在人称代词后面加/的0字表示所有格意义。
2、从结构来看,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
汉语的意合一般无需借助于词汇语法的衔接手段,仅靠词语和句子的内涵意义的逻辑关系,便能构成连贯的语篇;而英语往往少不了词汇句法的显性连接,即从语言形式上把词语句子组成语篇整体。
所以相对于英语,汉语的省略较多。
常见的省略有主语和宾语,这种人称代词的省略其实是零照应的一种表现形式。
陆振慧曾对32个体裁各异的汉英语篇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的一个结论是零照应是汉语语篇的特有手段。
[15]Li and Thompson通过研究5水浒传6和5儒林外史6发现,汉语使用零式指称(零照应)远比英语为多,零指称才是汉语的常规。
[16](P311-335)看如下两个例子:
1)祥林嫂还哭了几声,(0)此后便再也没有什么声息,(0)大约给用什么堵住了吧。
She wept and shouted at first but soon fell silent, probably because she was gagged.
2)(0)头上扎着白头绳,(0)乌裙,(0)蓝夹袄, (0)月白背心,(0)年纪大约二十六七,(0)脸色青黄, (0)但两颊还是红的。
She had a white mourning band round her and was wearing a black skirt,blue jacket,and green bodice. Her age was about26,and though her face was swallow her cheeks were red.
句1)是连动式的前后连接,这种结构决定了/祥林嫂0是句子的主题,无须再重复指出;英语译文则必须使-祥林嫂.在不同的小句中重复出现,否则容易造成歧义。
句2)更是典型的汉语零照应用法:整个汉语句子没有出现人称代词,读者却很清楚这里描写的是/祥林嫂0其人,而其相应英语译文先后使用了五次第三人称单数指代/祥林嫂0。
如果象汉语那样省略,既不符合英语表达规范,又容易造成指称混乱模糊。
统计数字显示,无论汉语还是英语,其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出现次数明显多于第二人称。
这与本研究的语料属于小说体裁有关。
胡壮麟认为对语篇人称照应的研究是探索语篇文体特征的一个重要途径。
[3](P54)例如会话语体和戏剧对话必然出现较多的第三人称。
小说多采用第一、第三人称写作,所以第二人称的使用明显减少。
需要指出的是第二人称的统计数字与赵世开的统计结果正好相反,[17](P185-200)他通过对各种文体语料的综合分析发现,汉语第二人称使用频率高于英语。
(二)汉英物主代词使用对比
英语使用物主代词的频率大大高于汉语。
在英语文本中,物主代词共出现196次,汉语文本中仅出现44次。
在所有统计数字中它们是差别最大的一组。
赵宏、邵志洪认为,汉语倾向于尽可能省略物主代词,在不省略物主代词时也往往省略所有格标记/的0。
[18]如下例:
3)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沸反盈天的,大家看了成什么样子?你拿我们家开玩笑吗?
78
First you recommended her,then help them carry her off,causing such a shocking commotion.What will people think?Are you trying to make fools of our family?
赵元任认为,汉语物主代词(他称之为领属代名词)的使用往往有特殊的含义,可以表示其他所有关系,或不耐烦、不满情绪等。
[19](P283)
4)祥林嫂,你们的阿毛如果还在,不是也就有这么大了么?
If your Amao were alive.he would be just the size.
因为阿毛的故事已经被鲁镇的人/咀嚼赏鉴了许多天,早已成为渣滓,只值得厌烦和唾弃0,所以这儿用了/你们的0,以示极度不耐烦。
(三)汉英反身代词使用对比
汉英人称的最大差异是反身代词。
[8](P501)汉语人称/自己0包括/我自己0、/你自己0、/我们自己0等,可以单独用来做语篇衔接手段;而英语中的my-self,yourself等反身代词却一般不可以单独使用。
在5祝福6英译本中,反身代词共出现了11次,而汉语文本中共出现21次。
它们的具体用法可归纳为以下五种:
1、/自己0在汉英中功能基本对应,但是汉语中/自己0既可以与人称代词连用,又能单独使用;英语中反身代词只能与其对应的人称代词结合起来使用而不能单独出现。
下面三个句子就属于这种情况:
5)这一天四嫂自己煮饭;他们的儿子阿牛烧火。
That day my aunt cooked the middy meal herself, and son Aniu lit the fire.
6)对于灵魂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
I had never bothered myself in the least about whether spirits existed or not;but what was the best an-swer o give her now?
7)一切饭菜只好自己做,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
They would have to prepare all the dishes them-selves.Otherwise they would be unclean and the ances-tors would not accept them.
2、英语中反身代词不能单独使用,与介词to, for with等搭配做介词宾语出现。
例如:
8)啊,你倒自己试试看。
Why,just try for yourself and see.
9)自言自语的说,/她现在不知道怎么样了?0
At such times she would invariably say to herself,/I wonder wha t.s become of her no w?0
10)随后也就自笑。
Then I laugh at myself,
汉语中的/自己0在英语句中的对应词是/for yourself0或者/to herself0.
3、汉语中/自己0单独使用,而英语中用人称代词或者物主代词表示反身代词的意义。
这种用法在英语译文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共有13次。
限于篇幅本文就不逐一罗列了,我们从以下几个句子中可以体会这种差异:
11)老婆子叫她祥林嫂,说是自己母家的邻居,死了当家人,所以出来做工了。
Old Mrs.Wei introduced her as Xianglin-s Wife,a neighbor of her mother.s family,who wanted to go out to work no w that her husband had died.
12)并不必仰仗我自己的/说不清0和他所谓/穷死的0的宽慰。
I no longer had to seek comfort in myself in my own /I.m not sure0,or his/dying of poverty0.
13)即使看见自己的主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是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
Even the sight of her own master or mistress set her trembling like a mouse that had strayed out of its hole in broad daylight.
4、汉语中不使用反身代词,而是用语义词汇直接替代。
14)但是,谈话是总不投机的了,于是不多久,我便一个人剩在书房里。
Still,conversation proved so difficult that I shortly found myself alone in the study.
在句14)中,反身代词在英语句中做动词宾语表示被动的含义,意思是/我0单独被留在书房里。
汉语被动语态的使用频率比英语低得多,它通常用词汇来表示。
5、英语中不便用反身代词,而是用语义词汇直接替代。
15)四婶起初还踯躅,待到听完她自己的话,眼圈就有些红了。
My aunt had been undecided at first,but the rims of her eyes were rather red by the time Xianglin-s Wife broke off.
16)祥林嫂比初来时神气舒畅些,不待指引,自己驯顺的安放了铺盖,
Xianglin.s wife,looking more rela xed than when she first came,went off quietly to put a way her bedding with-out having to be told the way.
79
在句15)和16)中,/自己0指的都是/祥林嫂0,
汉语表达中非常清楚,但是用英语指称代词容易造成指示混乱,所以直接用名词代替。
(四)汉英关系代词使用对比
在5祝福6英译本中,暗示人称关系的代词共出现了13次,而汉语中没有关系代词,所以这种照应使用为零。
何善芬认为,英语中的这一现象有助于构成/叠床架屋0式构架,这种结构借助于词汇语法衔接手段,抽丝般引出新信息,达到对主题的全面说明,形成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和语篇。
[8](P471)笔者认为这是英语避免过度使用人称代词的一个省略手段,以达到/清楚0与/简洁0的最佳结合。
而其相应的汉语中必须用人称代词或名词表示。
这种/叠床架屋0式结构在5祝福6英译本中比比皆是。
例如:
17)卫老婆子忽而带了一个三十多岁的女人进来了,说那是祥林嫂的婆婆。
Old Mrs.Wei suddenly brought along a women in her thirties whom she introduced as Xianglin-s mother.
18)她是春天没了丈夫的;他本来也是打柴为生,比她小十岁。
Her husband,who had died that spring,had been a woodcutter too,and had been ten years younger than she was.
四、结语
通过以上汉英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汉英人称照应的划分基本一致,在具体形态和表达方式上的差异不容忽视。
它们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三种人称、物主代词、反身代词以及暗示人称的关系代词上。
研究两种语言的人称照应差异对于翻译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就翻译转换,特别是英汉互译而言,人称照应是最具实践和理论价值的语篇现象0。
[20](P142)杨宪益先生具有深厚的文化造诣,又精通外国文学,他在对5祝福6的翻译中,对人称照应理解准确,表达得当,显示出极其严谨的译风。
他对人称照应的翻译灵活处理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人称代词看起来简单,使用起来却比较复杂。
如果我们在翻译实践中不进行准确理解并遵循译入语的习惯和规范进行翻译,就会造成表达欠妥,甚至出现歧义或含混不清而酿成败笔。
参考文献:
[1]Jack C.Richards,John Platt and Heidi Platt.Longman Dic tionary of
Engli sh Teaching&Applied Linguis 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2]Halli day,M.A.K.&Hasan,R.Has an.Cohesion in Englis h[M].Lon-
don:Longman,1976.
[3]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4]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出版社,
1997.
[5]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6]赵世开.汉英对比语法论集[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7]朱永生等.汉英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
育出版社,2001.
[8]何善芬.汉英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9]金积令.英语/self0和汉语/自己0用法异同[J].现代外语,
1992,(2):27-31.
[10]许余龙.汉英指称词语表达的可及性[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0,(5):321-328.
[11]姜先行.汉英两种语言体现在人称指示上的共性[J].三峡大
学学报,2002,(5):79-80.
[12]杨宪益、戴乃迭(译),鲁迅(著).彷徨[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0.
[13]林煌天.中国翻译词典[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14]邢福义.汉语语法学[M].长春:东北师大出版社,1996.
[15]陆振慧.汉英语篇中指同表达的对比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
究,2002,(5):324-331.
[16]Li,C&S Thompson,Sandra.Third-erson Pronouns And Zero-naphora
i n Chines e Disc ourse[A].SYNTAX AND SEMAN TICS,vol.12:DIS-
COURSE AND SYNTAX.Ed.By T.Givon.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9.
[17]赵世开.A contrastive study of Engli sh and Chi nese personal pronouns
[A\<.李瑞华(编),汉英语言文化对比研究[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
[18]赵宏、邵志洪.汉英第三人称代词语篇照应功能对比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174-179.
[19]赵元任.A Grammar of Spoken Chi nese[M].Berkley:Universi ty of
Californi a Press,1968.
[20]李运兴.语篇翻译引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责任编辑:周延云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