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何时开始从左到右横写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字是何时开始从左到右横写的?
汉字是何时开始从左到右横写的?
[attachment=126625]
〖古代:一贯竖写〗
·这样写比较科学,不会把写过的字的油墨擦在自己手上.
·中国古代汉字是竖行书写的,这大约和初期的书写材料有关。
最早的书写材料甲骨呈狭长形,竖着在上面刻字比横着刻字显然要方便得多。
纸张发明前,用毛笔在狭长的木简、竹简上书写,也是从上往下写方便。
因此形成了从上到下、从右到左的古代书写方式。
汉代以后纸张虽然发明出来了,但汉字书写的习惯仍然沿袭下来。
隋唐的雕版印刷出现及宋代的活字印刷发明后,都是竖排竖行。
[attachment=126626]
〖近代:开始横写〗
·到了清朝末年,一些知识分子学习西洋文化,出现了汉文里经常引用外文、书写阿拉伯数字、使用新标点符号等情况,汉字竖写就显得很不方便了。
于是,知识界开始提倡汉字改革,提倡拼音文字,力主改变传统的竖行书写方式,改用从左到右的横写排列。
1892年出版的卢戆章的《一目了然初阶》一书中,开始使用横排,有55篇横刻的汉字与切音字的对照读物。
1904年出版的严复写的《英文汉诂》是中国第一本完全横排的书,而且从左起横排,开横排风气之先。
接着,1906年出版的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一书,也是全部采用横排,该书“文字自左横读至右”。
1909年提倡文字改革的刘世恩写的《音韵记号》一书就是横排。
刘世恩在书中讲解拼音方案,说是“无师自通,兼识汉字”。
1915年1月,留美学生组织的中国科学社在上海创刊《科学》杂志采用横排,“以便插写算学物理及化学诸方式”。
当时提出左起横排的理由,主要有如下几点:汉字没有自右而左书写的字,所有的汉字都是从左边开始书写的,左起横排跟汉字的书写方向正好一致。
科学书籍中的公式都是左起横排的,左起横排跟数理化的公式
书写方式一致。
如果中文的文章中引用外国的人名、地名,外国人名、地名也都是左起横排的,如果右起竖排,排印和阅读都不方便。
1917年,钱玄同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三期上著文指出:“人目系左右相并,而非上下相重,试立室中,横视左右,颇为省力,若纵视上下,则一俯一仰,颇为费力。
以此例彼,知看横行易于直行。
且右手写字,必自左至右,均无论汉文、西文,一字笔势,罕有自右至左者。
然则汉文右行,其法实拙。
若从西文写法,自左至右,横迤而出,则无一不便”。
他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述了横排的优点。
1919年11月出版的《新青年》第六卷第六期上开了“中文改用横行的讨论”专栏,进一步申述左起横排的优点。
有人说,如果中文的排印“自右而左,所以写到第二行的时候,手腕就碰到第一行;要是遇到不容易吸墨的纸,都要印到手腕上了”,如果改为自左而右书写,“则可免此病”。
有人根据生理学的基本原理,具体分析了人体眼球的构造以及阅读时眼球运动的情况,指出眼睛“左右容易看,上下看困难”,因此断定“横读容易,直读困难”。
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新青年》杂志编辑钱玄同,在《新青年》1919年3月第3期上,刊载了他致陈独秀的公开信,对汉字“竖改横”的做法,发表了见解。
他说:“人目系左右相并,而非上下相重,试立室中,横视左右,甚为省力,若纵观上下,则一仰一俯,颇为费力。
以此例颇,知看横行较易于竖行。
且右手写字,必自左至右,均无论汉字、西方,一笔一势,罕有自右至左者。
汉写右行,其法实拙。
若从西方写法,自左至右横迤而出,则无一不便。
”以后,钱玄同又在《新青年》连续发表四篇公开信,积极倡导“竖改横”的主张。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逐步兴起,汉字改横写终于渐渐为国人所接受。
五四运动以后有一个时期,很多书刊都采用横排。
例如,“创造社”的文艺作品,鲁迅的《两地书》,大部份科学著作和进步的社会科学书籍,还有一些的剧本和诗集,都采用左起横排。
但后来由于国粹势力的抬头,指责横排“大逆不道”,是像螃蟹一样横行的“蟹行文字”,直排又卷土重来,甚嚣尘上。
横排的推行步履维艰。
[attachment=126627]
〖当代:正式横写〗
·1955年1月1日,一元伊始,万象更新。
刚刚收到《光明日报》的老订户们惊讶地发现,他们熟悉的报纸变了,昨天还是从上到下竖着排列的文字今天竟然一行行横着走了起来。
这一来,看报纸的状态全变了,原来是从上到下一边读报一边点头,现在可倒好,这从左到右的排版方式让人看报时整个儿变成了一边读报一边摇头。
·也就在这一天的《光明日报》上,刊登了一篇题为《为本报改为横排告读者》的文章:“我们认为现代中国报刊书籍的排版方式,应该跟着现代文化的发展和它的需要而改变,应该跟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而改变。
中国文字的横排横写,是发展趋势。
”
·新中国建立后,1950年4月,曹伯韩发表了《我们主张采用横排的版式》的文章,提倡横排。
1952年2月5日在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的成立大会上,郭沫若提出了中文“必须自左而右地横行”的建议,他说:“就生理现象说,眼睛的视界横看比直看要宽得多。
根据实验,眼睛直着向上能看到55度,向下能看到65度,共120度。
横看向外能看到90度,向内能看到60度,两眼相加就是300度;除去里面的50度是重复的以外,可看到250度。
横的视野比直着宽一倍以上。
这样可以知道,文字横行是能减少目力的损耗的。
”由于学者们的提倡和政府的支持,横排的推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据统计,1954年第三季度,全国出版的书籍共2603种,其中横排1193种,竖排1410种,几乎是平分秋色。
1955年元旦,《光明日报》改为横排出版,在《为本报改为横排告读者》中说:“我们认为现代中国报刊书籍的排版方式,应该跟着现代文化的发展和它的需要而改变,应该跟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而改变。
中国文字的横排横写,是发展趋势。
”1955年10月,教育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作出决议:“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有关部门进一步推广报纸、杂志、图书的横排。
建议国家机关、部队、学校、人民团体推广公文函件的横排横写”。
这样,从1956年1月1日开始,我国的《人民日报》和地方报纸一律改为横排。
此后,除了古籍
之外,各种出版物都改成了横排。
·而这时,离陈嘉庚先生提出“汉字横书”已经过去5年多了,那是1950年6月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陈嘉庚正式向大会提出了中文书写应统一由左而右横写的提案。
·从竖到横的排列阅读,对中国文字的书写方式是个极大的变革。
很多人对此有一种措手不及的难以适应。
王润是当年《光明日报》印刷厂的排字工人,他也亲身经历了那一场变革:“作为排字工人,当时特别不习惯由竖排改成横排,那时车间里有20多个年轻人,开始都很不习惯。
因为字面方向都是朝着一个的,经常排着排着又排成竖的了,大家彼此对这种情况都心照不宣,发现出错后就会自嘲地笑笑,然后立刻更改,这种情况出现了好几次,大约一个星期之后才渐渐适应过来。
”
·《光明日报》是当时在知识分子里影响最大的报纸,而偏偏知识分子对文字非常敏感。
于是,面对面目一新的《光明日报》,有人欢迎,也有不少人批评。
就是记者们也有些不适应,交来的稿子还是习惯竖着写,为了改变这种情况,编辑部特别印刷了一批稿纸,由以前的竖格变成了横格,发给大家使用,从稿纸的变化上强制改变这些记者的习惯。
·有读者写信到报社反对,呼声最高的是诗人和书法家,因为古诗和书法一向是竖着写的,现在要求改成横的,有些人反而不知道该怎么写了。
有读者在信中说:“看着现在的报纸,感觉就好像把一幅山水画倒着放了,怎么看怎么别扭。
”
·于是,有人专门搞了一次专项实验:挑选10名高三优等生,分男女两组,让他们阅读从同一张《中国青年报》上精心选择的抒情短文。
结果差距明显:横排版的阅读速度是竖排版的1.34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