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生物 第3章-生物系统及其稳定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单元检测题基础训练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植食性动物属于第二营养级
B.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C.生产者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
D.一种生物只能属于生态系统中的一种生物成分
2.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组成的统一整体。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不一定不是生产者
B.生产者除绿色植物外,还包括黑藻、蓝藻、硝化细菌等原核生物
C.消费者和分解者都是异养生物,但它们获取营养的方式有区别
D.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在不同的气候、季节条件下可能发生改变
3.对“水稻→螟虫→青蛙”这条食物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螟虫属于初级消费者
B.青蛙属于第三营养级
C.保护青蛙可以提高水稻产量
D.大量捕捉青蛙,螟虫数量会无限增加
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凡是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②凡是细菌、真菌都是分解者
③植物都是生产者④异养型生物都是分解者
⑤动物不都是消费者
A.一项B.两项C.三项D.四项
5.下列各组生物,全部属于生产者的一组是( )
A.硝化细菌、苔藓、地衣
B.蘑菇、团藻、白菜
C.衣藻、小麦、乳酸菌
D.海带、苹果树、酵母菌
6.如果在草原上使用某高效灭鼠药,使鼠类在短时期内几乎全部死亡,在草原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
中,受影响最大的首先是( )
A.生产者
B.分解者
C.初级消费者
D.次级消费者
7.下列各项叙述,错误的是( )
A.人体内的疟原虫是厌氧型的消费者
B.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
C.分解者都是异养需氧型生物
D.消费者消耗的有机物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生产者
8.假设某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为a,其粪便中的能量为b,通过呼吸消耗的能量为c,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为d,则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最多为( )
A. ()a+b 20%⨯
B. ()c+d 20%⨯
C. ()a-c 20%⨯
D. ()b+d 20%⨯
9.如果食物链上各营养级均以生物个体的数量来表示,并以食物链起点的生物个体数作底层来绘制数量金字塔,则只有两个营养级的夏季草原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牧草,第二营养级是
羊)和森林生态系统(假设第一营养级是乔木,第二营养级是昆虫)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是
( )
A.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B.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C.前者为金字塔形,后者为金字塔形
D.前者为倒金字塔形,后者为倒金字塔形
10.在一个生态系统中,某草食动物同化的能量等于( )
A.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B.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减去生产者的呼吸量
C.被草食动物吃了的植物中所含的能量减去粪便中所含的能量
D.用于草食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
11.在某水生生态系统中,分布有水鸟、藻类、芦苇等动植物,某些水鸟具有秋季迁徙的习性。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随季节而发生变化
B.减少芦苇和藻类后,输入该水生生态系统的能量维持不变
C.藻类和芦苇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D.该水生生态系统动植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
12.下表是某昆虫摄食植物后的能量流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B.昆虫的粪便量属于植物同化的能量
C.呼吸消耗量用于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D.昆虫的同化量全部流向下一营养级
13.某生物兴趣小组以带有落叶的表层土壤(深5cm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分解作用,对土壤处理情况如表所示。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B.该实验的自变量为土壤是否灭菌,因变量是土壤的湿度
C.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
D.预期结论是1、3组的落叶不被分解,2、4组中的落叶被不同程度分解
1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特点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带有全球性
B.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某些元素
C.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
D.在群落的各个营养级之间循环往复
15.下列有关对池塘中出现的“水华“现象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水体中有机养料含量太高,造成富营养化
B. 会造成水体中溶解氧量降低,水生动物等大量死亡
C. 主要是蓝藻以细胞群体形式大量繁殖而导致的
D. 其起因及后果与海洋中的“赤潮“现象极为相似
16.下列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错误的是()
A.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B.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能够随大气环流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C.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的
D.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指的是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过程
17.如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图中的甲、乙、丙各代表( )
A.甲为生产者,乙为分解者,丙为消费者
B.甲为消费者,乙为分解者,丙为生产者
C.甲为分解者,乙为生产者,丙为消费者
D.甲为生产者,乙为消费者,丙为分解者
18.如图为碳循环的主要途径,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B能实现光能→化学能的转化
B. 由B→C→D能量传递效率是变化的
C.B、E是实现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沟通的关键环节
D.B、C、D被E食用而处于第二、三、四营养级
19.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草原上的鸟在发现天敌后,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为雌鸟发出信号;某种植物根系有分泌一种使休眠的真菌孢子发芽的化合物,如将这类物质在作物播种前施入土中,就可以使休眠孢子提前发芽,使其找不到寄主而死亡.以上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哪一类信息的作用( )
A.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
B.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
C.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
D.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
20.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丛蛾遇敌害从植株上滚落装死属于行为信息
B.生物与无机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的信息传递都是双向的
C.猎豹和斑马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种间关系
D.用性外激素干扰害虫雌雄交尾,可有效控制害虫数量
21.在建设“美好乡村”过程中,某杂草地经过人工改造现已成为枝繁叶茂、春花秋果、虫鸣鸟啼的果树林,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杂草地演替成果树林为次生演替,人类活动改变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B.果树林的垂直结构比杂草地复杂,两种群落的物种组成完全不同
C.果树林中的果树与杂草为竞争关系,食虫鸟与害虫为捕食关系
D.果树开花时吸引蜜蜂传粉,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作用
22.农场中种植着粮食作物、果树,饲养着家禽、家畜等。

下列属于运用化学信息传递的措施是( )
A.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
B.农作物的适时灌溉,家禽、家畜的定时饲喂
C.施用一定浓度的2,4-D除去双子叶杂草
D.施放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
2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种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蜜蜂找到蜜源后,通过跳圆圈舞向同伴传递信息,这属于物理信息
B.葡萄园内常利用荧光灯来诱杀害虫,灯光是一种物理信息
C.草原上狼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兔,这属于化学信息
D.成年大熊猫经常用尿液在岩石或树干上进行标记,这属于化学信息
24.2001年,科学家们在研究植物与草食性昆虫之间的关系时发现:当烟草植株受到蛾幼虫攻击后,能够产生和释放一种可挥发的化学物质M,该物质白天可以吸引蛾幼虫的天敌,夜间能够驱除雌蛾,使它们不能停留在叶片上产卵。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烟草叶片为蛾幼虫提供了可以采食的物理信息
B.烟草植株受蛾幼虫攻击后释放的物质M为化学信息
C.化学物质M只能在白天使烟草受益
D.以上材料说明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
25.野生扬子鳄种群的雌雄比例一般稳定在5∶1左右,其性别由孵化时的温度所决定。

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发出“轰”的声音,雌性扬子鳄则根据声音大小选择巢穴位置。

当声音大时,雌鳄选择将巢穴筑于山凹浓荫潮湿温度较低处,则产生较多的雌鳄。

以上事实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 )
A.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影响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C.维持正常生命活动,调节内环境的稳态
D.对生物进行自然选择,促进生物进化
二、填空题
26.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

请结合生态工程相关知识,分析回答下面问题:
1.海绵城市可看作生命系统中的__________层次。

该层次体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的功能。

海绵城市的构建,能形成绿色的生态基础设施,对提高城市的__________能力也大有裨益。

2.建设海绵城市的一个通常做法是雨水回收利用,这体现了生态工程建设的__________原理;城市蓄水池内不仅安装了现代化的雨水净化系统,还种植了许多水生植被辅助净化,这些植物的引种需遵循__________原理;建设海绵城市的目的之一是“扩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体现了__________原理。

27.某农田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生物类群有农作物、田鼠、蛇和猫头鹰等,其中田鼠以植物为食,蛇以田鼠为食,猫头鹰同时捕食田鼠和蛇,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生物类群属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__。

在题中所述的食物链中,与其他营养级上的生物相比,猫头鹰同化的能去向中没有__________这一途径。

2.农田生态系统在维持小气候以及水源净化、空气净化中布着重要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价值,其中生物多样性是指__________。

三、读图填空题
28.如图甲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碳的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图乙为其中四种鱼(甲、乙、丙、丁)的营养关系。

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甲中过程①表示的生理过程主要是,图乙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的哪些成分?(用字母表示)。

(2)图甲过程②中碳的传递形式是。

(3)科研人员对该池塘由浮游藻类、甲和丁三个环节组成的食物链进行了能量流动分析,得到下表相关数据[NP(净同化量)=GP(总同化量)-R(呼吸量)]。

该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率为。

(4)如图表示此池塘生态系统中的甲和丁利用食物的部分过程:
则甲的粪便属于 (填字母)的部分,能量由甲流向丁的传递效率可表示为 (用序号表示)。

气温逐渐降低时,若图中的⑥保持不变,青蛙的⑦/⑥的值将。

29.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 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如图是某生态系统部分碳循环的示意图,其中①、②等序号表示有关生理过程,请分析图中信息,回答相关问题。

(1)生产者将大气中的碳转化为生物中的碳的生理过程为,可用图中序号表示。

(2)图示碳循环中,碳以CO2的形式进行的过程有,碳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的过程有(填图中序号)。

(3)图中仅显示了碳循环的一部分环节,缺少的环节为(用图中内容和箭头表示)。

(4)生态系统的功能有物质循环、,其中物质循环的特点为。

四、实验题
30.蜜蜂可通过信息传递发现蜜源。

某学习小组运用模拟探究的方法,试图通过实验探究“蜜蜂是如何发现蜜源的”,具体如下:
实验材料:生长状况相同的蜜蜂若干,同种常见蜜源(粉色桃花)若干,无色且与蜜源味道相同的制剂,白纸,剪刀,染料等。

第1组实验假设:通过花的外形识别;
第2组实验假设:通过花的颜色识别;
第3组实验假设:通过花的气味识别。

(1)生态系统的功能除了信息传递,还有____________。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组实验传递的信息分别属于____________信息、____________信息、__________信息。

(2)第2组实验的“模拟花”在颜色、气味和外形上的要求是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有的动物属于分解者,如蚯蚓等,A错误;硝化细菌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属于生产者,B错误;生产者都属于自养型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起点,所以是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C正确;有些生物可能不只属于一种生态成分,比如捕蝇草,D错误。

2.答案:B
解析:
3.答案:D
解析:
4.答案:B
解析:
5.答案:A
解析:硝化细菌、苔藓、地衣属于生产者,A正确;蘑菇不属于生产者,B错误;乳酸菌不属于生产者,C错误;酵母菌不属于生产者,D错误。

6.答案:D
解析:鼠类是植食性动物,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以初级消费者为食,如果鼠类全部死亡,次级消费者就会因食物短缺而数量锐减。

分解者不是捕食食物链的组成成分,受影响最小,或者不受影响。

D项符合题意。

7.答案:C
解析:人体中的疟原虫寄生在人体细胞中,厌氧呼吸,属于消费者,A正确;产者的作用是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所以B正确;进行腐生生活的生物是分解者,有的解者进行有氧呼吸,有的进行无氧呼吸,所以C错误;消费者直接或者间接以生产者为食,所以消费者消耗的有机物都直接或间接地来自生产者,D正确。

8.答案:B
解析: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即同化量为(a-b),其中一部分被自身呼吸消耗掉,其余部
分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所以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呼吸消耗量+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即a-b=c+d 。

按能量的最高传递效率20%计算,流入次级消费者的能量最多应为() 20%a b -⨯或() 20%c d +⨯。

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夏季草原生态系统中,作为第一营养级的牧草的个体数远大于作为第二营养级的羊的个体数,该生态系统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是金字塔形。

而在森林生态系统中,作为第一营养级的乔木的一个个体上生活着大量的作为第二营养级的昆虫个体,该生态系统数量金字塔的形状最可能为倒金字塔形。

10.答案:C
解析: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A 错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的总量减去生产者的呼吸散失的热量是生产者生长、发育、繁殖等所需的能量,B 错误;草食动 物所同化的能量等于被草食动物摄食的植物所含的能量减去粪便排遗物中的能量,C 正确;草食动物同化的能量等于用于草食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和呼吸消耗的能量之和,D 错误。

11.答案:B
解析:水鸟具有秋季迁徙的习性,故随季节变化该水生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会发生变化,A 项正确。

芦苇和藻类属于生产者,输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生产者减少,则输入的能量减少,B 项错误。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 项正确。

动植物残体中含有蛋白质等含氮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后可产生含氮化合物,D 项正确。

12.答案:B
解析:根据题意分析,昆虫的同化量=摄入量 —粪便量= 410—210 = 200 kJ ,A 错误;昆虫的粪便量属于上一营养级植物同化的能量,B 正确;同化量—呼吸消耗量=用于昆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C 错误;昆虫的同化量只有一小部分流向下一营养级,D 错误。

13.答案:B
解析:题中表格有两个自变量:土壤是否灭菌和湿度,因此可以探究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A 正确;该实验的自变量有两个——是否灭菌和湿度,B 错误;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也应进行灭菌处理,防止落叶中的微生物影响实验结果,C 正确;1和3组土壤灭菌,没有微生物分解落叶,2和4组没有灭菌,土壤中有微生物分解落叶,只是在湿润和较干燥的环境中分解程度不同,D 正确。

14.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A正确;物质是指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B正确;例如碳循环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形式传递,并且循环往复,C正确;循环是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而不是在生态系统的各营养级之间,D错误。

15.答案:A
解析:
16.答案:D
解析:
17.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中只有生产者可以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双向联系,题图中甲吸收了二氧化碳说明甲是生产者;甲和乙都指向丙, 说明丙是分解者,乙是消费者.
18.答案:D
解析:
19.答案:B
解析:萤火虫通过闪光--物理信息来识别同伴;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行为信息为雌鸟发出信号;植物根系有分泌一种使休眠的真菌孢子发芽的化合物--化学信息,经过分析可知以上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的作用.
故选:B.
2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理解能力。

丛蛾遇敌害从植株上滚落装死属于行为信息,A正确;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信息传递不都是双向的,B错误;猎豹和斑马之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生物种间关系,C正确;用性外激素干扰害虫雌雄交尾,可有效控制害虫数量,D正确。

21.答案:B
解析:杂草地演替成果树林为次生演替,在建设“美好乡村”的过程中人类活动改变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A正确。

果树林和杂草地这两种群落的物种组成有差异,但可能会有部分物种相同,B
错误。

果树林中的果树与草为竞争关系,食虫鸟与害虫为捕食关系,C正确。

果树开花,吸引蜜蜂传粉,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作用,有助于果树的增产,D正确。

22.答案:D
解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用于提高禽畜产品的产量,如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率,是通过物理信息实现的,A项错误;农作物的适时灌溉,家禽、家畜的定时饲喂不属于信息传递,B项错误;施用一定浓度的2,4-D,除去双子叶杂草,是通过生长素类调节剂作用的双重性特点来实现的,不是信息传递,C项错误;性引诱剂属于化学信息,施放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这是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原理来提高农产品产量的措施之一,D项正确。

23.答案:A
解析:A错误,蜜蜂跳圆圈舞属于行为信息;B正确,灯光是一种物理信息;C正确,特殊的气味属于化学信息;D正确,尿液的气味是化学物质的挥发,应属于化学信息。

24.答案:C
解析:烟草叶片的绿色为蛾幼虫提供了可以采食的物理信息,A正确;烟草植株受蛾幼虫攻击后释放的物质M具有挥发性,可以在烟草与蛾幼虫的天敌之间传递化学信息,B正确;化学物质M白天可以吸引蛾幼虫的天敌,夜间能够驱除雌蛾,使它们不能停留在叶片上产卵,在白天和夜间都会使烟草受益,C错误;化学物质M可以为蛾幼虫的天敌提供取食信息,既保护烟草植株,又对蛾的繁殖起到了抑制作用,说明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D正确.
25.答案:B
解析: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发出“轰”的声音,雌性扬子鳄则根据声音大小选择巢穴位置,这说明“轰”的声音属于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当声音大时,雌鳄选择将巢穴筑于山凹浓荫潮湿温度较低处,则产生较多的雌鳄,据此说明,这一物理信息与繁衍有关。

以上事实说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能够影响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B项正确,A、C、D三项均错误。

26.答案:1.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自我调节
2.物质循环再生;协调与平衡;整体性
解析:1.城市为生命系统中的生态系统层次。

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三大功能。

构建海绵城市,提高了城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建设海绵城市的一个通常做法是雨水回收利用,即物质循环利用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引种植物时需考虑与当地气候等条件相适应,应遵循协调与平衡原理;建设海绵城市的目的之—是“扩
大公共产品有效投资,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做到促进经济、社会、自然的协调发展,应遵循整体性原理。

27.答案:1.生产者和消费者; 流向下一营养级; 2.间接; 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解析:
28.答案:(1)光合作用B、D (2)(含碳)有机物
(3)0.3%(4) A ;⑥/②×100% ;升高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碳循环及能量流动的过程。

(1)图甲中A表示大气中的C O2库、B消费者、C分解者、D生产者。

过程①表示的生理过程主要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图乙中生产者及消费者对应图甲中 D、B。

(2)图甲过程②碳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传递形式是有机物。

(3)在该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176×l03)/(59.3 x l06)] ×l00%≈0.3%。

(4)甲的粪便属于图中的A,因为粪便中的能量没有被下一个营养级同化;能量甶甲流向丁的传递效率=丁同化的能量⑥÷甲同化能量②×100% ;气温逐渐降低的时候,青蛙呼吸减弱,⑦/⑥的值将升高。

29.答案:(1)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①(2)①⑦⑧;②③④⑤⑥(3)Ⅱ→Ⅰ和Ⅲ→Ⅰ(4)能量流动、信息传递;具有全球性和循环性
解析:图中1表示大气中的CO2,Ⅱ、Ⅲ和Ⅳ分别表示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和分解者(1)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即过程①)固定碳元素(2)碳由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过程(①)和由生物群落返回无机环境的过程(⑦⑧)均以CO2的形式进行,碳在生物群落内的流动过程(②③④⑤⑥)都以有机物的形式进行。

(3)图中缺少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通过呼吸作用产生CO2,将碳返回到大气中的环节(4)生态系统的功能是能最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物质循环的特点是具有全球性和循环性。

30.答案:(1)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物理;物理;化学
(2)“模拟花”除颜色不同外,其他均与花相同,即白纸保持颜色不变,味道、形状与花相同(合理即可)
解析:(1)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三组实验中花的外形和花的颜色都属于物理信息,花的气味属于化学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