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托伐他汀联合拜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参数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托伐他汀联合拜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参数及神经功
能的影响
张永华
【摘要】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拜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参数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2月至2016年12月治疗的脑梗死患者82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拜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比较两组血小板参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缺血性脑血管复发及用药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小板、血小板容积均比对照组高,血小板分布宽度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梗死复发率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参数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且远期治疗效果较好,可降低复发率,且用药安全性较高.
【期刊名称】《青岛医药卫生》
【年(卷),期】2018(050)003
【总页数】3页(P209-211)
【关键词】脑梗死;阿托伐他汀;拜阿司匹林;血小板参数;神经功能
【作者】张永华
【作者单位】淮阳县人民医院,河南周口4667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33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神经科脑血管疾病,多发于老年人群体[1]。
该疾病多因脑部血液供应出现障碍使大脑缺氧、缺血,继而导致脑部出现局
限性脑组织缺血性软化及坏死性疾病,临床具有较高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健康。
因此,临床中及时给予有效的治疗以预防该疾病的复发及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临床治疗脑梗死多使用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进行治疗,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但该类药物在抗炎及抗动脉硬化治疗方面效果甚微[2]。
根据相关研究中指出,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基础上加以阿托伐他汀药物进行
辅助治疗,效果显著[3]。
因此本研究将进一步探究阿托伐他汀联合拜阿司匹林对
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参数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2月至2016年12月治疗的脑梗死患者82为研究对象,按照
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1例。
对照组男23例,女18例;年龄50~78岁,平均(65.74±3.95)岁;发病到入院时间1~7h,平均(3.16±1.06)h。
观察组男21例,女20例;年龄50~77岁,平均(64.92±3.64)岁;发病到入院
时间1~8h,平均(3.38±1.12)h。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4]中脑梗死相关诊断标准,
并经CT或MRI扫描检查确诊为脑梗死;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实验分型结果均为动
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发病至送院治疗时间≤8h;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2 排除标准
具有脑卒中疾病史及出现过短暂性脑缺血者;伴有严重心、肝、肾等脏器功能性障碍疾病者;药敏试验过敏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包括:控制血糖及血压、降颅内压、营养支持等。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拜阿司匹林治疗,用法如下:口服拜阿司匹林溶肠片(河北御芝林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67689)100mg/片,100mg/次,1次/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用法如下:阿托伐他汀片(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43160)10mg/片,20mg/次,1次/d。
两组连续用药治疗3个月。
1.4 观察指标
1.4.1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
使用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血小板容积及血小板分布宽度情况。
1.4.2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情况
参照《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5]中相关评定标准对患者神
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价,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价,最低分0分,最
高分45分,分数越高,神经功能障碍程度越严重。
1.4.3 比较两组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及结局情况
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统计患者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及死亡
发生率情况。
1.4.4 比较两组用药不良反应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小板参数
治疗后对照组血小板、血小板容积均比观察组低,血小板分布宽度比观察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对比时间组别血小板(109/L)血小板容积(fI)血小板分布宽度(%)对照组(n=41)176.64±29.5116.05±1.1219.62±1.98治疗前观察组(n=41)180.32±27.7315.64±1.2219.74±1.85t值0.5821.5850.284P
值>0.05>0.05>0.05对照组(n=41)200.17±35.5210.14±1.3718.77±1.93治疗后观察组(n=41)244.08±42.0712.27±1.2814.58±1.18t值5.1077.27411.860P 值<0.05<0.05<0.05
2.2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治疗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观察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对比分组别治疗前治疗后t值P值对照组(n=41)18.64±3.0514.75±1.956.881<0.05观察组
(n=41)18.92±2.649.87±1.4619.208<0.05t值0.44512.827P值>0.05<0.05 2.3 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及结局
对照组脑梗死发生率比观察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及结局对比[n(%)]组别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死亡对照组(n=41)5(12.20)10(24.39)1(2.44)观察组
(n=41)2(4.88)2(4.88)0(0.00)χ2值0.6256.2480.000P值>0.05<0.05>0.05
2.4 用药不良反应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肝肾功能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出现轻微食欲下降、腹胀、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在治疗过程中未进行针对性的干预,随着用药的持续,不良症状逐渐自行缓解直至消失。
3 讨论
根据相关研究指出,脑梗死发生与红细胞沉积及血小板活化等因素有着重要的相关性,主要因红细胞及血小板黏附在血管内壁上,增强血小板聚集力,导致血管壁增厚,继而易诱发血栓的形成,因此血小板聚集程度的重要指标应为血小板容积,两者呈现正相关,而血小板及血小板分布宽度能够直接反映出血小板容积具体的变化情况[6-7]。
因此临床治疗中,有效改善血小板参数进而控制血小板容积尤为关键。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对照组血小板、血小板容积均比观察组低,血小板分布宽度比观察组高,治疗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观察组高,且脑梗死复发率比观察组高,表明脑梗死患者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可改善血小板聚集情况,对神经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其原因为阿托伐他汀是他汀类药物,在调节血脂、减低胆固醇方面具有较好的作用,其主要通过改善患者血管受损内皮细胞,进而有效抑制机体内源性胆固醇的有效合成,使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得以降低,最终达到降低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新生内膜增生及平滑肌细胞增殖,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的目的[8],其还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在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可降低脑卒中疾病复发率[9]。
阿托伐
他汀在促进神经再生、增强脑神经可塑性方面也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可发挥治疗神经功能缺损的重要作用。
而阿司匹林是临床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在改善神经内皮血管功能方面效果显著,可预防血栓的发生,降低脑梗死复发率。
两药联合使用,相互作用,提高药效,更加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且用药治疗过程中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用药较安全可靠[10]。
综上所述,阿托伐他汀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血小板参数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远期治疗效果较好,可降低复发率,用药安全性较高。
参考文献
[1] 崔莉红.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临床疗效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6,24(7):108-110.
[2] 夏永梅,于玲,李兰君,等.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及拜阿司匹林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评价[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3):337-339.
[3] 赵华,龚道恺.阿司匹林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6,32(21):1934-1936.
[4] 饶明俐.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79-80.
[5] 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1995)[J].中华神经杂志,1996,29(6):381-382.
[6] 陈飞.小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脑梗死患者血脂血流变血小板参数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15,21(3):179-181.
[7] 关利利,张洪剑.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合并颈动脉斑块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14(6):646-648.
[8] 顾翠,胡嘉云,可秦,等.阿托伐他汀联合脑心通胶囊治疗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分析[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2(15):1749-1751.
[9] 杨保华,叶晓林.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脑血流指标以及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J].医学综述,2016,22(6):1201-1204.
[10] 段景怡.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钙对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3,21(3):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