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性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理论著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中国社区医师2019年第35卷第10期
临床上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之一便是糖尿病,而其中最普遍的是2型糖尿病,因为其目前还没有根治的治疗方法,主要依靠糖尿病的宣教、加强运动管理和饮食控制、自我监测血糖、药物治疗等,但有些患者出院后在用药、饮食等方面依从性降低,缺乏糖尿病相关知识,从而对治疗效果产生影响。
在患者出院后采用延续性护理干预,能够保证患者得到有效的护理干预,是一种住院护理的延伸。
2017年11月-2018年6月收治糖尿病患者100例,探讨延续性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观察记录并对其进行分析评价,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17年11月-2018年6月收治糖尿病患者100例,随机分延续干预组和常规组各50例,其中延续干预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44~73岁,平均(55.2±5.3)岁,病程1~15年,平均(5.6±2.3)年;常规组男29例,女21例,年龄45~74岁,平均(55.3±5.4)岁,病程1~16年,平均(5.6±2.4)年。
方法:⑴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患者在住院期间进行药物指导、饮食指导、控制血糖和运动指导,发放有关糖尿病的宣教资料,为患者做相应的出院指导和嘱咐患者及时复诊。
⑵延续干预组采用延续性护理干预,具体措施:①建立糖尿病护理档案:为患者建立糖尿病护理档案,登记患者身份信息。
通过患者的身份证,方便护理人员查询患者的年龄、性别、联系电话、住址、病情等,便于护理人员随访和追踪观察。
②加强健康教育:详细解释糖尿病疾病相关知识和饮食管理的重要性,指导患者要营养均衡,多吃新鲜蔬菜和无糖或含糖量低的水果,保证人体正常生理需求。
讲解血糖、血压、体重、腰围监测方法,正确评估自身病情,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饮
食。
延续性护理干预要求护理人员要掌握持续护理要点,要让患者了解降糖药物的应用意义,正确掌握用药方法和用药剂量,要认真讲解用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嘱咐患者不可擅自停药,私自换药等。
③加强心理护理:认真分析患者的心理状况,及时进行心理疏导,由于疾病来得突然,患者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多数会出现焦虑恐惧心理,患者精神高度紧张,针对这种情况,护理人员要介绍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护理措施,对于因经济原因引起的焦虑,可以对患者的困境表示同情和理解,多给予鼓励,积极克服困难,加强与医生沟通,降低不必要的检查。
另外,由于糖尿病没有根治的方法,需要终生治疗和饮食控制,患者可能出现悲观失望,针对这种情况,护士应对患者的疾病的预后进行说明,指导患者积极配合治疗,遵医嘱,坚持治疗。
⑤建立回访制度:责任护士在患者出院时需留下患者的有效的联系方式,嘱咐患者定期复诊,同时嘱咐患者关于自我护理的相关注意事项,并发放宣传资料、医院联系卡。
患者出院后每周进行电话随访,每个月进行随机走访,对患者饮食、用药、运动进行指导,随访3个月,对患者血糖水平、生活治疗、饮食控制、用药依从性进行评估。
结果
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空腹血糖和餐后2h 血糖水平:延续干预组与常规组
患者干预前空腹血糖和餐后2h 血糖水平
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两组干预后比较,常规组血糖明显高于延续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比较两组患者饮食控制、用药和血
糖监测依从性:延续干预组饮食控制依从46例,依从率92.0%,用药依从47例,依从率94.0%,血糖监测依从48例,依从率96.0%;常规组延续组饮食
控制依从35例,依从率70.0%,用药依从32例,依从率64.0%,血糖监测依从40例,依从率80.0%。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2。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9.10.093
摘要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2017年11月-2018年6月
收治糖尿病患者100例,随机分成两组各5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患者在住院期间对其进行药物指导、饮食
指导、控制血糖和运动指导,发放有关糖尿病的宣教资料,为患者做相应的出院指导和嘱咐患者及时复诊。
延续干预
组采用延续性护理干预,建立糖尿病护理档案、加强健康教育、加强心理护理、建立回访制度,定期回访等。
结果:
两组患者干预前空腹血糖和用餐2h 后血糖水平比较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干预后比较,常
规组血糖明显高于延续干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延续干预组饮食控制依从46例,依从率92.0%,用药依
从47例,依从率94.0%,血糖监测依从48例,依从率96.0%;常规组饮食控制依从35例,依从率70.0%,用药依从32
例,依从率64.0%,血糖监测依从40例,依从率8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延续性护理干
预可以明显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提高患者的饮食控制、用药和血糖监测的依从性,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延续性护理干预;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生活质量
延续性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李冬梅1曹慧2
277517山东省滕州市滨湖镇卫生院1
275000枣庄市王开传染病医院2
(下转第145页)
142
护理论著
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用于妊娠合并卵巢肿瘤患者中,可对其并发症的发生进行控制,减少流产以及早产的概率,以此改善妊娠合并卵巢肿瘤患者的预后,应用价值较高。
参考文献[1]张明.探究围手术期干预性护理对妊娠合并卵巢肿瘤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8):248-249.[2]何锋云,钟旭英,陈少英,等.妊娠合并卵巢肿瘤围手术期的护理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8):1550-1551.[3]王贵芳,于春玲.围手术期干预性护理对妊娠合并卵巢肿瘤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58):11588.[4]吕俊.综合围手术期护理用于妊娠伴卵巢肿瘤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分析[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7,11(1):194.
[5]李洪颜.妊娠合并卵巢肿瘤蒂扭转患者围
手术期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母婴世界,2017,17(7):141.讨论糖尿病是一类慢性终身疾病,由内分泌代谢紊乱引发,病情稳定后多数患者会选择出院回家调理。
一般住院时护理患者,一旦患者病情稳定后出院,便
结束护理工作,这种护理方式是传统临床护理。
因此患者出院后遵循医嘱的情况降低,不利于患者控制血糖,明显降低依从性,从而影响治疗,严重影响患
者的生活质量。
将护理服务从医院延伸至院外的延续性护理干预是一类新型护理理念[1],为患者制定出院计划,需要根据患者病情,随访时需告知患者用药依从性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告知患者合理用药对治疗的重要性,同时告诉患者如果服用剂量不对或服药时间不对,会影响药物治疗的效果,甚至可能会导致出现不良反应。
确保服药的持续性,有效控制血糖,及时给患者解答服药中遇到的问题[2]。
本组资料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干预前空腹血糖和餐后2h 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常规组血糖明显高于延续干预组,患者的依从性也明显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由此可见,延续性护理干预可以明显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提高患者的饮食控制、用药和血糖监测的依从性,提高患者
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1]张凌.延续性护理干预对安置胰岛素泵的2型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医药实践,2016,25(12):943-946.[2]叶海波,胡春慧.延续性护理干预对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生活质量的影
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17):
1922-1924.
以使一半以上的患者得到临床治愈,这
与现有的研究结果一致;在两项住院指标比较中,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可减轻患者家属的心理负担和经济压力,对疾病的康复
具有倾向性帮助;在躁狂评分(SDS)和抑郁评分(SAS)比较中,两组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同时出院时组间比较,观察组优势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说明在症状的改善程度上,采用临床路径护理模式具有更好的效果,能够更大程度地促进患者精神负性指标的降低。
在患者护理满意度评价中,观察组患者93.3%(42/4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3/45),说明临床路径护理模式内容细致,人性化突出,且流程标准,更加容易调动患者的依从性,提高认知程度,从而增强医患默契度和彼此信任感,通过良好的医患关系促进整个治疗过程的有益进展。
综上所述,临床护理途径在女性躁狂抑郁患者的护理中效果明显,对于病情恢复、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1]
李海涛.躁狂抑郁性精神病的临床表现养护鉴定[J].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4,1(5):736-737.[2]徐丽锋.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住院躁狂抑郁症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实施效果[J].医学信息,2014,(32):67-68.[3]翟利杰.躁狂抑郁症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的意义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13):209-211.[4]戴云飞,肖泽萍.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与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的比较[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3,23(6):
426-427.
(上接第142页)(上接第143页)
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