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浙江大二轮专题三古诗鉴赏 分析概括思想感情(17张)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 听说作者回来了,村里的人们“披衣倒屣”来与作者相见,于柴门前相谈 甚欢。这体现了乡里间淳朴的关系以及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阅读文签:五律+他乡遇旧
宿赞公[注]房
杜甫 杖锡何来此,秋风已飒然。 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 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 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 注 赞公:作者旧友,原长安大云寺住持。乾元年间,杜甫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而被 贬,暂居秦州,不意在此遇到同样被贬的赞公。
鉴赏 这首诗以“杖锡何来此”的发问开始,表现了作者遇到旧友赞公的惊愕之情。 二、三、四句寓情于景,渲染出赞公与自己处境的悲凉,也为下文赞叹赞公梵行高 洁、禅心清净做铺垫。“放逐宁违性”是说赞公虽被放逐,却无法动摇他的心性。 “虚空不离禅”是说宠辱无非虚空,“等荣辱,齐贵贱”,正是禅门的宗旨。在赞 扬赞公的过程中,也包含着作者对被贬谪、被放逐的遭遇的蔑视。最后两句写月夜, 照应诗题中的“宿”字。二人交情本就很好,如今又都遭贬,却能在边地相逢,自 然是非常难得的。“陇月”句,不仅是写景,更是以月圆象征两位老友的团圆。
8.结合全诗内容及手法,赏析题目“戏题”的内涵。(6分)
答案 (1)首联和颔联写自己虽以身许国,却徒劳无功,只落得南北奔波“饱识”山 川的命运。因此,“戏题”中包含着自嘲无奈与悲凉。 (2)颈联直抒胸臆,写自己年事已高,对自己多年来浮萍泛梗式的浪迹生涯感到意绪 茫然;尾联虚写自己要向皇帝请求归隐,并进而设想自己从成都乘船归乡。因此, “戏题”中包含着惆怅与感愤。 (3)“戏”本是开玩笑、嘲弄之意,作者本想以开玩笑的方式自嘲一番,却更现无奈 与悲凉。(每点2分)
解析 此词中,词人的情感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登高远望而联想到的杭州西湖 的回忆、思念;二是感慨自身客居在外,漂泊不定;三是国破难回,词人有着浓浓 的故国之思。回答时从这三个方面组织语言即可。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阅读文签:七律+田园生活
辋川别业
[唐]王维 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①。 优娄②比丘③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注 ①然:同“燃”。②优娄:释迦牟尼的弟子。③比丘:亦作“比邱”,僧人。
2.全词表达的思想情感比较复杂,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6分) 答案 ①从小序“山阴久客,一再逢春”与词中“想如今、绿到西湖。犹记得、当年 深隐,门掩两三株”可见,词人是客居他乡,难免有羁旅客愁。 ②“断梗疏萍,更漂流何处”等词句,借用桃梗的典故,比拟词人的漂荡无定,平添 漂泊之感。 ③“空自觉、围羞带减,影怯灯孤”等词句,写出了词人身围消瘦,又冠以“空自 觉”“梦也无”,则更见无人关情,倍见词人的孤寂之绪。 ④词人借思念旧游故居,寄寓了故国之思、故国衰亡之痛。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阅读文签:宋词+逢春忆旧
渡江云·山空天入海
[南宋]张炎 山阴久客,一再逢春,回忆西杭,渺然愁思。 山空天入海,倚楼望极,风急暮潮初。一帘鸠外雨,几处闲田,隔水动春锄。 新烟禁柳,想如今、绿到西湖。犹记得、当年深隐,门掩两三株。 愁余。荒洲 古溆,断梗疏萍,更漂流何处。空自觉、围羞带减,影怯灯孤。常疑即见桃花面, 甚近来、翻笑无书。书纵远,如何梦也无。
解析 解答本题要先审题,题干是“结合全诗内容及手法,赏析题目‘戏题’的内 涵”,既要求分析技巧,又要求分析题目的内涵。重点考查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 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为突破口, 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要求结合全诗内容及手法,赏 析题目“戏题”的内涵,从诗歌颈联可以初步判断手法指的是抒情的方式,由此结 合诗歌的内容看首联和颔联是借叙事抒情,颈联直抒胸臆,情感注意分析“浪著 鞭”“饱识汉山川”“身老矣”“意茫然”“归田奏”。“戏题”本是开玩笑、嘲 弄之意,作者本想以开玩笑的方式自嘲一番,却更现无奈与悲凉。
7.颔联描写____________的场景和诗人出使北虏(金国)渡黄河时的经历,照应了首 联中的“____________”二字。(2分)
答案目要求概括颔联所写的场景以及和首联的照应关系,答题时注意抓住诗句 中的意象进行概括,此题注意抓住颔联中的“酒边蛮舞花低帽”进行概括;分析和 首联的关系,注意结合“天教饱识汉山川”分析。这样即可得出颔联描写在桂林 (南方或佛子岩)宴饮歌舞的场景,照应了首联中的“饱识”二字。
训练一
分析概括思想感情
专题三 古诗鉴赏
练前提醒
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是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对于这种题型,要从审题、答题 两方面努力。 (1)审题,要弄清两个基本问题:①是分析还是概括(说明);②是整体还是局部。 (2)答题:一方面,从微观入手,即理解并体悟“意象”的内涵,联系诗词创作的背 景(写作背景、时代背景),揣摩作者的情感内容。同时,还要注意诗中表明情感倾向 的“直接情语”和“间接情语”。另一方面,从宏观入手,即从梳理作者“起、承、 转、合”的思路,从章法或结构的角度,逐句分析,从而把握作者的情感内容。要 特别关注关键诗句,如首句、尾句,尤其是尾句,诗人一般会“卒章显志”。因此, 从尾句入手,细析层次,细品语言,可以化难为易,事半功倍。
鉴赏 这是一首写景言情的七律诗,写王维在辋川隐居时期的田园生活。此诗先写 作者将近一年未到辋川,回来时正好赶上春耕的农忙季节。沿途所见雨中浓绿的草 色,足可染物;水上火红的桃花像是要燃烧起来,十分迷人。作者与乡间的人们相 处无间,无论是僧人还是乡里的老人,一听说作者回来了,都披衣倒屣赶来相见, 在柴门之前开怀畅谈。这与陶渊明的“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一样,表现了乡 里间淳朴亲密的人际关系,与“人情翻覆似波澜”的官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 了作者对乡间田园生活的喜爱。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阅读文签:七律+一“戏”见凉愤
戏题
[宋]范成大 画工李友直为余作《冰天》《桂海》二图,《冰天》画使北虏渡黄河时, 《桂海》画游佛子岩[注]道中也。
许国无功浪著鞭,天教饱识汉山川。 酒边蛮舞花低帽,梦里胡笳雪没鞯。 收拾桑榆身老矣,追随萍梗意茫然。 明朝重上归田奏,更放岷江万里船。 注 佛子岩:距桂林十里,一山突起。
5.诗歌前两联写出了环境的_萧__条__衰__败___。(2分) 6.结合全诗,概括作者所表达的情感。(6分) 答案 ①对赞公以及自己的凄凉处境的感慨; ②对赞公不因遭贬而悲伤,身居荒野依旧坚守禅心的品质的赞美; ③他乡遇故知的欣喜。(每点2分)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抓住直接表达感情的文字,如颈联及尾联的“圆”字, 其次要抓住颔联中的环境描写文字及注解文字进行推敲。
鉴赏 这首词是词人客居江阴时,追忆杭州旧游之作。上片以景出情,由此及彼, 点出了思念杭州西湖美景之意。“一帘”三句写雨中春耕的农村风光,清丽生动, 生活气息很浓。“想”字是关键,触景生情,引出下文。下片自伤羁旅漂泊,抒怀 人之情。词中化用桃梗与沈约两个典故写自己的漂泊与瘦弱,“常疑”以下揭示主 旨,点明怀人之意。张炎本是贵公子,世代生活在杭州,家中有园林声伎。宋亡之 后,家资丧尽,四处漂泊,杨缵曾称他为“佳公子,穷诗客”。故其对杭州有着特 殊的感情。全词由眼前之景联想到西湖之景,再由自己之愁思而想到家国之愁,娓 娓道来,意脉清晰,层次井然,是词林艺苑之佳作。
3.颔联两句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颔联在写景上具有怎样的特点。(4分) 答案 ①寓情于景,雨中的春草绿得仿佛可以作为颜料来染色,在碧水的映衬下, 桃花红得好像就要燃烧起来,景物描写中饱含着作者的愉悦之情。 ②色彩对比鲜明,一红一绿,极具画面感。 ③夸张。绿得仿佛可以用来染色,红得好像要燃烧起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
1.词的上片,词人先写________所见,勾勒出一幅春天的江南水乡画图;写景时又 做到________,叙写现今的西湖也应绿影一片。(2分) 答案 登高(或倚楼) 虚实结合(每空1分)
解析 由“倚楼望极”可知,词人是登高远眺;由写景先写眼前实景“雨”“闲 田”“春锄”等,又联想到此刻的苏杭应该是“绿到西湖”,回忆“当年……”, 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解析 颔联的写景特点可以从寓情于景、色彩运用和修辞三个角度分析。绿的春 草仿佛可以当作颜料来染色,红的桃花仿佛在燃烧一般,从这一景物描写中可看 出作者对春天景色的喜爱之情。红和绿的对比,极具画面感。同时,绿得可以染 色和红得仿佛要燃烧起来运用的是夸张手法。
4.结合最后两联简要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4分) 答案 无论是僧人还是乡里的老人,一听说作者回来了,都披衣倒屣赶来相见,开 怀畅谈于柴门之前。一方面,讴歌了乡里间淳朴亲密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表现 了作者对乡间田园生活的喜爱。(答出一种情感给2分,答出两种情感给3分,结合 诗歌内容分析给1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阅读文签:五律+他乡遇旧
宿赞公[注]房
杜甫 杖锡何来此,秋风已飒然。 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 放逐宁违性,虚空不离禅。 相逢成夜宿,陇月向人圆。 注 赞公:作者旧友,原长安大云寺住持。乾元年间,杜甫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而被 贬,暂居秦州,不意在此遇到同样被贬的赞公。
鉴赏 这首诗以“杖锡何来此”的发问开始,表现了作者遇到旧友赞公的惊愕之情。 二、三、四句寓情于景,渲染出赞公与自己处境的悲凉,也为下文赞叹赞公梵行高 洁、禅心清净做铺垫。“放逐宁违性”是说赞公虽被放逐,却无法动摇他的心性。 “虚空不离禅”是说宠辱无非虚空,“等荣辱,齐贵贱”,正是禅门的宗旨。在赞 扬赞公的过程中,也包含着作者对被贬谪、被放逐的遭遇的蔑视。最后两句写月夜, 照应诗题中的“宿”字。二人交情本就很好,如今又都遭贬,却能在边地相逢,自 然是非常难得的。“陇月”句,不仅是写景,更是以月圆象征两位老友的团圆。
8.结合全诗内容及手法,赏析题目“戏题”的内涵。(6分)
答案 (1)首联和颔联写自己虽以身许国,却徒劳无功,只落得南北奔波“饱识”山 川的命运。因此,“戏题”中包含着自嘲无奈与悲凉。 (2)颈联直抒胸臆,写自己年事已高,对自己多年来浮萍泛梗式的浪迹生涯感到意绪 茫然;尾联虚写自己要向皇帝请求归隐,并进而设想自己从成都乘船归乡。因此, “戏题”中包含着惆怅与感愤。 (3)“戏”本是开玩笑、嘲弄之意,作者本想以开玩笑的方式自嘲一番,却更现无奈 与悲凉。(每点2分)
解析 此词中,词人的情感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对登高远望而联想到的杭州西湖 的回忆、思念;二是感慨自身客居在外,漂泊不定;三是国破难回,词人有着浓浓 的故国之思。回答时从这三个方面组织语言即可。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阅读文签:七律+田园生活
辋川别业
[唐]王维 不到东山向一年,归来才及种春田。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①。 优娄②比丘③经论学,伛偻丈人乡里贤。 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 注 ①然:同“燃”。②优娄:释迦牟尼的弟子。③比丘:亦作“比邱”,僧人。
2.全词表达的思想情感比较复杂,请结合词句简要赏析。(6分) 答案 ①从小序“山阴久客,一再逢春”与词中“想如今、绿到西湖。犹记得、当年 深隐,门掩两三株”可见,词人是客居他乡,难免有羁旅客愁。 ②“断梗疏萍,更漂流何处”等词句,借用桃梗的典故,比拟词人的漂荡无定,平添 漂泊之感。 ③“空自觉、围羞带减,影怯灯孤”等词句,写出了词人身围消瘦,又冠以“空自 觉”“梦也无”,则更见无人关情,倍见词人的孤寂之绪。 ④词人借思念旧游故居,寄寓了故国之思、故国衰亡之痛。
一、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阅读文签:宋词+逢春忆旧
渡江云·山空天入海
[南宋]张炎 山阴久客,一再逢春,回忆西杭,渺然愁思。 山空天入海,倚楼望极,风急暮潮初。一帘鸠外雨,几处闲田,隔水动春锄。 新烟禁柳,想如今、绿到西湖。犹记得、当年深隐,门掩两三株。 愁余。荒洲 古溆,断梗疏萍,更漂流何处。空自觉、围羞带减,影怯灯孤。常疑即见桃花面, 甚近来、翻笑无书。书纵远,如何梦也无。
解析 解答本题要先审题,题干是“结合全诗内容及手法,赏析题目‘戏题’的内 涵”,既要求分析技巧,又要求分析题目的内涵。重点考查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 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为突破口, 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此题要求结合全诗内容及手法,赏 析题目“戏题”的内涵,从诗歌颈联可以初步判断手法指的是抒情的方式,由此结 合诗歌的内容看首联和颔联是借叙事抒情,颈联直抒胸臆,情感注意分析“浪著 鞭”“饱识汉山川”“身老矣”“意茫然”“归田奏”。“戏题”本是开玩笑、嘲 弄之意,作者本想以开玩笑的方式自嘲一番,却更现无奈与悲凉。
7.颔联描写____________的场景和诗人出使北虏(金国)渡黄河时的经历,照应了首 联中的“____________”二字。(2分)
答案目要求概括颔联所写的场景以及和首联的照应关系,答题时注意抓住诗句 中的意象进行概括,此题注意抓住颔联中的“酒边蛮舞花低帽”进行概括;分析和 首联的关系,注意结合“天教饱识汉山川”分析。这样即可得出颔联描写在桂林 (南方或佛子岩)宴饮歌舞的场景,照应了首联中的“饱识”二字。
训练一
分析概括思想感情
专题三 古诗鉴赏
练前提醒
分析概括诗歌的思想感情是高考考查的重中之重。对于这种题型,要从审题、答题 两方面努力。 (1)审题,要弄清两个基本问题:①是分析还是概括(说明);②是整体还是局部。 (2)答题:一方面,从微观入手,即理解并体悟“意象”的内涵,联系诗词创作的背 景(写作背景、时代背景),揣摩作者的情感内容。同时,还要注意诗中表明情感倾向 的“直接情语”和“间接情语”。另一方面,从宏观入手,即从梳理作者“起、承、 转、合”的思路,从章法或结构的角度,逐句分析,从而把握作者的情感内容。要 特别关注关键诗句,如首句、尾句,尤其是尾句,诗人一般会“卒章显志”。因此, 从尾句入手,细析层次,细品语言,可以化难为易,事半功倍。
鉴赏 这是一首写景言情的七律诗,写王维在辋川隐居时期的田园生活。此诗先写 作者将近一年未到辋川,回来时正好赶上春耕的农忙季节。沿途所见雨中浓绿的草 色,足可染物;水上火红的桃花像是要燃烧起来,十分迷人。作者与乡间的人们相 处无间,无论是僧人还是乡里的老人,一听说作者回来了,都披衣倒屣赶来相见, 在柴门之前开怀畅谈。这与陶渊明的“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一样,表现了乡 里间淳朴亲密的人际关系,与“人情翻覆似波澜”的官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 了作者对乡间田园生活的喜爱。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阅读文签:七律+一“戏”见凉愤
戏题
[宋]范成大 画工李友直为余作《冰天》《桂海》二图,《冰天》画使北虏渡黄河时, 《桂海》画游佛子岩[注]道中也。
许国无功浪著鞭,天教饱识汉山川。 酒边蛮舞花低帽,梦里胡笳雪没鞯。 收拾桑榆身老矣,追随萍梗意茫然。 明朝重上归田奏,更放岷江万里船。 注 佛子岩:距桂林十里,一山突起。
5.诗歌前两联写出了环境的_萧__条__衰__败___。(2分) 6.结合全诗,概括作者所表达的情感。(6分) 答案 ①对赞公以及自己的凄凉处境的感慨; ②对赞公不因遭贬而悲伤,身居荒野依旧坚守禅心的品质的赞美; ③他乡遇故知的欣喜。(每点2分)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抓住直接表达感情的文字,如颈联及尾联的“圆”字, 其次要抓住颔联中的环境描写文字及注解文字进行推敲。
鉴赏 这首词是词人客居江阴时,追忆杭州旧游之作。上片以景出情,由此及彼, 点出了思念杭州西湖美景之意。“一帘”三句写雨中春耕的农村风光,清丽生动, 生活气息很浓。“想”字是关键,触景生情,引出下文。下片自伤羁旅漂泊,抒怀 人之情。词中化用桃梗与沈约两个典故写自己的漂泊与瘦弱,“常疑”以下揭示主 旨,点明怀人之意。张炎本是贵公子,世代生活在杭州,家中有园林声伎。宋亡之 后,家资丧尽,四处漂泊,杨缵曾称他为“佳公子,穷诗客”。故其对杭州有着特 殊的感情。全词由眼前之景联想到西湖之景,再由自己之愁思而想到家国之愁,娓 娓道来,意脉清晰,层次井然,是词林艺苑之佳作。
3.颔联两句历来被人称道,试分析颔联在写景上具有怎样的特点。(4分) 答案 ①寓情于景,雨中的春草绿得仿佛可以作为颜料来染色,在碧水的映衬下, 桃花红得好像就要燃烧起来,景物描写中饱含着作者的愉悦之情。 ②色彩对比鲜明,一红一绿,极具画面感。 ③夸张。绿得仿佛可以用来染色,红得好像要燃烧起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 (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
1.词的上片,词人先写________所见,勾勒出一幅春天的江南水乡画图;写景时又 做到________,叙写现今的西湖也应绿影一片。(2分) 答案 登高(或倚楼) 虚实结合(每空1分)
解析 由“倚楼望极”可知,词人是登高远眺;由写景先写眼前实景“雨”“闲 田”“春锄”等,又联想到此刻的苏杭应该是“绿到西湖”,回忆“当年……”, 使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解析 颔联的写景特点可以从寓情于景、色彩运用和修辞三个角度分析。绿的春 草仿佛可以当作颜料来染色,红的桃花仿佛在燃烧一般,从这一景物描写中可看 出作者对春天景色的喜爱之情。红和绿的对比,极具画面感。同时,绿得可以染 色和红得仿佛要燃烧起来运用的是夸张手法。
4.结合最后两联简要分析作者所表达的情感。(4分) 答案 无论是僧人还是乡里的老人,一听说作者回来了,都披衣倒屣赶来相见,开 怀畅谈于柴门之前。一方面,讴歌了乡里间淳朴亲密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表现 了作者对乡间田园生活的喜爱。(答出一种情感给2分,答出两种情感给3分,结合 诗歌内容分析给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