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纲要 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诚西郊市崇武区沿街学校必修II经济成长历程复习纲要〔特长班专用〕
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考点扫描】
【根本线索】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国近现代生活风俗、交通、通讯和群众传媒方面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前,受西方物质文明和民主思潮的影响,人们的物质生活和风俗发生了宏大变化,交通工具有了质的变革,群众传媒也有了较快的开展。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有较浓的政治色彩。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经济的迅速开展,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知识网络】参见“步步高〞P84页。

【考点概要】
考点1: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化
1.服饰
〔1〕近代: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渐渐进入人们生活,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并存;中式服装改良,出现中西合璧的服饰:装、旗袍。

〔2〕现代:①改革开放前:灰蓝单调、款式单一。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列宁装、连衣裙,文革时流行军装、干部服。

②改革开放后:款式色彩多样,追求个性,多彩时尚。

2.饮食
〔1〕近代:传统饮食丰富;出现西餐馆,西式的糖、烟、酒、饮料和糕点传入且逐渐被百姓承受。

〔2〕现代:①改革开放前:食物简单;粮食、食用油、棉花、棉布等实行统购统销,主要消费品都凭票供应。

②改革开放后:根本解决温饱问题;“菜篮子工程〞丰富饮食;从吃饱向吃好转变。

3.建筑
〔1〕近代:鸦片战争后,西式住宅开始出如今沿海大城;民国时期,大城出现高级公寓和别墅式住房,如花园洋房;中西合璧的建筑里弄流行。

〔2〕现代:①改革开放前:住房拥挤、陈设简单。

②改革开放后:住房状况得到空前改善,并出现“装修热〞,追求拥有现代设备、环境优雅舒适的住宅成为生活时尚;1995年,启动“安居工程〞,让中低收入职工买到住房。

4.社会风俗
〔1〕近代:①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主张“断发易服〞、“制止缠足〞,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

②辛亥革命前后:“断发易服〞、“不缠足〞不仅是移风易俗,还具有鲜明的反清革命色彩。

③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公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大力推行剪辫与放足;传统的婚姻丧葬风俗〔铺张繁琐愚昧→简洁文明〕、社交礼仪〔跪拜礼→握手、鞠躬;称呼:“老爷〞“大人〞→“先生〞“同志〞〕也发生改变,显示出平等、自由等文明精神。

④辛亥革命后:启用阳历,增添了国庆、元旦等新节日。

⑤新文化运动后:读报刊、看电影成为民众生活一部分。

〔2〕现代:①新中国成立后,提倡节省节约、热爱劳动、无私奉献、乐于助人,使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转变;1950年婚姻法,宣布实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

②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穿着打扮、居住条件、流行语言等发生了新的变化;休闲方式多样;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的社会风气逐渐形成。

5.物质生活和社会风俗的变化的原因分析
▲近代变化原因:①外因:西方工业文明的入侵,深化影响中国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②内因: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的开展;政治上:有识之士政治活动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推动;思想上:西方民主科学思想
的传播;其他原因:中国人擅长承受先进文化并进展创新等〔如旗袍〕。

※近代物质风俗变化的特点:①性质上: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特征。

②地域上:由通商口岸逐步向内地延伸。

③过程上:由中西冲突到交融,趋势上由封闭走向开放。

④程度上:不平衡,城较快,农村较慢〔原因:自然经济封闭,思想落后,农民贫穷〕。

▲现代变化原因:①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生活逐步得到改善。

②党和政府不断整消费关系,解放思想,开展经济。

③消费力的进一步开展〔如杂交水稻,两弹一星,基因工程,航天技术进步〕。

④全球化进程加快,中西文化进一步交融。

考点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1.近现代交通的进步
〔1〕铁路:①唐胥铁路〔1881年〕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事业的诞生。

②1909年,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通车,是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

③新中国成立后,铁路建立迅速开展,到“九五〞方案期末,营运总里程跃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2〕轮船和航运业:①鸦片战争后,轮船开始进入中国,西方列强垄断中国水运业。

②1872年,中国近代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水运业的诞生,打破了列强的垄断场面。

③20世纪90年代以后,轮船运输业萎缩,有的转向高档次的旅游效劳业。

〔3〕汽车和公路: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如今。

②新中国成立后,建立和开展了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公路交通开展较快。

〔4〕飞机和航空业:①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

②1920年,首条航线——航线开通,中国民航业拉开序幕。

③新中国成立初,民航业开展有限;改革开放后,航线大幅度增多,中国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2.近现代通讯工具的进步
〔1〕近代:①邮政:1896年,大清邮政局成立,近代邮政事业起步;1920年参加万国邮联。

②电报:1877
年,巡抚在架设了第一条有线电报线,中国自办电报开端。

③:1875年,招商局架设线,开通第一部。

〔2〕现代:①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以为中心、沟通各的全国通讯网络。

②改革开放后,电讯事业迅速开展,固定和挪动数跃居世界第二。

③近年来,互联网时代到来。

3.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生活的影响:①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②进步了生活质量;③加快了信息的传递,进步了效率;④促进了区域间和国家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考点3:群众传媒的开展
1.报刊
〔1〕19世纪中期前后,中国出现近代报刊,多为外国人创办,著名的有中国从报、万国公报等。

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主办的昭文新报是国人最早在中国境内创办的报纸。

〔2〕申报是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是是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被称为“中国的泰晤士报〞、“中国的纽约时报〞。

〔3〕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新文化运动期间的新青年分别是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有力武器,起思想启蒙作用。

〔4〕主主义革命时期,中一一共创办了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

〔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等党报成为宣传党道路、方针和政策的主要言论。

〔6〕改革开放后,报刊业恢复活力,各种专业性报刊雨后春笋般出现。

2.电影
〔1〕1895年,法国卢米埃尔兄弟使电影进入实用阶段;1896年电影传入中国,定军山是中国人第一部自摄影片,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诞生。

〔2〕1931年,我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

〔3〕渔光曲是我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1935年,莫斯科国际电影节〕;电影风云儿女的插曲,义勇军进展曲后来成为我国的国歌。

〔4〕新中国成立后,反映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的题材纷纷搬上银幕。

〔5〕改革开放后,中国电影走向辉煌,数量和质量超过以前。

3.电视:①1958年,电视台开始试播,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

②改革开放以来,电视逐渐普及〔原因:人民生活程度进步;科技进步;节目丰富,专业性、知识性、娱乐性并存,具有可视性、多角度、覆盖面广的优势〕。

4.播送:1926年,播送台开播〔第一座〕;1928年,中央播送电台开播〔全国性〕
5.互联网
〔1〕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诞生;1969年,美国建成互联网,90年代以来,开展为全球信息网;1994年,中国正式进入互联网时代。

〔2〕互联网被称为报纸、播送和电视“三大媒体〞外的“第四媒体〞。

6.报刊、影视、互联网的开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1〕加快信息传递,开阔视野,进步生活质量和效率,从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学习方式、消费、娱乐等方面全面改变人们的生活。

〔2〕造成一些社会问题:如网络犯罪,垃圾邮件,沉迷于网络致使人际关系冷淡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