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
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观点,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二、过程与方法:
适度引入古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方面的材料,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和荀子的主要内容。

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组织学生谈一谈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认识和感受。

组织一次“我读《论语》的读书活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国古代思想的博大精深:通过学习早期儒家的民本思想,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了解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部分,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联系现实,使学生正确对待儒家传统文化,发挥其在当代的积极意义。

B重点与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了解儒家思想形成。

难点:儒家思想的形成,认识其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C教学方法:材料分析法、对比法。

D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988年,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一次集会上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还要到2500年前孔子的思想中去寻找智慧。

看到这些,老师感慨是:孔子究竟有什么价值,让这些政要精英们有如此行动、
如此断言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近圣贤,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感受他们的魅力,
寻找启迪。


【讲述内容】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请同学们看书,思考什么是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的概念
师:首先,让我们一起来解读本课的课题。

“百家争鸣”,所谓“百家”指的是什么?
生:所谓“百家”,是指“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的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师:真的是一百家吗?
生:不是,“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师:主要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由于小说家没有系统化的理论,不能称其为一个学派,其他的九家被称为“九流”。

这也就是“三教九流”中“九流”的来历。

“争鸣”是什么意思?
生:所谓“争鸣”,是指“诸子百家”之间互相诘难而形成的局面。

师:春秋战国时期,不同学派按照本阶层的利益和要求,对社会上存在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他们相互诘难,又彼此交融,进而使学术文化出现繁荣的局面。

师: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呢?(学
生思考)
怎么理解这个问题呢?实际教材的编者已经给了我们一把金钥匙。

一定历史时期的思想是一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这个方法是我们研究这本思想文化史所用的一种最基本的方
法。

让我们拿起这把金钥匙,一起寻找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

各诸侯国都想富国强兵,兼并他国,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士人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希望实现用自己的思想主张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愿望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他们的推动下,百家争鸣成为了可能。

3 、意义
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是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用哲学语言来说,便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反过来,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作为思想意识领域的百家争鸣又是怎样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的呢?
(板书)
(1)“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3)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有哪些代表人物?
孔子,孟子,荀子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是这样概括自己一生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这段自评反映了孔子不懈追求的一生。

事实上孔子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他幼年丧父,少年丧母,中年丧妻,老年丧子。

曾用十多年时间周游列国,但没有任何一国采用他的政治主张,生活十分贫穷。

但是由于他的坚韧与执着,成为了中国乃至世界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

1、孔子的思想
孔子思想博大精深,其核心思想是什么?“仁”。

仁字怎么写啊?仁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的出现达105次,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怎样搞好人际关系呢?孔子认为“仁者爱人”。

要求人与人之间要互相爱护,融洽相处。

全社会人与人之间都搞好了关系,这个社会就和谐了。

所以,抓住了仁,天下就太平了。

通俗的说,“仁”就是处理人际关系的最高准则。

如何实行仁?
孔子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凡事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换位”思考,多替别人想一想!)。

能做的这点已经很不容易了,但
孔子还有实现仁的更高境界。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想自己过得好,也要帮助别人过得好)如何才能协调好人际关系呢?孔子提出了礼。

什么是礼?
(材料:八佾舞于庭)八佾(yi):古代舞以八人为列。

天子八佾(排),六十四人。

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十六人。

季孙氏(鲁大夫季孙氏)于其家庙之庭作八佾之舞,是以大夫而僭用天子之礼。

——钱穆《论语新解》
请同学们猜猜,孔子知道这件事后,会作何评价?“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面对礼崩乐坏,孔子提出“克己复礼以为仁”,他希望人们能克制自己,恢复西周时的礼乐制度。

礼就是上下尊卑的等级关系,比如臣子忠于君主,儿子孝顺父亲,大家都遵循这种礼制,仁就实现了。

所以克己复礼就是在维护等级关系基础上的关于做人处事的规范和制度。

师:从孔子主张恢复周礼,你能看出什么?
生:孔子思想具有一定的保守性。

代表没落的奴隶主阶级。

师:有一个小故事,叫“苛政猛于虎”。

就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就像北极星一样众星拱之,老百姓也会自然而然地服从。

所以他主张以德治民。

这反映了孔子可贵的民本思想。

在几千年后的今天,孔子的这一思想仍具有普遍的现实性和永恒的价值。

请大家看书,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上有没有体现出仁呢?有教无类。

它为什么能体现仁的思想?即不分贵贱,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尤其是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是划时代的进步。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据说“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被尊称为至圣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教学对象:“有教无类”学习方法:温故而知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学习态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2、孟子的思想(学生概括)
提出了“仁政”的学说。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根据这个学说,孟子进一步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民本主义思想。

在伦理观上:
孟子提出了性本善的思想。

人性本善,但也必须通过后天学习存养善端,使其不断扩充完善,否则会丧失善端。

而统治者要实行仁政来回复和扩充人的善性。

强调君王要善待人民,在当时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因为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所以被后世称为“亚圣”。

3、荀子的思想
(1)政治思想: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仁义就是恰到好处的处理人际关系;王道即圣王之道,作为一个圣王应该如何处理与百姓关系。

(2)在君民关系上: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这就是著名的“君舟民水”的观点,这个思想在唐代的时候被一位皇帝所强调。

生:唐太宗。

师:正因为唐太宗把民放到了一个相对比较重要的位臵,所以才会出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3)伦理观上:荀子主张“性恶论”。

人性本是恶的。

但可以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虽然和孟子观点截然相反,却和孟子一样主张后天学习,通过学习成贤成圣,可谓殊
途同归
总结: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战国时期经过孟子和荀子的继承和发展,
体系更加完整,更适应社会需求,儒家思想得以形成并有所发展。

到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师:刚才,我们一起重点学习了儒家思想的形成,虽然说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但是儒家思想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道家、法家、墨家有哪些璀璨的思想火花呢?下面,我们一起概略地了解一下。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设计表格)
学派人物时代主要思想
墨家墨子战国“兼爱”、“非攻”;“尚贤”;节俭
道家老子春秋万物的本原是道;事物包含对立的两方面;“无为而治”
庄子战国相对主义;
法家韩非战国君主专制;以法治国
无为的含义是什么?
生:无为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为所欲为。

师:老子主张无为而治,结果是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呢?
生: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师:这说明老子向往什么样的社会?
生:原始社会。

从下面的话判断出这是哪一学派的观点?
仁者爱人,民贵君轻(儒家)
以法为教,今必胜昔(法家)
万物虚无,祸福相倚(道家)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兵家)
兼爱非攻,节用尚俭(墨家
【本课小结】
春秋战国,就是我们辉煌的时代;诸子百家,就是我们智慧的结晶;而百家争鸣,则是我们民族历史上的华彩乐章。

何况这场大辩论,还留下了那么多宝贵的思想文化遗产,留下了建设家园的美好理想,应对变革的思想资源,凝聚民心的价值体系,指导人生的智慧结晶,让我们受益至今。

诸子争鸣,岂能淡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