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
维
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历史教学一直以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把学生看成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忽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主体的体验和对实际问题的综合与创新、忽视学生作为个体人的思想、感情,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这种教学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当今飞速发展的时代。
因此,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强调努力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能力和特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成了历史教学者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以下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几种尝试。
― 以线索为纲,内容为点,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历史线索是历史知识的骨架,掌握了历史线索就能对纷繁复杂的历史知识形成清晰的轮廓,构建完整的框架。
因此在每讲完一个单元后我都给学生理出一条或几条线索,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清晰的、整体的认识。
不仅如此,在梳理线索的过程中还通过巧识疑问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在讲世界近代史时,把经济全球化作为一条线索引导学生加以梳理:经济全球化以欧洲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新航路开辟为开端,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和扩展,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进行扩张和争夺,逐渐把全球囊括进去,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世界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至此,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地区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资本主义国家控制这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命脉,对其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掠夺。
20世纪90年代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在梳理完线索后我提出这样一些问题:经济全球化与三次科技革命是什么关系?怎样评价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是机遇还是挑战?这样的问题使学生耳目一新,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们各抒己见,并在辩论中提高了能力。
采取诸如此类的方式,大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形成教学多元互动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师道尊严”,教师是真理的掌握者,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师独占课堂,采取“一言堂”“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教学,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这种师生关系极大压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不利于学生自主创造力的培养。
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既是学生的长辈,又是学生的朋友。
教师的角色不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也”而是要抛弃旧教育模式下高高在上的一面,给学生以爱的阳光,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思想,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
如在讲“为民族独立而战”一课时,让学生分析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的意义,如何评价华盛顿?虽然有的学生的分析没有谈到点上或很片面,但我仍对学生给以鼓励,希望他下次多思考,争取谈的更好。
激励性的语言,不仅能缩短师生的距离,而且使学生的自信心增强,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作为学生的朋友,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交流,主意培养学生的批判
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学生敢于对教师、教材进行质疑和超越。
在遇到分歧的问题时,还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
如我在讲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政策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什么“重农抑商”?这一政策是否阻碍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掀起“农业学大寨运动”和“重农抑商”有无关系?当今13亿人口的中国是否还要“重农”?“三农”问题为什
么会成为全国关注的热点问题?针对国家对农民进行土地补贴谈谈这个问题。
同学们针对这一连串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形成了自己的观点,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的探索。
三现实性、开放性的
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再认和再现,忽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当今在课程改革的氛围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思维,教师要积极主动地把课本中的知识与课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讲述的内容综合化、开放化,从而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在讲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我提出以下问题:台湾是何时通过何种方式被日本割占?我国政府通过什么政策争取台湾回归?请你预测一下海峡两岸关系的走向?这些问题把学生的思路从历史引入现实,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学习历史能起到“鉴古知今,经世致用”的作用.又如我在讲鸦片战争后,中国从一个主权国家开始沦为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战败的耻辱促使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开始睁眼看世界.这一现
象对我们中学生有何启示?同学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最后得出:大到国家,小到个人,都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否则将要落后.这样,通过引入开放性的内容,既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又升华了学生的情感价值观,达到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历史课堂上,若教师仍以传统的讲授法进行教学,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结果必然是一片沉寂,课堂缺乏活力,学生昏昏欲睡,好无兴趣可言.针对这种现象,我在教学中探索并尝试着多种教学方法,觉得角色扮演法更能使学生真正走进历史,感受历史,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效果较好.如在讲《“凡尔赛�D华盛
顿体系”的建立》那节内容时,让学生假设自己是当年参加巴黎和会的各国代表,通过课前熟悉教材,,收集相关资料,从而明确自己代表的国家利益,参加和会的目的,通过场景再现,使参与者亲身体验各国代表为了获得与自身实力相当的利益进行的激烈争吵和斗争,加深对和会实质的认识.而扮演中国代表的同学更能深切
体会到”弱国无外交”这一真理,从而激发起他们的民族责任感和学习历史的兴趣.角色扮演式课堂教学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参与和体验,通过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来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如《鸦片战争》一节需要了解几方面的情况,英国:走私鸦片,发动战争,清政府:战和不定,林则徐:禁烟,积极抵御,人民:奋起抵抗等。
让学生充当不同的角色,亲身体验英国资产阶级打开中国大门的迫切愿望,清政府的愚昧无知,腐朽落后。
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高尚情怀,普通百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
这种感受性学习能使学生深入历史人物的灵魂,进行历史的探索就不再是高不可攀的。
多数同学通过角色扮演式学习很容易的得出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源:即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英国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占领更多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这是一场英国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的战
争,它的爆发是必然的。
这样能让历史教育走出枯燥、刻板、单调的说教,步入一个活生生孕育个性和创新精神的令人如痴如醉的历史舞台,历史的感悟也就情不自禁。
如在这节课中,有的同学提出,如果当时中国实行对外开放,就不会有这场战争,多数同学联系我们今天对外开放的成就,认为是对的。
对此,作为教师决不能简单否定。
因为这些毕竟是学生进入历史舞台,感受历史得出的结论。
教师的知识、经验固然比学生丰富,但应在师生平等基础上将学生视为独立自主,自由发展的人,重视对历史的感悟,训练历史思维,培养创新精神,从而引导,帮助学生发展自我,以适应未来社会。
总之,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如何才能达到理想效果,需要我们历史教学者借着新课改实施的东风,在实践中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