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及单元测试(讲义及答案)及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期末复习及单元测试(讲义及答案)及解析
一、选择题
1.小明上学路上前一半是上坡路,小明骑车的速度为3m/s ;后一半是下坡路,速度为5m/s ,则小明上学路上全程的平均速度是( )
A .4m/s
B .3.75m/s
C .4.5m/s
D .无法计算 2.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 -t 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
知( )
A .两物体在0~10s 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 甲<v 乙
B .两物体在10~20s 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 甲<v 乙
C .两物体在20s 末相遇,且0~20s 内平均速度相等
D .在30s 末甲乙两物体相距40m
3.如图在奥运会圣火传递活动中,现场某记者同时拍下了固定在地面上随风飘动的旗帜和附近的甲、乙两火炬照片。
根据它们的飘动方向,可以判断( )
A .甲火炬必定向左运动
B .乙火炬必定向左运动
C .甲火炬必定向右运动
D .甲乙两火炬运动方向必定不相同
4.甲、乙两地间距s ,某小车从甲地运动到乙地,前13s 路程的速度为1v ,后23
s 路程的速度为2v 。
那么该小车从甲地运动到乙地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 A .
122
v v + B .12122v v v v + C .1212
32v v v v + D .1212
32v v v v + 5.甲乙两人沿平直路面步行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甲乙同时出发
B.前5min内甲做匀速直线运动
C.前10min内两人的路程相等
D.第10min时两人速度相等
6.汽车拉力赛是一项汽车道路比赛项目,赛段为临时封闭后的各种普通道路,包括山区和丘陵的盘山公路、沙石路、泥泞路等.假设某选手上午7:00从起点出发,途径三个不同的路段,先是沙石路,然后是山坡路,最后一段是平直公路,三段路的长度之比为1:2:2,该选手的赛车在三个路段上行驶平均速度之比为1:2:3,该选手上午11:00正好到达终点.则上午9:00时他行进在:
A.沙石路段B.山坡路段
C.平直路段的前半段D.平直路段的后半段
7.某商场的自动扶梯在0.5分钟内,可以把站在扶梯上的顾客送到二楼.如果扶梯不动,人走上去需要1.5分钟,那么,当人沿着开动的自动扶梯走上去,需要的时间是
A.2分钟B.1分钟C.3/8分钟D.0.5分钟
8.甲、乙两同学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他们通过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A.在0~10s内,甲同学比乙同学运动的慢
B.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100m处速度达到了相等
C.在10s~20s内,甲同学静止不动
D.在0~10s内,乙同学的速度为10m/s
9.小明同学沿平直路面步行,他运动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所示,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A.从0~11s内,小明在做变速直线运动
B.在第6s时,小明静止不动
C.小明在0~11秒内步行平均速度是1m/s
D.小明在0~4s内的步行平均速度与在8~11s内的步行平均速度相同
10.“频闪摄影”是研究物体运动时常用的一种实验方法。
摄影在暗室中进行,闪光灯每隔一定的时间闪亮一次,底片就记录下这时物体的位置。
如图是甲乙两球从左向右运动时的频闪照片,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球运动时间比乙球长
B.乙球做匀速直线运动
C.甲球做变速运动
D.甲乙两球平均速度之比4:5
二、选择题
11.电视节目《国家宝藏》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成果,其中介绍了曾侯乙编钟如图所示。
对其中所涉及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通过木槌敲击编钟使其振动发声
B.敲同一组编钟,通过改变钟的大小来改变音调高低
C.编钟具有特殊的音色,雄浑深沉
D.用不同力度敲响同一个编钟,响度相同
12.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真空可以传声
B.“女高音”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
C.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D.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音叉发声的音调会不同
13.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振动停止后,声音立即消失
B.我们听不到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是因为响度太小
C.在空气中,超声波的传播速度一定大于340m/s
D.我们能分辨不同的声音,是根据声音的音色
14.下列的实验中,能说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①在鼓面上放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②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③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比较两次的不同
④锣发声时用手按住锣,锣声就消失了
⑤将钢尺伸出桌面一定长度,改变拨动钢尺的力度,比较两次的不同
A.①②⑤B.①②④C.②③⑤D.①③④
15.下列有关声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敲击鼓面,看到鼓面上的泡沫颗粒跳动,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音量减弱,说明空气能够传声
C.直尺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拨动时发出的声音音调越高,说明响度由频率决定
D.纸板划得越慢,梳齿振动得越慢,发出的音调越低
16.如图所示,7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不同高度的水,仔细调节水的高度后,用相同的力敲击它们,可以发出“1,2,3,4,5,6,7”的声音来。
关于这种“水瓶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甲:敲击时,声音是由瓶内的空气振动产生的
乙:最左边装水最多的瓶子发出的声音是上面七个音中的“7”
丙:7个水瓶发出声音的响度大致相同
丁:若改敲为吹,即用口向七个瓶中吹气,则右边装水最少的瓶子发出音调最低
A.甲和丙B.丙和丁C.乙和丙D.甲和丁
17.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发生地震时,利用仪器接收超声波来确定地震的位置
B.声音振动的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
C.声音在气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在固体中快
D.高速公路两旁设置隔音板,是为了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18.国庆节前夕,同学们在操场上齐声高歌,合唱《我和我的祖国》,深情表白伟大祖国。
演唱中涉及到下列声现象,说法错误的是()
A.歌声通过空气传播到听众的耳中
B.唱歌时声带振动的幅度越大,歌声的响度越大
C.“齐声高歌”指的是音调高
D.老师能通过音色分辨出是哪位同学在唱歌
19.当学校广播响起“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留下一首赞歌……” 的女声演唱时,小明和小亮齐声说:“是韩红在演唱!”他们作出判断的依据是:不同歌手声音的()
A.音调不同B.响度不同
C.音色不同D.声速不同
20.如图所示,下列关于声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A.图甲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B.图乙中的噪声强度显示仪是用来降低噪声的
C.图丙中的倒车雷达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
D.图丁中扬声器播放声音时,它面前的蜡烛的火焰会晃动,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三、选择题
21.如图所示,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凝华过程的是()
A.生成露珠
B.晨雾消散
C.冰雪消融
D.出现白霜
22.园艺工人利用滴灌的方法给园中的树木浇水,如图所示,他们把细水管放入树下的土壤里,使水分直接渗透到树木根部,从而减慢了水分的蒸发,原理是()
A.提高了水的沸点B.减少了水在地面的表面积
C.提高了地面上水的温度D.加快了地面上方空气的流动
23.下列有关温度的数据中,最接近实际情况的是()
A.人体的正常温度约37℃
B.沸腾的食用油温度约100℃
C.通常洗澡水的温度约80℃
D.大丰地区夏季最高气温可达60℃
24.关于超市里的热现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水产区鼓风机向地面吹风,加快了地面上水的蒸发
B.碎冰撒在冻鱼上,是利用冰熔化时降温来保鲜
C.向蔬菜上喷洒水雾既能为蔬菜补水又因为水蒸发吸热,有利于保存蔬菜
D.保鲜膜包裹的蔬菜,减缓了水分的汽化
25.如图是分别表示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熔化或凝固规律的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种物质是晶体,图象表示的是凝固过程
B.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象表示的是熔化过程
C.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象表示的是凝固过程
D.丁种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过程
26.如图所示,用水壶烧水,水烧开后能看到壶嘴周围有“白气”产生,其中a、b两位置有一处“白气”较浓,以下关于“白气”的描述正确的是()
A.它是气态,a处较浓B.它是气态,b处较浓
C.它是液态,a处较浓D.它是液态,b处较浓
27.利用小纸锅可以将水加热至沸腾,但纸锅却没有燃烧。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烛焰的温度低于纸的着火点
B.水沸腾后,水不再吸热
C.水的沸点低于纸的着火点
D.在加热过程中,只有水吸热,纸锅不吸热
28.有些物理量的大小不易直接观测,但它变化时引起其它量的变化却容易直接观测,用易观测的量显示不易观测的量是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例如:发声的音叉的振动可以通过激起水花来体现,以下实例中采用的研究方法与上述方法相同的是()
A.研究光现象时,引入光线用来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B.研究熔化现象时,比较冰、烛蜡的熔化特点
C.研究真空能否传声时,根据现象推理进而得出结论
D.液体温度计利用液柱长度的变化来显示温度高低
29.对甲、乙两种物质同时持续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物质的沸点一定是80℃
B.甲物质在4-6min内可能没有吸热
C.乙物质的沸点可能是60℃
D.乙物质在6-10min内一定是固液共存态
30.“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味,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热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雾淞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B.“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一一霜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C.“青青园中,朝露待日晞”一一露的形成是汽化现象
D.“腾蛇乘雾,终为土灰”——雾的形成是液化现象
四、选择题
31.下列词语中涉及的物理现象和对它的解释所用物理原理相符的是()
A.凿壁偷光——光的直线传播
B.海市蜃楼——光的反射
C.一叶障目——光的反射
D.镜花水月——光的直线传播
32.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是()
A.湖光倒影
B.狗的影子
C.筷子“弯折”
D.雨后彩虹
33.如图所示,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A.倒影B.水面“折”枝
C.手影D.镜中花
34.如图所示的四种光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现象的是()
A.露珠放大了叶子的纹理
B.景物在水中形成“倒影”
C.月食的形成
D.浓密树荫下呈现圆形光斑
35.如图,在一台物理科学晚会上,一个女老师站在屏幕后面,表演组在屏幕后面通过灯光,让屏幕前面的观众看到女老师美丽的“剪影”和头顶划过的一道“彩虹”。
下列关于“剪影”和彩虹描述不正确的是()
A.“剪影”是由于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
B.人造的“彩虹”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
C.屏幕前的观众看到“剪影”是由于“剪影”反射光的缘故
D.会场所有观众都能看到彩虹是因为光透过屏幕时发生了漫反射
36.在没有其他光照的情况下,舞台追舞灯发出的蓝光照在穿白色上衣、红色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
A.全身呈蓝色B.全身红色
C.上衣呈蓝色,裙子呈红色D.上衣呈蓝色,裙子呈黑色
37.我国古代诗词中有许多与光现象有关的精彩诗句,如辛弃疾的“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其中“天在清溪底”属于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反射 C.光的折射 D.光的色散
38.测量视力时,人距视力表5m.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可以节省空间,如图所示,小明面对镜子背对视力表,检查视力,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A.视力表在平面镜中的像距平面镜6m
B.小明在平面镜中的像距视力表5m
C.视力表在平面镜中的像距小明4m
D.视力表在平面镜中的像距视力表3m
39.小明看到如图所示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折,如图所示的四幅光路图中,能正确说明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的是()
A.B.C.D.
40.如图所示是一束光由空气进入某透明物质时,在界面上发生的反射和折射的光路,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AO可能是入射光线
B.OC必定是反射光线
C.OB可能是折射光线
D.BO必定是入射光线
五、选择题
41.一束光经凸透镜折射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定是平行光束B.一定是会聚光束
C.一定是发散光束D.A、B、C三种情形都有可能
4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32cm处,在透镜另一侧距透镜18cm处的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则()
A.光屏上所成的是倒立、放大的实像
B.将蜡烛向透镜方向移动,所成的像将逐渐变大
C.将点燃的蜡烛移至距透镜9cm处,可以在光屏上观察到烛焰放大的像
D.透镜位置不变,蜡烛和光屏位置互换,光屏上也可以得到烛焰清晰的像
43.如图所示,白板上画有两个黑色箭头(图甲),用玻璃杯装半杯水放在白板前(图乙),人眼观察到位于下方的箭头明显发生了变化,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玻璃杯下半部相当于一个凹透镜
B.下方箭头是凸透镜形成的虚像
C.下方箭头成像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是照相机
D.把玻璃杯移得离白板更远一点,观察到下方的箭头比移动前变得更大
44.照相时,通过选择不同的“光圈”可以控制镜头的进光面积;选择不同的快门速度可以控制镜头的进光时间。
两者结合的目的是使底片受到的光照量保持一定而得到好照片,表中列出了照相机光圈与快门的几种正确组合。
在“快门”一行中,“25”表示快门打开的时间
是1
25
秒。
在“光圈”一行中,“12”表示镜头通光部分的直径等于镜头焦距的
1
12。
那么快门
“16”对应的“光圈”应该是( )
光圈20128.5632
快门9162550100400900
A.18 B.17 C.15 D.14
45.学习了透镜知识后,李华同学回家认真研究爷爷的老花镜,并得出以下结论。
你认为他的这些结论中不正确的是
A.老花镜能在阳光下点燃白纸 B.老花镜可以用来做放大镜
C.老花镜是一种凹透镜 D.爷爷是个远视眼
46.如图所示,竖直放置的不透光物体(足够大)中紧密嵌有一凸透镜,透镜左侧两倍焦距处,有一个与主光轴垂直的物体AB,在透镜右侧三倍焦距处竖直放置一平面镜MN,镜面与凸透镜的主光轴垂直,B、N两点都在主光轴上,AB与MN高度相等,且与透镜上半部分等高.遮住透镜的下半部分,则该光具组中,物体AB的成像情况是()
A.两个实像,一个虚像B.一个实像,两个虚像
C.只有一个虚像D.只有一个实像
47.显微镜的物镜和目镜的成像原理分别和下列哪组仪器成像原理类似
A.投影仪、照相机B.照相机、放大镜 C.投影仪、放大镜D.放大镜、投影仪48.如图所示的四幅图,有的能够说明近视眼或远视眼的成像原理,有的给出了近视眼或远视眼的矫正方法.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图①能够说明远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④给出了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B.图②能够说明远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④给出了远视眼的矫正方法
C.图①能够说明近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③给出了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D.图②能够说明近视眼的成像原理,图④给出了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49.据《新科学家》杂志2015年1月27日的报道,英国爱丁堡大学的科学家利用高速摄像机首次捕捉到激光在空气中飞行的画面.已知激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108m/s,高速摄像机每秒可拍摄2×1010帧.则激光在空气中传播0.66m的过程中,高速摄像机拍摄的帧数约为
A.880帧B.440帧C.88帧D.44帧
50.如图所示,早期照相馆里摄影师取景时看到的像是倒立的,有几位同学对此现象展开了讨论,下述观点正确的是()
A.将照相机靠近两位照相的人,可以看到两位照相人的全身像
B.调整相机和两位照相人之间的距离,人像变小时,应增大相机镜头和胶片之间的距离C.要使人像更亮,必须在两位照相的人身后进行“补光”
D.现在的相机利用光学或电子技术,把倒立的像转变成正立的,便于观察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B 解析:B 【详解】
设全程的路程是2s ,则前半程与后半程的路程都是s ,由s
v t
=
得物体运动前半程的时间 113m/s
s s t t =
=前 物体运动后半程的时间
225m/s
s s t t =
=后 全程的平均速度
22 3.75m/s
3m/s 5m/s
s s v s s t
=
==+
故选B 。
2.C
解析:C 【详解】
A .由图象知,乙物体在整个过程中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物体在0~10s 内做匀速直线运动,且此时间段内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10~30s 处于静止;30s 后,又做匀速直线运动。
0~10s 甲通过的路程为100m ,乙通过的路程小于100m ,所以在这段时间内v 甲>v 乙,故A 不符合题意;
B .10~20s 内,甲处于静止,乙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即v 甲<v 乙,故B 不符合题意;
C .在20s 末,两物体通过的路程都是100m ,即此时两物体相遇,且此时间段内两者的平均速度相等,故C 符合题意;
D .由图象知,乙的速度
100m 5m/s 20s
s v t =
==乙 在30s 末,甲通过的路程为100m ,乙通过的路程
s 乙=v 乙t 1=5m/s×30s=150m
此时,甲乙两物体相距的路程
s '=s 乙-s 甲=150m-100m=50m
故D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
3.B
解析:B 【详解】
因为旗杆是固定在地面上的,所以根据上面的旗帜判断,风是从右向左刮的。
甲火炬飘动
方向与旗帜相同,则有三种情况:一是甲火炬向右运动;二是静止不动,三是向左运动,且火炬运动速度小于风速。
乙火炬飘动方向与旗帜相反,则乙火炬必定向左运动,且火炬运动速度大于风速,故选B 。
4.C
解析:C 【详解】
由题意可知,前13
s 路程所需要的时间是
111
133s
s t v v ==
后
2
3
s 路程所需要的时间是 222
2233s
s t v v ==
那么该小车从甲地运动到乙地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
121212
32v v s v t t v v =
=++ 故选C 。
5.C
解析:C 【分析】
(1)根据图象读出甲乙两人开始运动的时刻,然后得出甲乙是否同时出发; (2)根据图象得出甲开始运动的时刻即可得出前5min 内甲的运动状态; (3)根据图象直接得出前10min 内两人的路程,然后得出路程关系; (4)在s -t 图象中斜直线表示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读出一组数据,根据s
v t
=求出两人的速度,然后得出第10min 时两人速度关系。
【详解】
A .由图象可知,乙从t =0时开始运动,甲从t =5min 开始运动,甲乙不是同时出发,故A 错误;
B .由图象可知,甲从t =5min 开始运动,前5min 内甲处于静止状态,故B 错误;
C .由图象可知,前10min 内甲乙两人运动的距离均为0.6km ,所以前10min 内两人的路程相等,故C 正确;
D .由图象可知,甲乙两人运动时均做匀速直线运动,且5min~10min 内,甲运动的路程为0.6m ,乙运动的路程为
0.6m-0.3m=0.3m
由s
v t =
可知,甲乙两人的速度不相等,所以第10min 时两人速度不相等,故D 错误。
故选C 。
【点睛】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s -t 图象的了解与掌握,要注意s -t 图象反映物体的路程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能直接读出路程。
6.B
解析:B 【详解】
已知沙石路、山坡路、平直公路,三段路的长度之比为
123::1:2:2s s s =,
平均速度之比为
1231:2:3v v v =::,
所以三个路段时间之比:
111
123111
22::::3:3:223s s s t t t v v v =
=, 赛车在三个路段上行驶的总时间,
3328t t t t t =++=总;
全程所需时间为
11:00-7:00=4h t =,
所以在沙石路上行驶的时间为:
133
×4h =1.5h 88
t t ==总 则经过砂石路时刻为8:30; 在山坡路上行驶的时间为:
233
=?4h =1.5h 88
t t =总,
则经过山坡路时刻为10:00,则上午9:00时他行进在山坡路上.故选B .
7.C
解析:C 【详解】
设扶梯长为s ,则扶梯的速度v 1=s/30,人的速度v 2=s/90, 由 v=s/t 得:t=s/(v 1 +v 2)=22.5s=3/8min .故选C .
8.C
解析:C 【解析】
试题分析:(1)在s ﹣t 图象中,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图象读出甲乙同学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可比较出两物体的运动速度;
(2)由图象可以看出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100m处的状态,利用速度公式求出速度再判断.
(3)在s﹣t图象中,和时间轴平行的线段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
(4)根据图象可知乙同学在0~10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图中数据利用速度公式求出乙同学的速度.
解:A、由图象看出两同学在0~10s内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且在相同时间内甲同学通过的路程大于乙同学通过的路程,所以v甲>v乙,故A错误;
B、由图象看出两同学在距离出发点100m处,甲同学在10~20s内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表示甲同学静止不动,而乙同学是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所以两同学的速度达不相等,故B错误;
C、甲同学在10~20s内的图象是一条直线表示甲同学静止不动,故C正确;
D、由图象看出乙在0~10s内通过的路程为约60m,所以,v乙===6m/s,故D错
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由s﹣t图象比较物体的速度大小、判断两物体的位置关系等内容,由图象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找出物体的路程与所对应的时间,是解题的关键.
9.C
解析:C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路程的变化情况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运动路程和运动时间成正比,则说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2)判断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看在一段时间内物体位置是否变化;
(3)根据v=求出物体的平均速度;
(4)根据v=分别求出在0~4s内的步行平均速度与在8~11s内的步行平均速度,然后比较.
解:由图象可看出:
A、从0~11s内,汽车的路程时间图象是一条变化的曲线,汽车做变速直线运动,故A正确;
B、从4~8s内,汽车运动的路程为0,汽车处于静止状态,所以在第6s时,小明静止不动,故B正确;
C、在0~11秒内通过路程s=7m,则平均速度v===0.64m/s;故C错误;
D 、在0~4s内的步行通过路程s=4m,v1===1m/s;在8~11s内的步行通过路程s=7m﹣4m=3m,
v2===1m/s;则速度相同,故D正确.
故选C.
10.A
解析:A 【详解】
A .设“频闪摄影”时,摄影的时间间隔是t ,甲球所用时间为5t ,乙球所用的时间是3t ,所以甲球运动的时间比乙球长,故A 正确;
BC .甲球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同,并且甲做直线运动,所以甲做匀速直线运动;乙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乙做直线运动,所以乙做变速直线运动,故BC 错误;
D .甲球所用时间为5t ,乙球所用的时间是3t ,由图知甲、乙运动的路程相等,则甲、乙两球的平均速度之比是
11
:::3:553s s v v t t t t
=
==甲乙甲乙 故D 错误。
故选A 。
二、选择题 11.D 【详解】
A .敲击编钟时编钟振动发声,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故A 正确,不符合题意;
B .同一组编钟的每个钟的大小是不同的,所以它们振动的频率不同,即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B 正确,不符
解析:D 【详解】
A .敲击编钟时编钟振动发声,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故A 正确,不符合题意;
B .同一组编钟的每个钟的大小是不同的,所以它们振动的频率不同,即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故B 正确,不符合题意;
C .音色是由发声体本身决定的,编钟具有特殊的音色,雄浑深沉,故C 正确,不符合题意;
D .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用不同力度敲响编钟,响度不相同,故D 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
12.C 【详解】
A .真空不能传声,故A 选项错误;
B .“女高音”中的“高”是音调高,故B 选项错误;
C .从振动的橡皮筋、声带、发声的音叉,都可以得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
动,故C选项正确;
D.用大小不
解析:C
【详解】
A.真空不能传声,故A选项错误;
B.“女高音”中的“高”是音调高,故B选项错误;
C.从振动的橡皮筋、声带、发声的音叉,都可以得出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C选项正确;
D.用大小不同的力先后敲击同一音叉,敲击的力度影响振幅,而振幅影响响度,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13.D
【分析】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次声波是振动频率小于20赫兹的声波,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赫兹到20000赫兹;
(3)声音的传递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析:D
【分析】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
(2)次声波是振动频率小于20赫兹的声波,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赫兹到20000赫兹;
(3)声音的传递需要介质,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15°C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340m/s;
(4)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它是由发声体来决定的,不同的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详解】
A.声音是由发声体振动产生的,物体振动停止后,发声停止,但声音不会立即消失,故A 错误;
B.因为蝴蝶翅膀振动发出的声音频率小于20赫兹,是次声波,人耳听不到,故B错误;C.超声波属于声波,超声波在15°C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也是340m/s,故C错误;
D.由于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所以人们利用声音的音色可以辨别不同的声音,故D正确。
故选D。
【点睛】
此类题目是考查多个声学知识点的综合题目,要结合相关声学知识点进行分析解答。
14.B
【详解】
①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说明声音是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