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与培育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现阶段,大学生缺乏马克思主义信仰,出现了信仰偏离和信仰缺失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各个高校目前的信仰教育存在不足,造成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够深入坚定。

文章剖析了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得出的结论,从社会环境改善、高校信仰教育改革和大学生自我提高这三个角度给出完善大学生信仰教育的优化对策,对完善大学生信仰教育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信仰教育;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21)05-0029-02 DOI:10.12240/j.issn.2095-9214.2021.05.013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
话中指出:
“要坚持学而信、学而思、学而行,把学习成果转化为不可撼动的理想信念,转化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信仰之力开创美好未来。

”在社会迅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大学生的思想更容易受到社会思潮、社会意识的影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盛行,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出现了偏差。

全面考察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的原因,根据这些原因探索优化完善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路径,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并对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一、高校信仰教育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因其自身特点,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致使信仰呈现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这给高校的信仰教育带来很多困难。

多方面分析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现实困境,为培育
路径奠定认识基础。

(一)高校缺乏马克思主义信仰文化氛围
现阶段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受到各种社会文化风气的影响,产生了诸多问题。

各个高校更加重视校园的物质文化发展,对精神文化的投入不足,造成高校的校园文化呈现表面的繁荣,缺乏文化内涵和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建设也缺乏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紧密联系,因此无法形成良好的辅助树
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文化环境。

(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缺陷
高校的思政课是建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核心方式,对树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关键意义。

但是,目前很多高校把思政课简单作为考试课程进行考查,忽略了对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培养和深化,造成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

因此,思政课无法发挥其建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基础的作用,也无法通过思政课有效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首先,现阶段的思政课教学内容相对陈旧,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甚至对思政课产生抵触情绪。

其次,
现阶段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过于僵化,只是进行简单的理论灌输和机械的理论记忆,学生缺乏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理解和思考,也无法有效感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先进性和指导性,进而无法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最后,现阶段的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有的脱离社会实际,空谈理论,没有与大学生建立联系,造成思想理论空洞乏味,缺乏实践作用,因此受到学生的排斥。

(三)大学生自身思想素质有待提高
马克思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运动变化的基础,外因通过内因产生作用。

对于大学生信仰教育存在问题的考察,还应该关注大学生本身的问题。

我国现阶段的应试教育,使得整个教育体系更加重视文化课分数,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相对薄弱,这使得很多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较弱,无法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于我国国家建设和个人发展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途径(一)构建马克思主义信仰文化氛围
构建良好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文化氛围,能够有效辅助对大学生进行信仰教育,在良好文化氛围的带动下,学生能够更加坚定其马克思主义信仰。

构建良好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文化氛围,首先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出现差距。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对社会主义价值的演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与宗教信仰的关系以及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进行系统研究。

其次要通过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有效应对外来文化的冲击。

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经贸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入,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也在不断深入,外来文化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冲击,同时也对我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这种世界文
最后要在高校中定期开展红色文化相关活动,通过红色文化感染大学生,提高大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从而坚定自身的信仰观念。

(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引导和构建,需要高校通过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得以实现。

高校通过开设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各种文化思潮,从而能自觉站在科学的角度对各种文化冲击做出理解和判断,经受住社会上各种不良思想和信仰的诱惑。

首先,高校应提高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重视,改进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可以采取讲故事、师生互动、问题探讨等教学方式和卷面考核与平时实践考核相结合的新型考核方式,进而实现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灵活学习和理解。

在教学内容上,为了加深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理解,树立学生对马克思的信仰,必须使教学内容联系国际形势,联系我国国情,联系大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

通过对各种案例的分析,提高课程的趣味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比如通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防控和疫苗的注射,提高大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等。

在考核方式上,要实现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的结合。

需要学生既能够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又可以通过社会调查和论文等,提出问题并给出自己的观点。

在课堂上,可以对一些时事热点问题展开积极的讨论,教师通过学生的即兴发言,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等。

其次,高校要重视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和信仰培育专业教师的培养,着力培养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同时又对社会热点存在独到见解的教师,从而改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的空谈理论和思想僵化。

通过有效的培养,缩短理论课程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高校教师能够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教师应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大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和世界观帮助大学生解决问题,牢固树立马克思主
义信仰。

(三)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
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其学习和生活环境中的各种情况和思潮都能够对其思想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所以大学生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实现自我完善,能够明辨是非,树立唯物主义科学观念,从而避免其他思想和信仰对大学生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信仰。

其次,大学生应主动参与各种实践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并通过实践活动,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检验,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先进性和科学性,从而坚定不移地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学习和成长。

最后,大学生应改变以明星为偶像的现状,在高校的引导下,逐步转换为以英雄先烈和各行业先驱为偶像,通过向偶像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正确的“三观”和马克思主义信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帮助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建立起对当前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坚定政治自信与认同。

但当代大学生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各种文化以及信仰冲击,很容易难以把握自身的思想信念,从而出现大学生信仰的复杂化和多元化。

把握意识形态主流方向、坚定信仰,需要高校构建马克思主义信仰文化氛围和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同时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也需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的主动学习,提高自身的思想认识,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参考文献:
[1]王学俭.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研究视角[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2]习近平.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6-10-21(002).
[3]杨俊一,黄伟力.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上海:上海教
育出版社.2003.
[4]张锴.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及路径分析[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7,16(5):163-164.
[5]习近平:人民有信仰 民族有希望 国家有力量[EB/OL].(2015-02-28)[2021-01-03]./ politics/2015-02/28/c_1114474084.htm.
课题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校信仰教育内化机制优化研究”(项目编号:SJGSJ202000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韩典轩(1995—),女,汉族,黑龙江大庆人,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