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江苏古代针灸文献的医家医籍时代及地域分布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5期2017年12月N o.35
D ecem ber ,2017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LSC013);项目名称:江苏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项目编号:Y B2015003。

作者简介:衣兰杰(1980—),女,山东烟台人,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中医医史文献。

*通信作者:陈仁寿(1963—),男,江苏溧阳人,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中医医史文献。

基于江苏古代针灸文献的
医家医籍时代及地域分布研究
衣兰杰,陈仁寿*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23)
摘要:江苏中医发展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针灸医学独具特色,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文章从江苏针灸医籍入手,系统整理了截至1910年年底的江苏地区针灸医籍共计41部、涉及医家40人,其中元代及元以前5部、明代14部、清代22部。

通过对针灸医家医籍时代和地域分布的研究,总结出江苏针灸的地域分布特色和医家医籍特点,为江苏针灸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针灸文献;医家;医籍;地域
江苏科技信息J i angs u Sci ence &Technol ogy I nf or m at i on 0引言江苏中医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名医辈出,著述丰硕。

据不完全统计,自后汉到民国的两千年间,见于著录的江苏医家有4000余人,医学著作3000余部[1],江苏针灸学的传承发展在全国的历史地位不容忽视。

1医家分布特点1.1时代分布特点据整理,自后汉至清代,江苏针灸医家40人,针灸医籍41部,其中清代22人,占55%;其次是明代14人,占34.1%。

1.2地域分布特点江苏医家地域分布以苏州最多,达21人,占51.2%,其次是上海、仪征、金坛、嘉定、江阴、高邮等地。

2医籍分布特点2.1时代分布特点自后汉至清代,江苏针灸医籍共41部,其中清代22部,占55%;明代14部,占34.1%。

宋代王唯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是目前江苏出现最早的针灸医籍。

2.2地域分布特点江苏针灸医籍地域分布,以苏州一带为主,其中苏州地区的医籍21部,占总数的51.2%;其次是上海、仪征、金坛、嘉定等地。

3总结通过对江苏医家医籍时代及地域分布情况的整理与研究,大致梳理出江苏针灸医学发展的脉络,总结出江苏针灸医家医籍的特点。

3.1江苏针灸医籍的发展脉络
从年代来看,出现最早的江苏针灸医籍是北宋王唯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该书不仅填补了宋以前江苏针灸专著的空白,而且成为宋代针灸教学及临床治疗的准绳。

究其原因,与我国各地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宋以前,我国古代经济文化
重心在黄河流域,江苏大部分地区地处江淮以南,相对
中原地区较为落后,故而医学发展缓慢。

宋以后,随着经济文化重心和先进生产技术的南迁,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江苏发展的步伐,为江南地区经济文化和医学发
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元末《十四经发挥》的问世
对重振针灸医学、促进针灸医学的发展功不可没,使江苏针灸乃至全国针灸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将经络理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该书不仅对针灸
学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还对日本针灸的发
展提纲挈领,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清时期,江苏针灸医籍的数量显著增加,极大地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发展,并且产生了如王肯堂、施沛、李学川等颇具影响力的针灸学家,奠定了江苏针灸在中国针灸历史上坚实的
地位。

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不仅总结了宋以前的针灸腧穴学成就,而且为后世针灸腧穴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宋代的针灸教育及临床取穴皆以此为准绳。

到了元代,针对当时重方药、轻针灸、不明经
络的现象,滑寿撰成《十四经发挥》,该书首创了图文并茂、循经列穴等撰写方法,对经脉循行及相关腧穴进行了严格的考订,并系统阐述了奇经八脉的生理、病
. All Rights Reserved.
第35期2017年12月N o.35
D ecem ber ,2017理,为后世研究和发展“奇经八脉”理论铺设了重要的基石[3]。

明代是针灸发展的鼎盛时期,江苏针灸医籍也明显增加。

张三锡的《经络考》是经络学专著,据经汇编而成,书中不仅载录《灵枢·经脉》篇原文及注文,还独创经穴歌和分寸歌,目的在于明确经络,以免“开口动手便错”。

施沛的《经穴指掌图书》可谓“明末脏腑图论和经穴图论的集大成之作”,全书图文并茂、内容简练,将晦涩难懂的经络歌诀进行整理加工,合仄押韵、朗朗上口,尤其适合初学者习诵。

清代中医文献数量庞大,针灸文献数量也明显增加,极大地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发展,这一时期较为重要的针灸著作有汪椿的《十四经通考》、尤乘的《经络全书》、李学川的《针灸逢源》和俞明鉴的《针灸要略》等。

《针灸逢源》对针灸学的发展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作者大力提倡针药并举,积极推动了当时遭受排挤的针灸医学的逆境发展。

3.2江苏针灸医籍的特点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首创腧穴十四经分类法,将354穴归入相应十四经,至今只在此基础上增加了7穴,该书成为针灸腧穴的国家标准。

元代《十四
经发挥》备受日本医者推崇,被称作“从事于医者不可
不学”的教材,不仅为针灸的海内外传播提供了便利,
也对我国新的针灸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明代《经络考》独创28首经穴歌和分寸歌,朗朗
上口,易于记诵。

清代《针灸逢源》确定的腧穴归经规范一直为后世医家所遵循,穴位的定位标准亦沿用至今,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经穴部位》(G B12346—90)的主要参考文献。

从地域分布来看,江苏41部针灸医籍中,依次为苏州吴县14部、太仓4部、吴江3部,上海、仪征、金坛、嘉定、江阴、高邮、江都、青浦各2部,昆山、淮安、南汇、南京各1部。

不难看出,医籍有9部分布在苏北,32部分布在苏南,尤其是苏州吴县一带较为集中。

就江苏而言,古之苏北盛于江南,徐淮地区与中原接壤,受中原文化熏染,经济文化自然较江南先进。

宋以后,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促使江南经济文化地位日益凸显,伴随江苏教育的发展,长盛不衰的苏州一带自然成为江苏针灸昌盛发达的地方。

从医者身份来看,由于政府对医学重视程度的日益加强,宋以后在全国开办了包括针灸在内的各级医学教育机构,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完善的医学教育体系,致使针灸专科教育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不仅并列医学三大专科之一,而且颇具规模,教具完备,学习内容丰富,考试方法科学,管理制度完善。

兼之范仲
淹“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激励,一时之间儒士学医、
谈医、行医蔚然成风,全国呈现出一派儒研究经典、医著书立说的繁荣景象,江苏儒医数量更是首屈一指。

参考文献
[1]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苏省志·卫生志[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6.[2]任玉兰,李戎.《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腧穴归经探析[J ].
江苏中
医药,2006(5):45-47.[3]何婉宁.《十四经发挥》的源流考究及其学术价值[D ].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责任编辑孙琳)
St udy on t he age and geographi caldi st ri but i on of C hi nese m edi calrecords
based on anci ent C hi nese acupunct ure and m oxi bust i on
Y iLanj i e,C hen R ens hou *
(I ns t i t ut e of Li t er at ur e i n Chi nes e M edi ci ne,N anj i ng U ni ver s i t y ofC hi nes e M edi ci ne,N anj i ng 210023,C hi na )A bs t ract :J i angs u t r adi t i onal Chi nes e m edi ci ne has a l ong hi s t or y and a r i ch cul t ur e.I t has uni que char act er i s t i cs and has i m por t ant s t at us and i nf l uence i n Chi na.Thi s ar t i cl e obt ai ns f r om t he J i angs u acupunct ur e m edi cal books ,com pi l ed by a t ot al of 41l i t er at ur e of acupunct ur e and m oxi bus t i on i n Ji angs u 1910year s ago,i nvol ves t he s ubj ect t hat 40peopl e,i ncl udi ng 5books i n t he Y uan dynas t y and bef or e,14i n t he M i ng dynas t y,22i n t he Q i ng dynas t y.Bas ed on t he s t udy of t he m edi cal books and geogr aphi cal di s t r i but i on of acupunct ur e and m oxi bust i on,t hi s paper s um m ar i z es t he r egi onal di s t r i but i on char act er i s t i cs of J i angs u acupunct ur e and t he char act er i s t i cs of m edi cal pr act i ce,and pr ovi des t heor et i cal gui dance f or t he i nher i t ance and devel opm entofacupunct ur e i n J i angs u pr ovi nce.K ey w ords :l i t er at ur e of acupunct ur e and m oxi bus t i on;s ki l l ed doct or ;m edi calbooks ;r egi on
江苏科技信息·图书情报. All Rights Reserve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