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汛——精选推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舟山渔汛的成因
每年5月初,大黄鱼产卵群进入岱衢洋渔场,渔期自立夏至夏至,以小满至芒种为旺汛。

岱衢洋渔场大黄鱼汛是浙江大黄鱼产量最高的渔汛,1967年夏汛,大黄鱼产量曾达到5.5万吨。

舟山渔场乌贼的产量占全国之首。

中街山渔场、嵊山渔场的乌贼汛,谷雨见苗,小满、芒种为旺发期,有“立夏上山,小满生蛋”之说。

上世纪60年代,舟山渔场的年平均产量为2.3万吨,占浙江省平均年产量4.3万吨的53.49%。

带鱼是舟山渔场、浙江省及全国的第一大鱼产品,1974年,全国带鱼产量创纪录,达57.73万吨。

这年,嵊山渔场冬汛的产量就达25.63万吨。

嵊山的带鱼汛自立冬至大寒,以冬至前后最旺,渔谚云:“小雪小捕,大雪大捕,冬至前后捕旺风。


舟山渔场,在21世纪,正以“中国渔都”的责任和自豪,关注着历史和未来……
舟山群岛,1000多座岛屿,吐纳天地之精气,经受风暴之洗礼。

或郁郁葱葱,仙气萦绕;或苍苍斑斑,傲骨峥嵘。

万千年来,俯视着浩浩渺渺的东海碧波。

距今2600余年前,传说中的徐偃王来舟山本岛,留下了徐城、鼓吹峰、战洋等地名。

东晋葛洪的《抱朴子》论古仙者之药,以登名山为上,而以海中大岛屿若会稽之东翁州(即舟山)之类者次之。

宋乾道年间(1165~1173)有农民从翁山脚下获得一只"可容斗余"的铜鼎,"无足有耳,埃墨犹在"。

秦汉,舟山群岛是神仙和道士的世界,徐福在蓬莱岛(岱山岛)、安期生在桃花岛、梅福在普陀洛迦山岛……波翻浪涌的海域,星星点点的岛屿,都留下了他们的遗址和传说。

就海洋渔业来说,诸多出土的贝壳鱼骸,证明舟山的先人们在数千年前就开始采蚌拾贝、捉鱼摸虾。

2500余年前,吴王阖闾与夷人战于海,捕捉大黄鱼充军粮,并把多余的制成鲞,为舟山渔业史中的大洋捕捞和水产加工,写下了最初的一章。

宋宝庆《四明志》记载了大黄鱼的捕捞:石首鱼。

三四月,业海人每以潮汛竞往采之,日洋山鱼,舟人连七郡出洋取之,多至百万艘。

元大德二年(1298)编修的《昌国州图志·物产》记述有鱼和其他水产资源56种,如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鲳鱼、鳗鱼等。

到了明代和清代,舟山渔民,以及外来渔民创造了适合本地区捕捞的各种渔具和渔法,捕捞水域从沿岸浅海逐步扩大到近海,甚至外海,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捕捞作业体系。

在作业方式方面,有大对作业、延绳钓作业、大捕作业、流网作业等等。

对海洋水产资源的分布、海流潮汐、底质潮汐、底质水深、暗礁位置、气象规律、鱼类习性等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清末,在状元张謇的促成下,官商合办“江浙渔业公所”打造的“福海”号渔轮,在舟山渔场的马鞍列岛渔猎,拉开了现代捕捞业的序幕。

抗日战争前,舟山有各种鱼行商栈、加工厂350多家,冰鲜运输船360多艘,
鱼商贩遍及海岛,从业人员5000多名。

在舟山渔场的发展过程中,有大量的诗文、民间文学和民间艺术流传下来,以及渔民对于观音、海神的信仰,如今都成为珍贵的民间文化遗产。

清代定海厅同知在大黄鱼汛期的“巡洋”,明、清两代舟山总兵官的督汛,成为舟山渔业史的佳话。

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近海渔场,与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秘鲁渔场齐名,是我国重点海水鱼产区。

1978年国家水产总局统计:全国年产水产品10万吨以上的县有4个,舟山的普陀、嵊泗两县位居第一和第三;年产5万~9.99万吨的县有3个,舟山的岱山县位居第一;年产1万~4.99万吨的公社有46个,舟山占17个;年产0.5万~0.99万吨的公社有55个,舟山占23个。

舟山海水产品产量分别占全国、全省海水产品产量的比重:1951年~1960年为9.59%和44.37%;1961年~1970年为12.56%和49.91%;1971年~1980年为12.38%和54.66%;1981年~1988年为9.81%和48.44%。

“四大鱼类”是舟山传统海洋渔业的骄傲,是全国著名的“四大经济鱼产”。

小黄鱼汛为舟山渔场最大的汛期,自春分至立夏的旺产期成为春汛。

春分至清明的半个月内,木帆大对船作业一般单位生产量可达15吨左右,渔谚云“清明叫,谷雨跳。

”“花鸟东北首,去捕总归有!”
东海冬季带鱼汛是我国最大的鱼汛,一般从立冬开始,到翌年的雨水或惊蛰结束,历时约三个多月。

秋、冬季,北方冷空气频繁南下,海洋上出现了外海暖水减弱和沿岸冷水扩展的情况,原来栖息在黄海和长江口外比较分散的带鱼,由于海洋环境的变化,便集群沿浙江近海自北而南作季节回游,构成东海冬季带鱼渔场。

它北起长江口外的佘山、花鸟山,南至浙江南部的洞头、南北鹿岛等沿海。

渔汛期间正值冬季,经常有北方强冷空气南下侵袭渔场,对东海带鱼汛有很大的影响。

因为冷空气南下时伴随着偏北大风,大风掀起巨浪,会影响渔船作业;另外,由于气温骤降,海水温度随之迅速下降,促使鱼群南下。

因此,如果渔汛期间冷空气强大而且频繁,鱼群南下的速度加快,这样捕鱼的天数就会相应地减少。

但是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大风有它不利的一面,也有它有利的一面,因为冷空气南下引起海水的剧烈搅动,使海洋中的暖水与冷水强烈地混合,形成混浊程度不同的各种颜色的海水(渔民叫做水夹),带鱼一般在白清的水夹中集群;同时,由于大风使沿海近底层的海水变得混浊,不适宜于带鱼栖息,于是它就浮向中上层,驱使带鱼集群,形成中心渔场,这样大大便利了机帆船和帆船的捕捞。

渔民抓住大风能够产生水夹,形成渔场的良好时机,多撒网,快捕鱼,往往一网就能捕到几万斤带鱼,获得丰收。

由此可见,冷空气有节奏的南下,能够达到大风促使带鱼密集的天然作用,这就是冷空气对冬季带鱼汛有利的一面。

另外,带鱼汛开始得早迟,主要与立冬前后天气的冷暖有关,而冷暖又与当时冷空气南下的次数和强度有关。

还有,冷空气南下时,如果刮东北风,混合水系则推向沿海里侧,中心渔场也偏里;如果刮西北风,混合水系就推向外海,渔场就偏外。

因此,冷空气南下引起大风的风向与渔场的位置也有一定的关系。

我国领土宽广,海岸线长达一万多公里,沿海有五千多个大小岛屿,海底平坦的“大陆架”,约占世界“大陆架”总面积的百分之二十三。

沿海蕴藏着丰富的水产资源,仅鱼类就有一千五百多种,主要经济鱼类也有二百多种,是世界鱼产量较多的国家之一。

渔民在日常的捕鱼劳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把这些经验用生动的语言编成渔谚。

例如:舟山渔谚“立夏连日东南风,乌贼(墨鱼)匆匆入山中”,就是说在五月初立夏季节,舟山外海连续吹刮东南风,会使水温上升,水流自东南外海向西北岛屿沿岸,这时乌贼正值产卵时间,卵要附在水中礁石上,加上乌贼本身游动能力很弱,它就随水流游到山边,形成乌贼匆匆入山中的现象,这时是捕捞乌贼的旺季。

另外还有“立夏打暴,乌贼抛锚”一说,“暴”在渔业上是指海上刮偏北大风,“抛锚”是指乌贼停止在原地。

在立夏季节,乌贼原来是随水流向西北的舟山岛屿游去,当刮了西北大风后,乌贼移动速度减慢,也不易集群,产生“抛锚”现象。

又如渔谚“寒伏温浮,日伏夜浮,清伏混浮”,是说水温降低,鱼群下沉,水温上升,鱼群上浮;中午日光强,鱼群下沉,黎明或傍晚日光减弱,鱼群上浮;水色清晰,鱼群下沉,水色混浊,鱼群上浮。

这是鱼和水温、日光、水色的矛盾所产生的运动规律,渔业工人根据这个规律,利用灯光把分散的鱼群诱集成群,根据水温的升降和水色的清浊程度,将网具高低进行适当调整,进行瞄准捕捞。

这样就能使淡季变旺季,旺季更加旺。

在淡水渔业中也有:“天热捕流水,天冷打深潭,刮风打风脚,下雪打流水,清水打晚上,浑水打白天,早上捕黎明,晚上捕黄昏”等说法,它阐明了淡水鱼类与天气、季节变化的矛盾运动的规律,根据这些规律,可以采用因时因地制宜的捕捞方法。

总之,很多渔谚都说明了鱼群的活动是受季节、气候、水温等各种因素的影响,而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是“有朕兆可寻,有端倪可察,有前后现象可供思索”,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努力学习,就可以
舟山渔场为什么“夏季墨鱼汛,冬季带鱼汛”?
我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了这样一个题目:
以下关于我国海洋资源评价正确的是:( )
A、四大海洋水产是: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对虾
B、台湾布袋盐场是我国最大盐场
C、舟山渔场夏季墨鱼汛,冬季带鱼汛
D、海盐产量约占我国盐产量的20%,居世界盐产量的首位
答案给的是C,但我不理解舟山渔场为什么“夏季墨鱼汛,冬季带鱼汛”?请您帮助解释一下好吗?谢谢!
你好!具体情况是这样的:
每年夏季到来时,舟山渔场附近的海面上东南风开始盛行。

这种来自低纬的偏南气流在使海水水温上升的同时,也会促使海水不断自东南外海向西北岛屿沿岸流动。

这时正值乌贼的产卵期,它们的卵要产在水中的礁石上,再加上乌贼本身的游动能力很差,它们就随水流游到山边(舟山群岛其实就是海中的一些山),形成“乌贼匆匆入山中”的现象,这时正是捕捞乌贼的最佳时机。

当地渔民在长期的捕鱼劳动中注意到了这种现象,并把它用生动的语言编成了渔谚“立夏连日东南风,乌贼(墨鱼)匆匆入山中”。

到了初冬,北方冷空气开始频繁南下,海洋上出现了外海暖水势力减弱、沿岸冷水范围扩展的情况,原来栖息在北方黄海和长江口外比较分散的带鱼,由于海洋环境的变化,便集群沿浙江近海自北向南作季节性的洄游,在舟山渔场附近的海面就形成了带鱼渔汛。

舟山渔场的带鱼汛是我国最大的鱼汛,一般从立冬开始,可以历时约三个多月。

带鱼渔汛期间正值冬季,经常有北方强冷空气南下。

如果冷空气的势力强大且出现得比较频繁,鱼群向南洄游的速度就会加快,这样捕鱼的天数就会相应缩短。

所以冬季南下的冷空气对舟山渔场的带鱼汛有重要影响。

总之,鱼类与天气、季节的变化具有密切的相关关系。

根据这些相关规律,可以采用因时因地制宜的确定捕捞方案,从而掌握捕鱼的主动权,为发展渔业生产作出贡献。

带鱼是深水鱼,生活在水面下40~~50米深处,黄花鱼也是
带鱼是生活在深海里的鱼,水越深压强越大所以带鱼体内的压强和深海中的压强相当
当带鱼被我们捕捞上来,由于外界空气的压强要比带鱼体内小得多,捕网离水面时,由于空气中的压力太小,它一下子承受不了这种压力而使鱼体内部造成致命的伤害,如鳔的突然膨胀以致破裂而迅速死亡。

中国有相当于陆地国土1/3的管辖海域,有6500个海岛。

海洋渔业和盐业的生产总量一直领先于世界水平。

经济学家认为,海洋未来的资源量将超过中国任何一个经济区。

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开篇语中提醒世人:“意识到各海洋区域的种种问题都是彼此密切相关的,因此,有必要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考虑。


8月4日,温家宝同志看了“中国1.8万公里海岸线面临…无渔无鱼‟的尴尬,渔民呼吁对海洋进行统一管理”的消息后,批示:“海域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保护要加强,管理要统一、有序、有力,各有关部门要职责明确、密切配合。


记者在过去的3个月里,沿着中国海岸线从北到南,目睹渔场衰败、幼鱼上市、非法挖沙、海洋倾废。

记者看到了——
人为因素破坏海洋近海资源亟待保护
据海洋管理部门介绍,近20年来,海洋资源开发已成为促进沿海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但随着开发利用程度的不断加大,局部海域海洋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海洋珍稀濒危物种急剧增加,海洋渔业资源加速枯竭,海洋开发中的无序、无度、无偿现象始终难以控制。

他们认为,海洋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资源环境复合体,这从客观上决定了海洋管理工作必然涉及多个部门,具有牵扯面广、政策性强等特点。

但由于缺少一个高层次的海洋事务协调机制,海洋管理和海洋执法很难形成合力。

在过去的3个月里,记者从中国海岸线最北端的鸭绿江口出发一路南下,到达了中国海岸线的最南端北仑河口,行程19973公里,经过了11个沿海省市,最大限度地到达了沿海的边远县镇,了解到了当地人对海洋现状的担忧。

中国“四大渔场”直面“无鱼”威胁
多少年来,中国的渔业资源一直是以一白:带鱼;一黑:墨鱼;一长;大黄花鱼;一短:小黄花鱼著称。

但是现在,它们当中除墨鱼外,其他已经濒临绝迹。

记者先后到达了中国古老的四大渔场:渤海渔场、舟山渔场、南海近海渔场和北部湾渔场,并对其中的三大渔场进行了访问。

结果发现,它们无时无刻都在面临“无鱼”的困扰。

记者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渤海水产研究所金显仕博士那里了解到,1982年黄渤海的渔业生物是68种,1992年开始大规模下降,到1998年下降到44种。

1982年,短鳍红娘鱼绝迹,带鱼、鳓鱼几近绝迹。

1992年真鲷、绿鳍鱼和牙鲆几近绝迹,6年后,真鲷、绿鳍鱼终于绝迹了,和它们一同绝迹的还有鳓鱼、黄盖鲽鱼。

梅童鱼也濒临绝迹的边缘。

在舟山渔场,原本是中国几大名鱼的繁殖基地,但记者却看到渔业部门正在组织“百万尾大黄鱼大放流活动”,他们把这看成是渔场延续的希望。

吕泗渔场是黄花鱼的产卵地,在这里记者了解到,大黄鱼基本上绝迹了,市场上出售的黄花鱼,多是靠人工养殖,所以,黄鱼的品质变化很大。

因此,养殖的黄鱼每斤只有20元,而野生黄鱼的市场价格,每斤不低于200元。

南海区渔镇渔港监督管理局郭锦富副局长告诉记者,南海与东海、黄海、勃海不同,南海鱼类群体小,交替快。

尽管如此,到目前,珠江口故有的“八大渔汛”已经不存在了。

据了解,1999年农业部提出海洋捕捞产量实行“零增长”。

但捕捞强度仍然过大,这种状况也引起国际上极大关注。

于是,2001年农业部又提出了海洋捕捞产量实行“负增长”的要求。

长岛渔业难尽人意渔民改行选做旅游
一度从捕捞转为养殖的长岛人,现在又改办了旅游。

他们将自家的房子重新装修,再添上几张新床,家庭旅社就可以开张了。

据说,从去年起,长岛就开始兴办旅游,今年县政府又给了特别政策,旅游比去年办得更红火。

8月16日,记者到达长岛,因为还处在旅游季节,去长岛的游客依然很多。

韦子是从岛外来的,他来的时候,岛上的捕捞业已经衰退,养殖业正在走俏。

于是,他在此处包了一块水域,他说那时候养啥都挣钱,但现在不行了,所以他改行当了出租司机。

老蔡是韦子的朋友,他说从20年前就和海打交道,虽然现在海里不长东西了,他也只能在海上下工夫。

老蔡说一切都变化太快了,几年前,岛周围的养殖区密密麻麻,由岸边向海上走两个小时,还能看见养殖区。

而现在,岛的周围,空海域随处可见。

再往前说,他小时候,长岛周围都是渔场,这里有人们最喜欢吃的对虾、黄花鱼、带鱼。

他说转眼间对虾就没了,黄花鱼也成了稀罕物,带鱼一年也见不到几条。

过去加工扇贝肉,每天不低于2000斤,现在一两也见不着。

金显仕博士说,小黄鱼是我国在渤海、黄海、东海的重要底层鱼类。

1959年的调查结果证明,小黄花鱼是生物量最高的种类之一。

他们做了实验,那时春、夏、秋三季平均每网渔获量为51.0公斤,1983年下降到4.9公斤,1999年只有0.36公斤。

曾作为渤海生物量最高的另一个生物种类的带鱼,1982年春季没有捕到,夏季捕获10尾幼鱼,秋季捕获4尾。

1999年,仅在秋季捕获过9尾幼鱼。

海阳逼走蛤蜊连云港赶走海蜇
几经周折,记者终于找到了海阳市海洋与渔业局。

这里是我国最早实施“海域有偿使用”的地方。

1998年,
山东省就出台了地方性海域使用管理办法,其中提到了海域投标的一些办法。

据说,当时的海阳管理部门正在为不断增加的捕捞人数而苦恼。

海阳面临的海域曾经是有名的“中国蛤蜊”生长基地。

当地人回忆说,码头上总能看到装着蛤蜊的麻袋,一米高一袋的,只要5元。

“那个时候,当地的渔船只有几十条,看见收蛤蜊有利可图,几年间,渔船增加到了400多只。

蛤蜊的资源是有限的,到了1997年,码头上很难看见装着蛤蜊的麻袋了,很多渔船因此歇业。


“2000年,海阳公开投标发放海域使用证。

海上资源归个人所有了,每当在捕捞时,也能严格按照生长期打捞,遇到没有长到一定尺度的,也知道把它们放回海里。


记者在当地的农贸市场问一个正在出售蛤蜊的摊主,她说以前这些东西是当地的看家菜,几毛钱一斤。

现在蛤蜊少了,行情也因此涨了10倍。

记者到达连云港已经是9月初,这里的海湾是海蜇的故乡,但今年,到海湾捕捞海蜇的人,却发现海蜇没有了。

今年8月,留在海湾为数不多的海蜇也悄悄地告别了这里。

当地渔民说他们只好等到秋季,他们希望那个时候海蜇能够回来。

据说,过去这里捕捞海蜇没有大年、小年之分,一年两次,回回丰产。

渔民们说,今年的情景有点不一般,以后不仅有大、小年之分,一年里,像这样空手而归的事情还会出现。

就像前年,乌鱼走了,到现在也没有回来。

他们还留恋网兜就能捞上鱼的时候。

老朱说:“到了渔汛的时候,顺着海边走就能捞着鱼,而且够全家人美餐一顿的。

因为鱼太多了,所以大家都吃新鲜的。


当地渔业部门介绍说,当初,对虾年捕捞量能达到600—700吨,梭子蟹也能有1.5万—1.6万吨的捕捞量。

但现在只有发展养殖,以弥补捕捞上的不足。

他们认为,酷渔滥捕是造成渔业资源匮乏的主要原因,但海水状况的恶化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他们吃惊地发现,这个因素已经开始影响养殖业了。

吕泗渔场留不住黄鱼舟山渔场放苗保收成
9月6日,记者与江苏水产研究所海水增养殖鱼苗中心施福生主任同行到达吕泗渔场。

说到这里的渔业状况,他用了“伤心”两个字。

1983年毕业之后,他分配去吕泗,任务是帮助那里的人提高对海资源的保护。

他说到吕泗的时候,那里每年的大黄鱼产量还有个1吨左右,鲳鱼有3吨。

宣传没有作用,几年后,大黄鱼绝迹了,鲳鱼的数量也少得可怜。

他认为现在所采取限制捕捞的措施只是个花架子。

他举了新西兰的例子。

“新西兰有规定,在多大的海域只允许有多少只船,他们只能捕捞多少鱼。

捕捞多大的鱼,在哪个地点上岸等都有规定。


记者到达吕泗时正是“休渔期”,吕泗大小湾子里停满了渔船。

他们在6月中旬陆续进入海湾,9月15日湾口提闸的时候才可以出去。

据说,湾子里的船要走两天两夜,出闸的船鸣笛而行,热闹的程度胜过了春节。

吕泗海洋站负责人说,过去这里只有200条渔船,后来发展到1200条,现在至少要有2000条,他们认为无法控制的捕捞力量,是渔业资源枯竭的主要原因。

今年上半年,舟山市海洋捕捞生产继续全线滑坡。

据统计,1至5月,全市国内海洋捕捞产量30万吨,产值约13亿,分别比上年同期减少8.7%和13.3%。

记者在舟山渔业局看到他们放流鱼苗的图片,他们说以后还会组织这样的行动,因为他们已经清楚地意识到,舟山渔场的渔业资源还在大幅度衰退。

他们告诉记者,今年各种捕捞品种几乎是全面减产。

带鱼、虾类、蟹类、小黄鱼、鳗鱼等主要捕捞品种的产业分别减少13.9%、12.9%、4.7%2、1.6%和33.1%。

这在舟山捕捞生产历史上也是罕见的。

他们说,北起长江口渔场,南至闽东渔场,水深30米以上全部被网所控制。

带鱼、大小黄鱼、海鳗、蟹等底层鱼类面临灭顶之灾。

尤其是带鱼幼鱼,被捕获的比例已经达到25%以上。

为此,1979年出台了规定,在幼鱼成长初期,禁止使用底拖网。

网具发展推动捕捞沿海生态难抵酷渔滥捕
中国水产科学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捕捞研究室前主任王明彦认为,中国渔具的发展,以及捕捞业的壮大,是导致渔源枯竭的主要原因。

他说:“在中国用得比较多的是拖网。

1958年,在大跃进的精神指导下,拖网得到了迅速发展,结果是大鱼小鱼一起被打上来。

但用这种网打不到带鱼,于是技术人员就又把美国的单拖网改造成双拖网,就是用两条船拖着用。

结果效果不错,很快在全国推广,带鱼丰产。


“文革”后期,掀起了抓革命促生产的热潮,中国的捕捞业再次迅速发展,但那个时候,小黄花鱼已经没有了,带鱼成了主力。

一网打下去,带鱼的数量占到30%,但那时的带鱼已经从原来的三指宽,变为两指或一指宽。

王明彦在那个时候曾多次去舟山,见房上晒的带鱼多是一指宽大小的,他说看了让人心疼。

在山东,带鱼的身长也从开始的50厘米,缩小到17厘米,有的甚至更小,而就是这样的带鱼,数量也不是很多了。

记者在长岛的渔村了解到,那个时候渔民也开始自行研究,网目被继续放大,山东的马面鱼因此而面临了灭顶之灾。

“网目从原来的2米扩大到3米,5米,9米甚至12米。

但最终回到了5—8米,南方回到了1—5米,因为这样的效果最好。

网的高度,从原来的五层楼高上升到10层楼高。


王明彦说:“90年代,国家出台了国家标准,东海、黄海拖网网囊最小网目尺寸为54毫米;南海区拖网网囊最小网目尺寸为39毫米。

但这一规定并没有具体执行,各地仍有各地的标准。


休渔期里鱼仔遭殃
1995年,农业部出台“伏季休渔制度”,即每年6月16日至9月16日,禁止从事捕捞生产。

然而,记者在短时间沿途暗防,结果发现所到之处,兜售幼鱼的现象随处可见。

青岛:鱼仔被扔进垃圾站
记者到达青岛的当天,青岛正在倾巢对“休渔期”违章捕捞渔船进行突击查扣。

9日,早8点,青岛海洋与渔业局和青岛市公安局水上边防派出所联合行动,在两小时内抓获了8艘违章捕捞渔船。

据了解,进入“休渔期”两个月以来,他们已查扣违章捕捞渔船150余艘。

9点,在栈桥外,执法人员发现了一艘船号为“鲁青渔0010”的渔船。

执法人员到达时,船员正在撒网。

执法人员靠近渔船,看见甲板上散放着各种小鱼,它们的身长多不超过10厘米。

被捕捞上来的小鱼多是“笔管”、“舌头”、“小黄鱼”等。

据说,这些鱼的身长一般都要长到30厘米以上。

执法人员说,他们捕捞上来的鱼最大的也不到成鱼的1/3大,是名副其实的幼鱼。

据说,由于鱼的身量太小,它们被捕捞上来之后,还要经过挑选,其中只有一小部分稍大的进入市场,其余的就被倒进垃圾站,或被丢进大海。

因为被打上来的鱼就随便扔在甲板上,等到它们被重新丢入大海,已经死掉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