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式语言 启发式提问 内动力语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接纳式语言启发式提问内动力语言
您应该还挺年轻的吧,那也别搞个什么久经社会历练的老油条样子了。
其实别人也都懂,小年轻说错话或者做错事没关系,也不太会影响人际关系,甚至会觉得你可爱。
区别可爱和蠢,关键在于教育。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就是诸如诚实守讲礼貌讲卫生之类的,学校教育是教会你学识的。
举个例子,比方说你楼下居委会大妈热心助人,见义勇为,起早贪黑供养自己的孩子,但是你偶然发现她在公交车上随地吐痰。
在比如,一位农村大叔第一次进城,不知道马桶怎么使用,弄得卫生间一团糟。
再比如在藏区吃马肉等等。
你觉得,他们会让人讨厌吗?同理,你说的话让别人不爱听,或许是碰到了他们的忌讳或者痛处。
你说,每个地方的风俗不一样,每个人的习惯不同,经历不同。
怎么才能体现我良好的教育呢?懂礼貌,见面说你好,请/谢谢不离口。
就只是这样么?我尊重你,并
且关心你,我会在意自己的说话内容,是否触碰到了你的忌讳或者痛处?我尊重你,打之前是否知道你已经休息了?我时刻注意你,知道你什么时候难堪,需要我的帮助。
我尊重你,所以我每次同你讲话的时候,总会带的职衔,我关心你,所以知道你今天忙的午饭还没吃,给你打包了一份。
我关心你,所以看见你吃饭脏盘满了的时候会叫服务员来换盘子。
我关心你,所以当你在人群中孤孤单单的时候,我会陪你来讲讲话。
是不是很像男女朋友?(笑),当你做到这些的时候,就算你做错了事情,或者说话惹人讨厌也没关系,因为别人都知道你的想法,你是想和他们成为朋友,想关系变得更好。
你愿意并且已
经做了,架起了一道你们友谊的长桥,至于他过不过来,主动权已经掌握在你手中了。
性格内向,不会说话不要紧,关键是你怎么来看待这个问题,内向有内向的优势。
不是活跃的人都很开心,他们也有烦恼和痛苦,只是不在人前表现出来而已。
喜欢独处是一种安静,安静能够给人力量,能够让自己安静也是一种能力;别人不开心的时候需要是朋友的陪伴而不是你说话去开导,对待朋友、即将要做的事情,只要你用心了,尽力了就好。
希望能帮到你
关于什么是同情心,在这里我讲两个故事,大家感受下,就能明白具有同理心的人是多么有魅力。
《晏子春秋》中,齐景公在位的时候。
有一年下雪好几天。
齐景公披着狐皮大衣坐在着。
晏子进去朝见,对晏子说:“最
近下雪好几天,都不怎么冷啊”晏子奇怪“不冷吗?我听说古代的贤君,自己吃饱就不管别人了。
自己保暖了就不管别人了。
”齐景公说:“我明白了”于是,他就开始名人发粮食,发衣服。
命令下面的人,不管在路上遇到谁,不管来路,都要给他们发。
有工作的发两个月,生病的发两年。
齐景公最开始是没有同理心的,但是他很聪明。
晏子一点拨就会用同理心去替百姓考虑了。
荣格有个病人,觉得自己是月球来的,坚决要回月球去。
这个病人看过很多医生,都没有好转。
荣格没有像其他医生。
而是跟她说:“月球很美,但是我们已经回不去了,不如留在
这里安心做个地球人吧。
”这位病人很欣然的接受了他的治疗。
慢慢就治好了,也没有复发过。
同理心是什么?很多答友已经说了很多理论知识。
我想给大家讲个故事,从两个故事中可以领悟到不一样的感觉。
内向的人缺乏表达沟通能力?这真的是对内向的一大误解。
内向和外向只是心理学上对人的气质类型的划分,每个人的性格都是内向和外向混合的,或者偏内向,或者偏外向。
绝对内向和绝对外向通常不存在,如果有,一般只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精神病或心理障碍,一种是心理变态或心理扭曲。
一个人的沟通能力如何,其实与TA是偏内向还是偏外向
并无必然的联系。
由于偏内向的人对外部刺激比较敏感,并且容易比其他人感受到不舒服的“刺激”,因而,他们往往需要限制自己在社交方面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以免自己被过分消耗。
这不表示偏内向的人就一定是安静的、孤僻的、害羞的、不自的或沉默寡言的。
相反,多数偏内向的人只是不愿意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除非对方和自己有共同的话题,或者对方与自己关心亲密,是自己的挚友,或者对方是某个特定对象,他们才会有很多的话,或滔滔不绝,或如同话痨。
以00后熟悉的王一博和肖战为例,王一博是偏内向的,
在多数人面前是不怎么说话的,但是如果你和他聊摩托车等他
感兴趣的话题,他就可以滔滔不绝,而他在肖战面前也是话很多。
同时,不少人也看到,王一博的舞蹈跳得很好,演技也不错。
这也是一些偏内向者的优势,他们因为将更多的时间花在自己的内部,重视主观世界,好思考,好研究,自己建立安全感,而往往比一般人眼里的外向者更有才华,更善于了解和把握自己的情绪。
而世界上许多名人也都是偏内向的,比如牛顿、爱因斯坦、丘吉尔、比尔·盖茨等等,还有最近圈了一波粉的
我国外交人员耿爽、赵立坚等,以及娱乐圈的周杰伦、梁朝伟、张学友等人。
同样的,偏外向的人也不一定就有良好的沟通能力。
人们之所以认为外向的人善于表达,善于沟通,是因为人们本身都有一种希望别人来理解自己,主动接近自己,主动开口表达的倾向和渴望。
一方面,人自身的自卑感让人们潜意识里认为自己需要变得更好才能主动;一方面,人自身的心理安全感需求使得人在无法确定自己表达正确与否的情况下,希望别人先提出观点或想法;此外,一些有了一定权力的或者本身控制欲很强的人,内心希望别人主动“讨好”,以显示自己的能力和权。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自然而然地贬“内向”,而扬“外向”。
因为偏内向的人往往更独立,更不会被他们左右,而偏外向的人由于主动“讨好”,展示自己,正好符合了大多数人的要求。
他们因为看起来很主动,话多,而使得人们觉得他们有良好的表达能力。
既然偏内向或偏外向与沟通能力无直接关系,那么,
小陈和小张结婚三年了,两个人除了新婚之夜,几乎就没怎么住在一起。
原来,小陈的父亲几乎不怎么管事,母亲独自将儿子拉扯大,对儿子倾注了所有的感情,造成了小陈的骄纵。
白天上班,晚上回家和妻子吃饭,如果妻子说点什么,他不想听,吃完饭就回了母亲家,和母亲住在一起。
这就导致了两个人几乎没什么夫妻生活。
另一方面,小陈母亲又催着小陈和小张赶紧生孩子,说自己想抱孙子。
于是,每次,小陈和小张只有一闹矛盾,小陈就指着小张的鼻子,“你为什么不生孩子?!”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说完还摔门而去,回母亲家住。
这样过了三年,小张已经受不了,准备离婚。
人们在沟通的时候,经常会出现词不达意,或者讲了半天,对方却没弄明白是什么意思,甚至根本不在乎你想要表达什么。
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大多数人在和他人沟通的时候,往往没有将注意力放在对方所表达的内容上,没有认真去听对方所要表达的观点,而是只注意到了对自己有利的部分,自己想要的部分,只想着让对方满足自己,服从自己。
于是,在沟通的时候,大部分的人习惯于在对方的表达内容上加入过多的主观臆想,全凭自己的喜好去理解,去构思,并不愿意尊重对方的观点。
结果就造成了大部分情况下,人们的沟通之间,双方往往只能听明白对方20%的意思,有的时候,甚至连1%都
没有。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的表达也占一定的比重。
很多时候,明明想好了要说什么,但是表达出来,却也不是100%
准确,因为,人们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一方面出于塑造自我形象的需要,或多或少会改变一些表达,以维持自己原本塑造好的形象;一方面出于渴望得到支持、肯定和满足,人们在表达过程中,会多少加入一些煽动性言语。
这就是个体的情绪驾驭能力。
即,个体在表达、沟通的过程中,在社交互动的过程中,对自己的情绪觉察,情绪掌控的能力。
一个人的表达、沟通能力和情绪驾驭能力有着直接的关联。
越是不善表达的人,越是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反过来,越是容易情绪变动的人,往往表达能力也越是欠妥当。
不少人为了说服对方,于是在表达过程中,加入了过多的情绪渲染,导致对方产生一种负罪感、被指控感、逆反心等,而从心底拒绝沟通,最终造成了沟通无疾而终,双方产生矛盾。
让沟通无障碍,是很多人的理想。
想要达到这个效果,
首先,要彼此尊重。
当对方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如果这个时候自己不喜欢这些观点,不要一下子打断对方的讲话,或者是当着对方的面做别的事情。
这会让对方感到不被尊重,而在沟通过程中产生情绪,导致表达过程中,变成对你的指责或控诉,而你自己也会因为这些带负性情绪的语言感到愤怒,影响沟通效果。
其次,要有同理心。
即,学会换位思考。
如果对方所表达的并非你所喜欢的,不是你的喜好。
不妨试着将自己当成对方,分析一下对方的表达中,有一些什么样的需求,对方是什么感
受,如果你贸然中断沟通,或者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结果会怎么样。
再次,需要有一定的倾听能力。
倾听,从某种角度而言,可以说是对方的理解与接纳。
你不一定要全部接收对方的观点,也不一定要喜欢对方的观点,但一定要学会倾听,这是一种尊重,也是沟通的前提。
因为只有你学会倾听了,才能彻底明白对方想要表达什么,才知道如何根据对方所表达的内容,作出适当的反应和回馈。
不少沟通之所以无效,和不会倾听、不愿意倾听有很大关系。
倾听需要你暂时不去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方身上,它的好处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你可以听明白对方80%甚至以上的意思。
而80%就是一个很好
的沟通条件。
再者,学会适当的表达。
适当的表达,通常是带描述性的,即,对一件事情、一个问题进行描述,说明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感受和想法,希望得到什么的结果,或者自己有什么需求,比如,“这件事……”、“我觉得……”、“我当时的想法是……”、“我感到……”等等。
而不是用一种指摘式、控诉式的表达,比如,“都是因为你……”、“如果不是你……”、“你造成了……”
等等,这会让对方感到不舒服而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沟通效果。
除了具备良好的沟通条件,还需要
想要改善沟通能力,首先要学会合理的、恰当的表达。
即,尽可能地将自己的观点准确地表达出来,让观众听明白,而不是讲了半天,别人不知所云。
想要准确地表达,需要:
先找到切入点。
当你确立了自己的观点,表达的时候,多少需要进一步阐述,才能使这个表达更完整。
不少习惯于“我就觉得挺好的”,但“好”在哪里,却说不来所以然。
比如,大家都在谈旅游这件事,你想要切入其中,就需要找准三个方向,一种是肯定,一种是否定,一种是中立。
找准切入点之后,你还需要组织语言。
不少人虽然观点明确,但表达不顺畅,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语言缺乏组织。
而如果你想阐述清楚一个问题,让沟通进一步,就需要让你的表达有一种层次分明的感觉,这时,你就需要学会组织语言。
适当地使用一些连接词,如“首先、其次、再次、然后”、“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等等,有助于让你的表达看起来层层递推,逻辑清晰,有条理。
而后,再适当地运用一些肢体语言,如眼神、微笑、手、脚等等动作。
如果觉得自己语言组织一时半会儿上不了手,可以进行多方面练习。
第一,经常思考说话之间的关联性。
平常听一段话,看一篇文章,不要仅仅停留于表面,而是试着揣摩,这篇文章打动你的地方在哪里,为什么能够打动你。
然后自己提笔练习一下,
试着想象自己正在和某个人就某个问题进行沟通,想想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如何表达。
然后对着镜子练习。
第二,巧妙运用故事。
在有些情况下,直言表述因为所处的环境,以及人为的因素等或许起不到什么效果,有可能被无视,这个时候,故事就成了巧妙沟通的一种语言载体。
这个故事一定要和你所要表达的观点密切关联,并有一定的情节和行动,以影响并引导对方。
中间再配合肢体语言,这个故事就更有张力和感染力了,尤其在儿童教育过程中,故事往往可以起到很好的沟通效果。
而想要有大量的故事,需要经常阅读。
最后,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会情绪管理。
练习情绪管理,首先要学会观察自己。
当发现自己有情绪起伏的时候,如果环境允许,专门准备一个记事本,记录自己的情绪,分析自己产生情绪的原因,找出根源。
这样做的好处是,下次再遇到类似的情境,你就知道是什么触动自己的情绪了,也更容易把握自己的情绪,安抚自己,使自己不那么容易受情绪的影响。
如果条件不允许,做几次深呼吸,让自己先平静下来,过后再对自己进行分析,了解自己在情绪激动的过程中,有着什么样的心理需求。
分析整个事件值得不值得自己情绪波动、大动干戈。
可能有的人会说,“我就是不甘心”。
不甘心是正常的,但因为不甘心而任由情绪发酵,而是愚蠢的。
因为被情绪冲昏的头脑,往往分不清事实的走向,不计后果,最终给自己带来恶果。
平常多听听轻音乐好处也很多。
一方面有利于个体放松自己,一方面轻音乐中的阿尔法波有利于神经元突触的生长,一方面柔和的轻音乐有平缓情绪,愉悦身心的作用。
如果你性子比较急,轻音乐更是多听一听,除此之外,练习瑜伽、八段锦、太极拳等等轻柔、缓慢的体育运动,也有助于改善急躁的脾气,辅助沟通效果。
所有的一切,需要的只是时间和训练。
只要有心,只要肯用心,没什么是做不好的。
以上是我的回答,如果您还有其他疑问,欢迎下方评论区留言,共同探讨。
这里是心理咨询师里外雅堂,码字不易,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点个赞;如果我的回答对您和您的朋友有帮助,请转发给他们。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