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二模试卷及答案共2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6页,共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案一律用黑色墨水笔写在答卷纸上,不能写在本试卷上,标“▲”处表示此处的答案应写在答卷纸上。
一(26分)
1.请在田字格内用正楷或行楷抄写下面的句子。
(3分)
2.用诗文原句填空。
(10分)
(1)欲把西湖比西子,▲。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2)▲,甲光向日金鳞开。
(李贺《雁门太守行》)
(3)▲,崔九堂前几度闻。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4)▲,肠断白蘋洲。
(温庭筠《望江南》)
(5)▲,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6)斯是陋室,▲。
(刘禹锡《陋室铭》)
(7)而那过去了的,▲。
(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8)“▲”,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朱自清《春》)
(9)歌曲《时间都去哪儿了》,唱响了中国的大江南北,让无数的中华儿女潸然泪下,我们不由得想起孔子在河边的那声感叹:“▲,▲。
”(用《论语·子罕》中的句子填写)
3. 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哺.育(pǔ)宽恕.(shù)苦心孤诣.(yì)
B.祈.祷 (qǐ) 狩.猎(shòu)相形见绌.(chù)
C.污秽.(huì)称.职(chèn)随声附和.(hè)
D.收敛.(liǎn)殷.红(yīn)鲜.为人知(xiān)
4.下列词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啜泣葱笼一瞬间翻来覆去
B.地窖深邃水墨画骇人听闻
C.喧闹取缔中轴线头晕目眩
D.怂恿娴熟文绉绉戛然而止
5.请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四字短语。
(3分)
雨花台区地处南京主城西南,长江之滨,雨花台畔。
它是人文荟萃之地。
南朝时,帝王在这里修寺庙,兴佛教;南宋,岳飞在这里筑壁垒,抗金兵;明清,文学家屈大均、吴敬梓在这里留足迹,传佳话。
它是▲之地。
牛首烟岚名闻遐迩,秦淮风光引人入胜,雨花园林更是享誉全国。
它山清水秀,绿树葱茏,金陵古四十八景,它独占十景。
它是▲地。
这里有现代化的公路、桥梁,它距南京市中心仅3公里,距新生圩港18公里,距禄口国际机场20公里,是南京进出空港的必经之路。
它是▲之地。
麦德龙超市、中信通讯等许多大型企业早在这里立脚,近年来,又有许多大企业、大项目相继落户开发区,引领它的经济发力快跑。
6.仿照示例,用比喻手法,抒发读书感受。
(2分)
示例:读书如开窗,开窗可以清洁室内空气,读书能够净化人的灵魂。
▲
7.根据要求,对好下面的对联。
(4分)
(1)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到心头。
(依据《岳阳楼记》,填写一对反义词。
)
(2)众喜牡丹富贵眼,独爱莲花▲。
(依据《爱莲说》,填写一个偏正短语。
)
(3)上联:废寝忘食香菱学诗。
【古诗阅读】
月螺川①早发
明·王猷定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
长江流远梦,短棹②拔残星。
露湿鸥白衣,天光雁字青。
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③。
【注】①螺川:螺山,在江西境内,南临赣江,风景秀丽。
②棹(zhào):船桨。
③孤亭:这里指螺江。
(诗人:王猷定(yóu)(1598—1662),字于一,号轸石,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散文大家,诗人。
他出身于官宦之家,祖父辈科名显达,但他并不追逐功名利禄。
)
8.诗中哪些自然景物表现了“螺江早发”的“早”?(2分)
▲
9.“景中有情”是这首诗的艺术特点,请结合诗句作赏析。
(2分)
▲
【古文阅读】
芋老人传
周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
子佣出①,独与妪居渡口。
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
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
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
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
“他日不忘老人芋也。
”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②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
”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者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者堂有炼珍③,朝分尚食④,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曾闻谁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⑤罢,是芋视乃学也。
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⑥者!”
【注释】
①佣出:外出做雇工。
②用:因为③炼珍:烹制精美的食品。
宋代陶榖《清异录》:“段文昌精食事,第中庖所,榜之曰炼珍堂。
”④朝分尚食:于朝廷中分得皇帝赏赐的食品。
尚食,指皇帝的食品。
⑤不饬(chì):不守规矩,行为不轨。
⑥知道:明白道理
10.解释下列加点词语(3分)
(1)老人延.入坐(▲)(2) 辍.箸叹曰(▲) (3)相国遽惊谢.(▲)
11.用“/”标出给文中画线句子的朗读节奏。
(标出两处)(2分)
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3分)
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
13.从全文看,相国“惊”的原因是▲;“谢”的原因是▲;老人知道的“道”是▲。
(3分)(前两处用用自己的话,第三处用文中词句。
)
(二)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4~17 题。
(12分)
【材料一】
如今,网络阅读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
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似的传统阅读。
但我觉得,人们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重感。
之所以这样说
...,是因为就我个人的经验而言,阅读是一种有重量的精神运动。
有人偷读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被扉页上的两句话深深感动,领略到阅读的重量;有人在从城市下放到乡村劳动之余,倚靠在田野的草垛上通读了《资本论》和《列宁全集》,仅仅是因为喜欢。
类似的阅读实在是一种无功利心的自发性之举,因其自发性,所以也没有预设的阅读期待,那不期而至的阅读收获便格外宝贵和难忘。
难忘的还有一种沉入心底的重量,这重量打击你,既甜蜜又酣畅。
【材料二】
微信是腾讯公司推出的一款即时语音通讯软件,用户可以通过手机、平板和网页快速发送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
“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
很多人在数小时的故障期内不停地用手机尝试登陆微
信,因为他们发现自己与“小伙伴们”失去了联系;尽管传统通讯方式电话和短信平台全都畅通无阻,
但他们似乎更习惯于通过微信“朋友圈”来跟朋友们互通有无。
微信已成为风靡网络的交流平台。
作为一种更快速的即时通讯工具,微信具有零资费、显示实时输入状态等功能。
每天有大量的文字在微信“朋友圈”之间流传,或发布个人生活动态,或交流内心感悟,或转发佳作段子,“奇文共赏之”。
微信公众平台是腾讯公司在微信的基础上新增的功能模块,通过这一平台,个人和企业都可以打造一个微信的公众号,并实现和特定群体的文字、图片、语音的全方位沟通、互动。
如公安部交管局微信公众平台“公安部交通安全微发布”于2014年3月19日正式上线。
目前已开辟“权威发布”“你问我答”“小马说交通”等栏目,定期向社会发布权威交管资讯、传播交通安全知识,并答复网友咨询,收集群众意见建议。
【材料三】
这是一个网络时代,读网已经成了很多人的习惯。
网络固然给生活带来种种方便与趣味,然而,如果将大量的时间倾注在虚拟空间,内心反而容易浮躁不安,难以沉静。
与眼花缭乱的社交网络相比,读书不仅能够使人远离纷扰的环境,保持内一心的沉静,而且可以使人感受世界,体悟人生,获得启迪。
因此,读网,更要读书。
一谈起读书,我们总是抱怨太忙没时间,但偏偏又能挤出时间刷微博、看视频。
读网是轻松的,可以一目十行,脑子里过一遍,不一定留下痕迹;读书是深沉的,要用心用脑去理解、体会、感悟。
所以,不是时间不够用,而是我们不愿意把时间用在“费脑子”的事情上。
拒绝喧嚣的社交网络,腾出更多的时间读书,是需要勇气的。
去年,“网红”埃森娜在YouTube上发布了最后一条视频《为什么我要放弃社交媒体》,并彻底删除了自己的账号以及275万个订阅者。
为什么这么做?埃森娜认为,社交媒体是不真实的,制作出的形象、编辑过的生活,虽然能获得关注,但也丧失了真正的自我。
14.结合材料一,说说我们怎样才能“领略到阅读的重量”?(2分)
(三)阅读下面小说,完成 18~ 题。
(分)
窗
泰格特
在一家医院的病房里,曾住过两位病人,他们的病情都很严重。
这间病房十分窄小,仅能容得下他们俩。
病房设有一扇门和一个窗户,门通向走廊,透过窗户可能看到外界。
其中一位病人经允许,可以分别在每天上午和下午起身坐上一个小时。
这位病人的病床靠近窗口。
而另一位病人则不得不日夜躺卧在病床上。
当然,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
使他们感到尤为痛苦的是,两人的病情不允许他们做任何事情藉以消遣,既不能读书阅报,也不能听收音机、看电视……只有静静地躺着。
而且只有他们两个人。
噢,两人经常谈天,一谈就是几个小时。
他们谈起各自的家庭妻小,各自的工作,各自在战争中做过些什么,曾在哪些地方度假,等等。
每天上午和下午,时间一到,靠近窗户的病人就被扶起身来,开始一小时的仰坐。
每当这时,他就开始为同伴描述起他所见到的窗外的一切。
渐渐地,每天的这两个小时,几乎就成了他和同伴生活中全部内容了。
很显然,这个窗户俯瞰着一座公园,公园里面有一泓湖水,湖面上照例漫游着一群群野鸭、天鹅。
公园里的孩子们有的在扔面包喂这些水禽,有的在摆弄游艇模型。
一对对年轻的情侣手挽着手在树阴下散步。
公园里鲜花盛开,主要有玫瑰花,但四周还有五彩斑斓、争相斗妍的牡丹花和金盏草。
在公园那端的一角,有一块网球场。
有时那儿进行的比赛确实精彩,不时也有几场板球赛,虽然球艺够不上正式决赛的水平,但是,有得看总比没有强。
那边还有一块用于玩滚木球的草坪。
公园的尽头是一排商店。
在这些商店的后边,闹市区隐约可见。
躺着的那位病人津津有味地听着这一切。
这个时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是一种享受。
描述仍在继续:一个孩童怎样差一点跌入湖中,身着夏装的姑娘是多么美丽动人。
接着,又是一场扣人心弦的网球赛。
他听着这栩栩如生的描述,仿佛亲眼看到了窗外所发生的一切。
一天下午,当听到一名板球队员正慢悠悠地把球击得四处皆是时,不靠窗口的病人,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偏偏是挨着窗户的那个人,有幸能观赏到窗外的一切?为什么自己不应得到这种机会呢?他为自己会有这种想法而感到惭愧,竭力不再这么想。
可是,他愈加克制,这种想法却变得愈加强烈,直到几天以后,这个想法已经进一步变为紧挨着窗口的为什么不该是我呢?
他白昼无时不为这一想法所困扰,晚上,又彻夜难眠。
结果,病情一天天加重了,医生们对其病因不得而知。
一天晚上,他照例
..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
这时他的同伴突然醒来,开始大声咳嗽,呼吸急促,时断时续,液体已经充塞了他的肺腔,他两手摸索着,在找电铃的按钮,只要电铃一响,值班的护士就会立即赶来。
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
....地看着。
心想,他凭什么要占据窗口那张床位呢?
痛苦的咳嗽声打破了黑夜的沉静。
一声又一声……卡住了……停止了……直到最后呼吸声也停止了。
另一位病人仍然继续盯着天花板。
第二天早晨,医护人员送来了漱洗水,发现那个病人早已咽气了,他们静悄悄地将尸体抬了出去,丝毫没有大惊小怪。
稍.过了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
剩下的这位病人就立刻提出是否能让他挪到窗口的那张床上去,医护人员把他抬了过去,将他舒舒服服地安顿在那张病床上,接着他们离开了房,剩下他一个静静地躺在那儿。
医生刚一离开,这位病人就十分痛苦地挣扎着,用一支胳膊肘支起了身子,口中气喘吁吁他探头朝窗口望去。
他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
18.小说以“窗”为题,这个“窗”字,有哪些深刻含义?(2分)
▲
19.请从不靠窗病人的角度梳理小说的情节。
(2分)
开端:与同伴关系融洽,享受同伴的描述。
发展:▲
高潮:▲
结尾:挪到窗口,只看到一堵光秃秃的墙。
20.联系上下文,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3分)
①一天晚上,他照例
..睁着双眼盯着天花板。
▲
②但是,另一位病人却纹丝不动
....地看着
▲
③稍.过了几天,似乎这时开口已经正当得体
▲
21.小说的结尾静中有动,请你展开想象,续写几句话来表现人物内心的波动。
(50字左右)(3分)
▲
22.下面对小说理解有误的一项是(▲)(2分)
A. 小说以“窗”为焦点,以两位重病人相互之间所持的态度为线索展开情节,在对比中表现人物心灵的美与丑、善与恶。
B.小说对公园美景的详细描写,为小说情节的展开蓄势铺垫,也反衬出近窗病人热爱生活的态度和善良无私的心灵。
C. “两位病人都需要静养治疗”这句话,突出强调了两位病重者的需要,暗示出靠窗病人应该注意保持病房的安静。
D. 离窗病人的“病情一天天加重了”是因为他心理恶化,产生嫉妒,私心膨胀。
这是心病,所以医生不知其原因。
三(55分)
23.阅读下面的习作片段,按要求进行修改。
(5分)
告别了冬日的寒冷,我抑制不住自己内心的欢乐,独自一人去寻觅春天。
走在路上,我感受到了全新的气息。
湛蓝的天空,好似澄澈宁静的湖水;和煦灿烂的阳光,正像人们开心的笑脸;A微风轻拂我的脸庞,母亲亦如那温柔的手掌。
我用心去聆听。
我听到了!B小鸟在我树上轻轻地呢喃:春天到了!话毕,她又一溜烟似的消失得无影无踪,C我知道,她是去挨家挨户地报告春天到了的喜悦呢!
……
▲ D
⑴改写画线的A句,使之与前面的句式结构相一致。
(1分)
▲
⑵画线的B句的标点运用不够准确,请提出修改建议。
(1分)
▲
⑶画线的C句有语病,应把“▲”改为“▲”。
(1分)
⑷在D处补写一句话的结尾,呼应文章开头,并小结全文,点明中心。
▲(2分)
24.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50分)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道风景。
对此,人类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
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文中不得透露个人的真实信息。
中考模拟试卷(二)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26分)
1.(3分)书写正确,1分;端正,1分;美观,1分。
2. (10分)(1)淡妆浓抹总相宜(2)黑云压城城欲摧(3)岐王宅里寻常见(4)斜晖脉脉水悠悠(5)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6)惟吾德馨(7)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8)吹面不寒杨柳风(9)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每空1分,有错、漏、颠等本空不得分。
)
3.(2分)C
4.(2分)A
5.(3分)风景秀丽(名胜众多)交通便利(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企业发展)(每处1分)
6. (2分)示例:读书如登山,山登得高,景象就看得远;书读得多,眼界就开阔。
(比喻合理即可)
7.(4分)(1)忧乐(2)君子心(3)示例:赴汤蹈火悟空除妖; 无畏不惧武松打虎(每空1分)
二(39)
(一)(15分)
8.(2分)月落、残星、露湿、天光(写出一个得1分,写出两个得2分,找出诗人出发很早的自然景物即可)
9.(2分)示例:通过写水天苍茫中回望螺川好似一座孤亭,来表现自己孤独的心境,表现离别螺川时的伤感之情。
或:通过写自己在舟中放眼远望,看到鸥鸟和大雁在天际水雁飞来飞去,引发和暗藏了离别螺川的依恋之情。
(联系诗句中诗人抒发的情感具体分析即可。
景1分,情1分。
)
10.(3分)(1)邀请(2) 放下(3)道歉(每小题1分)
11.(2分)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
(每处1分)
12.(3分)老人走上前说:“还是这样的芋头啊!然而以前的芋头香而甜,并不是烹调有什么两样,而是时势地位改变人的口味啊!(“前”“是”“向”为得分点)
13.(3分)老人如此多闻有见识;觉得芋头吃得不如当年香;时、位之移人也(每空1分,前两个意对即可)
【译文】
芋老人,他是慈水县祝家渡人。
儿子出外当佣工赚钱,自己和老妻住在渡口边。
有一天,有名书生在他家屋檐下躲雨,衣袖单薄而且都湿透了,身影非常瘦弱憔悴。
芋老人请他进屋里坐坐,(闲聊中)知道对方是刚到郡城参加童生考试完,要回家去的读书人。
芋老人略懂诗书,和书生聊得很久,就叫老妻煮芋头拿来请书生吃,书生吃光了满满的一碗;芋老人又为他盛一碗,书生吃得肚子饱饱的。
笑着说:“我以后一定不会忘记老人家您请芋头的温情啊!”雨停了后,书生就告别离开。
十多年后,书生由考取一甲进士而官至宰相。
偶尔一次,他吩咐厨师煮芋头给他吃,吃了吃,他放下手中的筷子而感叹说:“为什么从前祝家渡那老人家的芋头是那么香,那么甜呢!”于是就派人去找那渡
口边的老夫妇,用车马载他们来。
到京城后,宰相慰劳他们说:“我一直忘不了老人家您以前请的那顿芋头,今天还想再麻烦您妻子为我煮一次芋头呢!”不久,芋老妻煮好芋头端给宰相吃,宰相吃了吃,又放下手中的筷子,说:“为什么从前吃的芋头就那么香,那么甜呢!”芋老人向前说:“都是同样的芋头啊!从前芋头之所以那么香甜,并不是烹调有什么两样,而是时势地位改变人的口味啊!从前(那时候),相国您从郡城出来,走了几十里路,又被雨淋得湿透了,(又饿又冷),吃东西是不会挑剔的。
现在您的厨房多的是精美的食物,又有朝廷当赐的膳食,经常摆设酒席,陈列食物,那里还吃得出芋头的甘甜呢(不过),我还是很高兴相国您的改变仅仅止于芋头而已呢!我的年纪老了,听到的事情实在太多太多了:曾经听说过某某谁家的孩子在读书的时候,立志说未来自己如果得志显达的话,就要廉洁干练如某某古人,就要忠孝如某某古人。
可是真的做了官后,却因为贪污不检点,操守不佳而被罢官。
这种情形,就是把他所学的道理看成像芋头一样了。
这些还说的过去。
老人话没说完,宰相赶紧吃惊地向他道歉说:“老人家您真是个明白道理的人啊!”
(二)(12分)
14.(2)采用细嚼慢咽的阅读方式;追求无功利心的自发性的阅读。
(每点1分,共2分)
15. (3分)更快速(更即时)、零资费、显示实时输入状态;海量信息种类多(语音、视频、图片和文字;)(写出一点得1分)
16.(4)针对“读网已经成了很多人的习惯,人们将大量时间倾注在虚拟空间,内心浮躁不安,难以沉静”的现象,提出了“读网,更要读书”的观点。
(第一问2分,第二问2分。
)
17.(3分)示例:网络阅读没有“阅读重量”,使人浮躁不安,喧嚣的环境容易使人丧失自我。
利用手机阅读固然可以,读纸质的书更有好效果!(意对即可)
(三)(12分)
18. (2分)指医院病房的窗,指折射人物内心世界的窗。
(一点1分)
19. (2分)产生嫉妒心理,身心为之困扰;发觉同伴病危,漠然纹丝不动。
(每处1分,意对即可)
20. (3分)①“照例”一词,表现离窗病人受嫉妒心理的困扰时间之长,程度之重。
②“纹丝不动”表现离窗病人嫉妒心理的极度恶化,同伴病危竟然见死不救。
③“稍”表现离窗病人想挪到窗口的迫切心理。
(意对即可,每小题1分。
)
21.(3分)答案略,可表现人物忏悔、愧疚之心,言之有理即可。
(合情理2分,语言表达1分)
22.(2分)C.
三(55分)
23.(5分)(1)轻拂我脸庞的微风,亦如母亲那温柔的手掌。
⑵“春天到了!”应加上“引号”(3)“喜悦”改成“喜讯”,或“报告”改成“传递”⑷示例:春天,藏在大自然的每个角落,哪里生机勃勃,充满希望,春天就在哪里。
(前三题每题1分,第四小题2分。
)
24.答案略。
参照中考标准。
中考第二次模拟测试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6页,共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案一律用黑色墨水笔写在答卷纸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28分)
2.请在田字格内用正楷或行楷抄写下面句子。
(3分)
茉莉花开,历久弥香。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妒忌洗耳恭听契而不舍
B.训戒相得益彰迫不及待
C.狼藉锋芒必露恪尽职守
D.烦躁变幻多姿相形见绌
3.下面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点缀.(zhuì)销蚀.(shí)惟妙惟肖.(xiāo)
B.沉淀.(dìng)甜腻.(lì)潜.心贯注(qián)
C.畸.形(jī)鲁莽.(mǎng)叱咤.风云(zhà)
D.步履.(lǔ)梦寐.(mèi)妄.下断语(wàng)
4.用诗文原句填空,其中第(3)题还需填写作者
..。
(10分)
(1)山随平野尽,▲。
(李白《渡荆门送别》)
(2)羌笛何须怨杨柳,▲。
(王之涣《凉州词》)
(3)▲,一览众山小。
(▲《望岳》)
(4)无可奈何花落去,▲。
(晏殊《浣溪沙》)
(5)▲,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6)江山代有才人出,▲。
(赵翼《论诗》)
(7)“▲”,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朱自清《春》)
(8)5月15日,29个国家的领导人齐聚北京,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我们可以借用《论语》中的“▲,▲”来表达喜迎各国来宾的心情。
5.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与画线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2分)
小说反映生活,折射人性,初中课本中的儿童形象让我们难以忘怀:《社戏》中的双喜聪明能干,反应灵敏;《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若瑟夫善良正直,有同情心;▲。
6.莫言是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语言狂欢”是其小说创作风格之一。
阅读以下材料,简要概括“语言狂欢”的内涵(不超过30字)。
(3分)
莫言与生俱来的叛逆精神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使他不断进行语言的创新。
如《红高粱》里“高密东北乡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
这种褒贬并置的语言,正是莫言狂欢化思维和艺术感受的集中体现。
莫言的语言狂欢也体现在语类的大杂烩。
如《红高粱》里“高密东北乡的土匪种子绵绵不绝,官府制造了土匪,贫困制造了土匪,通奸情杀制造了土匪,土匪制造了土匪”“湾子里水平如镜,映出半天星斗……”这种语言颠覆了文学语言的规范,更富表现力。
此外,莫言在小说中还杂烩了俗语、顺口溜、民间歌谣等。
莫言小说的狂欢色彩还体现在对狂欢场面的描绘。
如《四十一炮》里的“肉食节”、《檀香刑》里的叫花子游街等,以狂欢的方式叙述了社会现象,这样的话语世界与现实的生存世界之间形成鲜明对照。
▲
7.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说:“《水浒传》写一百八人性格,真是一百八样。
”很多人物形象深受人们喜爱。
下面是中国邮政发行的《水浒传》邮票,读图后完成下列问题。
(1
(2)有人评价图3中这个人物既“忍”又“狠”。
请结合相关情节,简要
..谈谈这个人物“忍”与“狠”的表现。
(2分)
【甲】玉莲亭
白乐天守杭州,政平讼简①。
贫民有犯法者,于西湖种树几株;富民有赎罪者,令于西湖开葑田②数亩。
历任多年,湖葑尽拓,树木成荫。
乐天每于此地,载妓看山,寻花问柳。
居民设像祀之。
亭临湖岸,多种青莲,以象公之洁白。
右折而北.,为缆舟亭,楼船鳞集,高柳长堤。
游人至此买舫入湖者,喧阗③如市。
东去为玉凫园,湖水一角,僻处城阿④,舟楫罕到。
寓西湖者,欲避嚣杂,莫于此地为宜。
园中有楼,倚窗南望,沙际水明,常见浴凫数百出没波心,此景幽绝。
(节选自张岱《西湖梦寻》)
[注释]①讼简:诉讼少。
②葑田:湖泽中葑菱积聚处,年久腐化为泥,水涸成田,是谓“葑田”。
③喧阗(tián):喧哗,热闹,喧哗拥挤。
④阿:角落。
【乙】晚游六桥待月记
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①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
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未下夕舂②,始极其浓媚。
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
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二则》)
[注释]①罗纨:泛指精美的丝织品。
②夕舂(chōng):夕阳。
【丙】春题湖上
白居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