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PPT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患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操作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流程
演讲人
汇报日期
01
概述
概述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置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下1/3 处或上腔静脉和右心房连接处的中心静脉导管。导管具有以下特点: ①避免发生颈部和胸部穿刺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如气胸、血胸。 ②减少频繁静脉穿刺的痛苦。 ③保护外周静脉。 ④保留时间长,可留置1年。 ⑤感染发生率较CVC低,<3%。 ⑥适合医院、社区医疗、家庭病床及慢性病需长期输液者。放置 PICC 导管,有发生某些并发症的风险,如送管困难、穿刺部位 渗血、导管堵塞、机械性静脉炎、穿刺局部皮肤感染、血栓形成、导管异位、导管移位或脱落、导管断裂等,护理人员要注意预 防,若发生必须正确处理。
血栓形成
处理流程
发生血栓形成→立即报告医生、护士长→遵医嘱采取相应措施(抬高患肢 并制动;使用抗凝、溶栓药物)→导管通畅有需要者继续使用→安抚患者 及家属→严密观察病情并记录→做好床旁交接班。
10
导管断裂
导管断裂
原因 • 导管断裂主要与导管的质量、固定方法不正确,导管在使用和维护时的操作方法不正确有关。 临床表现 • 导管部分断裂或完全断裂,有液体漏出或血流出。 预防 • 不要用暴力冲管;应使用10ml 以上注射器冲、封管;正确固定;导管上不可用缝合或胶带缠
02 送管困难
送管困难
A
原因
B
临床 表现
C
预防
D
处理 流程
送管困难
原因
血管痉挛,导管与血管壁间 摩擦力增加,置管阻力增加,
导致送管困难。
体位不正确,手臂外展< 90 。
静脉分叉、静脉疤痕、静 脉硬化;
血管小、选择的导管与血管 大小不匹配;血管的静脉瓣
膜多;
送管困难
临床表现
导管送进有阻力感,无法送管,导管皱起或蛇样弯曲
07
导管异位
导管异位
A
原因
B
临床 表现
C
预防
D
处理 流程
导管异位
原因
0 1 异常静脉解剖,既往有手术史或外伤史;
0 2 体位不当,测量误差;在头静脉穿刺。
导管异位
临床表现
阻力感,患者不适,导管可有弯曲打折,无法抽到回血。
导管异位
预防
摆好正确穿刺体位。患 者穿刺侧上臂与身体成 角 90 。
送管将至颈部时,嘱患者 头偏向穿刺侧,下颌靠近 肩部以阻断颈内静脉,必 要时助手协助按压患者颈 内静脉。
送管困难
预防
A
选择与血管大小匹配 的导管
C 尽量选择粗直及静脉 瓣少的静脉进行穿刺, 如贵要静脉。送管速
度不宜过快。
B
置管中与患者进行良 好交流,降低机体的 应激反应,防止血管
痉挛。
D
确保穿刺鞘在血管内, 即感觉送鞘顺利,回
血好。
送管困难
处理流程
出现送管困难→手臂外展90 →退出导管少许,调整送管方向(如仍 送管困难,则按摩血管缓解痉挛;对于静脉瓣丰富的血管可一边推 注生理盐水,一边送管)→处理后导管还送不进去,则另选血管重 新穿刺。
绕;避免使用锐器。 处理流程 • 体外部分断裂→立即报告护士长→可修复导管或拔管。 • 体内部分断裂→立即报告医生、护士长→立即用止血带扎于手臂→如导管尖端已飘移至心室,
患者制动→在X线透视下确定导管位置→介入手术取出导管。
感谢聆听
汇报人姓名
汇报日期
03 穿刺点渗血
穿刺点渗血
A
原因
B
临床 表现
C
预防
D
处理 流程
穿刺点渗血
原因
A 导入针型号过大,留
置导管过细; D
穿刺后止血不够;
B
穿刺不当或创伤性穿 刺;
E
穿刺点位于肘正中而 肢体活动过频。
C
患者化疗后药物毒性 作用致骨髓功能抑制, 导致血小板低下、凝
血功能障碍;
穿刺点渗血
临床表现
穿刺点有渗血,疼痛、麻木等。
09
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
A
原因
B
临床 表现
C
预防
D
处理 流程
血栓形成
原因
与置入导管的型号选择不当导致导管外周形成血栓、反复的静脉穿刺损伤 血管内膜形成血栓、患者凝血功能及体质有关。
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
远端肢体静脉高压、肢体肿胀、疼痛及浅静脉扩张等。
血栓形成
预防
根据血管粗细,选择合适规格的导 管。
应保持导管末端在上腔静脉。
穿刺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血管内膜 的损伤。
对高凝状态的患者可使用抗凝药物 以防止血栓形成,如低分子肝素等。
应在患肢静脉输注肝素进行抗凝治 疗,或在患肢静脉泵入尿激酶进行 溶栓治疗。
若发现导管脱出至 40cm 处时,应 将导管拨至 35cm 处,以防止锁骨 下静脉血栓形成。因为40cm 处锁 骨下静脉处于平坦部位,当液体进 入时易形成涡流造成此处血栓形成。
06
穿刺局部皮肤感染
穿刺局部皮肤感染
A
原因
B
临床 表现
C
预防
D
处理 流程
穿刺局部皮肤感染
原因
操作及维护时未严格执 行无菌操作;
1
维护时未采用当时开启 的碘伏及棉签。
4
2
患者自身抵抗力低下;
患者遵医行为低,表
现为出院后抱着侥幸
3
的心理未按时来院维
护,敷贴松动及打湿
后未及时处理。
穿刺局部皮肤感染
导管型号选择要合适,穿刺及送管时动作要轻柔,匀速送管,防止损伤血管内膜。 置管后从第一天开始,用毛巾热敷置管上臂皮肤10分钟,并用消炎膏涂抹以置管静脉为中心的术肢上臂皮肤,
每日三次,连用10天,以防止静脉炎发生。 置管后注意观察有无静脉炎发生。
机械性静脉炎
处理流程
患者出现静脉炎→报告护士长→采取相应处理措施(患肢抬高,避 免,剧烈活动,可做握拳/松拳运动;红外线治疗仪治疗;局部用 50% 硫酸镁湿热敷、酚妥拉明湿敷;如全身感染症状,遵医嘱给予 抗生素治疗;若处理3d未见好转或更严重,应拔管)一安抚患者及 家属→严密观察病情并记录→做好床旁交接班。
间歇期间每7天冲管1次)。
05
可使用抗凝药物以预防导管阻塞的
发生,如肝素盐水等。
02
执行正确的脉冲式正压封管操作规
程。
பைடு நூலகம்
04
尽量减少可能导致胸腔内压力增加
的活动,如咳嗽等。
06
血栓堵塞溶栓治疗时,应使用负压 注射技术,所用尿激酶的浓度为每
毫升5000。
预防
1
严禁输注有配伍禁忌的药物。
2
输注血制品或脂肪乳等黏滞性药物后,必须立即进 行脉冲式冲管,再继续使用其他药物。
穿刺点渗血
处理流程
出现穿刺点渗血→拆除敷料→局部消毒→戴无菌手套,用无菌棉球按压穿 刺点10~15分钟→重新更换无菌透明敷料,外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安抚 患者及家属→严密观察渗血情况并记录。
04
导管堵塞
导管堵塞
原因
封管不正确;冲管不及时或不彻底;肝素帽松动致血液返流后凝固;换药不及时;
A
剧烈咳嗽、用力大便后上腔静脉压力过高;院外患者未例行一周一维护;患者自身
05
机械性静脉炎
机械性静脉炎
A
原因
B
临床 表现
C
预防
D
处理 流程
机械性静脉炎
原因
A
穿刺时送管速度过快损伤了静脉 瓣。
置管侧肢体初期活动过频,导致肌
B
肉挤压血管,小静脉内放置过大的 导管,血管与导管产生摩擦致静脉
内膜损伤。
C
导管末端未到达深静脉所致的药 物化学刺激。
D
置管前已行化疗或上肢及胸部接 受过放射治疗导致了静脉的损伤。
临床表现
置管后第二周出现穿刺点红、肿及脓点或脓性分泌物。
穿刺局部皮肤感染
预防
0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严密观察穿 刺点情况;
02
加强换药。使用当时开 启的碘伏及棉签。
穿刺局部皮肤感染
处理流程
出现局部皮肤感染→报告医生、护士长→遵医嘱采取相应 措施(局部
涂消炎药或药膏;必要时取局部分泌物做细菌培养;给予抗 生素治疗)→安抚患者及家属→严密观察病情并记录→做好 床旁交接班。
导管移位或脱出
A
原因
B
临床 表现
C
预防
D
处理 流程
导管移位或脱出
原因
固定不牢固;
过度牵拉导管
患者神志恍惚、烦躁不安时 自行拔管,患者缺乏自我保
护导管方面的知识。
更换敷料时,将导管带出 体外。
导管移位或脱出
临床表现
导管在体外长度增加或完全脱出。
导管移位或脱出
预防
正确固定导管,可 使用固定翼加强导
机械性静脉炎
临床表现
沿静脉走行方向发红、疼痛、肿胀,有“红线”样改变,触之有条索状改 变。
机械性静脉炎
预防
穿刺前,将附着于手套上的滑石粉等冲洗干净,避免有粉手套直接接触导管,以防 止其微粒对血管内膜的刺激; 同时将导管充分地浸泡在生理盐水中,增加润滑度,减少摩擦对血管内膜的损伤。
穿刺时,保持与患者的良好交流,以降低应激反应的强度,防止血管痉挛导致送管困难,增加导管与血管壁的 摩擦。
3
应给以充分、正确的导管冲洗。如为末端开口式导管, 应使用10~20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洗导管后,再用肝
素盐水正压封管;如为三向瓣膜式导管则使用10~ 20ml生理盐水脉冲式正压封管即可。
预防
应给以充分、正确的导管冲洗。如为末端开口式导管,应使用10~20ml生理盐水 脉冲式冲洗导管后,再用肝素盐水正压封管;如为三向瓣膜式导管则使用10~ 20ml生理盐水脉冲式正压封管即可。
置管后应行胸部X线片检查,以确认导管有无打折、盘绕,尖端是否到达上腔静 脉。
导管堵塞
处理流程
发现导管堵塞→立即报告护士长→查找原因(检查是否存在导管打折等机 械性堵管情况,拍X片 确认导管尖端位置正确)→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可 用注射器回抽,严禁将凝固的血块推进血管内;解除导管阻塞药物的选择 应根据导管阻塞的物质所决定,血栓临床常选用尿激酶溶栓;如不通畅拔 除导管)→安抚患者及家属→科室讨论分析。
穿刺点渗血
预防
1
选择大小合适的穿 刺针和导管。
2
3
4
穿刺时选择肘下两 横指位置进针,在 皮下走一段后再进 血管;置管后1周内 尽量减少屈肘运动。
置管后立即用纱球 压迫穿刺点,并用 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24 小时,松紧适宜, 以防影响血液回流; 妥善固定导管,防 止导管随意摆动。
穿刺肢体避免过度 活动。
管固定。
更换敷料时,自下 而上去除敷料,避 免将导管带出体外。
加强健康宣教,增 强自我保护意识。 烦躁不安的患者必 要时使用约束带。
穿刺时尽量避开肘 窝,首选贵要静脉
穿刺。
应以透明敷料固定导 管。体外导管必须完 全覆盖在透明敷料下 以保证导管固定牢固。
导管移位或脱出
处理流程
发生导管移位或脱出→立即报告护士长→评估导管移位程度,采取相应处 理措施(根据导管移位多少和输注的药液性质决定是否继续留置,输注化 疗药,导管尖端最好在上腔静脉;其他刺激性小的药物导管移位有的还能 继续使用)→安抚患者及家属→记录导管移位长度或脱出时间→重新建立 静脉通路。
送管时动作要轻柔,匀 速送管,防止粗暴操作。
若撤出导丝有困难,可 将导管拔出至25cm处, 重新送管。
置管后立即拍X线片, 确认导管位置。
导管异位
处理流程
X光片提示导管异位→立即报告护士长→重新建立无菌区→拔导管至35cm 处,按压好颈内静脉按照无菌要求重新送管→再拍X线片确认。
08
导管移位或脱出
血液黏稠度高,主要表现为老年患者。
2
B
主要由于冲管不彻底、使纤维蛋白和药物沉淀于管腔,血类、脂类的淤积造成管腔 的狭窄或阻塞。
导管堵塞
临床表现
导管推注不通畅,有阻力感。
预防
01
保持导管固定良好。
03
给予正确的冲、封管液(生理盐水、 肝素盐水)、冲管量(10~20ml)
以及冲管频率(治疗期间每日冲管,
演讲人
汇报日期
01
概述
概述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由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置管,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下1/3 处或上腔静脉和右心房连接处的中心静脉导管。导管具有以下特点: ①避免发生颈部和胸部穿刺引起的严重并发症,如气胸、血胸。 ②减少频繁静脉穿刺的痛苦。 ③保护外周静脉。 ④保留时间长,可留置1年。 ⑤感染发生率较CVC低,<3%。 ⑥适合医院、社区医疗、家庭病床及慢性病需长期输液者。放置 PICC 导管,有发生某些并发症的风险,如送管困难、穿刺部位 渗血、导管堵塞、机械性静脉炎、穿刺局部皮肤感染、血栓形成、导管异位、导管移位或脱落、导管断裂等,护理人员要注意预 防,若发生必须正确处理。
血栓形成
处理流程
发生血栓形成→立即报告医生、护士长→遵医嘱采取相应措施(抬高患肢 并制动;使用抗凝、溶栓药物)→导管通畅有需要者继续使用→安抚患者 及家属→严密观察病情并记录→做好床旁交接班。
10
导管断裂
导管断裂
原因 • 导管断裂主要与导管的质量、固定方法不正确,导管在使用和维护时的操作方法不正确有关。 临床表现 • 导管部分断裂或完全断裂,有液体漏出或血流出。 预防 • 不要用暴力冲管;应使用10ml 以上注射器冲、封管;正确固定;导管上不可用缝合或胶带缠
02 送管困难
送管困难
A
原因
B
临床 表现
C
预防
D
处理 流程
送管困难
原因
血管痉挛,导管与血管壁间 摩擦力增加,置管阻力增加,
导致送管困难。
体位不正确,手臂外展< 90 。
静脉分叉、静脉疤痕、静 脉硬化;
血管小、选择的导管与血管 大小不匹配;血管的静脉瓣
膜多;
送管困难
临床表现
导管送进有阻力感,无法送管,导管皱起或蛇样弯曲
07
导管异位
导管异位
A
原因
B
临床 表现
C
预防
D
处理 流程
导管异位
原因
0 1 异常静脉解剖,既往有手术史或外伤史;
0 2 体位不当,测量误差;在头静脉穿刺。
导管异位
临床表现
阻力感,患者不适,导管可有弯曲打折,无法抽到回血。
导管异位
预防
摆好正确穿刺体位。患 者穿刺侧上臂与身体成 角 90 。
送管将至颈部时,嘱患者 头偏向穿刺侧,下颌靠近 肩部以阻断颈内静脉,必 要时助手协助按压患者颈 内静脉。
送管困难
预防
A
选择与血管大小匹配 的导管
C 尽量选择粗直及静脉 瓣少的静脉进行穿刺, 如贵要静脉。送管速
度不宜过快。
B
置管中与患者进行良 好交流,降低机体的 应激反应,防止血管
痉挛。
D
确保穿刺鞘在血管内, 即感觉送鞘顺利,回
血好。
送管困难
处理流程
出现送管困难→手臂外展90 →退出导管少许,调整送管方向(如仍 送管困难,则按摩血管缓解痉挛;对于静脉瓣丰富的血管可一边推 注生理盐水,一边送管)→处理后导管还送不进去,则另选血管重 新穿刺。
绕;避免使用锐器。 处理流程 • 体外部分断裂→立即报告护士长→可修复导管或拔管。 • 体内部分断裂→立即报告医生、护士长→立即用止血带扎于手臂→如导管尖端已飘移至心室,
患者制动→在X线透视下确定导管位置→介入手术取出导管。
感谢聆听
汇报人姓名
汇报日期
03 穿刺点渗血
穿刺点渗血
A
原因
B
临床 表现
C
预防
D
处理 流程
穿刺点渗血
原因
A 导入针型号过大,留
置导管过细; D
穿刺后止血不够;
B
穿刺不当或创伤性穿 刺;
E
穿刺点位于肘正中而 肢体活动过频。
C
患者化疗后药物毒性 作用致骨髓功能抑制, 导致血小板低下、凝
血功能障碍;
穿刺点渗血
临床表现
穿刺点有渗血,疼痛、麻木等。
09
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
A
原因
B
临床 表现
C
预防
D
处理 流程
血栓形成
原因
与置入导管的型号选择不当导致导管外周形成血栓、反复的静脉穿刺损伤 血管内膜形成血栓、患者凝血功能及体质有关。
血栓形成
临床表现
远端肢体静脉高压、肢体肿胀、疼痛及浅静脉扩张等。
血栓形成
预防
根据血管粗细,选择合适规格的导 管。
应保持导管末端在上腔静脉。
穿刺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对血管内膜 的损伤。
对高凝状态的患者可使用抗凝药物 以防止血栓形成,如低分子肝素等。
应在患肢静脉输注肝素进行抗凝治 疗,或在患肢静脉泵入尿激酶进行 溶栓治疗。
若发现导管脱出至 40cm 处时,应 将导管拨至 35cm 处,以防止锁骨 下静脉血栓形成。因为40cm 处锁 骨下静脉处于平坦部位,当液体进 入时易形成涡流造成此处血栓形成。
06
穿刺局部皮肤感染
穿刺局部皮肤感染
A
原因
B
临床 表现
C
预防
D
处理 流程
穿刺局部皮肤感染
原因
操作及维护时未严格执 行无菌操作;
1
维护时未采用当时开启 的碘伏及棉签。
4
2
患者自身抵抗力低下;
患者遵医行为低,表
现为出院后抱着侥幸
3
的心理未按时来院维
护,敷贴松动及打湿
后未及时处理。
穿刺局部皮肤感染
导管型号选择要合适,穿刺及送管时动作要轻柔,匀速送管,防止损伤血管内膜。 置管后从第一天开始,用毛巾热敷置管上臂皮肤10分钟,并用消炎膏涂抹以置管静脉为中心的术肢上臂皮肤,
每日三次,连用10天,以防止静脉炎发生。 置管后注意观察有无静脉炎发生。
机械性静脉炎
处理流程
患者出现静脉炎→报告护士长→采取相应处理措施(患肢抬高,避 免,剧烈活动,可做握拳/松拳运动;红外线治疗仪治疗;局部用 50% 硫酸镁湿热敷、酚妥拉明湿敷;如全身感染症状,遵医嘱给予 抗生素治疗;若处理3d未见好转或更严重,应拔管)一安抚患者及 家属→严密观察病情并记录→做好床旁交接班。
间歇期间每7天冲管1次)。
05
可使用抗凝药物以预防导管阻塞的
发生,如肝素盐水等。
02
执行正确的脉冲式正压封管操作规
程。
பைடு நூலகம்
04
尽量减少可能导致胸腔内压力增加
的活动,如咳嗽等。
06
血栓堵塞溶栓治疗时,应使用负压 注射技术,所用尿激酶的浓度为每
毫升5000。
预防
1
严禁输注有配伍禁忌的药物。
2
输注血制品或脂肪乳等黏滞性药物后,必须立即进 行脉冲式冲管,再继续使用其他药物。
穿刺点渗血
处理流程
出现穿刺点渗血→拆除敷料→局部消毒→戴无菌手套,用无菌棉球按压穿 刺点10~15分钟→重新更换无菌透明敷料,外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安抚 患者及家属→严密观察渗血情况并记录。
04
导管堵塞
导管堵塞
原因
封管不正确;冲管不及时或不彻底;肝素帽松动致血液返流后凝固;换药不及时;
A
剧烈咳嗽、用力大便后上腔静脉压力过高;院外患者未例行一周一维护;患者自身
05
机械性静脉炎
机械性静脉炎
A
原因
B
临床 表现
C
预防
D
处理 流程
机械性静脉炎
原因
A
穿刺时送管速度过快损伤了静脉 瓣。
置管侧肢体初期活动过频,导致肌
B
肉挤压血管,小静脉内放置过大的 导管,血管与导管产生摩擦致静脉
内膜损伤。
C
导管末端未到达深静脉所致的药 物化学刺激。
D
置管前已行化疗或上肢及胸部接 受过放射治疗导致了静脉的损伤。
临床表现
置管后第二周出现穿刺点红、肿及脓点或脓性分泌物。
穿刺局部皮肤感染
预防
01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严密观察穿 刺点情况;
02
加强换药。使用当时开 启的碘伏及棉签。
穿刺局部皮肤感染
处理流程
出现局部皮肤感染→报告医生、护士长→遵医嘱采取相应 措施(局部
涂消炎药或药膏;必要时取局部分泌物做细菌培养;给予抗 生素治疗)→安抚患者及家属→严密观察病情并记录→做好 床旁交接班。
导管移位或脱出
A
原因
B
临床 表现
C
预防
D
处理 流程
导管移位或脱出
原因
固定不牢固;
过度牵拉导管
患者神志恍惚、烦躁不安时 自行拔管,患者缺乏自我保
护导管方面的知识。
更换敷料时,将导管带出 体外。
导管移位或脱出
临床表现
导管在体外长度增加或完全脱出。
导管移位或脱出
预防
正确固定导管,可 使用固定翼加强导
机械性静脉炎
临床表现
沿静脉走行方向发红、疼痛、肿胀,有“红线”样改变,触之有条索状改 变。
机械性静脉炎
预防
穿刺前,将附着于手套上的滑石粉等冲洗干净,避免有粉手套直接接触导管,以防 止其微粒对血管内膜的刺激; 同时将导管充分地浸泡在生理盐水中,增加润滑度,减少摩擦对血管内膜的损伤。
穿刺时,保持与患者的良好交流,以降低应激反应的强度,防止血管痉挛导致送管困难,增加导管与血管壁的 摩擦。
3
应给以充分、正确的导管冲洗。如为末端开口式导管, 应使用10~20ml生理盐水脉冲式冲洗导管后,再用肝
素盐水正压封管;如为三向瓣膜式导管则使用10~ 20ml生理盐水脉冲式正压封管即可。
预防
应给以充分、正确的导管冲洗。如为末端开口式导管,应使用10~20ml生理盐水 脉冲式冲洗导管后,再用肝素盐水正压封管;如为三向瓣膜式导管则使用10~ 20ml生理盐水脉冲式正压封管即可。
置管后应行胸部X线片检查,以确认导管有无打折、盘绕,尖端是否到达上腔静 脉。
导管堵塞
处理流程
发现导管堵塞→立即报告护士长→查找原因(检查是否存在导管打折等机 械性堵管情况,拍X片 确认导管尖端位置正确)→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可 用注射器回抽,严禁将凝固的血块推进血管内;解除导管阻塞药物的选择 应根据导管阻塞的物质所决定,血栓临床常选用尿激酶溶栓;如不通畅拔 除导管)→安抚患者及家属→科室讨论分析。
穿刺点渗血
预防
1
选择大小合适的穿 刺针和导管。
2
3
4
穿刺时选择肘下两 横指位置进针,在 皮下走一段后再进 血管;置管后1周内 尽量减少屈肘运动。
置管后立即用纱球 压迫穿刺点,并用 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24 小时,松紧适宜, 以防影响血液回流; 妥善固定导管,防 止导管随意摆动。
穿刺肢体避免过度 活动。
管固定。
更换敷料时,自下 而上去除敷料,避 免将导管带出体外。
加强健康宣教,增 强自我保护意识。 烦躁不安的患者必 要时使用约束带。
穿刺时尽量避开肘 窝,首选贵要静脉
穿刺。
应以透明敷料固定导 管。体外导管必须完 全覆盖在透明敷料下 以保证导管固定牢固。
导管移位或脱出
处理流程
发生导管移位或脱出→立即报告护士长→评估导管移位程度,采取相应处 理措施(根据导管移位多少和输注的药液性质决定是否继续留置,输注化 疗药,导管尖端最好在上腔静脉;其他刺激性小的药物导管移位有的还能 继续使用)→安抚患者及家属→记录导管移位长度或脱出时间→重新建立 静脉通路。
送管时动作要轻柔,匀 速送管,防止粗暴操作。
若撤出导丝有困难,可 将导管拔出至25cm处, 重新送管。
置管后立即拍X线片, 确认导管位置。
导管异位
处理流程
X光片提示导管异位→立即报告护士长→重新建立无菌区→拔导管至35cm 处,按压好颈内静脉按照无菌要求重新送管→再拍X线片确认。
08
导管移位或脱出
血液黏稠度高,主要表现为老年患者。
2
B
主要由于冲管不彻底、使纤维蛋白和药物沉淀于管腔,血类、脂类的淤积造成管腔 的狭窄或阻塞。
导管堵塞
临床表现
导管推注不通畅,有阻力感。
预防
01
保持导管固定良好。
03
给予正确的冲、封管液(生理盐水、 肝素盐水)、冲管量(10~20ml)
以及冲管频率(治疗期间每日冲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