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黄色文明”与西方“蓝色文明”文化渊源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黄⾊⽂明”与西⽅“蓝⾊⽂明”⽂化渊源探析
2019-10-25
我们经常说,传统的西⽅⽂化是蓝⾊⽂化,传统的中国⽂化是黄⾊⽂化。

那么,这两种⽂化背后更为深刻的涵义和内在必然性是什么?本⽂拟从对中西⽅⽂化的⾊彩象征意义加以分析,从地理学、⼼理学和⾏为学三个学科⾓度阐述其⽂化渊源。

⼀、⾊彩的地理学意义
要了解⾊彩的⽂化意蕴,⾸先必须从⽂化起源的⾃然环境谈起。

⾊彩中的⽂化内涵,⾸先是从这些⾃然环境中逐渐积淀下来的。

中西⽅⽂化在⾊彩上的差异:⼀为蓝⾊,⼀为黄⾊,也正是各⾃不同⾃然背景的产物。

中国⽂化发源于黄河流域的黄⼟⾼原,西⽅⽂化则发源于古希腊的爱琴海海滨。

在黄⼟⾼原,⼈们⾯对的是⼤⽚⼤⽚的黄⼟地,是沉默稳固厚实可靠的⼤地。

黄⼟和中国的⽂化联结得⾮常紧密。

⽽古希腊在地理上是⼀个半岛,三⾯临海,其⼤部分居民⼜⽣活在东南沿海的爱琴海海滨。

在这种环境下,⼈们⾯对的⾸先是浩瀚、神秘莫测的⼤海,海⽔与西⽅⽂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这种不同的现实和意象对古希腊⽂化和中国⽂化都打上了深刻的印记。

在中国最古⽼的史籍和神话传说当中,我们发现,中国的原始初民们普遍存在着⼀种“恐⽔症”。

⼀种对⽔的强烈的畏惧⼼理。

在他们⼼⽬中,海洋是在中国以外的异⼰存在,海洋的形成本⾝也是不正常的灾变的结果。

⼤禹之所以能作为⼀位令⼈景仰的君主,其主要功绩就在治⽔;“精卫填海”中的⼩姑娘被海⽔淹死后,变成⼀只鸟,还执着地到西⼭衔来树枝和⽯块,发誓要把⼤海填平;⼈类的始祖⼥娲,同时也是⼀位补天的英雄,⽽补天的⽬的也正是为了治⽔。

和恐⽔相反,中国⼈对于“⼟”则表现了强烈的眷恋和依赖⼼理,我们称它为“恋⼟情结”。

⾯对着汹涌的洪⽔,先民们⾸先想到的是⽤⼟去对付⽔。

“⼟”是坚实可靠的,⽽⽔是给⼈带来灾难的,是与⼈作对的。

在中国⼈所崇拜的诸神中,有⼀位受⼈爱戴的神叫⼟地神。

这位和蔼可亲、笑容可掬的⼟地公公,正是中国先民们⼼⽬中的⼟地的形象。

在中国历史上,帝王的权⼒总是⾸先表现在⼟地所有权上。

所以,中国古代的战争基本上都是⼟地战争,⽽不是⼈的战争。

因为在中国⼈看来,⼈是属于⼟地的,占领了⼟地,也就等于征服了这⼀⽅⼟地上的⾂民。

这⼀点和⼆战时法西斯⼤规模地屠杀犹太⼈是不同的,和欧洲历史上历次旨在消灭异教徒的宗教战争也⼤相径庭。

中国⼈的疆域意识⾮常强,这疆域意识就植根于⼟地意识之中。

与中国⼈的恋⼟恐⽔相反,古希腊⼈则是重⽔⽽轻⼟。

西⽅第⼀位哲学家泰勒斯即提出了“万物基于⽔”的命题,体现了古希腊⼈对⽔的强烈信赖和重视。

在古希腊神话中,海神波赛东占有很⾼的地位。

荷马说:“海神夫妇是万物之⽗。

”另⼀位对西⽅艺术产⽣巨⼤影响的爱神阿芙洛狄忒也是从海中诞⽣的。

古希腊⼈确实⾮常重视海洋,《荷马史诗》中的整个故事都是在海滨和海上展开的。

与对⽔和海洋的重视恰好形成对⽐的是,古希腊⼈对于⼟和陆地却抱着疏远的、漠视的,甚⾄是不友好的态度。

古希腊神话中也有⼟地和丰产之神,名叫哈德斯,但他同时⼜是冥国和地狱的统治者。

哈德斯性情乖张,脾⽓暴躁,冷酷⾃私。

他劫⾛了农神之⼥珀⽿塞福涅,使活泼可爱的少⼥成了阴郁的恶魔。

这⼀形象恰好与中国的⼟地公公形成对照。

将掌管丰产的神与掌管地狱的神合⽽为⼀,正说明了古希腊⼈对于⼟地和农业的漠视和疏远。

古希腊⼈对于战争的观念也与中国不同,他们主要关注的不是⼟地⾯积的多少得失,⽽是对于敌⽅有⽣⼒量的歼灭和重要港⼝的攻克。

很明显,这也是两种不同的⾃然环境所打下的印记。

正是这不同⾃然环境才造成中西⽅⼈的不同的⾊彩观念:⼀者崇尚蓝⾊,⼀者崇尚黄⾊。

古希腊⼈⽐较喜欢蓝⾊和紫⾊,这两者都是⼤海的颜⾊。

古希腊⼈是从海洋来接受蓝⾊的。

就海⽔本⾝来说,它是⽆⾊透明的。

它之所以呈蓝⾊,正是映照了天空之蓝的结果。

紫⾊则是在蓝⾊之中⼜加上阳光(特别是朝霞、晚霞)照射,折射出紫外线的结果,被认为是⼤海深处的颜⾊。

在他们看来,这两种颜⾊是最⾼贵的颜⾊,只有神才配享⽤。

在罗马帝国,紫⾊是皇帝的专⽤服⾊,⽤紫⾊来装饰,是对⼀个⼈的最⾼礼遇。

西⽅⼈对蓝⾊的观念也与此相似,把蓝⾊看成是“天堂的⾊彩”。

相反,中国⼈则崇尚黄⾊,认定黄⾊是最⾼贵的⾊彩。

中国⼈是尊⼟的,⽽黄⾊正是⼟的颜⾊。

正如五⾏当中“⼟”为中⼼⼀样,在五⾊当中,中国⼈也是以“黄”为中⼼。

从黄⼟地到⾦黄的庄稼,从黄⽪肤到黄袍、黄冠,从远古的黄帝到列朝的皇帝(皇、黄同⾳通假)等,都体现了中国⼈对黄⾊的尊崇。

中国⼈⽐较讨厌紫⾊,认为紫⾊是杂⾊。

中国⼈对蓝⾊的态度也与古希腊⼈相反,他们认为蓝⾊为俗⾊。

在中国,只有皇上才能穿明黄⾊的⾐服,布⾐百姓通常只着两种颜⾊的服装,⼀是蓝⾊,⼀是灰⾊。

中国古代称⽼百姓往往是“黔⾸”,是“黎民”,正因为他们经常穿戴的是青⾊(深蓝⾊)的⾐服和头⼱。

我们说西⽅⽂明是蓝⾊⽂明,中国⽂明是黄⾊⽂明,⾸先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的。

⼆、⾊彩的⼼理学意义
⾊彩还有着更为深层的⽂化意蕴。

就是说,两种⾊彩还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化性格和⽂化⼼理,反映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感觉⽅式,包含着⼼理学意义上的⽂化意蕴。

就⼼理学意义上来看:西⽅⽂化是以理性为本体,注重外部知识的获得,属于智性⽂化;中国⽂化则以感性为本体,注重⾃⾝⽣命的享受,属于情性⽂化。

智与情,理性与感性,知识的获得与⽣命的安乐都被看作两个相互对⽴的“极”,获得其中⼀极总是要以牺牲另⼀极为代价的。

在这对⽴的两极中,西⽅⽂化选择了智,选择了理性,选择了“知识之树”,将知识的获得作为西⽅⼈⽣命的动⼒和⽬的,作为衡量⼀个⼈之所以为“⼈”的根本标志所在。

“⼈是理性的动物”这⼀定义在西⽅⼈的信念中具有两千年不动摇的统治地位。

在西⽅⼈那⾥,追求知识已不是作为⼈类⽣存的⼀种⼿段,⽽是⽬的本⾝。

它已成为⼈的⽣命和⼈⽣的全部意义所在。

“知识就是
⼒量”这句话准确地道出了西⽅⼈的这⼀⽂化信念。

然⽽,同古希腊⼀样,这个信念也没有为近代西⽅⼈带来⽣命的安乐和幸福。

科学越是发达,知识越是丰富,其精神上的痛苦与⽣命的悲剧感就越是强烈。

歌德笔下的浮⼟德形象便充分反映了西⽅⽂化因选择知识之树⽽陷⼊痛苦、两难的境况,是西⽅知识分⼦⼼灵历程的⼀个缩影。

这是纯智性⽂化⾃⾝发展的必然归宿。

与之不同,中国⽂化则选择了情,选择了感性,选择了“⽣命之树”。

总体上说,中国所有的哲学都是⽣命哲学,中国所有的宗教都是⽣命宗教,中国所有的艺术都是⽣命艺术,中国最普及的学问是养⽣之学,中国持续最久、流⾏最⼴、影响最⼤的思潮亦为⽣命思潮。

所以说,中国⽂化就是以⽣命为本的⽂化。

就是指⽂化的⼀切功能都指向⼈的⽣命的安乐与长久。

⽣命的安乐与长久当然⾸先体现在⾁体与感官上⾯,所以中国⽂化从来没有西⽅那种以灵魂蔑视⾁体,以理性禁锢感性。

恰恰相反,中国⽂化是以感性为本体,是把理性融⼊感性,把灵魂归为⾁体。

中国⽂化中有⼀股强烈的“⾝体化”倾向,它将整个⽣活的意向都导向“⾝”的需要与满⾜。

道教的两⼤⼯程――内丹与外丹都是旨在延长个⼈的⾝体;儒家的“不孝有三,⽆后为⼤”是为了避免家族的⾎缘在代代传续中中断,是家族⾝体的延伸与不朽。

中国的科学总体上说不算很发达,但它对⽣命科学和养⽣学的研究却惊⼈的深⼊⽽且精细,⽆论是中医、⽓功、武术,还是烹调、房中术,都是同时期的西⽅所⽆法⽐拟的。

东西⽅⽂化⼼理上的这⼀差别,实际上也可以得到⾊彩学上的说明。

就蓝⾊与黄⾊的⼼理效应⽽⾔,它们也正好构成截然对⽴的两极:蓝⾊意味着冷静、淡漠和超脱;黄⾊意味着热烈、狂躁和⼊世。

西⽅⽂化的智性特征、理性精神以及对知识的重视,⽆疑是与蓝⾊的冷静、淡漠和超脱相⼀致的。

它那严密的逻辑思维,机械论的科学模式,纯客观写实的艺术倾向,超越性的真理观念和宗教意识等等,都与蓝⾊的⼼理效应相吻合。

⽽中国⽂化的情性特征、感性精神、对⽣命的重视和强烈的功利意识,⼜⽆疑是与黄⾊的热烈、狂躁和⼊世相⼀致的。

它那与感性体验分不开的直觉思维、功利主义的科学动⼒机制,充分展⽰⽣命律动的艺术倾向,离不开⾝体感官和具体形象的认知模式,具有强烈现世精神的宗教⽣活和享乐意识等等,则⼜与黄⾊的⼼理效应相契合。

三、⾊彩的⾏为学意义
⾊彩除了地理学与⼼理学的⽂化意蕴之外,它还具有⾏为学意义。

这⼀层次的⽂化意蕴是通过对⾊彩的运动知觉展⽰出来的。

就⽔平⽅向看,蓝⾊是“离开观众⽽向后退缩”,⽽“黄⾊的最初运动是向观众进逼”。

就圆周⽅向看,蓝⾊的运动是“向它⾃⾝的中⼼收缩”,形成“向⼼运动”;黄⾊则是“⼀个从中⼼向外扩展的运动”,它“盲⽬冲击着每个障碍物并且漫⽆⽬的地向四下扩散”,形成“离⼼运动”。

离⼼⽅向表现出向观众的逼近;向⼼⽅向则表现出向观众的远离。

两种运动⽅向的知觉与对冷与暖的知觉也是对应的。

“暖⾊意味着接近黄⾊,冷⾊意味着接近蓝⾊……暖⾊向观众逼近,⽽冷⾊却离开观众向后退缩。

”蓝⾊与黄⾊的这种不同的知觉运动效果,同中西⽅⽂化的⾏为张⼒也有着紧密的对应关系。

众所周知,西⽅⽂化是建⽴在个⼈本位基础上的⽂化,其⼈格构成是以内在⾃我为其核⼼,在他们的⾏为中,他们特别强调⾃我的独⽴性和独特性,强调意志的⾃由。

在同他⼈的关系上,他们特别注重突出⾃⼰的个性,⼒求充分显⽰⾃⼰与他⼈的相异之处。

所以他们时时注意同别⼈保持⼀定的距离,尊重他⼈的私⼈时间和私⼈空间,尊重他⼈的意愿,时时明确⾃⼰同他⼈的界限,他们在⼈与⼈的交往中总是趋向于远离,偏向于冷淡,归向于孤独。

在⼈与⼈的联系中尽量地向后退却,尽量地向⾃⾝收缩。

这⼀西⽅⼈的⾏为倾向正与蓝⾊的知觉运动效果相⼀致。

与此相反,中国⽂化则建⽴在群体本位的基础之上,其⼈格构成是以⼈际⾃我为核⼼,所以,在中国⼈的意识深处不是以⾃我意识,⽽是以他⼈意识为中⼼。

在他们的⾏为中,他们不是强调独⽴、⾃主、个性、⾃由、求异等代表分离的倾向,⽽是特别地具有⼀种从众⼼理和求同意识。

在同他⼈的交往中。

中国⼈往往极⼒消除⾃⼰与他⼈相异的地⽅,以显⽰⾃⼰与他⼈的相同之处,往往表现出对别⼈的关怀与亲近,努⼒在同他⼈的关系中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形成⼀种你我不分的“互渗状态”。

所以中国⼈待⼈⽐较亲近、友好、热情,富有关怀意识和同情⼼,从⽽也就较少具有个⼈的独⽴性、主体性和个性。

中国⽂化的这⼀倾向,⼜正好同黄⾊的知觉运动效果相吻合。

黄⾊所具有的向观众逼近,向四周扩散,以及所产⽣的温暖、热烈和对⾁体感官的刺激等等,均与中国⽂化这些特征形成直接对应。

注:本⽂为⽹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场⽆关。

好⽂章需要你的⿎励
你需要服务吗?
提供⼀对⼀服务,获得独家原创范⽂
了解详情
期刊发表服务,轻松见刊
提供论⽂发表指导服务,1~3⽉即可见刊
了解详情
被举报⽂档标题:东⽅“黄⾊⽂明”与西⽅“蓝⾊⽂明”⽂化渊源探析
被举报⽂档地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