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聊斋志异》看人的异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从《聊斋志异》鬼形象看人的异化 (1)
中文摘要 (1)
关键词 (1)
See the alienation of man from the "Strange tales from Liaozhai" ghost image ............................. 错误!未定义书签。

Abstract ........................................................... 错误!未定义书签。

Keywords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聊斋志异中男鬼形象的解读 (3)
(一)论述“鬼”的含义 (3)
(二)概括聊斋志异中男鬼形象的分类:士、商、吏、农 (4)
二、人的异化含义 (5)
三、人的异化特征 (6)
(一)论述异化过程特征之一:被动承受的异化以及主动影响的异化 (6)
(二)论述异化过程中相同点之二:异化结束之后也有善恶之分,即有道德准则 (7)
四、人的异化原因 (8)
五、人的异化实质与儒释道三教的关系 (9)
(一)异化的本质特征 (9)
(二)人的异化与儒释道三教的联系 (11)
(三)蒲松龄的人文关怀思想 (12)
1.论述蒲松龄思想受到儒释道三教的影响 (12)
2.论述人文关怀思想对男鬼形象的渗透 (13)
六、对人的异化现象反思 (13)
七、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从《聊斋志异》男鬼形象看人的异化
摘要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蒲松龄以其如椽巨笔,塑造了形形色色的男鬼形象。

本文从男鬼形象作为切入点,揭示了从人变成鬼的异化过程中显现的特征和异化的原因,探讨了人的异化含义和本质特征,以及与儒释道三教中以人为本思想的联系,对人的异化现象进行反思。

其中体现着明清时期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深切展示了蒲松龄的人文关怀,以及挽浇薄之世风、扶伦常之正的儒者精神。

关键词:人的异化男鬼人文关怀儒释道三教
See the alienation of man from the "Strange tales from
Liaozhai" ghost image
Abstract
"Strange tales from Liaozhai" is China's classical Chinese short story masterpiece, Pu Songling with his pen, shaping the image of every hue. This paper from the ghost imag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reveals the causes of alienation into features and manifest dissimilation process of ghost from the people, discusses the meaning and essence of human alienation, and contact with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in the people-oriented thought, to reflect the alienation phenomenon of human. In which the influence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personality liberation, deeply shows the humanistic care of Pu Songling, and the general mood of society, in pouring thin rotary ethics is the Confucianist spirit.
Keywords:human alienation ;The male ghost;Humanistic Buddhism ;Taoism
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塑造了形形色色的男鬼形象,在社会空间中他们以人的形态产生异化,最终以“鬼”这一形态抗衡现实中的黑暗与禁锢,实现自我价值。

在其中可以看出蒲松龄的人文关怀,体现着明清时代对人性的解放,人格的尊严,人身的自由,以及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渴求。

一、聊斋志异中男鬼形象的解读
(一)论述“鬼”的含义
“鬼”一字,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解释为“人,所归为鬼”。

《礼记·祭义》中也提到“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

传说人死之后化为鬼,精气归于天,肉归于地,血归于水,脉归于泽,声归于雷,动作归于风,眼归于日月,骨归于木,筋归于山,齿归于石,油膏归于露,毛发归于草,呼吸之气化为亡灵而归于幽冥之间。

鬼魂观念远古以来就已经存在,产生了“万物有灵”和“灵魂不死”的观念。

这种灵魂观念统治者人类早期思维活动。

先民在睡梦中经历着多彩的世界,而这些影像则是现实经历的投射。

于是他们将梦中的影像推及死亡现象, 并且推己及物, 和外界自然现象联系起来, 便产生了万物有灵、思想和灵魂不死观念。

在原始社会初期的图腾崇拜中,就融入了鬼图腾崇拜,在甲骨文、《说文解字》里就已经产生了“鬼”字并有所诠释。

“鬼”的观念在当时很受人们的尊敬、畏惧和崇拜,并一度有氏族部落以此为名或姓。

在中国远古时期,因为无法用科学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对生老病死无法制控,以及人死后的迷茫无知,先民认为人死后将存在于另一个地方,并由此幻化产生出对鬼崇拜和畏惧,形成一种较为牢固的文化流。

鬼文化便成为我国史前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样的文化也影响着中国古典文学创作上。

(二)概括聊斋志异中男鬼形象的分类:士、商、吏、农《聊斋志异》是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构建了一批鬼的形象,形形色色,观照世情,是社会万象的体现。

把《聊斋志异》中男鬼形象按类别区分,不难看出其身份有书生、商人、官吏以及农民儿童等,涵盖了吏、士、农、商各个阶层。

这些形形色色的人或鬼都有血有肉,他们的性格特点、遭遇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

《聊斋志异》中描写了一大批的贪官、糊涂官,对他们的描写入木三分,引人深思。

有《王者》篇中湖南巡抚某公的贪得无厌;《向果》篇中,官收取贿赂、颠倒黑白,对果兄被豪绅庄公子答杀之事置之不问;《席方平》篇中的鬼狱吏受了羊某的眯嘱,就对无辜的席父“旧夜榜掠,胫股摧残甚矣!”等赤裸裸揭露了官的恶与黑。

士人也是蒲松龄描写的重点,尤其是处于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屡次科考以期迈入仕途,但却屡次不中。

这以与蒲松龄大半生在参加科考却失意的经历有关。

如《诸生》篇中的诸生借尸还魂博取功名;《陆判》篇中的朱尔旦亡故后教导儿子望其中举等,深刻描绘了此病态现象。

农民形象代表着当时千千万万受到压迫的老百姓,蒲松龄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或是自身的经历都融入到了刻画的农民形象中去,以他们的遭遇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以及官僚体系的腐败。

商人中也有奸商与儒商,奸商与虎官狼吏相互勾结,压迫无辜百姓,令人敢怒不敢言。

《任秀》篇中,见利忘义、侵吞友人资财的申竹亭;《细侯》篇中富贾,他为得到美女细侯,竟“以金赂当事吏”,使久锢细侯爱慕的满生,又造谣说满生已死“假作满生绝命书寄细侯,以绝其望”。

在对奸商的惩罚上,大都是在冥府,可见蒲松林对此奸商是深恶痛绝的。

二、人的异化含义
人的异化所反映的实质内容,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解释。

在《聊斋志异》当中,受到儒释道三教的因素影响,教人超越自身的现世感求得永生,以另外一种形态完成价值的实现,所以称之为异化。

而这种异化包括着人的形态的异化以及人性的异化。

人的本质是人的本身,是社会形态下的人,人是组成空间的最小个体,畸形社会制度对于人的影响最先表现在人的个体之上。

社会环境的变化,导致人的生存状态的恶化,人成为一种机械化的产物,最后蜕化为非人的状态,即“鬼”的形态。

“鬼”指的是人死之后精气凝成的魂魄,相貌、形态全然改变。

如《画皮》中的鬼“面翠色,齿巉巉如锯”;《咬鬼》中的鬼“年可三十许,颜色黄肿,眉目蹙然,神情可畏”。

可见人死之后已发生异变,肤质、相貌发生了改变,且以魂魄形态成飘浮状态,还可以穿透物体,与正常人有了很大的区别。

异化不仅是形态的异化,也有人性的异化。

一方面,人性的异化往恶的方向。

《梦狼》篇中写白翁梦至其做县令的儿子的衙门,见“堂上堂下,坐着卧着,皆狼也。

又视墀中,白骨如山。

”其子则是一只虎。

在结尾的评述中,“窃叹天下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

”《席方平》篇中借阴司写人间官府,各级官员都贪赃枉法、施虐无辜。

在书中,也有活人心胸歹毒,丧尽天良,成为“恶鬼”,也是一种人性的异化。

聊斋志异当中写到的虎官狼吏,为非作歹,助长歹毒违反之人的嚣张气焰,成为了人间人怕的“恶鬼”。

《吕无病》中的邑宰,是非不分,不为民做主。

不惩戒骄横跋启、虐杀继子的王天官之女,还把受尽屈辱的王天官女婿“送广文惩戒以悦王”。

孙要出妇,竟不能自主。

《红玉》篇中,冯生妻子被还乡的宋御史抢走,老父则被打死。

冯生怒而“抱子兴词,上至督抚,讼几遍,卒不得直。

”而宋御史被打抱不平的侠客杀死后,邑宰却不问青红皂白,逮捕冯生,令其“屡受桔惨,卒无词。

”冯生无辜之至,受尽残害;官员为保仕途平安,官官相互,残害无辜,真可谓“官宰悠悠,竖人毛发”,与“恶鬼”无疑。

另一方面,人性的异化往善的方向,散发着人性美的光辉。

《聊
斋志异》中写的狐鬼,其实写的是明清时期社会中的人,他们流于善良,甚至是极端的善良, 无微不至地爱着、同情着、帮助着一个男子或是另一个女子,结局就成为了一对佳偶或是患难夫妻。

如《香玉》当中牡丹,耐冬这些植物能异化成美丽的女子,勇于追求心心相印的情人,生死不渝,不可逾越的自然规律似乎不在存在,植物“异化”后的人性美散发着动人的光辉。

三、人的异化特征
(一)论述异化过程特征之一:被动承受的异化以及主动影响的异化
人生活在社会空间之中,受到社会制度的制约。

所谓的社会空间,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认为,空间具有社会性,空间产生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同时人类的活动也受制于空间。

而这种异化,分别是由人在一定的社会空间中,受到空间中的环境和背景的影响而产生,由被动承受的异化、以及作为个体的人的行为对于社会空间的主动影响这两部分组成的。

一是被动承受的异化。

在鬼魂信仰中, 死亡并不具有否定意义, 而是个体生命取得再生、个体价值得以升华的契机。

正如卡西勒所说“死亡并非生命的结束,它仅意味生命形式的改变......”①
人是组成空间的最小个体,人的个体及其容易受到来自社会环境的影响。

在聊斋志异志异中的鬼形象受制于社会空间,受到空间中畸形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导致人的异变。

在明清封建社会制度的统治下,人的生存环境的异化,生存状态的恶化,导致人的自身价值得不到体现,最后蜕化为“非人”,即鬼魂、神灵的形式,来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

最典型的是由于封建科举制对人才的迫害;同时考官衡文不准、眼盲心贪,造成读书人的悲剧命运。

(《于去恶》)篇中的主人公就是一个十分典型的对科举考试十分执著的书生。

前世于去恶科举蹉跎,死后化为鬼,又继续参加了阴间的科举考试,但差一点又落榜,最后总算靠张飞主持公道做了个南巡海使。

他通过“非人”
①卡西勒《国家的神话》,黄汉青译.台北成均出版社,1983 年版,59 页
的形式最终成功出仕,实现生前不能实现的愿望,个体价值得以再生。

二是主动影响的异化。

由于民众对鬼魂信仰的继承和发扬,人们在心理上接受了一种极限的突破,即人可以超越物质的局限而永生。

肉体的生命结束了,精神生命却仍存在。

蒲松龄所处时代的民俗心态,人们对死亡的态度不是恐惧,而是向往。

相比于挣扎在各种异化力量压迫之下的世俗民生,芸芸众鬼们在移居九泉之后可以免却征赋、徭役之苦,比较之下生活更加舒适。

在《陆判》篇中,朱尔旦命不久矣,询问陆判能相救否,陆判答曰:“自达人观之,生死一耳,又何必生之为乐,而死之为悲乎?”在《祝翁》篇中,“年五十余病卒”的祝翁忽然复活呼媪同去,理由是“转念抛汝一付老皮骨在儿辈手,寒热仰人,亦无生趣, 不如从我去。

”可见这种旷达生死观几乎成为一种共识,而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并向往着死后的世界,主动接受异化。

(二)论述异化过程中相同点之二:异化结束之后也有善恶之分,即有道德准则
在生命形式改变之后,人们在进入一个新的状态之前会有一种审判,这就是《聊斋志异》中普遍出现的冥审和冥判。

冥审、冥判衡量着前生的功德与罪恶,积德行善的或升作鬼仙、鬼吏;作恶多端的则受到惩罚。

即是人们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这种审判是一种原始宗教信仰的沉淀,从中可以看出原始的鬼魂观念中渗透着道德准则,人的品德修养被看作一项精神内容与精神生命共存亡。

人们的意识深层普遍存在着“人死后要受到冥府审判,其中罪过深重的人就被定罪去受苦,只有正直的人才能到达极乐世界”②的观念。

在《三生》中篇的刘孝廉,因生前“行多玷”先后被罚作马、犬、蛇,历三世才将罪孽赎满,到第四世复投人胎为刘孝廉。

如《阎王》篇中为了惩罚李常久嫂子的泼妒狠毒,令其魂灵在阴司受刑,肉体在阳间生疮。

而积善施德的往往有好报。

祝生宁愿为鬼,千方百计为其他误食水莽草者驱鬼,终于感动上帝,“策为‘四渎牧龙君’”,升为鬼仙。

(《水莽草》)王六郎本为水鬼,但因“一念恻隐,果达天帝”,
②(英)爱德华·泰勒著.《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 年版,第343 页
成为了土地神。

在《聊斋志异》这部小说中,通过神狐鬼怪故事来褒扬道义、惩谴邪恶、警惕人心、启发良知、教化世人,可以看出蒲松龄强烈的道德责任感,即用文学创作来促进社会关系中的道德新生。

蒲松龄在众多的故事中对社会不公、邪恶当道、道德沦丧及才智之士不为世用的种种弊端嘻笑怒骂、痛加鞭笞,可以看成是他道德责任感的天性以及寒士不达的牢骚愤懑使然。

整部《聊斋志异》从表面上来看是在劝人积德行善的说教,其实从实际中反映了人们正在寻求改善生存状况的途径,即通过道德修养来改善生存环境。

“道德是生命的本质,也是生命价值的具体表现......要不断提高生命意义,增进生命价值”,③因此要不断完善道德准则,改善生活状态,提高人生价值。

四、人的异化原因
明末清初,清入关后为了巩固其地位,曾制定严厉法令强制推行了剃发、易服、圈地、投充、和逃人牵连五大弊政,这激发了关内人民的强烈反抗。

清政府为镇压反抗,下令屠城,“满城杀尽,然后封刀”。

清政府对土地的圈占,使大批农民流离失所、倾家荡产,社会生产受到摧残,呈现一片萧索景象。

这些弊政激化了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使民族矛盾迅速生生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阶级关系发生变化,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也更加复杂、更加深化。

农民为获得土地、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举行起义,进入了以反对封建土地所有制为主要斗争目标的新阶段。

同时,奴仆的反抗斗争、城市人民反对封建统治者的斗争也日益兴起。

在科举制度方面,随着封建社会晚期的到来,明清科举制度实行八股取士,各种弊端日益突出。

一是考试内容单一,知识结构僵化。

③方克立主编.《生命理想与文化类型——方东美新儒学论著辑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年版,347 页
造成”因命题范围狭窄,士子揣摩试题,读时文选本,模拟仿作,而束书不观,不务新知”的现象。

士人思维被禁锢,目光短浅,重才轻德。

八股取士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仅仅成为了封建统治者维护其统治地位的工具,失去选拔人才的意义。

二是与时代和社会发展严重脱轨。

科举制度无法培养处需要的人才,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创新与经济的发展,也无法应对政治制度的革新与推动社会的进步,导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是仍然存在不公平的现象。

官僚机制的腐败,买官卖官的现象让寒门学子止步不前,造成人才埋没。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社会阶级矛盾尖锐,迫使下层人民强烈要求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人的追求自由、寻求解放的本性与社会存在有了矛盾冲突,使人的本质异化。

劳动者被剥夺了人的生活,失掉了自己的本质,人就不再是人,而成为了非人的状态。

相貌突变、人格扭曲、精神崩溃,现实社会无法满足对实现自我价值的愿望。

与此同时,儒释道三教思想的渗透,人们从鬼神崇拜中找到了另外一种寻求生活、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化成“非人”的状态,以期在虚幻的世界当中能重新生活下去,完成自己愿望,达成自身理想。

因此,聊斋志异当中对异化生命鬼的关注,实际上是对社会不公的愤懑,却又无可奈何改变的情况下,对现实的一种逃避的心态。

五、人的异化实质与儒释道三教的关系
(一)异化的本质特征
《叶生》篇中的淮阳叶生,“文章词赋,冠绝当时”,却“所如不偶,困于名场”。

新任丁县令“见其文,奇之”,向学政大人称扬,期望叶生能够取中,可是“榜既放,依旧铩羽”,最后叶生抑郁而死。

死后他竟然中了举人,可却忘记自己是鬼魂,并衣锦还乡。

人已死,“何复言贵?”更何况“借福泽为文章吐气”的虚名。

从中可见叶生以鬼魂的形态与现实的不公进行抗衡,寻求公平、自由。

从他的经历可以窥见蒲松龄的人生经历。

蒲松龄年少成名,博学多闻,才华横溢,
非八股格套所能束缚。

从十九岁初应童子试,得到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而名列第一之后,再也没有遇见伯乐,闱场试官大都是“心盲或目瞽”的无文之辈(《试后示篪、笏、筠》),使他不禁发出“世上何人能爱才”的感叹。

从政无望,这更使他股份抑郁,不能自已。

因此,蒲松龄笔下的形形色色的狐鬼经历成为其一个宣泄情绪的地方。

可见,人的异化其本质是对寻求人的自由与解放的渴望,体现了人文关怀的思想,其中对人生价值、精神境界的追求体现了对人的深切关怀。

这种对人性的关怀其实是受到了明清时期的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

明清时期的个性解放思潮是在对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念批判中发展起来的。

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家将伦常道德与人的个体感性需求截然对立起来,否定人的世俗生活愿望和人的价值,给人戴上了一具沉重的精神枷锁,禁锢了人的自由,塑造了一批信仰与欲望、超拔与沉沦中辗转呻吟的苦魂。

而封建统治者利用“存理灭欲”的道德伦理规范将其作为钳制人民思想,扼杀人民反抗意识和行动的精神武器。

明代中叶以后,进步思想家们对“存理灭欲”的说法大肆批判。

他们宣传理欲统一说,充分肯定情欲私利的合理性,强调应当顺应和满足人的现实生存的本能要求。

清代思想家又进一步从自然人性出发,对“存理灭欲”说进行了批判和清算。

因此,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追求个性自由与解放,强调人格的尊严,反对贵贱尊卑的封建等级,提倡公平平等,成了明清时期的小说的一个重要的表现方面。

聊斋志异亦是如此,以人的异化的形式来表现着人性与禁锢力量的角逐与抗衡,表现着人们追求自在天然的人性与生活内在的欢乐的愿望。

(二)人的异化与儒释道三教的联系
儒释道三教虽说教义不同,但是殊途同归,三教中的思想都渗透着以人文本思想,突出了人的本位属性,这与人的异化实质体现的人文关怀思想不谋而合。

儒教思想讲究不偏颇,不走极端,佛教讲究万法归一,道教则讲究人保持自然性、修身养性。

孔子讲究仁义礼智信,道家反对仁义,提倡道德,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兵。

如果一个人拥有道德衡量准则,自然懂得仁义之心,不会伤害他人、触犯法律。

如若人没有道德,就用仁爱思想约束他,如若仁爱思想约束不了,就用义感化他人,再约束不了就用礼,礼约束不了就用刑,但用刑法是不得已而用之。

佛教重视人本思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众生”之中突出了“人”的地位。

在《救僧运动》一文中,太虚法师指出,近代思想,一人为本,不同古代之或以天神为本,或以圣人之道为本,从而确立了人在宇宙中和宗教实践中的主体地位。

印顺大师特别指出,“现在所提倡的人间佛教,我们是人,应以人为中心。

”④二是尊重人的自热本性。

在生活原则上要以人的自然状态立身行事,自然成就佛道。

三是肯定人的现世生活方式,通过宣扬佛法的此岸性而肯定人生的此岸性。

太虚法师的著名佛偈中:“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要圆佛即圆,是名真现实”,可以看到倡导人间佛教的知识分子对人性的肯定和人格上的自信。

四是追求人性的自由和自觉。

人由无限的觉悟潜力,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道家生态伦理观坚持万物平等、善待万物、慈心于物的原则,充分显现了道家文化的人文关怀。

在道家看来,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由“道”的生命本体化生而来,都是一种生命。

即使各种生命形式互不相同,但对生命本体而言都是一致的。

老子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家认为天地之道,对万物没有任何偏私,天地万物基本上是平等的。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人居其一焉”,这是道家的万物平等论,也是道家尊重生命、天地和谐的环境伦理观念。

不仅人与人之间的生命是平等的,而且人与动植物的生命以及天地的生命,也都是平等的。

“道”是天地万物与人的总根源,天地万物与人同根于“道”,以表明天地万物与人的同源性。

(三)蒲松龄的人文关怀思想
1.论述蒲松龄思想受到儒释道三教的影响
④印顺.《妙云集(下编之一)·佛在人间》.(台北)正闻出版社,1987年版,15页
蒲松龄不信仰一种宗教,不是佛教或道教的信徒。

他读过佛经,极其喜欢讲佛家话语,但只是古代文人“治心以释”,在精神生活里寻求一种慰藉,得到一种寄托的途径。

在《乐仲》篇中,写乐仲极孝顺,崇佛的母亲重病,“苦思肉”,他便割股以进。

母亲“悔破戒,不食而死”,乐仲“恸母愚,遂焚所供佛像”。

他往南海寻母,途中“牛酒薤蒜不戒”,还携带一个名妓同行,其蔑视佛家戒律的行为是得到赞扬的。

蒲松龄写的墓碑文、募缘疏,有祀佛家神、祀道家神、祀非佛非道的民间信仰之神,并无排斥某家之意。

结合来看,可以看出蒲松龄是三教合一论者,基本上是儒家之徒。

他虽然在一定场合中谈论神,却不认为神是客观存在的。

在《齐天大圣》篇中,叙述了齐天大圣庙非常灵验的故事,最后借“异史氏曰”对灵验做出了解释,“天下事固不必实有其人,人灵之,则既灵焉矣。

何以故?人心所聚,而物或拖焉而。

”可见蒲松龄把神灵与人的精神活动相联系起来,当成是人心灵的寄托、精神的慰藉。

在聊斋志异中他丑化了冥府,鞭挞城隍、阎罗,表明他是不相信有天国、冥界和神鬼。

超越了宗教迷信的神鬼观念,普送礼讲写神写鬼当做一种表现的方式,假之以观照现实人生。

虽然蒲松龄不相信神鬼为实有,但在聊斋志异中有着佛家人天因果的话语,有善恶轮回报应的篇章,这在于他认为神道有正人心的劝解价值,在从规范道德的角度是能使人受用的。

他在《问心集跋》里说:“佛曰‘虚无’,老曰‘清净’,儒曰‘克复’,至于教忠教孝,则殊途同归。

”可见他认为人们心灵当中的鬼神,包括地狱之说,可以给予人慰藉,同时以人于诱导、警告,知所趋避,这也体现在了《聊斋志异志异》的创作当中。

2.论述人文关怀思想对男鬼形象的渗透
在聊斋志异当中,对于男鬼形象的刻画体现着以人为本思想的渗透,透露着蒲松龄的人文关怀。

蒲松龄在刻画其众多形象的时候,始终尊重着人的本性。

其实万物本无贵贱、等级之差别,出现差别是由于认识主体与知识背景的不同导致的感观认识上的差异。

天下万事万物在“道德”这杆秤面前的地位和作用是均等的。

他抨击着封建主义统治下的等级、贵贱差别,形形色色的鬼的遭遇,是对现实强烈不满的状态下,人心道德失准的前提下,人们寻求自由与解放,回归人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