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国文人既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代士大夫,又扮演了冲在时代前列的思想先驱。
学而优则仕的道路已经走不通了,多少代文人的理想一朝崩溃,这使得民国文人从一开始就面对无所选择、没有出路的痛苦。
相比几千年的专制与奴役,这种痛苦无疑也使他们的心灵丰富而深刻。
告别几千年的平庸,抛却修身治平、心存廊庙的老路,总要有几个桀骜不驯的奇才出现。
陈独秀就是不守规矩文人的典型,离经叛道是他的性格本质。
许纪霖说:“一个知识分子的立场,说到底也是个性与爱好的立场,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以知识良知为基点的独立立场。
”(许纪霖:《中国知识分子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70页)个性对于文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一个性格平庸、性情虚伪的人很难有什么思想和创见。
我们无法要求文人中规中矩,真要那样的话,他们的见解就会流于平庸和世俗。
民国文人处在政治斗争、文化革命的漩涡之中,人生大都屡遭世变,这造成了其生存方式、情感世界的复杂性。
这是一群很难定义的文人,在泥古与西化、保守与激进、淡泊与热烈之间挥洒自如。
孙郁在书中不时地对民国文人的性格进行比较,他发现鲁迅与陈独秀的狂态并不在一个精神层面,陈独秀的深刻与单纯一览无余,而鲁迅却冷峻气寒,让人难以读透。
前者呼应时代,后者负载沉重的历史,于是在巨变面前,两者表现出不同的精神风度。
民国文人处在文化冲突与时代转折地带,难以有真正的平和。
不肯随波逐流的民国文人在国势危亡之际,怀揣着一颗赤子之心,与顽旧僵持,与黑暗相抗,一面投入时代潮流,一面又坚守书斋,既直面现实,又超越功利,铸造了鲜亮的人格魅力。
民国文人改变了“一为文人,则无足观矣”的局面,我们回过头来看那段历史,不由得为他们的骨气、操守所折服。
这些精神气质而今已经成了稀有元素,“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刚烈性格,已近乎绝版。
充盈于当今学界的,有太多的势利小人和哗众取宠之士。
即使是爱,也难觅林徽因、石评梅那样的奇女子了。
民国文人的内心的是很苦的,置身于一个苦闷、矛盾的时代,无论是做人还是为文,都只能在迟疑、迷惘、背叛和漂泊中进行。
侠气说到底是在困境和压抑中所表现出来的追求自由的冲动。
狂放自傲、放浪形骸、愤世嫉俗其实只是民国文人的个案,更多的文人在时代的尴尬和痛苦中沉寂了下去。
今天人们对“怪杰”们的轶闻津津乐道,而忽视了对其内心苦楚的体察。
陈平原说:“对于文人学者来说,没有轶事可供传颂,是一大遗憾。
因为,几句隽语或一件雅事,其影响可能远远超过苦心经营的专门著述。
反过来,轶事太多,同样也是一大遗憾。
因为大众乐于品味并传播轶事,无暇阅读著作,更不要说努力理解其精神。
相对而言,后者或许更可悲。
”此言确实有道理。
民国文人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一堆婚外恋、师生情、聚散离合之类的谈资,这些“小道消息”被各种写作者大加渲染,成为一道口味独特的文化消费品,反映着我们传媒时代的无聊与贫乏。
民国文人虽然私人生活五花八门,但都无不在学问事业中安身立命,在心灵的跋涉中追求一种有意义的生活。
早逝文人吴方大概可以算得上是研究民国人物心态最好的学者。
他以朱自清为个案,这样评价那一代文人:“‘五四’时的青年知识分子,后来不能不各自须寻各自门。
在‘磋磨’中做着,努力着……我们读其遗文、想其为人,可知他如何以踏实、持正、勤勉、厚容的质料来铺这条路。
人不可能脱离他的时代,
又只能以自己的方式、不媚不亢的态度投入这时代。
”(吴方:《追寻已远——晚清民国人物素描》,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6页)在时代夹缝里生存的民国文人,大都能够坚守其独立立场,在种种藩篱之中,捍卫并享受着精神的自由。
像陈寅恪、梁漱溟等人将这种精神自由一直坚持到“反右”和“文革”,成为彻头彻尾的不合时宜者。
其实,也正是这些敢说硬话的“老顽固”的存在,才延续了民国文人的遗风。
民国文人的治学是刻苦严谨的,没有今天这么多“学术腐败”丑闻。
当年,职称评定等学术评价体系远不像现在这么细密,民国文人大都保持了与政府不合作或远距离的态度,所谓“为国家作诤臣,为政府作诤友”。
这恰恰印证了“学在民间”的真谛。
民国文人是中国历史上功名思想最淡的一群人,历史切断了他们求仕宦的道路,使他们“翻然折节攻诗书”(黄侃语)。
民国文人在艰难时世中所创造的学术辉煌,让当下的知识分子汗颜。
西南联大在颠簸流离中出现了那么多大师和坚实的学术成果,可谓群星灿烂。
民国文人的学术功底、治学境界、文章功夫都是今人难以相比的。
民国文人最像是文人,民国教授堪称真正的教授。
在从传统读书人向现代知识分子的角色转换过程中,他们为后世的文人树立了道德文章的楷模。
他们在社会演进中,体现出思想者的努力;在人生的坎坷颠沛中,显示出个体的精神力量。
“新学无以救国,旧学无能解身”(孙郁:《在民国》第202页),在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中,他们饱受失败之痛和挫折之伤,但是,他们依然保持了“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书生本色,充当了思想文化的拓荒者和引领者。
民国文人确实不同于魏晋那帮子文人,今天我们谈及后者,多从审美价值和文化景观上考量,而民国文人却是一代风气的开创者,思想觉醒、伦理觉悟和做人自觉,把他们推到了我们所无法企及的思想深度和道德高度。
尽管思想改造的任务并未完成,但是,他们作为历史先知的贡献是不可泯灭的。
反思历史、怀念前辈,是为了更好地承继“五四”传统,传递文化薪火,而不应当仅仅当成一种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