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视野中的师生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哲学视野中的师生关系
作者:黄淑珂
来源:《河南教育·中旬刊》2011年第08期
摘要:师生关系是教育领域一个重要而敏感的话题。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是教育事业健康科学发展的保障。
我国传统师生关系长期以来是相互对立的,即教师的权威性与学生的受压迫性。
这种二元对立思维模式严重阻碍了师生关系的发展。
而后现代哲学的主体间性教育提出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寻求更加合理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后现代哲学;师生关系;对话
一、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发展历程
1.我国封建社会强调“师道尊严”,教师具有至高无上的尊严
“师道尊严”源自《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尚书》记载的“朴作教刑”说明教师可对学生进行体罚。
自汉代推行的“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更是强调了这一观念:师为上,学为下;师为主,学为从;师为尊,学为卑。
而到了唐朝,韩愈提倡的“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则把师生关系看做“道”和“业”面前的平等关系。
宋朝理学家朱熹认为:“书用你自去究索,某只做得个引路底人,做得个证明底人,有疑难处同商量而已。
”但这并没有改变师生关系的大气候。
明清之际,统治者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控制,不准学生对教师的讲授提出不同意见。
由此可见,我国封建社会的师生关系完全建立在严格的权威原则之上,特征主要体现为“棍棒教育”和“人身依附”,压抑了学生的身心发展。
2.近代中国在“西学东渐”的历史大背景下引进了西方教育模式
(1)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说”经由日本引介,与中国传统教育相结合,更加坚定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地位。
“教师中心说”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性,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客体。
教师主要以自我为中心,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能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指令,处于被动学习状态,无法发挥主观能动性。
“教师中心说”的师生关系是典型的权威型师生关系,是把原本丰富复杂的教学过程和师生关系简约化为特殊的、程序化的、单一的认识活动,导致教学过程机械、沉闷和程序化,使师生缺乏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学生厌学,教师厌教。
20世纪50年代后,凯洛夫教学理论更加奠定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角地位,学生充当配角。
在以后的教学发展过程中,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逐渐被模式化、固定
化、绝对化,教学变得更加呆板、僵化,讲求划一、标准,而学生则是教学流水线上一个标准的“零部件”。
(2)“五四”运动时期,受民主思想的影响,我国开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杜威的“儿童中心说”很快得到传播。
“儿童中心说”是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针对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的弊端提出的,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教育思想,强调教学活动以儿童为中心,以个人的直接经验为中心,在师生关系中尽量考虑儿童的兴趣,并认为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就必须否定教师的尊严和教师的权威。
这一观点在当时曾经掀起对“师道尊严”的否定,进而造成尊师重道与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关系相对立。
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这一特质决定了学生大部分学习是在教师的组织领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已经是长者的身份,客观上决定了其权威性是不容忽视也无法抹杀的。
3.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提出的复合主体理论学说
虽然以上西方的两种观点曾在教育研究与实践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其弊端很快就暴露出来:过分强调教师或学生一方的主体地位,忽视教育活动中另一方的重要作用。
为平衡这种极端理论,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互为主体”“复合主体”等理论学说。
这些观点大都认为,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双边过程,主体不仅包括学生,而且包括教师。
这一观点在总结了教师唯一主体和学生唯一主体后,力图在“教师中心论”与“学生中心论”之间寻找一种平衡。
表面上看这一观点不是单方面重视教师或学生的作用,但仔细分析却发现,它生硬地割裂了“教”与“学”的过程,并没有从根本上走出“主客体二元论”的思维。
总的来说,主体教育理论并没有把学生当做主体来认识。
二、后现代哲学对师生关系的修正
1.从二元对立到相互作用的共生关系
传统的主客体师生关系一直处于二元对立的状态,即把师生之间的关系定义为主体和客体,这种定位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出现不平等关系,忽视其中一方的能动作用,造成各方理解的偏差,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后现代西方哲学认为,师生之间应该是主体与主体间平等的关系,强调师生间的沟通、理解,主张通过交往和对话建构师生主体间的和谐关系。
这一理论冲破了传统的主客体框架,修正了传统的师生关系,主张所有人在教育活动中都可以担当主体,强调主体之间的沟通作用。
这对现阶段教育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使人们摆脱了师生孰为主体这一历史性问题,开始转向两者如何共存的问题——师生如何同为主体,共同合作,共同面向相应的客体。
因此,后现代哲学对教育理论的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打破了社会上的惯性思维,使人们能够从另一个视角切入并以新的观点看教育,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把握师生关系的新方法。
2.从单向知识传授到双向对话的关系
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教师到学生的单向的知识传授关系,这主要受传统的师生主客体思想和传统师生观的影响。
而后现代哲学则推崇“对话式学习”,就是人在学习中与学习对象展开对话,从中不断吸收知识并将其重新整合,创造属于自己的新观点。
当然,对话并不是仅指两者间纯粹的语言谈话,还包括学习活动中双方相互间的倾听,即双方一同在场,通过学习使双方互相吸引,出现问题互相包容,整个活动共同参与。
这种对话因此可以被理解为相互接纳和共同分享的活动。
在这种对话形式的作用下,师生面对面交谈,敞开心扉接纳对方,更好地融入教学活动。
当然,教育与对话必然是以理解为基础的,双方没有平等的对话也就不可能互相理解和承认。
著名后现代课程论者小威廉姆E.多尔认为:“在理解与交往的师生关系中,教师的作用没有被抛弃,而是得以重新建构,从外在于学生情境转向与学生共存。
”这说明,师生之间的对话与理解是相辅相成的,教学过程中的语言关系就是建立在理解之上的,语言的听说、交往、沟通就是对话,就是理解。
理解使师生双方的关系变成交互性的,即两方作为对话的参与者,听或说的角色不断转换,从而达到相互承认,相互理解,相互作用,相互推动,共同成长。
三、后现代视野中师生关系的重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后现代视野中,师生之间应以平等为前提、以理解为基础、以合作为途径、以情感为动力。
平等是教育活动的基础和出发点,师生只有处于平等地位,才能更好地对话、沟通。
对话的本质不是用一种观点来反对另一种观点,也不是将一种观点强加于另一种观点之上,而是一种“共享”,是师生之间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建立起平等、自由、同情、关心、宽容、鼓励、帮助的关系,进而使师生更好地相互影响、相互陶冶,精神世界得到升华。
从对立走向对话,从封闭走向开放,后现代哲学的主体间性教育理论为我们重构新时代的师生关系奠定了理论依据,颠覆了传统的教师理性权威形象,为和谐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起到了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孟宪承编.中国古代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2]康伟.教育研究范式转换: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教育科学,2002,(6).
[3][美]小威廉姆E.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张天宝.关于理解与教育的理论思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5).
[5]金生.理解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责编:一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