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2020版高考生物一轮总复习第八单元生物与环境第26讲种群和群落学案_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 26 讲种群和群落
考试标准必考加试考试标准必考加试
1. 种群的观点和特色a a 7. 种群数目的非周期
a 性颠簸和周期性颠簸
2. 标记重捕法a a 8. 种群数目颠簸的调
a 节要素
3. 种群的散布型和存活曲
a9. 群落的观点和构造a a 线
4. 种群指数增添和逻辑斯
b b 10. 主要的陆地生物
a a
谛增添群落种类
5. 环境容纳量a a 11. 群落演替的观点、
a a 种类和过程
6. 活动:研究培育液中酵母
c12. 顶极群落的观点a 菌种群数目的动向变化
考点一种群的特色和增添方式
1.种群的观点
是指据有必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会合体。

2.种群的特色
(1)出生率和死亡率①出生率:单位时间出生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
的百分数或千分数。

死亡率:单位时间死亡个体数占种群总个体数的
百分数或千分数。

②种群的自然增添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地位及
作用:决定种群密度,是决定种群兴衰的晴雨表。

(2)年纪构造
①年纪构造:各个年纪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率关系。

②种群的年纪组:生殖先期、生殖期、生殖后期。

③年纪金字塔
④研究意义:展望种群数目的变化趋势。

(3)性比率:种群内两性个体数目的相对照例。

(4)种群密度①种群密度:某个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
的个体数目。

M·n
②动物种群密度的检查常采纳标记重捕法,其公式为种群总个体数N=m (M=标记个体数、n=重捕个体数、m=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

3.种群的散布型( 加试 )
(1)观点:种群中个体的空间配置格局。

(2)种类:包含均匀散布 ( 如稻田插秧 ) 、集群散布 ( 如橡树种子常落在母株邻近而形成集群 ) 、随机散布 ( 如玉米螟卵块在玉米田中的散布 ) 。

此中集群散布是最常有的散布型。

(3)实例:蛾类、橡树和雪松的种子散布属于集群散布,人类在地球表面的散布为集群散布。

4.种群的存活曲线( 加试 )
(1)观点:表示种群中所有个体死亡过程和死亡状况的曲线。

(2) 曲线绘制数据采集:从起码察看 1 000 个新孵化幼虫或新出生个体开始,追踪记录每个个
体的死亡年纪,直至所有个体死亡为止。

(3)曲线表记:存活曲线二维平面图的横坐标是年纪,纵坐标是存活个体数的对数值。

5.种群的增添方式
(1)种群的指数增添和逻辑斯谛增添
比较项目指数增添逻辑斯谛增添
资源无穷、空间无穷和不受其余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和遇到其余生物限制的条条件
生物限制的理想条件下件下
开端增添很慢,但跟着种群基数开端呈加快增添, K/2时增添最快,今后增添
增添特色
的加大,增添会愈来愈快减速,到 K值时停止增添或在K 值上下颠簸
有无 K值无 K值有 K 值
曲线种类“J”形曲线“S”形曲线
(2)环境容纳量 ( K值 ) :在长期间内环境所能保持的种群最大数目。

6.种群的数目颠簸及调理( 加试 )
(1)种群的数目颠簸①含义:种群中的个体数目
是随时间而变化的。

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改动
②原由
环境条件的改变
非周期颠簸:如我国东亚飞蝗的数目改动
③种类
周期颠簸:如北极旅鼠的数目改动
注:大部分种群的数目颠簸是非周期颠簸,少量种群数目颠簸表现出周期性。

(2) 种群数目的调理
①调理种类:能够调理种群数目的有外源性要素和内源性要素。

前者包含天气、食品、疾病、寄生和捕食等,后者包含行为调理和内分泌调理。

②外源性调理要素:天气是对种群影响最激烈的外源性要素,特别是极端的温度和湿度。


外,食品也是调理种群数目的重要要素。

③内源性调理要素:领域行为对种群密度拥有显然的调理作用,而因为社会压力加大,刺激
中枢神经系统引起内分泌失调被称作内分泌调理。

思虑议论
1.某地域总人口数为 1 000 人,2014 年出生 5 人,死亡 2 人。

请计算该地域的出生率和死亡率。

(1)出生率=出生个体数 / 种群总个体数= 5‰。

(2)死亡率=死亡个体数 / 种群总个体数= 2‰。

(3)出生率减去死亡率是种群的自然增添率。

2.热图解读:种群数目特色间的关系
(1)直接反应种群的繁华与衰败的特色是种群密度。

(2)能够直接决定种群大小变化的特色是出生率和死亡率。

(3)能够展望种群数目变化方向的特色是年纪构造。

(4)能够间接影响种群个体数目改动的特色是性比率。

(5) 种群的死亡率不完整取决于年纪构造,除图中影响要素外,天气、天敌、传得病等都会影响种群密度的改变。

(6)春运期间,影响北京、广州等大城市人口数目的主要要素是迁入率和迁出率。

(7)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戮虫会降低害虫的密度,原理是如何的?
提示性引诱剂诱杀戮虫会致使害虫的性比率失调,进而降低出生率。

(8) 某生物学家对某地的蝗虫种群进行研究后勇敢展望:不久后蝗灾会更为严重,他得出此结论的依照最可能是蝗虫的年纪构造为增添型。

3.以下图为种群数目逻辑斯谛增添曲线图,请思虑:
(1)种群发展至 c 期间时,其密度增添率为多少?
提示种群发展至 c 期间时已达到饱和期,出生率=死亡率,其密度增添率为0。

(2)若为某渔业资源,则捕捞机遇及捕后种群节余量分别为图示哪一点?
提示渔业资源最正确捕捞机遇为种群数目超出/2 时捕捞,捕后节余量应保持在
b 点处。

K
(3)若为害虫种群数目改动状况,则防治害虫最好应从哪一点开始?
提示若为害虫防治,则最好从图示 a 点时即采纳防治举措,严防种群数目达到K/2处。

1.“ J”形增添曲线和“ S”形增添曲线的比较
项目“J”形曲线“S”形曲线增添模型
前提条件
理想状态:资源无穷、空间无穷,现实状态: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
不受其余生物限制到其余生物限制
K 值有无无 K 值有 K 值
种群增添
率的变化
种群增添
速率变化
实验条件下或种群迁入新环境最先
合用范围自然种群
一段时间
联系
2.有关 K 值的剖析
(1)K值的表示图
在环境未遭到损坏的状况下,种群数目会在均匀值邻近上下颠簸。

当种群偏离均匀值的时候,会经过负反应调理体制使种群数目回到必定范围内。

(2)K值的应用
①对野生生物质源的保护举措:保护野生生物生活的环境,减小环境阻力,增大 K值。

②对有害生物的防治举措:增大环境阻力 ( 如为防鼠害而封闭粮食、消除生活垃圾、保护鼠的天敌等 ) ,降低K 值。

(3)K/2值的应用①对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举措:种群数目达到环境容纳量的一半时,种群增
添速率最大,重生
能力最强——掌握K/2值处黄金开发点,保持被开发资源的种群数目在K/2值处,可实现“既有较大收获量又可保持种群高速增添”,进而不影响种群重生,切合可连续发展的原则。

②对有害生物防治的举措:一定实时控制种群数目,严防其抵达K/2值处。

(4) 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
图中 A、 B、 C、D点对应的种群数目为K 值, A′、 C′、 D′点所对应的种群数目为K/2值。

题型一种群的观点和特色
1.(2016 ·浙江10 月选考 ) 以下对于种群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种群的性比率都为1∶1
B.种群内的个体都能互配生殖
C.种群在理想环境下呈“S”形曲线增添
D.种群的老龄个体比率过大,预示种群密度将降落
答案D
分析有些种群的性比率不是1∶1,如鸡种群中雌∶雄要大于1∶1, A 项错误;一个种群内的个体只有进入生殖期,雌雄个体才能够互配生殖, B 项错误;在理想条件下,种群呈“ J”
形曲线增添, C 项错误;假如一个种群中老龄个体比率过大,则该种群的年纪构造是衰败型,
预示着该种群密度会降落, D 项正确。

2.某岛屿上生活着一种动物,其种群数目多年保持相对稳固。

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 6个月。

如图为某年,该动物种群在不同月份的年纪构造( 每个月最后一天统计种群各年纪组
的个体数 ) 。

以下对于该种群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A.该种群 10 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0
B.天敌的迁入可影响该种群的年纪构造
C.该种群的年纪构造跟着季节更替而变化
D.大批诱杀雄性个体不会影响该种群的密度
答案D
分析由图示可知,未成熟个体从 2 月到 6 月渐渐增加,从 6 月到12 月渐渐减少,到12 月变为0,而该动物个体从出生到性成熟需要 6 个月,所以该种群出生时间大体为 2 月尾到6月,到12 月都性成熟,10 月份的出生率可能为0,A项正确;天敌偏向于捕食年迈体弱的动物,故天敌的迁入可能致使衰老个体数目减少,使种群的年纪构造发生改变, B 项正确;图示各月份中,不同年纪阶段的个体百分比不同, C 项正确;大批诱杀雄性个体,会使该种群
的正常性比率发生改变,致使种群密度发生改变, D 项错误。

有关“种群”的两个易误点
(1)误认为种群数目=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重申
“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即种群数目多,种群密度不必定大。

(2)误认为年纪构造和性比率都既能影响出生率,又能影响死亡率。

年纪构造既能影响出生率,又能影响死亡率,而性比率只好影响出生率,不可以影响死亡率。

题型二标记重捕法
3.某研究机构对某地区的一耕田鼠进行了检查,所检查样方的总面积为
222
2 hm(1 hm= 10 000 m) ,
统计所捕获的鼠数目、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 3 往后进行重捕与检查。

所获取的检查数据以下表:
项目捕获数 ( 只)标记数 ( 只)雌性个体数 ( 只 )雄性个体数 ( 只 )
初捕50502822
重捕50103218
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剖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选项是()
A.此检查方法能够用来检查田中小麦的种群密度
B.若田鼠在被捕获过一次后更难捕获,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质低
C.综合两次捕获状况,该田鼠种群的性比率 ( ♀/ ♂) 约为7∶2
D.该地域田鼠的均匀种群密度约为125 只/hm2
答案D
分析标记重捕法合用于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种群密度的检查, A 项错误;标记重捕法理论计
算公式 N= M·n
m值减小, N值会增大,B项错误;
,田鼠在被捕获过一次后更难捕获,即
m
经过两次捕获状况,不可以确立该田鼠种群的性比率( 捕获次数过少,有时性较大) ,C 项错误;该地域田鼠的均匀种群密度约为125只 /hm2,D 项正确。

4.(2017 ·杭州一模 ) 用标记重捕法估量某动物种群数目,第一次捕获到40 只( 雄性 30只,雌性 10 只 ) 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到80 只 ( 雄性 55 只,雌性 25只 ) ,此中有标记的为10只 ( 雄性 6 只,雌性 4 只 ) ,假定雌雄再捕率是不同的,则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种群雌雄比是 1∶3B.种群数目是 120 只
C.种群雌雄比是 2∶3D.再捕率雌性高于雄性
答案D
分析依据标记重捕法计算公式,该种群数目为40×80/10 = 320( 只 ) ,B 项错误;种群的雌雄比率状况没法得出, A、C项错误;第一次捕获到雄性30 只和雌性10 只,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到雄性55 只和雌性25 只,此中有标记的雄性 6 只,雌性 4 只,据此推断,雄性不
简单被再次捕获,则再捕率雌性高于雄性, D 项正确。

采纳标记重捕法的注意事项
被检查个体在检查期间没有大批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标记物不可以过于醒目;
不可以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标记物不易零落,能保持一准时间。

比如动物被捕
获并标记一次后难以被再次捕获,则利用标记重捕法计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质密度可能偏大。

题型三种群的指数增添和逻辑斯谛增添
5.对于图中种群数目变化的说法,错误的选项是()
A.种群“ J”形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B.种群呈逻辑斯谛增添的过程中,在达到K值以前就是指数增添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目达到600 时,种群的增添率为0
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 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答案B
分析种群呈逻辑斯谛增添的过程中,在达到 K 值以前,因为有环境阻力的存在,种群增添曲线
不是标准的“ J”形, B 项错误;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目不变,此时种群增
长率为 0, C 项正确;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 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D 项正确。

6.(2017 ·台州期末) 以下对于环境容纳量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环境容纳量是指种群的最大数目
B.种群的内源性调理要素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目增添的要素主假如环境容纳量
D.植食动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一年四时的环境容纳量以冬天最大
答案B
分析环境容纳量是指长期间内环境所能保持的种群数目的最大数目。

在某些时候种群的数
量可能超出环境容纳量,但经过调理后又恢复到正常数目, A 项错误;种群的内源性调理因素会改变种群密度的大小,不会改变环境容纳量的大小, B 项正确;在理想条件下,不存在影响种群数目增添的要素, C 项错误;冬天环境不合适植物的生长,所以,植食动物在冬天
的环境容纳量会降落,D项错误。

种群数目变化的 2 个误区
(1)误认为种群的 K 值不变。

种群的 K 值会随环境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

(2)误认为环境容纳量是生物种群的最大值。

环境容纳量 ( K值 ) 是指长期间内环境所能保持的种
群最大数目。

题型四种群的散布型和存活曲线 ( 加试 )
7.生态学家对某地域两个生物种群 ( Ⅰ和Ⅱ ) 的存活率进行了检查,结果以以下图所示。

以下关
于对种群Ⅰ和Ⅱ实行要点保护期间的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种群Ⅰ和Ⅱ都为7~10 岁
B.种群Ⅰ和Ⅱ都为1~10 岁
C.种群Ⅰ为0~ 1 岁,种群Ⅱ为6~7 岁
D.种群Ⅰ为 1 岁此后各年纪期,种群Ⅱ为7 岁此后各年纪期
答案C
分析由题意可知,对种群Ⅰ来说,在0~ 1 岁之间种群数目降落较快,也就是死亡率较高,
所以应要点保护;同理对于种群Ⅱ来说,6~7 岁之间应要点保护。

8.在无人为扰乱的某热带雨林中,生活着绒毛蛛猴、红眼树蛙等生物。

以下有关表达正确的是 ()
A.绒毛蛛猴种群的存活曲线属于种类Ⅲ( 凹形)
B.绒毛蛛猴种群散布型呈随机散布
C.只管红眼树蛙排出的卵( 精子 ) 特别多,但其出生率和死亡率基真相等
D.可采纳标记重捕法标记捕获的生殖季节的成蛙,计算获取红眼树蛙的种群密度
答案C
分析绒毛蛛猴种群的存活曲线应属于种类Ⅰ( 凸形) ,其种群散布型为集群散布; D 项所示该法只好估量成体蛙的密度,不可以代表红眼树蛙的种群密度。

考点二群落的构造和演替
1.群落的构造
观点:是指群落的构成和相貌随时间而发生有
规律的变化
(2)时间构造
群落物种构成的日夜变化
种类
群落相貌的季节变化
2.群落的演替
(1)观点:一些物种代替另一些物种、一个群落种类代替另一个群落种类的过程,直到出现一个稳固的群落才会中断。

(2)实例:湖泊演替过程,裸底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挺水植物和沼泽植
物阶段→丛林群落阶段。

(3)种类
含义:在从未有任何生物定居过的裸岩、沙丘
①原生演替和湖底开始的演替
特色:经历的时间比较长
含义:在被毁坏群落基质上所进行的演替
②次生演替特色:基质和环境条件比较好,经历的时间
比较短
3.顶极群落 ( 加试 )
(1)含义:一个群落经过长久的演替,最后所达到的与当地的天气和土壤条件处于均衡的状态。

(2)决定要素:主要由均匀温度和年降雨量决定。

(3)地球上现存的群落多半处于顶极状态。

思虑议论
1.察看以下图示,达成群落的空间构造的有关问题。

(1)写出图中群落空间构造的种类
A 图:垂直构造;
B 图:水平构造。

(2)依据上图剖析决定群落空间构造的主要要素
A图:植物分层:光照;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品条件。

B图: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碱度的差别、光强度、生物自己生长特色的不同以及人与动
物的影响等。

2.群落演替的两种种类
种类
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内容
起点从未有任何生物定居过的环境原有群落毁坏,但仍保存了被毁坏群落基质时间经历的时间长经历的时间短
速度迟缓较快影响要素自然要素人类活动较为要点实例裸岩上的演替弃耕农田上的演替
3.一个荒弃鱼塘的演替过程如图 1 所示,图 2 表示两种群落在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曲线。

(1)针对图 1
①图中正确演替进度为丁→甲→丙→乙。

②该演替与火山喷发所在地的演替能否属于同种种类?请详细指明。

提示该演替过程为次生演替,它不同于火山喷发处的原生演替( 二者的初始植被条件不同) 。

③该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度有何变化?估计食品网复杂化程度会如何变化?
提示该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度逐渐提高,食品网趋势于复杂化。

(2)针对图 2
①图中甲、乙曲线分别属于哪一种演替种类?你的判断依照是什么?
提示因为甲曲线群落演替起点的物种多样性为零,所以甲应属于原生演替;乙曲线存在起
始物种,故应属于次生演替。

②火灾后丛林中的演替宜用哪条曲线表示?
提示火灾后丛林的演替应为次生演替,用乙曲线表示。

③哪一种演替速度更快、历时更短?
提示次生演替速度更快,时间更短。

题型一群落的观点、构造和种类
1.以下对于池塘群落垂直构造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A.是长久自然选择的结果
B.缓解了种间斗争
C.其层次性主要由水分决定
D.有益于对资源的充分利用
答案C
分析池塘群落垂直构造是长久自然选择的结果, A 项正确;群落的垂直构造缓解了种间斗
争, B 项正确;池塘群落的垂直构造主要由阳光决定, C 项错误;群落的垂直构造有益于对资
源的充分利用, D 项正确。

2.以下图中 a、b、c 分别代表山地、丛林、大海三个不同的自然地区内植物的散布状况。

据此
判断以下选项中正确的选项是()
A.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地区内植物散布存在巨大差别的主要生态要素
B. a 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散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拥有垂直构造
C. c 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假如因为光照的影响
D.影响 b 处植物出现显然分层现象的主要环境要素是水分
答案C
分析三个地区内植物散布存在巨大差别的主要生态要素应是环境条件不同, A 项错误; a 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散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温度影响群落的散布,不同高度的山坡
上散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高峰上从山麓到山顶,随海拔的高升,植被的更替现象叫做“植
被的垂直地带性散布”而不是“某个群落的垂直构造”, B 项错误; c 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在水的不同深度处光照不同, C 项正确;影响 b 处植物出现显然分层现象的主要环境
要素是光照,D项错误。

群落构造的 2 个易错点
(1)不要把“竹林中的竹子齐整一致”误认为是群落的构造特色,这里的竹子属于种群范围。

(2)垂直散布≠垂直构造①高峰植被的垂直散布:是因为随海拔高度高升,温度降落显然,
进而致使不同海拔高度植被 ( 群落 ) 散布不同。

如:阔叶林—针叶林—高原草甸—苔原属于
四个不同的群落垂直散布。

②群落的垂直构造的分层现象:是指同一个群落内不同物种的配
置状况,包含植物的分层现象 ( 决定要素:阳光 ) 和动物的分层现象 ( 决定要素:食品条件
和栖息空间 ) 。

题型二群落演替的观点、种类和过程
3.图甲表示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状况,图乙、丙、丁表示演替过程中各样量随时间的变化曲
线,以下有关剖析不正确的选项是()
A.图甲中, b 点时只存在群落的水平构造, d 点时存在垂直构造和水平构造
B.图乙可表示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度与时间的关系
C.图丙可表示该地块恢还原状的能力与时间的关系
D.图丁可表示草本植物数目随时间变化的状况
答案A
分析 b 点和 d 点均有垂直构造和水平构造, A 项错误;跟着时间的推移,物种数目渐渐增加,物种丰度增添,抵挡扰乱的能力高升,恢还原状的能力降低,B、 C项正确;在灌木和乔木占优势前,草本植物数目渐渐增添,在灌木和乔木占优势后,草本植物数目减少,最后趋于稳
定, D项正确。

4.(2017 ·宁波高三上期末) 甲、乙两地的原始丛林,甲地因丛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逝,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所有覆盖,以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

以下对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
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
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种类分别是次生演替和原生演替
B.若没有外力扰乱,甲地可演替生长成次生林
C.演替过程中的群落没有垂直构造
D.甲、乙两地跟着时间延伸,生物多样性渐渐增加
答案C
分析由题干剖析可知:甲地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乙地发生的演替属于原生演替,A 项正确;不论是原生演替,仍是次生演替,若没有外力扰乱且环境条件适合,都可演替到森
林阶段, B 项正确;演替过程中的群落形成必定的垂直构造和水平构造, C 项错误;演替的最终结果使生物多样性增添,生态系统稳固性增添, D 项正确。

有关群落演替的 3 点提示
(1)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代替是一种优势代替,而非完整取而代之,某物种在资源利用等方面的
优势消逝其实不意味着该物种灭绝。

(2)群落演替种类的主要差别在于起点不同,此外一般原生演替历时长,而次生演替历时短,
但最后能否能够演替为丛林,要看环境条件。

(3)演替不是一个无休止的过程:任何环境下的演替都要最后达到一个成熟阶段,这时候群落和四
周环境处于相对均衡的稳固状态。

考点三活动:研究培育液中酵母菌
种群数目的动向变化(加试)
1.实验目的
(1) 研究酵母菌种群数目随时间发生的变化,进而认识在关闭环境中酵母菌种群数目的动向变
化规律。

(2) 学惯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酵母菌细胞计数的操作方法,学习比浊计( 或比色计 ) 的使用方法,找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与其污浊度之间的关系。

(3)初步试试依照丈量数据成立数学模型。

2.实验步骤
3.依照上述操作连续 4 天计数并绘制坐标曲线,记录表格以下
第0天第1天第2天第3天第4天计数试管
A B A B A B A B A B
样品 1
样品 2
总数
均匀数
稀释倍数
均匀数×稀释倍数
比浊计读数
估量数
4.结果剖析
(1)结论:依据实验数据可得如上图所示曲线,增添曲线的总趋势是先上涨再降低。

(2)原由:在开始时培育液的营养充分、空间丰裕、条件适合,酵母菌大批生殖,种群数目剧
增;跟着酵母菌数目的不停增加,营养耗费, pH变化等,生计条件恶化,酵母菌死亡率高于出
生率,种群数目降落。

思虑议论
1.从试管中吸出培育液进行计数以前,为何要轻轻振荡几次?
提示使酵母菌均匀散布,减小偏差,计数正确。

2.该研究需要设置比较及重复实验吗?
提示酵母菌种群数目的变化在时间上形成前后自己比较,所以无需设置比较实验。

但要获
得正确的实验数据,一定进行重复实验,求得均匀值。

3.若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采纳的举措是什么?
提示可增大稀释倍数后再计数。

1.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法
(1)镜检计数方法①方格内细胞的计数次序为左上→右
上→右下→左下。

②压在方格线上的细胞只计左线和上
线上的细胞数。

③酵母细胞如有粘连,要数出团块中的
每一个细胞。

④出芽酵母的芽体体积若超出细胞体积的1/2 ,则算独立个体。

⑤计数总数许多于300 个细胞。

(2)计算细胞总数①每方格内的细胞数=细胞数 / 方格数。

②每毫升体积内的细胞数=每方格内的细胞数× 2 500 。

③试管内的细胞总数=每毫升体积内的细胞数×10。

2.数学模型及其建立方法
数学模型是用来描绘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成立数学模型一般包含以下步骤( 以细菌生殖过程中指数增添为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