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余华小说中的反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华有很多作品传达的就是一种针对戕害人性的时代 政治气候的反讽,包括 06 年发表的小说《兄弟》。这部小说 以一对兄弟几十年的情意和各自的命运起伏为时间主线, 以一个江南小镇刘镇的变迁为空间依托,表现了从文革到 改革开放之间几十年的社会变迁。小说分为上下两部,正 如作者在小说的扉页所言:“这是两个时代相遇以后出生的 小说”,上部是“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文革时 代”,下部则是“伦理颠覆、浮躁纵欲与众生万象的当下”。 小说上部的开始就是一个非常富有反讽意味的情景,在人 本能压抑的文革年代,人们对欲望噤若寒蝉,可是这一表相 却因为主人公少年李光头的偷窥事件而捅破。因为偷窥到 了刘镇美人林红的屁股,刘镇的男人们对李光头威逼利诱 套取林红隐私的细节,以此来完成自己欲望的宣泄。林红 的隐私一时成为了刘镇男人的精神食粮,而交换秘密的条 件:一碗阳春面,则直指物质的匮乏。正是因为人性中对食、 色的欲望得不到正确的对待,欲望没有消失而是逐渐扭曲 甚至变态,于是才会产生小说中的滑稽场面,偷窥成了壮 举,偷窥换来了饱食,作品对时代精神狂热、本能压抑的反 讽可见一斑!
反讽(Irony)一词来源于古希腊,其定义是一个不断发 展的过程,涉及哲学、诗学及美学等很多领域。这里首先就 反讽作为与文学写作有关的一种语言修辞术来探讨。中国 对反讽的翻译在书面上一种是讽刺(贺麟译),另一种是滑 稽(朱光潜语),人们口语中最适应的词叫反话。当反讽作 为一种修辞术的时候会与另为一些词语密切相关,例如幽 默、诙谐、嘲讽、荒诞、矛盾与夸张等等,这些因素会使文本 中的人物命运,故事结构上都构成反讽,从而形成不同程度 的似是而非的效果,因此有定义为“语境对一个陈述与的明 显的扭曲”。①反讽最显著的特征:即言非所指,也就是一个 陈述的实际内涵与它表面意义相互矛盾。从语言技巧运用 的角度反讽的类型可分为夸大叙述、正话反说等。文本解 读中,还有主题层面形成的反讽:即本文复杂的主题意义出 现相反相成的两重或多重表现,形成强烈的反讽意味。
此外,余华还经常运用反讽手法达到颠覆父辈形象,消 解父权的效果。如《在细雨中呼唤》中,对于孙光林对诞生过 程,是这样描述的:父亲扯掉母亲裤带时候扭了脖子,整个 过程中还有只鸡一直啄着父亲的脚,生命的诞生其实是一 场狼狈不堪的本能发泄。“生命被描述为偶然的产物,是寻 欢作乐中不被欢迎的副产品。”滑稽、戏谑的描写将孕育生 命的神圣感消解得荡然无存。《世事如烟》中的年迈父亲甚 至要通过剥夺子辈的生命来维系自己对残败衰弱,过度纵 欲更是加速了父亲对萎缩、衰颓。父亲的神圣和权威倍受 嘲弄,以父权代表的神圣世界和光环消失了。
对于反讽的理论界定和类别不是几句话能阐述透彻 的,而针对两位作家具体文本作品而言,命运反讽是比较常 用的手法。命运反讽的方法首先是,个人终其一生均落在 自己编造的幻想和食物中,命运中有自己性格的缺失,也有 某种观念的失误,是个人内在品行与性格造成的反讽。
余华的 《鲜血梅花》 这部作品披着传统通俗小说的外 衣,内容上表达的却是现代人的精神状态,通过对传统小说 的外在形式的改写,灌注现代眼光下对人生历史的意识,造 成了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反差,从而形成了文体风格上的反 讽效果。以《鲜血梅花》为例,一进入这部作品,给读者的第 一感觉就是进入了一个为父报仇的武侠故事,主人公背负 着杀父之仇浪迹天涯可谓是传统武侠小说的经典情节,然 而在复仇路上的孤独感和遇到的种种偶然,都在强调着人 在命运面前个体的渺小、人生目的的虚无缥缈。一代宗师 阮进武被害十五年后,其儿子阮海阔却并未继承父亲的威 武,甚至“这位虚弱不堪的青年男子出现在他母亲眼前时, 她恍恍惚惚体会到了惨不忍睹。”即使不忍心虚弱的儿子, 甚至对仇人的身份也毫无把握,但为夫报仇是不可抗拒的 命运,儿子必须承担。于是“没有半点武艺的阮海阔,肩背 名扬天下的梅花剑,去寻找十五年前的杀父仇人。” “阮阔 海”的“寻找”“显得十分渺小和虚无”,“已经忘了自己所去 的方向……他像是飘在大地上的风一样,随意地向前行 走。”②作品首先就提交了一个自身矛盾的主人公,他身负重 任却毫无能力,是被命运推着走的无奈的行动者,主人公本 身就存在着反讽的意味。在漫游了一年多以后,与两个陌 生人胭脂女和黑针大侠分别相遇,而这两场偶遇的对话却 使阮海阔与原初的目标擦肩而过,无意间客观地延长了他 自己继续寻仇的旅程。当其他的干扰因素终于尘埃落定, 报仇的终极目标就要渐渐浮出水面,然而,情节峰回路转, 杀父仇人早已不在人世,手刃仇人的夙愿终究落空。在余 华笔下,传统武侠小说中主人最终练就一身奇功并亲手痛 宰仇人的皆大欢喜结局不复存在,阮海阔的孤独寻找最终 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阮海阔因为命运的偶然,他生存的
52
2 2010 年 第 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安徽文学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余华的反讽已经渗透到 余华整个的小说创作之中,既是一种语言修辞的运用,同时 又形成了鲜明对文本风格,使小说主题的表达更加鲜明和 强烈,呈现了具有冲击力的阅读效果。
注释: ①刘恪.先锋小说技巧讲堂.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年版,第 225 页. ②余华.鲜血梅花.新世界出版社,1999 年版,第 5 页.
文艺理论
浅析余华小说中的反讽
◎金紫来
(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辽宁·沈阳 110034)
摘 要 余华作为“最为希望靠近大师这一称谓的极少数作家之一”受评论界关注,对其长中短篇小说进行全面的关照, 我们不难发现,余华从先锋时期一直到转型后的作品,其小说语言始终存在着一种现象— ——反讽。本文就试图通过对余 华前后两期部分作品中反讽现象的解析,揭示出反讽与小说主题的表达之间存在着紧密的依存关系。 关键词 余华 反讽 先锋 转型 文章编号 1671-0703(2010)02-052-01
意义被消解,自己也遁入了对自己茫茫往事的追忆和对未 来人生的迷惘之中。就这样,人生旅途的孤独虚无与荒诞 感这类的现代哲学思考在传统武侠小说的外衣下凸显,反 讽效果的张力由此产生。
命运反讽的另外一种方法是:在一个时代或一个区域 之内,众多的人们并不能深刻地认识某种误区,如某个地区 的信仰实际上会产生不好的后果,生活于其中的每个人都 或多或少的收到这种风气的贻害,是时代最个人命运的捉 弄而形成的反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