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夏大豆新品种淮豆9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产夏大豆新品种淮豆9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
杨加银;徐海斌;徐海风;张复宁
【摘要】淮豆9号(原名淮03-18)是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于2003年育成的夏大豆新品种.该品种产量高,2005-2006年江苏省淮北夏大豆区域试验平均产量169.62 kg/667m2,比对照泗豆11增产8.20%;2007年江苏省淮北夏大豆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89.53 kg/667m2,比对照泗豆11增产8.67%.2008年1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籽粒蛋白质含量40.6%,脂肪含量19.9%.经接种鉴定,对大豆花叶病毒病流行株系SC3表现抗病,对流行株系SC7中感.田间花叶病毒病抗性0~1级,为中抗.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种脐褐色,百粒重22 g,外观商品性好,适宜在江苏淮北地区作夏大豆种植.
【期刊名称】《江苏农业科学》
【年(卷),期】2008(000)003
【总页数】2页(P91-92)
【关键词】夏大豆;选育;栽培技术;产量
【作者】杨加银;徐海斌;徐海风;张复宁
【作者单位】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淮安,223001;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淮安,223001;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淮安,223001;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淮安,223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65.103
高产一直是大豆育种的重要目标[1-3]。
为了改良江苏淮北地区夏大豆品种的丰产性、早熟性和适应性,20世纪90年代中期,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
从山东、河南、北京及国外引进一批多分枝优异种质作为杂交亲本,配制了若干杂交组合。
淮豆9号(原名淮03-18)就是利用本所育成的高产稳产夏大豆品种淮豆4号为母本,以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多分枝品系中作95D02为父本,通过有性杂交,采用改良单籽传法于2003年育成的中早熟高产稳产抗病夏大豆新品种。
2008年1月经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审定编号:苏审豆200802,正在申请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
适宜在江苏淮河以北地区夏播种植。
1 选育过程
1996年在本地配制60个杂交组合,其中淮交96-04(淮豆4号×中作95D02)杂
交100朵花,当年获得90粒种子。
1997年种植F1(4行),去伪杂种,混收真杂
种种子1 000 g。
1998年种植F2群体(38行),秋季每株摘2~3个荚。
1999年
种植F3群体(50行),继续摘荚混收。
2000年种植F4群体(68行),按成熟期选
择优良单株。
2001年种植F4 ∶5家系,进行株行产量及其他性状鉴定。
2002年种植F4 ∶6家系,继续选择优良家系。
2003年种植F4 ∶7家系,两次重复进行
产量及其他性状综合鉴定,入选优系淮交96-04-2-5-8(淮03-18),当年平均产量2 928.45 kg/hm2,较对照泗豆11增产8.6%,居第二位;且外观品质较好,成熟期较早,较抗花叶病毒病。
2004年参加本所品比试验,平均产量2 724 kg/hm2,较对照泗豆11增产7.5%,居第一位。
2 产量表现
2005年参加江苏省淮北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6个试点平均产量2 625.75
kg/hm2,较对照泗豆11增产10.50%,差异极显著,居首位。
2006年继续参加江苏省淮北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6个试点平均产量2 462.85 kg/hm2,较对照
泗豆11增产5.87%,差异极显著,居首位。
两年平均产量2 544.3 kg/hm2,较对照泗豆11增产8.20%。
2007年参加江苏省淮北夏大豆品种生产试验,5个试
点平均产量2 842.95 kg/hm2,较对照泗豆11增产8.67%。
一般产量3 000 kg/hm2的产量构成要素:密度19.5万株/hm2,单株结荚数35个,单株粒数70粒,百粒重22 g。
3 特征特性
全生育期106 d,属淮北中早熟夏大豆品种。
亚有限结荚习性,苗期生长健壮,幼茎白色,叶片绿色,根系发达,株型紧凑,株高65~70 cm,主茎15节,分枝2~3个,成熟时落叶畅,不裂荚。
花白色,茸毛棕色。
每荚粒数中等,平均2.0粒,荚黄色。
籽粒椭圆形,种皮黄色,种脐褐色,百粒重22 g左右。
一般肥力田块产量2 700 kg/hm2,中上等肥力田块产量可达3 300 kg/hm2。
抗倒伏性较强;外观商品性好。
品质经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食品质量安全与检测研究中心分析,两年平均蛋白质含量40.6%,脂肪含量19.9%。
经南京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接种鉴定,对大豆花叶病毒病流行株系SC3
表现抗病,对流行株系SC7中感。
田间花叶病毒病抗性0~1级,为中抗。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种子播前处理
对于大田用种子必须经过筛选和粒选,剔除虫食粒、破碎粒、小粒、未成熟粒、病粒、异品种豆粒以及其他夹杂物,选用籽粒饱满的种子作备播用种。
在播种前1 d,用根瘤菌剂拌种,接种方法:将根瘤菌剂稀释在种子重20%的清水中,然后洒在
种子表面,并充分搅拌,让根瘤菌剂粘在所有的种子表面。
为了防治大豆根腐病,用50%多菌灵拌种,用药量为种子重的0.3%,可以显著降低根腐病发病率。
然后晾干准备播种。
4.2 适期播种
淮豆9号为淮北夏大豆品种,适宜播种期一般在6月中旬,条播、撒播、点播均可。
9月底10月初收获。
4.3 合理密植
应选择中等肥力、地势平坦、排灌方便的沙壤土地块。
6月中旬足墒播种。
播种量90 kg/hm2,行距40 cm,株距12~15 cm,一般密度18万株/hm2,迟播情况下适当增加密度。
4.4 合理运筹肥水
该品种单株荚粒数多且抗倒伏性强,为了构建高产群体结构,必须有充足的基肥,做到平衡施肥。
由于大豆本身固氮,不宜过量施用氮肥,应适当施用磷、钾肥。
一般施复合肥(N、P2O5、K2O含量各15%)300 kg/hm2作为基肥,初花期视苗情可施用少量氮肥,一般以尿素75~105 kg/hm2为宜,鼓粒后期喷施磷酸二氢钾
溶液作叶面追肥,延长根叶功能期,提高粒重,减少瘪粒。
生长期间做好田间沟系配套,注意排除田间积水;结荚鼓粒期遇旱及时灌溉,防止早衰。
4.5 控制杂草
播后苗前用50%乙草胺乳油1 200~1 500 ml/hm2兑水300~600 kg/hm2喷
洒在土壤表面,或大豆3~5片复叶期用10.8%高效盖草能525 ml/hm2+44%克莠灵1 500 ml/hm2兑水225~300 kg/hm2于豆叶露水干后进行人工弥雾防除。
对于莎草科杂草,在大豆苗后2~4片复叶期,杂草3~5叶期、株高5~10 cm 时,用新型苗后茎叶处理剂25%灭草松水剂2 550~5 100 ml/hm2兑水225~300 kg/hm2茎叶喷雾防除。
4.6 防治虫害
淮北地区夏大豆害虫主要有地老虎、蛴螬、造桥虫、豆毒蛾、斜纹夜蛾、食心虫。
播种前使用甲基异柳磷拌毒土耕翻于土壤,防治地下害虫。
生育中后期,采用拟除虫菊酯类高效低毒农药如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防治食叶(荚)害虫。
近年来,
由于受气候及种植业结构调整等因素的影响,斜纹夜蛾等暴食性害虫已发展成常发性主要害虫,应尽早防治,三龄前幼虫群聚活动,抗药性差,是药剂防治的最佳时期。
选用拟除虫菊酯类农药(高效氯氰菊酯等)与阿维菌素混用,选择在傍晚时防治,效果较好。
【相关文献】
[1]盖钧镒. 作物育种学各论[M]. 2版.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杨加银,徐海斌,徐海风,等. 高油大豆新品种淮豆8号的选育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2006,22(1):127-129.
[3]杨加银,徐海斌,徐海风,等. 高油高产夏大豆新品种淮豆8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 江苏
农业科学,2006(3):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