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契嵩《孝论》对佛教孝道观的论述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契嵩《孝论》对佛教孝道观的论述方式
契嵩(Qī Sōng)是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学者,著名的著作有《佛说孝经》和《孝论》。
在他的《孝论》中,契嵩对佛教孝道观做了深入的探讨和论述,这篇文章主要就是试析契嵩《孝论》对佛教孝道观的论述方式,并举出5个例子证明。
首先,契嵩在《孝论》中采用了对经典的引证来证明佛教孝道观。
他引用了《金刚经》、《法华经》、《维摩经》等佛经中的内容,来阐述佛教孝道观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性。
例如,《孝论》中就写道:“《金刚经》曰:汝等比丘!如父母等若欲为利益,汝者当以方便度之,如顺波顺流,如行路之人,首尾一心,如手足之间,互相补益,如衣服易色,如病而求医……若如是者,则其父母等可得利益。
是故!汝等比丘!诸葛亦应如是方便度其父母等(如对待上师一样),所为者亦无差别(与对待上师一样),是为婆罗门教,无所贵贱,此正行经,如是行此经者即得大利益。
”契嵩通过对经典的引证,既阐明了孝道的重要性和佛教对孝道的认识,也使得他的论述更为有权威性。
其次,契嵩在《孝论》中采用了对历史事件的社会分析来论证众生应当如何行孝。
他用唐朝大臣杨炯的例子来分析,杨炯的父亲不喜欢中央官员,杨炯为了“调解父母之间的情绪,不失孝道之义”,就退出了中央官场,外放为尉,以靠近自己的父母。
契嵩说:“由此可借鉴,人生最大的财富不在于皇帝的宠爱和富贵,不在于功名和社会地位,而是在于那个和自己一起度过一生的父母。
在这个角度上来看,孝道便成为人生的第一要义。
”
其三,契嵩在《孝论》中采用了对具体例子的解析来论述孝道的具体做法。
他表达了种种悲天悯人的感受:“我常常看到周
围的人对父母缺少关爱,对孝敬义务视而不见,常常像一棵死树一样,没有根基,无法萌发生机。
父母亲的健康与长寿是我们每个人最为重视的人生目标之一,而晚年里的父母对孩子的依赖是所有儿女必须承担的最为重要的责任。
在孝道中,我们必须做到这些。
”同时,他也重申了孝道升华为报国和修身之
道的证明。
例如,契嵩说:“尽管个人利益在孝道中有所牺牲,但孝亲之间的情感维系则会塑造一个更为强大、更为统一的人民群体。
父母的荣誉也是孩子不敢失守的,不惜一切代价的孝道精神不仅对一个个孩子有所深刻影响,而且对整个中国的历史繁荣也有所造就。
”
其四,契嵩在《孝论》中采用了对社会现象的社会批判来论证佛教孝道观。
他指出,在模拟的传播环境中,伦理观念和文化传承已然弱化,尽管很多人今日亲如骨肉,但仍有很多人奉行道德沦丧的生活方式,导致了家庭信仰体系的逐渐消失。
这样的环境不仅破坏了家庭团结与亲情之间的相互联系,也在一定程度上摧毁了孝道的精神内涵。
契嵩赞美了孝敬父母的儿女,把这样的人视为社会的瑰宝:“他们心怀责任感、尽职尽责、
恪守传统的美德,为社会发展提供了美好的见证。
”
最后,契嵩在《孝论》中采用了对佛教禅宗思想的思考来论证孝道的深刻内涵。
他表示,禅宗的心灵解脱与孝道并无冲突,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我们得以重新评估并理解我们的人生,更清楚地意识到孝道在人的生命中的意义。
例如,契嵩在《孝论》
中写道:“一切修道人、悟道人以及追求人生意义的人都应当
关注孝道的深刻内涵,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体验所有生活的美好。
我们的心态和灵魂都要以这样的方式发展:把人生的骨肉之联体化。
而这种牢记自己的渊源,灵魂执著他们的过去与短暂的人间爱情,则会吸引灵魂的重回母肚里的方向,通过精神和身体的巨大成就,最终拥有和自己的亲人长久相伴的能力。
”
综上所述,契嵩在《孝论》中对佛教孝道观的论述方式非常丰富多样,就像人生的经历、哲学思想以及对佛教派思想的思考一样,既有对经典的引证,又有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的社会分析、对具体例子的解析、对社会现象的社会批判以及对禅宗思想的思考,这些为阐明孝道的内涵提供了更多的维度和角度。
只有通过这样的方法,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孝道的真正含义,坚守孝道精神,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为我们的心灵和精神生活注入新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