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大一中2015本地卷(教师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年师大一中小升初语文(本地生)测试卷
姓名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4分)
A.凝.聚(níng) 发酵.(xiào) 扎.根(zhā)爱憎.分明(zèng)
B.沉浸.(jìn) 匀称.(chèng) 短暂.(zàn)咫.尺天涯(zhǐ)
C.拖累.(lěi)号召.(zhāo) 着.落(zhuó)姗.姗来迟(shān)
D.倔强.(jué) 气氛.(fēn)强.迫(qiǎng)面面相觑.(qù)
E.诅.咒(zǔ) 档.案(dǎng)毋.宁(wù)浑身解.数(xiè)
F.卓.越(zhuō) 脸颊.(jiá)倾.斜(qūn)锲.而不舍(qiè)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A.蹒跚撤销闲暇走头无路 B.脚踝悬崖嬉戏豁然开郎
C.辐射急躁狂妄一筹莫展 D.即使震撼锤炼人才倍出
E.报酬喑哑通宵妇儒皆知 F.缥渺寒喧慰藉谈笑风生
3.选出加点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F )
A.五月的油城,鲜花盛开,姹紫嫣红
....,十分绚丽。

B.日本厚生省政务官森冈正宏公然称日本二战甲级战犯“在日本国内已经不是罪人”,如此信口雌黄
....,实
在令人吃惊。

C.有个别学生上网成瘾,执迷不悟
....,浪费了大好年华。

D. 这一段时期,“非典”似乎已销声匿迹
....,但是医学专家反复提醒,这种疾病可能只是暂时消失,很可能会卷士重来。

E. 一直以来,对网吧的治理很难取得显著成效。

这无形中助长了一些违法经营者的嚣张气焰,对国家的规
定更加熟视无睹。

.....
F. 叶圣陶先生说,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去年到苏州游览了几个园林,果然觉得名正言顺
....。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A )
A. 通过游人的体验,可以了解湘西文化的许多神秘特点。

B.为了优化育人环境,提升办学水平,学校加快了校园环境改造的速度和规模。

C. 改变“亚学习”状态,要合理安排时间,切忌不要打“疲劳战”。

D. 一个人能否开创自己的光明前程,关键在于有没有远大的理想,持之以恒的努力。

E.综艺节目深受欢迎的主要原因是其形式多样造成的。

F.谁能否认邓稼先没有对中国核武器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呢?5.诗句默写正确的一项是(E)
A.梨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荫。

B.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荧。

C.明月别枝惊雀,清风半夜鸣蝉。

D.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E.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F.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洼。

文言文阅读
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

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①乃通。

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

”既通,前坐。

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
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②为通好也。

”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

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③。

【注释】:①中表亲戚:有堂表关系的亲戚。

②奕世:几代。

③踧躇(cùjí):不安的样子。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韪大.踧踖大:很,非常
B.对.曰对:回答
C.太中大夫陈韪后至.至:到
D.人以其语语.之语:话语
E.为.司隶校尉为:担任
F.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乃:才
7.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 F )
A.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漂亮。


B.君与仆有何亲?——您和我的仆人有什么亲戚关系?
C.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李膺和他的那些宾客无不奇怪。

D.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

”——孔文举到了他家门前,对看门的官吏说:“我是李膺的父亲。


E.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都享有老师的尊贵。

F.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孔文举说:“我猜想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


8.下列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B )
A.对李元礼名气很大,寻常人等都无缘登门拜访的描写,为后文孔融成功地成为李元礼的座上宾做铺垫,
从正面写出了孔文举的智慧。

B.孔文举巧妙地将孔子与老子二人之间的师生关系延伸到自己与李元礼的关系上,体现了其思维的敏捷。

C.陈韪认为孔文举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童,并非故意出语刁难、轻视孔融。

D.孔文举采用针锋相对的方式来辩驳陈韪,这可以看出他能言善辩。

E.本文写孔文举机智回答的故事,表现了他聪明机智、明晓事理、威武不屈的特点。

F.孔文举最后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实际上对赞美陈韪年少时才能出众的赞美。

现代文阅读
沉默的玛尼堆
①居住在城市里的人,看到石头,往往是没什么感觉的。

石头太普遍了,它们或卧在高楼的脚下,成为坚
硬的基石;或嵌在如茵的绿草中间,铺出蜿蜒的小路;甚至,沉睡在鱼缸的底层,变做纯粹的装饰。

②而我的记忆里,却有着与众不同的石头。

不单是我。

但凡从我的家乡走出来的人,都会对那非凡的石头,有着非凡的感情。

那便是玛尼石。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玛尼堆,就在我的家乡,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

③那片石头是古老的。

相传,这座玛尼堆是由藏传佛教高僧第一世嘉那活佛创建的,至今,已经过三百多
年的风雨。

三百多年的积累,形成了今天这样高四米,占地比一个足球场还大的玛尼堆。

那一块块大小不一的
玛尼石,堆砌着三百年的风霜,三百年的故事,三百年的信仰。

④那片石头是斑斓的。

镌刻着六字真言,或是神像佛像,或是吉祥语言。

一代又一代的石刻艺人,口中一
遍遍吟诵着六字真言,虔诚地在石头上刻下一笔一划。

灰白的玛尼石,就这样刻进他们虔诚的心,嵌上精美的
颜色,变成石刻的图书馆,变成一个又一个祝福,变成独具一格的藏族石刻艺术。

⑤那片石头是有记忆的。

在石刻艺人眼里,就算最普通的石头,也是富有灵性的。

刻上了文字图像,玛尼
石便有了记忆,记住了这一世的风栉雨淋,记住了这一刻的喜怒哀乐,记住了这一代的追求、理想、感情和希望。

⑥多年前,怀着虔诚的心情,我也曾在这玛尼堆上,放上一块刻满祝福的玛尼石。

那一年,我离开家乡,
去西宁学舞蹈。

对于一个从未走出过玉树的女孩而言,未来于我,是那么茫然。

八月的玉树草原,鲜花盛开,
灿若云霞,而草原的那一边是什么?在玉树,唱歌跳舞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便会跳舞,而我将要去学的舞蹈,又会改变我多少?在玛尼堆前,我沉默着。

玛尼堆也沉默着,她静静地听我的心事。

尘世的疑惑,她见得太多。

她从不回答,只是静静地收藏。

我放上属于我的那块玛尼石,听见她对我的祝福。

那一天,我在玛尼堆前从午后站到黄昏,含泪而去。

黄昏的风拂过耳畔,仿佛是她在回应我。

⑦这是十年后,我第一次回到玉树。

十年,梦里常常出现那一片玛尼堆。

那一片斑斓的、古老的、带着记
忆的玛尼堆。

她用温柔的声音和我交谈,虽然她仍然是静默的。

她温暖过我初到异乡的心,她抚慰过我因爱而
生的痛楚,她润湿过我望月思乡的双眼,她在我灵动自如的舞步里若隐若现。

玉树在我心里,变成一块大大的
玛尼石。

上面刻着我的民族、我的童年和少年、我的故乡和亲人。

⑧曾经和石刻艺人聊过天。

他们说,就像人长得漂亮一样,刻在玛尼石上的经文必须精致而美观。

无穷尽
的石头来自上天的恩赐,是有灵性的,能往这种石头上刻经无比荣幸,一定要尽可能做的更完美,因为不仅为
自己,也在为别人祈福。

⑨十年前离开玛尼堆的那一刻,我想起了他们说的这段话。

他们是我的乡亲,祖祖辈辈生活在玉树,以刻
玛尼石为生。

他们不曾有机会像我这样走出玉树,见识外面的世界,却在这叮叮当当反反复复的镌刻里,悟到
质朴的真理。

人生仿佛是一座玛尼堆,每一段经历,就好像是在一块玛尼石上刻字。

一笔一划,一定要尽可能
更完美,因为人生就像刻玛尼石,刻上便不能更改,刻上便成为历史。

所以,每一个现在,都必须用心去写。

⑩这便是玛尼堆对我的庇护。

她让我沉静,让我勇敢,让我尽心尽力地刻写我的人生。

9. 根据文意,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B )
A.作者对玛尼石有着非凡的感情,是因为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玛尼堆。

B.作者离开家乡去西宁学舞蹈的那一刻,刻满祝福的玛尼石给了她温暖和抚慰。

C.人们在玛尼石上刻经的目的是使自己能够得到庇护。

D.玉树比足球场还大的玛尼堆,是嘉那活佛一人修建起来的。

E.刻经文的玛尼石,必须是精致而又美观的,有灵性的。

F.每一块玛尼石都需要反反复复的镌刻,才能从中悟到质朴的真理。

10. 作者写第一段是为了( A )
A. 以城里石头的普通、缺乏价值,反衬玛尼石的与众不同,以城里人对石头的漠然反衬作者对玛尼石的非凡感情;引出下文对玛尼石的追忆。

B.说明所有的石头都很普通,不能引起人们的关注。

C. 表明尽管石头普通,可是它们甘愿成为坚硬的基石;或铺出蜿蜒的小路;甚至变做纯粹的装饰,和玛尼石一样有着牺牲精神。

D. 与下文的玛尼石形成对比,突出强调处在城市的石头何其不幸,不能引起都市人的关注。

E. 与下文的玉树人及“我”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批判了都市人对石头的毫无感觉,冷漠。

F. 以城里石头的普通,缺乏价值,反衬玛尼石的高贵、神奇。

11. 作者以“沉默的玛尼堆”为题,正确的理解是(E)
A. 交代写作对象——玛尼石,“沉默”是因为人们在面对玛尼堆时是沉默的、深思的。

B. 以“沉默的玛尼堆”为题,概括了全文的写作内容。

“沉默的玛尼堆”即指“沉默的故乡”。

C. 标题采用借物喻人的手法,赋予玛尼堆生命和情感,“沉默的玛尼堆”,就是写“沉默”而又朴实的故乡人。

D. “沉默的玛尼堆”,反映了玉树人民对玛尼石的崇拜,即使它是沉默的,人们也能得到它的祝福。

E. 玛尼堆不能言语,是沉默的,玛尼堆不必言语,在沉默中给人温暖和抚慰,使人沉静,给人深刻悠远的人生启迪。

F. 标题运用拟人的手法,“沉默”写出了玛尼石在玉树的普遍,被人为地赋予了很多意义,而它却什么也不能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