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王侯制度及官职列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朝王侯制度及官职列表
丞相(相国):ﻫ在东汉时期并无丞相这个官职,后董卓专权,任相国,集大权于一身。
三国初建后,都设此官职,为一国之首宰,为群臣之首。
太师:
原为“三孤”之一,东汉并不设此官职。
董卓迁都到长安后,为太师,号尚父。
位在太傅之上。
太傅: ﻫ原为“三孤”(太师、太傅、太保)之一,在东汉时期,仅保留太傅一职,也不常置.皇帝初即位时,对皇帝进行善导、辅佐的重臣,位在三公之上。
ﻫ太尉:
东汉时,以三公平分丞相的权力.太尉为三公之首,掌管军政。
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ﻫ
司徒:
三公之一,掌管民政,与后来丞相的职权范围相近。
曹丕称帝后,曾改魏国的相国为司徒。
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ﻫﻫ司空:ﻫ三公之一,掌管水土之事,位为三公之末,与后来工部尚书的权利相近。
后世也常以“司空”为工部尚书的代名词。
属官有长史、东曹、西曹、户曹、奏曹、辞曹、法曹、尉曹、贼曹、决曹、兵曹、金曹、仓曹、主簿。
ﻫﻫ御史大夫:ﻫ原三公之一,掌监察、执法,后改以司空为三公,御史大夫省。
魏国建立时,以华歆为御史大夫,复有此官职。
大司马:
此官职为汉武帝初建,因将军位同九卿,故设大司马官职与三公同列,以示对武官
的尊宠.东汉刚刚建立的时候,刘秀以大司马为三公之一,后改为太尉.西汉末年别置大司马一职,位在三公之上,魏晋时沿袭。
ﻫ九卿:
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为九卿,位在三公之后,为中央各行政机关的总称.三国以后,九卿职权渐轻,并逐步为六部所替代。
太常(奉常):ﻫ九卿之一,掌礼仪祭祀.下属官职有:太史令、博士祭酒、太祝令、太宰令、大乐令等. ﻫﻫ光禄勋(郎中令):ﻫ九卿之一,宿卫侍从之官.下属官职有:五官中郎将、左中郎将、右中郎将、虎贲中郎将、羽林中郎将、奉车都尉、驸马都尉、骑都尉、光禄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谏议大夫、议郎、谒者仆射等.
卫尉:ﻫ九卿之一,掌宫门禁卫。
太仆:ﻫ九卿之一,掌车马。
下属官员有:考工令、车府令、未央厩令等.
ﻫ廷尉(大理):ﻫ九卿之一,掌诉讼断案,平决诏狱.类似于后来的刑部尚书. ﻫ
大鸿胪(典客):
九卿之一,掌管诸侯和各少数民族事务,相当于外交官员.
ﻫ宗正:ﻫ九卿之一,管理皇族事务,一般由皇族中德高望重之人担任。
ﻫ大司农(治粟内史):ﻫ九卿之一,掌管一国之租税钱谷盐铁和国家财政收支,职权与后来的户部尚书相近,后世也以“司农"为户部尚书的别称。
下属官员有太仓令、平准令、导官令等.
ﻫ少腐; ﻫ九卿之一,掌管宫中御用之物。
下属官员有太医令、太官令、守宫令、侍中、中常侍(宦官)、黄门侍郎、小黄门(宦官)、尚书令、尚书仆射、尚书、御史中丞、兰台令史等.
ﻫ执金吾(中尉):
位同九卿,负责宫外戒司,京师治安,防止出现水火之事。
下属官员有武库令。
太子太傅:ﻫ位同九卿,辅导太子。
ﻫ
大长秋: ﻫ长秋宫是汉朝皇后居住之所在.所以大长秋其实是皇后所用的官属的负责人,一般由宦官担任。
曹操的祖父曹腾即为“中常侍大长秋”.有些三国游戏将大长秋作为普通官职,是不适合的。
ﻫﻫ中常侍:
高级太监,汉朝末年掀起腥风血雨的“十常侍”即此官职.
小黄门:
中级太监。
ﻫﻫ中黄门:
低级太监.
ﻫ侍中: ﻫ内朝官之一,位略低于九卿,秩“比二千石"。
常由博学高德之士担任,切问近对,是皇帝在管理国家时的顾问。
在魏晋时期,为门下省的长官,为事实上的宰相.ﻫﻫ尚书令:
原为少府属官,秩六百石(属中等偏低的官员).品秩虽卑,但总揽一切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职权甚至重于三公。
在魏晋时期,如不设丞相之职,则尚书令与中书令(中书省的长官)、侍中(门下省长官)为事实上的宰相。
ﻫ中书令(秘书令): ﻫ魏国始设,为中书省长官,掌机密,为事实上的宰相。
ﻫﻫ尚书: ﻫ原为少府属官,秩六百石,全国政务共分六曹(有时为五曹,有时为七曹)打理,一个尚书分管一曹,为后来的六部雏形。
ﻫ黄门侍郎:ﻫ黄门即宫门,黄门侍郎为任职于宫门之内的官员,内朝官之一,负责侍从皇帝,传达诏命。
级别不高,却是距离皇帝最近的官员。
ﻫﻫ散骑常侍:ﻫ曹魏时将汉朝的散骑与常侍二官合在一起,始置此官,负责在皇帝左右规谏过失,以备顾问。
散骑侍郎:
曹魏时与散骑常侍一起设置,职位略低于散骑常侍.
ﻫ五官中郎将:
光禄勋的助手,协助光禄勋举察郎官,位略低于九卿,与侍中同级。
曹丕曾以五官中郎将之职掌副丞相事,位高权重。
三国时不再设此官。
御史中丞:
原为御史大夫的助手。
无御史大夫这一官职的时候,以御史中丞行使御史大夫的职权。
ﻫﻫ将作大匠:
负责修建宗庙、宫室、道路、园林、水土、植树。
秩二千石,位在九卿之下、侍中之上。
ﻫ博士:ﻫ专管经学传授. ﻫﻫ城门校尉:ﻫ负责掌管京师十二所城门。
秩“比二千石”。
ﻫ中书舍人: ﻫ中书省属官,曹魏始置,负责传宣诏命. ﻫﻫ五兵尚书:ﻫ曹魏始置五兵尚书,为兵部尚书的前身。
五兵指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
ﻫﻫ度支尚书(户部):
吴国始置户部.与此同时,魏文帝设度支尚书寺,掌管全国财赋的统计和支调。
后周时更名为民部尚书,唐时避李世民讳,改为户部尚书.
左民尚书:
曹魏始置,主修缮功作之事,隋朝时改为工部尚书。
ﻫﻫ吏部尚书(大尚书): ﻫ曹魏时始置吏部尚书,负责官员选拔任免.魏晋尚书分曹治事,吏部尚书为首曹,故吏部尚书又称大尚书.ﻫﻫ祠部尚书: ﻫ曹魏时始置,掌礼制。
后周时更名为礼部。
ﻫ屯田都尉:
三国时魏、吴所设官名,负责屯田以给人牛之资。
梁习曾任此职.ﻫ
水衡都尉:
西汉时以此官掌上林苑,东汉将其并入少府,不复有此官职.曹魏时复此官职,主天下水军舟船器械.
典曹都尉:
蜀置。
刘备定蜀,较盐铁之利而设盐府校尉,并置典曹都尉以属之,掌供继军粮。
ﻫﻫ西园八校尉:ﻫ汉朝末年,为镇压黄巾起义,以西园八校尉统领汉朝的中央军队。
蹇硕为上军校尉、袁绍为中军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左校尉、冯芳为助军右校尉、夏牟为左校尉、淳于琼为右校尉。
ﻫﻫ东观令:
东观原为东汉宫名,为宫中藏书之处。
三国吴置东观令,职司董理经籍,掌修国史。
武将官职:
大将军:
武将之首,其官职位比三公,有时在三公之上,有时在三公之下.东汉末年,其官职在三公之上,因此当汉天子以曹操为大将军而以袁绍为太尉时,袁绍“耻班在太祖下”。
属官有长史、司马。
ﻫﻫ骠骑将军: ﻫ位在大将军之下,比三公.将军中位比三公的共四级: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
ﻫﻫ车骑将军:
位在骠骑将军之下,比三公.ﻫﻫ卫将军:
位在车骑将军之下,比三公。
ﻫ中郎将:
汉朝武官的级别分:将军、中郎将、校尉三级.由于将军并不常置,有战事时才冠以统兵者将军之称,所以平时一般武官所能获得的最高官职为中郎将,品秩为“比二千石”,掌管皇家卫队,属光禄勋管辖.到三国时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大量被封为将军,中郎将反而成为了中下级军官的职位。
ﻫ校尉:
校尉是比中郎将略低一级的武官官职,品秩为“比二千石”.在汉代设八校尉分掌中央军队.到三国时期,有军功者越来越多,大量被封为将军,校尉反而成为了低级军官的职位.
八校尉:
汉武帝起所置京师的屯兵八校尉,分掌中央军队.分别是长水校尉、屯骑校尉、越骑校尉、步兵校尉、射声校尉、中垒校尉、胡骑校尉、虎贲校尉。
东汉时,省中垒校尉、胡骑校尉、虎贲校尉.到三国时期,八校尉的职权越来越小,最后沦为低级官员。
四军将军:ﻫ即前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后将军.周末始有,汉朝时并不常置,汉末群雄迭起,四军将军才以重号将军(即高级军官)的名号屡屡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