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六 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 6.3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练习 人民版必修2-人民版高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选择题
1.工业革命开始后,亚当·斯密提出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在以后的100多年里,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奉行该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盛行,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对经济的干预,20世纪70年代后,面对经济“滞胀”问题,资本主义国家又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这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A.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摇摆不定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进行相应调整
C.没有哪种经济政策可使资本主义经济持续繁荣
D.资本主义国家尝试建立计划加市场的混合经济
解析:无论是自由放任经济政策、凯恩斯主义还是国家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其政策调整都需与当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2.某某党人艾森豪威尔成为美国总统后说:“如果任何政党试图要废除社会保障、劳工法和农场项目,那你就不会在美国历史上再听说这个政党了。
”这反映出艾森豪威尔的主X( )
A.受到罗斯福新政的影响
B.与某某党政策逐渐趋于一致
C.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延续了某某党的传统经济政策
解析:本题考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的发展演变。
艾森豪威尔意在说明建立社会保障体系、颁布劳工法和调整农业的重要意义,而这些都是罗斯福新政的重要措施,A项正确。
美国某某党和某某党虽然都是垄断资产阶级的代表,但是,很多政策针锋相对,差异较大,B项错误。
由题干可知艾森豪威尔应该主X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故C项错误。
D项材料无从体现。
答案:A
3.下图是1950—198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
对图中②时段解读正确的是( )
A.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B. “新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C.美国经济处于“黄金时代”
D.国家干预经济得到强化
解析:从图片信息看,图中②时段为1970—1980年。
1973年,资本主义世界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经济发展出现了“滞胀”局面,即经济增长停滞或下降,物价飞涨,这种状况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才有所改变,故本题选A项。
美国“新经济”的出现是在20世纪90年代,B 项说法错误;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初,美国经济处于“黄金时代”,C项说法错误;随着经济“滞胀”局面的出现,西方国家普遍放松了对经济的干预,D项说法错误。
答案:A
4.某校高一年级开展研究性学习,重点围绕以下两本经济学著作来确定研究方向。
他们最有可能选定的课题是( )
A.论述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B.论关于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论自由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
D.论殖民掠夺与资本积累的关系
解析:两部著作分别是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亚当·斯
密主X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凯恩斯主X政府干预经济。
两者都在讨论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答案:A
5.里根总统上台时,美国经济已经陷入衰退。
里根政府强调,“国家已做好准备,把经济政策更加彻底地向右转”。
这里“右转”的意义是( )
A.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加大社会福利资金的投入
D.增加国有制经济的比重
答案:A
6.吉福德·平肖第三在《创新者与企业革命》中指出:“先进国家生产的产品价值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从蓝领工人的劳动及从资本物中得来,而主要是从设想和创新中得到。
”能体现这一观念的典型是( )
A.“混合经济”
B.西方“福利国家”制度
C.罗斯福新政模式
D.美国的“新经济”
解析:题干材料强调产品的价值越来越少地依靠劳动力和资本投入,更倾向于靠知识创新,这种经济增长模式符合“新经济”的特征,故D项正确。
答案:D
7.20世纪,美、英政府经济职能经历了几次转变,以下比喻体现了70年代以来,两国政府经济职能定位的是( )
A.“守夜人”
B.“大管家”
C.“中间道路”
D.“甩手掌柜”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针对“滞胀”现象,英美等资本主义国家适当减少
对经济的干预,故C项符合题意。
A、D两项指的是自由放任政策下的政府职能;B项指的是国家全面干预经济。
答案:C
8.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如何在大灾难中死里逃生和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繁荣,“或许是20世纪历史学者所面对的最大题目”。
面对这一“最大题目”,西方各国所采取的重要措施是( )
A.采取自由主义政策
B.实行国家干预经济政策
C.实施福利国家政策
D.建立新国际货币体系
解析: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采取国家干预经济政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
答案:B
9.2012年6月,英国首相卡梅伦建议取消对25岁以下年轻人的住房补贴,以减少国家福利经费开支。
因为有些年轻人与父母住在一起,他们有计划和抱负,努力工作,却得不到国家任何补贴。
而另外一些人离开父母家庭,但不努力找工作,还从政府福利中按时领取住房补贴。
上述材料反映出( )
A.英国要实现国民真正平等
B.英国社会不存在失业问题
C.英国不存在贫富分化问题
D.英国政府存在财政负担
解析:透过英国政府的福利改革方案可以看出英国政府存在财政负担,故选D项。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实现国民真正平等是不可能的,处于社会上层的是资产阶级,排除A项;B、C两项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答案:D
10.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这样一种经济模式,即政府通过提高国有企业比重和制定经济计划,对社会经济进行全面指导和调节,并且利用财政、税收、
价格等手段,使计划达到预期目的。
发展这种模式最典型的国家是( )
A.英国
B.法国
C.联邦德国
D.日本
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计划指导型经济模式,最典型的国家是法国。
故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11.1946年,法国政府成立计划总署,莫内负责制定了第一个七年计划(1947—1953年),重点是发展煤、电力、钢、水泥、运输、农机等基础部门,以此来刺激法国经济的恢复、发展。
1954年开始实施第二个计划(1954—1957年)。
此计划增加了制造业的现代化与发展这一新的内容,以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和生产率为目标。
这说明( )
A.法国实行计划经济
B.法国实行计划指导型经济
C.法国实行政府主导型经济
D.法国实行混合市场经济
解析:从材料中可知,法国政府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但并不能说明这就是计划经济。
法国实行的是计划指导型经济,英国实行的是混合市场经济,日本实行的是政府主导型经济。
答案:B
12.阅读下面依据相关数据编制的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情况表。
(GNP:国民生产总值)
针对表中所反映的经济发展问题,西方国家可能采取的措施是( )
A.出售部分国有企业
B.增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C.增加政府的财政支出
D.增加社会福利开支
解析:这一时期西方国家采取的措施是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选A项。
答案:A
13.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主要与日本经济的什么特点密切相关( )
A.多市场,少政府
B.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
C.大规模实施企业国有化
D.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
解析:A项是英国经济的特点,B项是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特点,C项是法国经济体制的特点,排除。
日本实行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其特点正是D项。
答案:D
14.X朝东教授曾说:“在各个发展阶段上,一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存在不同的要求,需要解决不同的问题。
……20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两次大的自我调整,正说明了这一点。
”下列针对“两次大的自我调整”说法正确的是( )
A.调整生产关系,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B.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彻底调整
C.调整的结果使资本主义本质发生变化
D.解决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矛盾
解析:20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的两次大的自我调整,其根本目的是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故选A项。
B项错在“彻底调整”,实际上是局部调整;无论如何调整,资本主义的本质不会改变,排除C项;只要存在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就会存在,排除D 项。
答案:A
二、非选择题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认为政府对经济干预越少越好。
20世纪80年代,他们的主X被英美等国用以改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资本主义。
英美等国政府通过私有化不断从经济领域撤出,但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作用依然重要,其首要责任从财富分配和保障平等转变为激励个人的独创精神及财富创造,同时又采取措施以弥补新政策的缺陷。
——耶金等《制高点》材料二2010年6月,德国柏林和斯图加特多达3万名示威者响应在野党、工会和社会组织的号召走上街头,要求政府撤回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的计划。
材料三
我国1998—2007年离退休人员基本
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折线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是如何再一次调整经济发展模式的。
根据材料一,概括其调整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计划削减社会福利开支的背景。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
(4)综合以上材料,说说你对实施社会福利政策的认识。
参考答案:(1)调整: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相结合,适度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原因:芝加哥学派的主X逐渐被英美等某某用;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使个人独创精神减弱,财富创造意识削弱。
(2)背景:国家财政不堪重负;受金融危机影响,经济发展趋缓;全球化导致资本外流,税
源减少;老年人的比例加大;欧洲一体化的挑战等。
(3)现象:我国养老保险事业持续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4)认识:社会福利政策是一个国家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标志;生产力的发展是实施社会福利政策的前提;实施社会福利政策有利于改善民生、稳定社会。
要调动全社会的福利意识,拓宽资金渠道,适度减轻政府财政负担;实行社会福利政策应与促进社会发展相结合。
16.“危机”一词,含有险境和机会并存的意思。
某种意义上,改革就是倒逼促进的,危机成为改革的催化剂,而改革的成功与否,除改革自身的因素外,与相应的社会环境等客观条件也有密切的关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9年10月美国股票市场出现大崩溃,开始了持续4年的经济危机,罗斯福上台后大刀阔斧地实施“三R”,即复兴、救济、改革。
材料二中国今日根本之危机,全在经济之残破。
以致国民生活日益困穷……不能生存于20世纪之今日。
(一)振兴农业悉以合作社为基础……(五)促进工业……由政府分别保护并奖励之。
(八)调整金融……健全货币政策与汇兑政策。
——蒋中正《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之
意义及实施》(1935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经济危机给美国带来了哪些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罗斯福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国际国内经济背景。
它和罗斯福新政有何相似之处?
(3)概括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方面进行了怎样的改革和调整。
它对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解析:第(1)问依据教材内容归纳经济危机带来的问题和罗斯福新政内容。
第(2)问根据材料概括国内背景,根据时间“1935年”提示概括国际背景,当时的中国仍然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中,经济发展落后。
从当时看,“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从长远影响看,为接下来的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罗斯福新政最主要的措施是国家干预经济,国民政府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也体现了这一特征。
第(3)问回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
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从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和产业结构等方面结合教材内容归纳即可。
这些政策总体上推动战后资本主义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参考答案:(1)问题: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农产品滞销;失业人数剧增;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社会矛盾尖锐。
措施: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调节农业生产;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等。
(2)国际背景: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暴露了自由放任政策的弊端,罗斯福新政取得初期效果。
国内背景:国家经济“残破”;“国民生活日益困穷”;中国落后于世界其他先进国家。
相似:都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
(3)改革和调整: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建立福利国家;发展第三产业等。
影响: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进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