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荷塘月色》之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荷塘月色》之美感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1927年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写的一篇写景抒情的优美散文,他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写作技巧著称,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过一定影响。

朱自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一位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他写过诗歌,写过小说,虽各有成就,但在散文创作方面取得了更大的成功。

郁达夫说:“朱自清虽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够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字之美,要算他了。

”郁达夫在这里所指出的“诗意”和“文字之美”,十分准确地说出了朱自清散文艺术上的主要成就。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散文创作中的代表作,它既是一首优美的诗,也是一幅优美的图画,文中具有是一样的语言,具有浓郁的诗情画意,堪称一篇美文。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

当时作者还是一个具有民主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他一方面对蒋介石发动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制造白色恐怖的黑暗现实不满,有强烈的正义感,不愿与黑势力同流合污,向往洁净、自由、美好的生活。

另一方面有没有勇气正视现实,内心充满惶惑、凄苦之情。

所以他就幻想超脱现实,躲开恼人的现世,求得短暂安宁。

朱自清就是在这种矛盾、苦闷的心情下写了《荷塘月色》这篇散文。

文中所写的荷塘在清华大学院内,当时作者正在清华任教。

此文记述了夏日一个夜晚,作者在荷塘漫步,独自观赏特塘月色的情景。

文章情文并茂,脍炙人口,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这一千五百多字的文章里,作者把静夜里的荷塘和月色写的千姿百态、亦明亦暗、似虚似实,若远若近,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唤起读者的强烈美感。

一、色彩的和谐
《荷塘月色》的美感首先表现在画一般的色彩美。

不同的色彩往往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

朱自清先生不满社会的黑暗,幻想超脱现实,思想上正处于矛盾苦闷的状态。

因而他笔下的《荷塘月色》基本呈现冷色,使人觉得清冷沉静。

月光本来就是晦而冷的,何况“月光也还是淡淡的”,“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这就给作品涂上了恰当的底色——晦暗,造成与作者新景象一致的气氛,有助于作品呈现出整体的和谐美。

作者在涂抹底色的时候,很注意层次和对比。

荷塘四面“树色一例是阴阴的,咋看像一团烟雾”,“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

“月光是个了数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和稀疏的倩影,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这里描写景物,有浓有淡;描写月影,又有密有疏。

整个层次井然有序,浓淡疏密对比,使形象和谐完整。

这一切是那样的静穆、沉郁,给整个画面又增加了一层凄清、阴沉的色彩。

这一色彩的呈现正好是我们窥见到作者躲进荷塘虽求的安宁,但仍留下了无法摆脱的苦涩之情。

还有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文章在整个画面的灰暗底色上又见空明;“层层的
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作者在万绿丛中加入几点白,绿借白而显,白因绿而彰,点染有致,醒豁鲜明,格外动人。

但因为整个火面呈冷色,当然就不会使人产生乐观热烈的情绪,它给人的是清冷静逸的感受。

在这清冷的画面中,我们似乎看到了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得到短暂慰藉的喜悦,但更多的则是作者那淡淡的忧思。

二、比喻新奇而别致
运用恰当准确的修辞方法把景物描绘的生动、形象、逼真。

朱自清在散文创作中特别善于运用比喻,《荷塘月色》更是如此。

作者描写静态荷花、荷叶连用了三个比喻,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舞女的裙”刻画了荷叶出水的美景和飘洒自如的形象,“明珠”侧重写淡月下荷花晶莹的光泽,“星星”侧重写荷花羞涩的神态。

作者把盛开的和含苞待放的两种荷花比作“明珠”和“星星”,从色彩和光滑上写荷花之美。

经过反复比喻,荷花、荷叶就不再是静物,而是娇艳柔美的形象,具有了形态美、神态美和情态美。

作者描写动态中的荷叶、荷花,则运用了通感的手法,即一种特殊的比喻,观感性比喻。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荷香本是嗅觉形象,作者运用通感手法,把它巧妙地转化成听觉形象。

用“远处高楼上”传来的歌声听起来时断时续、若有若无的特点形容“微风”送来的淡淡的时有时无的荷花香味,极为确切、新奇、别致。

使其情境显得惟妙惟肖、余味无穷。

还有“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

作者描写月光、树影投入荷塘,疏密相间,浓淡相宜,体现了一种和谐的自然美。

小提琴奏出的名曲,时而昂奋激越,时而低沉徐缓,也以自然程度为美。

前者是视觉美、无声美,后者是听觉美,有声美,这种贴切、新奇的比喻能引起读者丰富而具体的联想,不仅显示了景物的真切、优美,还可以想见作者淡淡的喜悦,是作品产生更大的艺术魅力。

三、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荷塘月色》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

作者在这篇文中,抓住“荷塘月色”的特点,描绘出一个和谐宁静、令人神往的美好境界,并将内心深处的淡淡喜悦与隐隐哀愁自然地寄寓景物之中。

文章开篇点明“心里颇不宁静”,接着从“路”落笔,描绘小路的幽僻,荷塘四面的清净,月光的淡淡,以衬托作者苦闷的心情。

接着直抒作者独处此地的特有感受,作者独自一人置身于幽僻、静谧的荷塘岸上,触景生情,情随境迁,颇不宁静的心情似乎变得宁静起来,感到“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

”“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
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这些委婉而含蓄的话,披露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这种边写景边抒情的写法,便于寄情于景,以景显情,收到了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体现了文章的美感。

作者在大笔涂抹荷塘的环境之后,接着工笔细描,细腻地描绘荷塘内部的景色。

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精微的体验,细腻逼真地描绘了淡淡月光下荷塘那有形有色、有静有动、绮丽迷人的特有风貌,创造了一个十分迷人的艺术境界,产生了极为强烈的抒情魅力。

这所以会有如此艺术效果,是因为作者直接把主观情愫融贮于客观对象的描写中,是作者笔下那一方小而平凡的荷塘成了作者理想中的“另一个世界”。

因此,句句是景又是情,情与景达到了水乳般的融合,那荷叶、荷花、荷香、月光,都涂抹着作者向往宁静自由生活的浓情,逼真地再现了作者此时此地那优美、恬静、畅悦的内心世界,展示了偷得片刻自由的淡淡喜悦。

纵观全文,作者为我们描写了一幅荷塘月色的全景,它既是作者那偷来片刻淡淡喜悦又参杂着隐隐哀愁这一基本感情主宰下的产物,又是作者抒发淡淡喜悦与哀愁的绝好景物,突出了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色,形成了文章的诗情画意,突出了文章的美感。

四、语言凝练、准确、清新
《荷塘月色》是散文也是优美的诗,具有诗一般的语言。

如:形容月光如流水,就说它静静地“演”在荷叶、荷花上;月光朦胧照耀荷塘,就说是“笼着青纱的梦”。

还有如:“层层”形容荷叶参差不齐,“浮”、“泄”形容月光静静地移注和薄雾飘荡。

“洗”形容如银的月色照遍花和叶。

这些精雕细琢的字词逼真地呈现了景物形象。

又如一道“凝碧”的“波痕”,不仅点出了满塘绿叶的静景,而且写出了“微风过后”,荷叶轻微荡漾的动态。

这里作者用“波痕”,不用“波浪”,足见其炼字的工巧。

另外灌木矮,叶密,又远远近近,月亮隔树照过来,树影落在荷塘上,大小不一,浓淡各异,用“参差”、“斑驳”、“黑影”形容。

杨柳婀娜多姿,树影落在叶上,用“像是画在荷叶上”来比喻,准确地反映了事物不同的情景,作者在语言的锤炼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荷塘月色”一项以写景抒情著称。

他不仅“状男鞋之景如在眼前”,而且“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把北京清华园的一个平凡的荷塘,描绘得独具特色,把复杂深沉的情感抒发的委婉、绵密、真切,既有写景的绘画美,又具情的感染力,确实堪称一篇美文,阅读它、欣赏它,能使我们从内心深处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产生美的升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