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 课时跟踪检测(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五)百家争鸣和汉代儒学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5分)
1.《庄子》记载,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吕氏春秋》记载,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天下。
该段材料不能体现( ) A.儒墨学术思想具有一定对立性
B.儒墨学术思想具有一定相通性
C.儒家学术思想在当时的影响力
D.墨家学术思想讲求实际的功利
解析:选D “有儒、墨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是指儒家墨家各有自己的道理,以自己的是来判定对方的非,又以对方的不对,来证明自己的对,据此可以看出A 项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天下”大意是指儒家和墨家的信奉者充满天下,都主张用仁义道德来教导人们,由此可以得出B、C 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题干没有体现出D项的意思,所以D项符合题意。
2.(2019·浙江余姚4月模拟)某先秦思想家指出:“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这位思想家是( )
A.孔子B.庄子
C.韩非子D.墨子
解析:选D 依据材料可知,该思想家指出,现在国和国之间相互进攻,士大夫的封邑之中时常发生篡位事件,人和人之间相互欺骗,君主不给予臣子恩惠,臣子不对君主尽忠,兄弟之间不和睦,这些都是有害于天下的事情。
结合所学可知,该思想家认为社会之所以不和谐,是因为大家不知道相“爱”,解决办法就是让大家相“爱”。
所以他是提倡“兼爱”的思想家墨子,D项正确;孔子主张仁、礼,与题意不符,A项错误;庄子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与题意不符,B项错误;韩非子主张依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与题意不符,C 项错误。
3.(2019·浙江东阳高三第一次统一检测)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反对“陪臣执国命”,曾哀叹“天下无行,多为家臣”,尽管孔子和弟子分别做过齐国、鲁国家臣。
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 )
A.主张世卿世禄制度
B.政治地位有所提高
C.实践与思想相背离
D.对政治理想的追求
解析:选D 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建立尊卑有序、等级分明的政治秩序,因此材料信息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对政治理想的追求,故答案为D项;世卿世禄制度是以血缘关系为标准,材料没有反映儒家的这种主张,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儒家政治地位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儒家政治主张与实践的关系,排除C项。
4.西汉有人向汉武帝建议说:“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臣愿陛下兴太学,置名师,以养天下之士。
”据此可知太学( )
A.为先秦教育史和学术史揭开新的一页
B.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C.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
D.以培养官僚后备力量为主要办学目的
解析:选D 题干大意是说太学是培养贤士和教化的重要机构,希望皇帝能够兴太学,设名师,来培养天下的贤士,故选D项;太学是在汉武帝时期才开始被建议兴建的,故A 项时间不符合,排除;题干没有提到儒学和其他学派的内容,故B、C两项与题意无关,排除。
5.(2019·浙江温州2月选考测试)“盖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若其心正、其事善,虽不曾识字,亦自有读书之功。
”上述两种观点反映了( )
A.孟子与墨子的对立
B.老子与韩非子的统一
C.朱熹与陆九渊的对立
D.陆九渊与王阳明的统一
解析:选C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盖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反映的是理学的“格物致知”,其代表人是朱熹,“若其心正、其事善,虽不曾识字,亦自有读书之功”反映的是心学的“本心体悟”,其代表是陆九渊,故C项正确;孟子主张仁政、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故A项不符合材料信息;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韩非子主张严刑峻法,故B项不符合材料信息;王阳明是心学的代表,故D 项错误。
6.(2019·浙江金丽衢十二校高三第三次联考)韩非子集法家思想之大成,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家理论系统化。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
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非子的这一思想中蕴含的道家学说是( ) A.齐物观B.无为而治
C.崇尚自然D.道是世界之本
解析:选A 材料中“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充分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于法律之上的特权,结合所学可知,道家的齐物观主张一切事物归根到底都是相同的,没有什么差别,也没有是非、美丑、善恶、贵贱之分,与材料符合,故A项正确。
,B、C、D三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7.董仲舒的“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理论前提是“君王受命于天”。
其思想主张( )
A.是当时社会民本思想的体现
B.体现天人合一的理念
C.为加强君主专制提供理论依据
D.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
解析:选C 材料认为“君王受命于天”,与民本思想无关,故A项错误;“天人合一”体现了汉代儒学对皇权的制约的一面,与强调君权至高无上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君权神授的思想,体现了天子受命于天、至高无上的特点,为专制皇权强化提供了理论依据,故C项正确;材料思想某种程度体现出皇帝对人民的绝对权力,未提及人民的态度问题,故D项错误。
8.(2019·浙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第二次联考)公权说:“董子虽以言灾异下吏,然观汉书‘天文’‘五师’两志所述,足知‘天人相与’已成为西京之显学,而仲舒乃其重要之大师。
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
”他认为该学说( )
A.限制君权以防止专制弊端
B.迎合君主谋取权位的需要
C.遭到了封建士大夫的批判
D.鼓吹革命推动反专制斗争
解析:选A “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表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是为了限制君权防止暴政,故A项正确;材料的内容表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是为了限制君权,不是迎合君主谋取权位的需要,故B项错误;“抑吾人当注意,董子言天人,其意实重革命而轻受命,详灾异而略祯祥”表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材料没有提及遭到封建士大夫的批判,故C项错误;材料的内容表明董仲舒的天人感
应思想,是为了限制君权,不是为了鼓吹革命推动反专制斗争,故D项错误。
9.(2019·浙江教育绿色评价联盟3月适应性试卷)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
太学的设立推动了儒学的发展,其中最直接的因素是( )
A.儒家经典是教学内容
B.太学是政府官办学校
C.民间向学风气的兴盛
D.中下层有了入仕机会
解析:选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学是汉武帝在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设立的,太学学生学习的是儒家经典,故选A项;B项属于太学的性质,不是影响,排除;C项与A项对比,属于间接影响,排除;太学的设立只是使少数中下层人士得到入仕的机会,广大中下层人士获得入仕的机会是在科举制后,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15分)
10.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占据很重要的地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文化精神。
对中国甚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鲁迅对儒学的评论:(儒学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办法。
”
——《且介亭杂文》“是着眼于历代封建帝王赖以维护其统治的儒家的传统——精神‘麻痹术’”。
——《坟·春末闲谈》材料二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在这个地球上曾有过得最幸福的、并且人们最值得尊敬的时代,那就是人们遵从孔子法规的时代。
”……以儒家思想文化为武器,抨击基督教的专制。
在他心目中,奉行儒家的中国是最开明的专制君主制的典范,那里有真正的信仰自由,佛教、道教、喇嘛教都可以自由传道,大家相安无事,政府只管社会风化,从不规定民间的宗教信仰。
他还说中国人是“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人”。
……伏尔泰还看到,孔子和西方古代贤哲一样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或“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信条……显然,这就是“博爱”的本义,因而也就和“自由”与“平等”的信息息息相通了。
——摘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孔子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孔子“为了治民众者”所设想的治国方略是什么。
(5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伏尔泰关于“自由”和“平等”的主张。
(5分)
(3)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鲁迅与伏尔泰对儒学的看法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5分)
解析:第(1)(2)问需要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分析。
第(3)问,分析鲁迅与伏尔泰对儒学的看法不同的原因应该从两人所处的时代及所代表的阶级利益的角度进行分析。
答案:(1)内容:“仁”“礼”和中庸。
方略:德治。
(2)主张:自然赋予人类以思想自由、出版自由、信仰自由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自然权利。
(3)原因:20世纪初儒家思想在中国成为维护落后的君主专制制度的工具,要反封建,必反儒学;伏尔泰利用儒家思想来反对欧洲君主专制和基督教神学专制,宣传资产阶级自由权利等启蒙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