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图书馆善本古籍藏书印学术价值考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大学图书馆现有馆藏古籍10万余册,其中善本古籍500余种,7000余册,最早刻本为元刻本《纂图互注南华真经十卷》(有钞配)。
2009年6月,安徽大学图书馆入选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目前有14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21部古籍入选《首批安徽省珍贵古籍名录》。
本馆古籍藏书在学校的教学、科研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也为古籍整理研究提供了资源保障。
笔者对藏书印的整理研究缘起于2008年开始的古籍普查、保护工作(古籍藏书印的考释是古籍普查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古籍藏书印的查考、梳理过程中,笔者通过释读藏书印印文、查证印主信息,在书中结识了许多藏书家、历史名人,他们虽分属不同朝代、不同地域,但他们的藏书印神奇地汇聚在同一册书甚至同一书叶上。
作为古籍工作者,虽无缘在现实中与其结识,却能通过藏书印和他们在书中相会,并由此了解他们的名号、斋堂室号、功名官爵、人生理想和他们对古籍文献所做的整理鉴赏功绩。
根据藏书印的钤盖规律,还能查证到一部古籍藏书辗转流传的历史。
这就是藏书印整理工作回馈给研究工作人员
的学术资源宝藏。
笔者通过对馆藏善本古籍藏书印的个案举隅,来论析本馆善本古籍藏书印在历史人物研究、古籍版本鉴定、藏书史研究方面独到的学术价值。
1
助力历史人物研究——印文信息
佐证、补充历史人物的史料记载
藏书印是藏书机构或藏书者钤加在藏书上的
收藏印记,动机或为鉴证所有权,或为表鉴赏、彰显志趣情怀等。
朱红一方往往蕴含印主大量信息,如名号、籍贯、官职,甚至志向抱负、逸兴情怀、藏书观念、学术倾向等。
如果印主是历史名人或藏书家,藏书印印文信息可以与史料记载形成佐证和补充。
本馆《初学记三十卷》(清古香斋刻本)中的三种藏书印“内史之章”“侯官杨浚”“闽杨浚雪沧冠悔堂藏本”,印主皆为福建著名藏书家杨浚。
杨浚(1830~1890),清学者,藏书家,字雪沧,一字健公,号观颓道人,别号冠悔道人。
祖籍福建晋江,迁居福建侯官。
咸丰二年举人,官内阁中书,任国史馆、方略馆校对[1]。
这三枚藏书印表官
本文系2016年安徽省高等学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基金项目
“古籍藏书章研究”(项目编号:TGW16B06)的研究成果之一。
安徽大学图书馆善本古籍藏书印学术价值考论*
刘鸣亚
(安徽大学图书馆,安徽合肥
230600)
[摘要]通过对馆藏善本古籍藏书印的个案举隅,论析馆藏善本古籍藏书印在历史人物研
究、古籍版本鉴定、藏书史研究方面的学术价值。
具体为:补充佐证史料、为古籍版本鉴定提供重要依据、彰显藏书家整理古籍的成就、见证古籍递藏源流等。
[关键词]馆藏藏书印举隅学术价值[分类号]G256
职、籍贯、堂号,与藏书史上对杨浚的记载相吻合。
本馆《【康熙】灵寿县志十卷首一卷》(清康熙二十五年刻本)中的藏书印“谢观”“利恒”“澄斋藏书”“中华武进谢利恒校读之记”,印主为民国医学家谢观。
谢观(1880~1950年),字利恒,号澄斋,晚号澄斋老人,江苏武进(今常州)人。
1901年肄业于东吴大学。
1905年至广州任两广优等师范学校教席,辛亥革命后两度供职商务印书馆,主编《中国医学大辞典》等。
后历任上海中医专校、中医大学校长[2]。
这四枚印表姓名、字号、堂号、籍贯,与史料记载的谢观信息一致,起到佐证史料的作用。
本馆《柳文七卷》(明刻朱墨套印本)中的5种藏书印“华阳郑氏小维摩堂鉴藏金石书画之印”“老郑”“百瞻楼”“甲辰二甲第九”“绣衣执法”,印主为郑言。
“郑言(1872—1946),字惔忱,号樵风,四川华阳县人,幼时好学,精通儒家经义,在取得举人、贡士功名后,在光绪三十年殿试中,夺取第二甲第九名成绩。
光绪授主事,入进士馆。
后参加翰林院考试,光绪又授予他江苏南京提法使官职。
七年后卸任,又去苏州平政院任评事”[3]。
有关郑言的历史记载原本极少,只有《光绪甲辰恩科会试同年齿录》上有“郑言(1874年~1946年),字元谠,号九鼎。
四川华阳县人”[4]和北京孔庙的末科进士题名碑上有“郑言,四川华阳人,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恩科二甲第九名进士”的记录。
幸有熊德成先生为丰富双流(华阳县现属成都市双流区)人文历史,致力搜集整理郑言史料。
熊先生曾遍访县志史册,都不得郑言信息,后在互联网的名家递藏中得到相关信息:清影元刻刊本(宋)司马光撰(元)胡三省注《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附释文辩误十二卷文,书中有朱批“倓忱读过识”,有“百瞻记”“华阳郑氏百瞻楼珍藏图记”等印章。
北京大学藏的顾谭合校本《文心雕龙》四册,卷首有“华阳郑氏百瞻楼珍藏图籍”印,目录下有“华阳郑言”印,目录后有郑言批注:“此篇假万松兰亭斋抄移顾千里、谭复堂两先生评校本。
顾用朱笔,谭
用墨笔。
百瞻楼丙寅夏季标识。
”
最初正是由名家递藏中郑言的藏书印、批注和进士题名碑录上的文字丰富了郑言的信息,让熊德成先生得以写成文章《清光绪三十年华阳三进士》,并于2008年6月在博客上发表。
有热心网友看了博文后,帮助熊先生联系上了郑言的后人,最终获得了有关郑言详实可信的资料信息[5]。
从熊德成先生搜集整理郑言史料信息这一过程足见藏书印的印文信息具有补充史料的功用。
本馆“老郑”“华阳郑氏小维摩堂鉴藏金石书画之印”“百瞻楼”“甲辰二甲第九”“绣衣执法”这几枚藏书印中,“甲辰二甲第九”“绣衣执法”表功名、官职,单凭印文信息很难判断印主是谁,但有了关于郑言可靠的史料信息后,就可根据他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恩科二甲第九名进士、曾被光绪帝授予江苏南京提法使官这两段经历确定郑言即是印主。
同时,“绣衣执法”在有关郑言藏书印的记载中还没有出现过,这枚藏书印即可补充有关
郑言藏书方面的史料信息。
图1藏书印:“老郑”“绣衣执法”“华阳郑氏小维摩堂鉴藏金石书画之印”
2助力版本鉴定——古籍版本鉴定的重要依据
古籍校勘家、鉴藏家阅书无数、学识渊博,经过他们鉴定、钤印之书,大多为精刻之珍本、善
本。
如本馆的“寒云秘籍珍藏之印”“沈氏粹芬阁所得善本书”“沈氏研易楼所得善本书”“湘乡王氏秘籍孤本”“巴陵方氏碧琳琅馆珍藏古刻善本之印”就属于鉴藏家的善本鉴定印。
钤有此类藏书印的古籍,在版本鉴定时可以借鉴先贤的观点,重视其版本价值,且一般鉴藏家大都编撰有藏书目录、藏书题跋,更可查阅书目、题跋以获得该书的版本著录信息。
如本馆钤有民国著名藏书家沈知方藏书印(“沈氏粹芬阁所得善本书”)的善本书,版本情况可去查阅其编撰的《粹芬阁珍藏善本书目》[6]。
钤有清著名藏书家方功惠藏书印(“巴陵方氏碧琳琅馆珍藏古刻善本之印”和“方功惠藏书印”)的善本书,版本情况可去查阅其编撰的《碧琳琅馆珍藏书目》[7]。
钤有晚清目录版本学家、西南大儒莫友芝藏书印(“郘亭之记”“莫友芝”)的善本书,版本情况可去查阅其编撰的《郘亭知见传本书目》[8]。
钤有清藏书家、文学家法式善藏书印(“法时帆藏书印信”)的善本书,版本情况可去查阅其编撰的《存素堂书目》[9]。
钤有民国著名藏书家王礼培藏书印(“湘乡王氏秘籍孤本”)的善本书,版本情况可去查阅其编撰的《复壁藏书目》[10]。
再有,名家藏印本身即可为藏书增色,提升藏书的版本价值。
清末藏书家叶德辉曾在《藏书十约·印记十》中说“藏书必有印记。
宋本《孔子家语》以有东坡折角玉印,其书遂价值连城”[11]。
李致忠先生也在《古书版本鉴定》一书中说:“我国历史上的许多藏书家,多是达官显贵和文人学士。
这些人一般都喜欢丹黄手校,精于鉴赏。
凡一书经过名家收藏,钤盖藏章雅印之后,非但书为之身价十倍,也为我们鉴定古书版本提供了几方面的参考”[12]。
以本馆为例,如钤有“大雷岸经锄堂藏书”“研易楼藏书印”“海源阁藏书”“真州吴氏有福读书堂藏书”“四明卢氏报经楼藏书印”“扫尘斋积书记”“枫桥五砚楼收藏印”“闽杨浚雪沧冠悔堂藏本”“九峰旧庐珍藏书画之章”“云轮阁”“慈溪冯氏
醉经阁图籍”“吴兴刘氏嘉业堂藏书记”“负笈砚斋藏书”“王穉登印”“王氏信芳阁藏书印”“海宁陈鱣观”“徐乃昌读”“冬涵阅过”“瘦篁过眼”之类名家藏书印的古籍,
版本级别可考虑上靠等次。
图2
3彰显名家成就——彰显藏书家对藏书所做的汇集、校勘、鉴藏、编
目等成就、功绩
通过对藏书印的梳理研究,可知馆藏善本书中有7种被藏书家沈知方收藏。
沈知方(1883—1939),字芝芳,世界书局创始人、藏书家,浙江绍兴(今绍兴市)人,别署粹芬阁主人,民国时期著名的出版商。
沈氏继承先祖沈复粲“鸣野山房”一部分藏书,又收藏了徐友兰“铸学斋”“述史楼”、玉栋“读易楼”、卢址“抱经楼”等多家旧藏,建藏书楼“粹芬阁”[13]。
本馆被沈氏收藏的这7种善本书分别是:(1)《文选注六十卷》(明嘉靖元年汪谅仿元刻本);(2)《五经图十二卷》(清雍正二年潜川卢云英重刻);(3)《少微先生资治通鉴节要二十卷外纪节要五卷首一卷、新刊通鉴汉唐宋元史纲实录不分卷、四明先生续资治通鉴节要二十卷》;(4)《陶靖节集十卷总论一卷》(明万历十五年休朱程氏刻本);(5)《白氏文集七十一卷》(明嘉靖十七年伍忠光龙池草堂刻钱应龙重修本);(6)《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八十卷附年谱》(清乾隆六年培远堂刻本);(7)《高季迪先生大全集十八卷》(清康熙三十四年长洲许氏竹素园刻本)。
这7种书中所钤沈知方的藏书印有两种“粹芬阁”“沈氏粹芬阁所得善本书”。
“沈氏雅好藏书,孤本名椠精刊,尤为神往,访
觅搜罗,不遗余力”[13]。
不仅如此,沈氏对藏书善加珍存,勤于汇集整理,还“编撰有《粹芬阁珍藏善本书目》,著录宋元刊本15种,钞本77种,明清本908种,22828卷,10297册”[13]。
这是一部在目录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私家藏书目录,选书精善,分类详明,编目重视版本描述、考证源流、藏书传承,对善本书目的编纂和善本的版本研究都极具文献参考价值。
古籍鉴藏家校勘、编目整理善本古籍的成就可见一斑。
4见证递藏源流——对查证古籍版本、增补藏书史意义重大
查考古籍藏书的递藏源流对古籍文献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搞版本、碑帖、书画收藏鉴赏的人,都很注意递藏关系,讲究藏品流传有绪。
这很重要,一书若能说出递藏关系,其版本鉴定也往往坚实可信”[12]。
而藏书钤印就是古籍藏书递藏轨迹的最好见证。
古人钤盖藏书印的规律是:先藏者钤印于正文卷端的最下方,后得者依次往上钤盖,直至天头栏外。
依此规律再参考藏主生活年代、藏书史对藏书家收散书活动记载即可理出藏书的递藏源流。
4.1以馆藏藏书印考证古籍递藏轨迹的过程举隅
现以馆藏《班马字类五卷》(明刻本)为例,梳
理一下这部书收藏的次第源流。
图3《班马字类五卷》(明刻本)书影
图3右图中从卷端最下方依次往上钤盖的藏
书印有:石绮图书、张元辂印、莫绳孙印、莫友芝图书
印、华阳国士、德启借观、吴兴刘氏嘉业堂藏书记。
图3左图中从卷端最下方依次往上钤盖的藏
书印有:博古斋收藏善本书籍、柳蓉村经眼印、世
异长寿(右列);仲武、莫绳孙、郘亭之记、莫友芝
(左列)。
“石绮图书”“张元辂印”,印主张元辂。
张元
辂,字虬御,号石绮,桐城人。
少时从姚鼐习诗
文。
精六书之学,工篆书、行草。
久困场屋,以从
九品,需次广西[14]。
“郘亭之记”、“莫友芝”印主莫友
芝(1811—1871),字子偲,自号郘亭,又号紫泉、眲
叟,贵州独山人。
晚清金石学家、目录版本学家、
书法家[13]。
“仲武”“莫绳孙”印主莫绳孙(1844—
1919后),清末藏书家。
字仲武,号省教。
贵州独
山人,莫友芝次子[13]。
“柳蓉村经眼印”“博古斋收藏
善本书籍”印主为民国初期书贾柳蓉村。
[15]“吴兴
刘氏嘉业堂藏书记”印主刘承干(1881—1963),字
贞一,号翰怡,浙江省南浔人。
近代著名的藏书家
与刻书家[1]。
“世异长寿”“德启借观”“华阳国士”印
主高世异,字尚同,一字德启,号念陶。
华阳(今四
川成都)人,清藏书家[13]。
综合藏书印钤盖规律和藏书史史料记载,得
到此书递藏轨迹为:张元辂(石绮图书、张元辂
印)——莫友芝(莫友芝图书印、莫友芝印、莫友
芝、郘亭之记)——莫绳孙(莫绳孙印、仲武、莫绳
孙)——柳蓉村(柳蓉村经眼印、博古斋收藏善本
书籍)——刘承干(吴兴刘氏嘉业堂藏书记)——
高世异(世异长寿、德启借观、华阳国士)。
首先图3右图中天头有张元辂墨批,叙述了自
己从八弟手中得此书又依胡枫原藏本进行校勘的
来龙去脉。
由此可知张元辂是此书的最早收藏
者。
按照藏印钤盖规律判断递藏顺序为莫友芝、
莫绳孙、柳蓉村、高世异、刘承干。
但经过对莫氏
藏书散出情况的查考可知,博古斋柳蓉村将莫氏
藏书售出,买主皆为藏书大家,刘承干即是其中之
一。
“乙卯(1915年)十二月初三,柳蓉村来,与之买独山莫子偲征君家所藏之书18种,计洋七百五十元,内有宋本名臣碑传琬琰10册,元至正刻九行本
通鉴续编24册。
其余为旧抄明本不细录”[16]。
据
此,刘承干收藏应早于高世异。
通过整理馆藏善本藏书印信息,笔者理清以下8种善本书的递藏轨迹:
《古今韵会举要三十卷礼部韵略七音三十六母通考一卷》(明刻本)递藏源流:曾钊(面城楼藏书印)——温澍樑(岭南温澍樑幼珮珍藏、温惜白启、涑绿楼印、涑绿主人)——叶启芳(叶启芳丁酉六十藏书)。
图4《古今韵会举要三十卷礼部韵略七音三十六母
通考一卷》(明刻本)书影
《文选六十卷》(明嘉靖元年汪谅仿元刻本)递藏源流:项元汴(项叔子、墨林祕玩、项墨林父秘笈之印、墨林)——李鹿山(曾在李鹿山处)——杨绍廉(绍廉经眼)——沈知方(沈氏粹芬阁所得善本书)——沈仲涛(研易楼藏书印)。
《班马字类五卷》(明刻本)递藏源流:张元辂(石绮图书、张元辂印)——莫友芝(莫友芝图书印、莫友芝印、莫友芝、郘亭之记)——莫绳孙(莫绳孙印、仲武、莫绳孙)——柳蓉村(柳蓉村经眼印、博古斋收藏善本书籍)——刘承干(吴兴刘氏
嘉业堂藏书记)——高世异(世异长寿、德启借观、华阳国士)。
《读书敏求记四卷》(清雍正四年吴兴赵孟升松雪斋刻本)递藏源流:赵孟升(吴兴赵氏藏书)——袁又恺(袁又恺藏书、廷梼之印、枫桥五砚楼收藏印)——陈鱣(海宁陈鱣观)。
《遗山先生文集四十卷附录一卷》(清康熙四十六年刻本)递藏源流:缪荃孙(云轮阁、江白缪荃孙藏书)——张其鍠(无竟先生独志堂物)。
《楚辞十七卷附录一卷》(明吴兴凌毓枏刻朱墨套印本)递藏源流:凌毓枏(殿卿父、凌毓枏印)——王穉登(王氏百毂、王穉登印)。
《司马文正公传家集八十卷附年谱》(清乾隆六年培远堂刻本)递藏源流:王相(王氏信芳阁藏书印)——沈知方(粹芬阁)。
《高季迪先生大全集十八卷》(清康熙三十四年长洲许氏竹素园刻本)递藏源流:王相(秀水王相)——沈知方(粹芬阁)。
4.2
理清古籍藏书的递藏源流对查证古籍版本、
增补藏书史的作用举隅
一书的递藏关系一经确定,对其版本鉴定是有很大帮助的,如从本馆的《遗山先生文集四十卷附录一卷》(清康熙四十六年刻本)递藏轨迹可知
此书曾被近代藏书家、目录学家缪荃孙收藏,如果对此书版本著录有疑议,可以去查阅缪荃孙所撰
《艺风堂藏书记》[17]
等藏书目录,了解目录学家对这
部书的版本记载。
又如馆藏《文选六十卷》(明嘉靖元年汪谅仿元刻本),理清其递藏源流可知曾被藏书家沈知方收藏,如果想了解此书的版本情况,
可以去查阅沈知方所撰《粹芬阁珍藏善本书目》[6]。
查考古籍藏书的递藏源流,了解藏书辗转流传的历史,还有增补藏书史的作用。
由前例《班马字类》递藏历程的考证,可知依据藏书印的钤盖规律,结合藏书史对藏书家收散书活动记载,可考证出一部古籍藏书的递藏流通轨迹,由此丰富藏书
史的史料信息,起到增补藏书史的作用。
5结语
安徽大学图书馆于2008年开始启动古籍普查、保护工作,并于2009年6月入选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由于印章释文是古籍普查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馆内研究人员对馆藏藏书钤印做了大量的考释、查证、整理工作。
在此基础上笔者已撰文对193种馆藏善本古籍藏书印进行分类研究,并按类型阐述其特点。
笔者又对馆藏善本古籍藏书印进行个案举隅,以探究本馆善本古籍藏书印在版本鉴定、藏书史研究、历史研究方面的学术价值,希望能略微填补本馆古籍藏书印方面的研究空白,亦对同仁今后的藏书印研究稍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李玉安,陈传艺.中国藏书家辞典[M].武汉:湖
北教育出版社,1989.
[2]陈玉堂.中国近现代人物名号大辞典[M].杭
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5.
[3]熊德成.郑言:人生走过的路不再是本无字书[EB/OL].(2016-03-03)[2019-11-11].https:// /thread-15096189-1-1.html.
[4]不详.光绪甲辰恩科会试同年齿录[M].國家圖
書館,1904.
[5]熊德成.郑言:人生走过的路不再是本无字书[EB/OL].(2016-03-03)[2019-11-11].https:// /thread-15096189-1-1.html.
[6]沈知方.粹芬阁珍藏善本书目[M].上海:世界
书局,1934.
[7]清方功惠.碧琳琅馆珍藏书目[M].1932年传抄
本.国家图书馆藏,1932.
[8]莫友芝.藏园订补郘亭知见传本书目[M].北
京:中华书局,2009.
[9]清法式善.存素堂书目[M].北京:国家图书馆
出版社,2017.
[10]王礼培.复壁藏书目[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
版社,2017.
[11]杨守敬,叶德辉.藏书绝句流通古书约
古欢社约藏书十约[M].上海:古典文学出
版社,1957.
[12]李致忠.古书版本鉴定[M].第2版.北京:北京
图书馆出版社,2007.
[13]李玉安,黄正雨.中国藏书家通典[M].中国国
际文化出版社,2005.
[14]桐城姚氏檗山草堂.桐城续修县志卷第十六
⑧[EB/OL].(2015-10-09)[2019/10/6].http://
/s/blog_d2d84ae90102wcnm.
html.
[15]文藏书画.古籍上的那些印记——大饱眼福
的记录:经眼者题记[EB/OL].(2019-08-22)
[2019/10/6]./s?id=16
42561912671265176&wfr=spider&for=pc.
[16]刘承干.求恕斋日记[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
版社,2016.
[17]缪荃孙.艺风堂藏书记[M].上海:上海古籍出
版社,2007.
刘鸣亚女,1972年生。
文学硕士,副研究馆员。
研究方向:古典文献学。
(收稿日期:2019-12-01;责编:杨新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