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估计_1999_2007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估算与分析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估算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e1cfc40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342a87a.png)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估算与分析概述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是衡量一个经济体整体生产效率的指标,也被视为衡量经济增长潜力的重要标志之一。
本文将对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估算与分析,探讨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什么是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是指以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等)的投入来推动产出增长的效率水平,即有效利用生产要素实现产出的能力。
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经济在相同投入下创造了更多的产出,从而实现了经济增长。
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方法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通常通过计算生产函数的总因子生产率来实现。
总因子生产率是全要素生产率的一种计算方法,通过比较产出增长和生产要素(如劳动力、资本)的投入增长之间的差异来计算。
常见的估算方法1.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法:假设生产函数呈现线性或凸函数形式,通过计算边际产出和边际投入之比来估算全要素生产率。
2.索洛增长模型:通过分析投入要素的组成和变化,以及技术进步对产出的影响,来估算全要素生产率。
3.生产函数前沿分析法:利用生产函数前沿技术和效率分析方法,测量总体和部门的全要素生产率。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现状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要素生产率对其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在过去几十年中有所增长,但增速缓慢。
影响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1.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
中国在技术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面临着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劳动力质量:劳动力质量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
中国的教育水平逐渐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结构不合理和劳动力技能不足等。
3.资本投资:充分利用资本投资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手段。
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力资本投资方面取得了进展,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仍有差距。
4.制度环境:制度环境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改善至关重要。
中国政府在近年来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以改善市场环境和促进创新,但仍面临挑战。
中国汽车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微观测量_叶珊瑚
![中国汽车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微观测量_叶珊瑚](https://img.taocdn.com/s3/m/72337136376baf1ffd4fad0b.png)
中国汽车产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微观测量
叶珊瑚
摘 要:
韩永辉
邹建华
*
判断我国汽车产业 “以市场换技术” 策略成效如何,可以通过对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
测量予以回答。为了克服传统 ( 宏观) 方法估计 行 业全 要 素 生 产 率的 不 足, 本 文 从 微 观 角 度,利 用 汽车企业数据完成了对汽车行 业全 要 素 生 产 率的 测 量, 并 通 过 面 板 固 定效应 法、 Olley & Pakes 法 与 Levinsohn & Petrin 法等多种方法的横向比较,得出较为一致的结论。结果显示,1999 - 2007 年我国汽 车行业整体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升,细分为各控股类型、各子行业研究亦是如此; 国有控股汽车企业 全要素生产率整体低于非国有控股汽车企业,但由于上升较快,逐步与非国有控股企业趋同。由此说 ,“以市场换技术” 策 略 已 取 得 实 效, 汽车 产 业 正从 “引 进—吸 收—消化 ” 向 “创新—超越 ” 转 明 型,继续加强技术研发,构筑中国汽车国际竞争力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 汽车产业 全要素生产率 工业企业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 微观计量
β Y it = A it L α it K it
( 1)
Y it 为产出, L it 为劳动投入, K it 为资本投入, A it 则是 TFP。式 ( 1 ) 对数变换后可转换为 其中, 线性形式: y it = αl it + βk it + μ it ( A it ) 对数形式的信息。 然而,上述估计企业 TFP 的方法不可避免地遇到两个计量技术问题: 同时性偏差和样本选 择偏差。 ( 一) 同时性偏差问题 同时性偏差问题的产生,是因为企业的生产效率进步有部分是可被管理者观察到的 , 管理 者们会依据利润最大化原则,根据当期信息调整企业各种要素投入配置, 即产生了生产决策的 同时性问题。若直接用残差代表 TFP 会造成误差项和回归项相关问题。 为解决同时性偏差问题,对式 ( 2 ) 残差形式进行分解: y it = αl it + βk it +it + e it ( 3) · 63· ( 2) 式 ( 2 ) 中,y it ,l it ,k it 分别为产出、 劳动投入、 资本投入的对数, 残差项代表企业 TFP
中国生产要素价格扭曲的宏观经济效应——基于DSGE模型的分析
![中国生产要素价格扭曲的宏观经济效应——基于DSGE模型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c256bf48e009581b6bd9ebb1.png)
经济理论与探索
中国生产要素价格扭曲的宏观经济效应
———基于 DSGE 模型的分析
李言,黄婷婷
( 南京大学 经济学院,江苏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京 210093)
摘 要: 生产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将劳动力价格和资本价格 扭曲纳入 DSGE 模型,从一般均衡视角分析生产要素价格扭曲对消费、投资、总产出和全要素生产率等变量 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其对社会福利损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 1) 随着劳动力价格正向扭曲趋近于 0, 宏观经济变量的均衡值均逐渐减小,而随着资本价格负向扭曲趋近于 0,除了就业之外,其他经济变量的均 衡值均逐渐增加,且资本价格负向扭曲对宏观经济变量均衡值的影响幅度更大。( 2) 劳动力价格正向扭曲 趋近于 0 所形成的冲击对宏观经济变量波动具有负面影响,而资本价格负向扭曲趋近于 0 所形成的冲击对 宏观经济变量波动具有正面影响,且劳动力价格正向扭曲冲击对宏观经济变量波动的影响幅度更大。( 3) 随着劳动力价格正向扭曲趋近于 0,社会福利损失随之增加,而随着资本价格负向扭曲趋近于 0,社会福利 损失随之减少,且劳动力价格正向扭曲对社会福利损失的影响幅度更大。因而推动我国生产要素配置市场 化改革,应减少政府对资本市场的不当干预,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本价格的决定作用。
关键词: 生产要素; 要素价格; 价格扭曲; 劳动力价格; 资本价格; 宏观经济; 宏观经济效应; 社会福 利损失; DSEG 模型
中图分类号: F726. 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06( 2019) 02-0017-14
一、相关文献评述与新研究视角的提出
我国工业分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估计
![我国工业分行业全要素生产率估计](https://img.taocdn.com/s3/m/1579d5e66294dd88d0d26bb2.png)
我国 工 业 分 行 业 全 要 素 生 产 率 估 计
■ 杨 茜淋 博 士生 ( 北京大 学光 华管理学 院 北京 1 0 0 0 8 4)
估计 出工 业 三 大行 业 。采 矿 业 、制 造 业 和 电 力、 燃 气及 水 的 生产 与供 应 业各 自
义上来看 ,它反映了在时刻 t 投入 向量 X . 及
y 所对应的实际生产效率。距离函数是技术 效率的倒数 , l l P  ̄ E 离函数越大 , 技术效率越 低 。当 D + ( ) ( t , y t ) = 1时,实际生产计划位于生 产前沿面上 ,从而具有完全的技术效率 。
本 文首 先选择参数法 中的索洛余值 法 来估计行业T F P 。 索洛余值被定义 为G 一a
t
术效率指数和技术进步指数。技术效率指 数衡量技术不变 的情况下 ,生产效率 的提
升 。技术进步指数则反映技术 变化对生产
G 一B G . , 其 中G 表示总产出 的增长率 ,
i
( 二 )数 据 包络 分 析 法
用( x , Y ) 和( x , Y t + 1 ) 分 别表示 时期 t 、
数据包络分析法是非参数方法的一种 ,
t + l 的投入产 出向量 , 用D + ( X t , ) 表示 以t + 1 时期技 术为参照的 时期 t 的投入产 出向量
的 资本 产 出弹性 、生 产 函数 及 全要 素 生 产率 ( T F P) 增 长 率。研 究发 现 ,t 9 9 6 — 2 0 1 0年 ,采矿 业 和制 造业 的 T F P增 长率 总体 呈 现 逐 年递 减 的 态势 ; 电力 、燃 气
中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前沿估计方法比较
![中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前沿估计方法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4a659f2a482fb4daa58d4b4d.png)
种修 正方案 ,并 利用 中 国 1 9 9 9年一2 0 o 9年 的全 部
国有 和规模 以上非国有 企业 的工业 企业 统计数 据估 算 了其全要 素 生产率 。
二 、企 业 层 全 要 素 生 产 率 估计 方 法
在估 计全 要素 生产率 之前 ,通常要 对 生产 函数
的形 式 进 行 设 定 。在 实 际 应 用 中 ,C b o b—D uls og a 生产 函数 成为 最为 常用 的函数 形 式 。C—D生 产 函 数通 常采 用 以下形式
中 图 分 类 号 :F 6 . 0 12 文 献标 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8 5 (0 2 10 2 .8 0 76 7 2 1 )O .0 50
一
、
引 言
发 ,研 究 中 国 的 总 体 T P状 况 及 其 变 迁 ( 元 , F 舒
1 9 ;王 小鲁 ,2 0 ;张 军 ,2 0 ;郭 庆 旺和 贾俊 93 00 02
・
2 6・
石家庄 经济学 院学报
第3 5卷 第 1 期
产 函数 法 在 估 计 企 业 层 T P的 种率要 远远 高于 哪些 具 有较低 资本存量 的企业 ,因为这 种规模 较大 的企业 往往对
未来 的收益抱 有更 高的预 期 ,从 而不会 轻易 退 出 目 前 的市 场 。这 就使 得在 面对低效 率 冲击时退 出市 场
( 0 8 提 出 了几 个划 分 T P的维 度 ,通 过 这些 方 20 ) F
D A模型 ,对 已有 的全 要 素 生产 率 研 究 进行 了修 E 正 ¨ ;第 二类 总 量 研 究 是 针 对 特 定 的 区域 ,如 彭 国华 ( 0 7 研 究 了人 力 资 本 构 成 与 地 区全 要 20 )
内部控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内部控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df3cbb6eff9aef8951e0671.png)
内部控制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作者:张云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20年第04期【摘要】随着我国供给侧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促进经济更高质量的发展,实现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是当下重点关注的问题。
本文实证研究了内部控制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发现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全要素生产率越高。
【关键词】内部控制全要素生产率高质量发展内部控制是为了弥补公司契约的不完备性、降低代理成本而设置的一种控制机制,同时也是一种价值创造活动。
因此,内部控制的核心功能不是控制,而是公司价值的增值[1]。
高质量的内部控制具有完善的公司风险评估程序,可以从前期的投资论证、原材料采购、员工招聘到产品销售,以及危机处理等很多环节建立一套应对预案和处理办法,并尽可能限制各级经理人过度的冒险行为,从而降低公司风险[2]。
从而有效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和公司价值。
一、样本选择本研究在选取数据时根据2012年证监会行业分类,从中选取了2012—2017年制造业行业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要求:①公司必须在2012年至2017年持续地列示在国泰安数据库中;②研究所需的公司财务数据和内部控制指数数据连续六年可以获得。
本研究收集了包括1001家公司、6006个公司年的样本观察值。
二、变量定义(一)被解释变量基于赵静梅等[3]的做法,本文采用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Tfp)作为生产效率的度量指标。
该指标可被解释为总产出中不能由要素投入所解释的“剩余”,反映了物质生产的知识水平、管理技能、制度环境以及计算误差等因素,更能够综合体现内部控制实施中的质量和效率。
本文应用Olley-Pakes法(简称OP法)来计算全要素生产率。
模型为:为了解决最小二乘估计过程中存在的同时性偏差和样本选择偏差,本文采用Olley-Pakes 的半参数三步估计法。
其中,状态变量(state)为LnK和Age;控制变量(cavars)为State;代理变量(proxy)为企业的投资(LnI);其year均为自由变量(free);退出变量(exit)为exit。
中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估计_1999—2007
![中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估计_1999—2007](https://img.taocdn.com/s3/m/e9c1c65c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95.png)
中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估计_1999—2007中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估计:1999—2007近年来,中国的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在持续提升。
本文将对1999年到2007年期间中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进行分析。
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在相同的资源投入下,企业所获得的产出水平。
它是评估企业生产效率的重要指标,也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根据统计数据,1999年至2007年的这个时期,中国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具体来说,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年均增长率达到了7.3%。
这是一个相当令人印象深刻的数字,显示出中国工业企业在生产效率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有几个因素可以解释中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原因。
首先,中国在这段时间内进行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包括深化市场化改革、放宽市场准入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
这些改革措施改善了企业的经营环境,促进了企业效率的提升。
其次,中国在这段时间内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中国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运用了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提高了生产效率。
第三,中国工业企业加大了对人力资源的投资。
这包括改善员工培训和教育水平、提供更好的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等。
这些举措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进一步推动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
然而,尽管中国工业企业在全要素生产率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一些企业仍然存在着过度依赖资源导致的低效率问题。
其次,中国工业企业在技术创新和研发方面的投入相对较低。
此外,中国工业企业之间的差距仍然相对较大,一些规模较小、技术水平较低的企业仍然面临着竞争压力。
为了进一步提升中国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首先,应该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并建立更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其次,应该加大对科技创新和研发的投入,鼓励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引进国外先进技术。
考虑环境约束的中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再估算
![考虑环境约束的中国省际全要素生产率再估算](https://img.taocdn.com/s3/m/0a8a616d9b6648d7c1c74666.png)
作者简介 : 屈小娥 (9 4 16 一
发展 。
)女 , , 陕西省西安市人 ,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副教授 , 经济学博士 , 研究 方向为区域可持续
基金项 目: 教育部人文社 会科 学研究规 划基金项 目“ 考虑环境效应 的中国省际能源效率问题研究” 项 目编号 :l J 7 0 2 ) 西 ( 1 Y A 9 11 ;
经济 绩效 的评 价 , 而 会误 导政 策建 议 Fra bibliotek 从 一
、
文 献综 述
相关 研究 中 , 京 海 、 鞍 钢 j郭庆 旺 , 志 耘 等 _ , 书敬 , 朝 明 J陶长 琪 , 亚 伟 运 用 郑 胡 2, 赵 3 岳 ] 刘 , 齐 数据 包 络 分 析 法 测 度 了 中 国各 省 区 的 Ma us生 产 率 指 数 。傅 晓 霞 , 利 学 , 志 刚 , 六 堂 l i mq t 吴 王 龚 等 ]吴延瑞 l , , 8 朱承 亮 , ] 岳宏 志等 J王 志平 。 , 。则运 用 随 机前 沿模 型 ( F 对 各地 区全 要 素生 产 率 S A)
区域环 境 T P都 呈逐年 上 升的趋 势 , 明近年 来我 国 实行 的环 境 管制政 策措 施 对转 变 经济发 展 方 式 F 表 起 到 了积极 作 用 ; 分省 看 , 东、 南、 海一 直处 于 效率 前 沿 面上 , 余 省份 均远 离前 沿 面。 回 归结 广 海 青 其
果显示, 第三 产业增 加值 所 占比重 、 中型工 业企 业所 占比重 、 发 强度 、 府 环境保 护 力度及 企业环 大 研 政
生 产率 的不足 , 文 采 用环 境 污 染 综 合 评 价 法将 五 种 主 要 污 染 物 合 成 为 环 境 污 染综 合 指 数 , 于 本 基
211111473_国有企业产权转让和无偿划转的国资监管政策及税务政策探究
![211111473_国有企业产权转让和无偿划转的国资监管政策及税务政策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3e7b9c26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37.png)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企改革步伐的不断加快,国有企业之间的重组事项日益增加。
2022年,国务院国资委发布了《关于企业国有资产交易流转有关事项的通知》,对企业国有资产交易流转有关事项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和优化。
文章根据国有资产交易的相关制度,结合相关税收法律法规,对境内非上市公司的国有企业产权转让和无偿划转这两种常用的重组交易方式,分析相关适用情况及选择建议。
【关键词】产权转让;无偿划转;国有资产;政策研究【中图分类号】F275;F235.19一、相关概念(一)产权转让产权是一个经济学概念。
现代西方产权经济理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分支。
产权大体上与财产权相对应,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含义,总体上为对资产的占有权、使用权、转让权,以及出借权和其他与财产相关的权利。
2016年6月24日,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联合颁布《企业国有资产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国资委 财政部令第32号,以下简称“32号令”),对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事项作了规定,明确企业产权转让是指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国有实际控制企业转让其对企业各种形式出资所形成权益的行为。
企业出资所形成的权益,包括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产权和公司制企业的股权,但考虑到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制任务基本完成,因此,产权主要是指“股权”。
(二)无偿划转无偿划转看似属于产权转让的一种,但其实不同,与产权转让最大的区别在于无偿性。
2005年8月29日,国务院国资委印发《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管理暂行办法》(国资发产权〔2005〕239号,以下简称“239号文”),对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事项作了规定,具体是指企业国有产权在政府机构、事业单位、国有独资企业和国有独资公司之间的无偿转移。
无偿划转主要目的在于方便国有企事业单位之间的重组整合,有助于国有资本优化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并能有效降低相关的重组成本。
二、适用范围及定价依据2014年,国务院国资委发布了《关于促进企业国有产权流转有关事项的通知》(国资发产权〔2014〕95号,以下简称“95号文”)。
中国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实证分析
![中国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实证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682dfed16f1aff00bed51e4c.png)
师
萍 (99 ) 14 一 ,女 ,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一
、
引 言
全要 素生产 率 ( F )的研 究始于 索洛在 新 古典 的框 架下研 究 “ TP 索洛 余值 ”对 经济 增长 的贡献 …。 F r首 次用 非参数 方法分 解 了全要素 生产 率 的增长 【。 hw发现 l5 —— 17 年 中国T P ae 2C o ] 92 98 F 保持不 变 ,9 8 17
用 最 广泛 的是 Ma us生产 率指 数 ,这种 生产 率 指数 有两 个主 要 的优 点 :第一 ,它 不需 要相 关 的价格 l i mq t 信 息 。由于 相关投 入和 产 出的数据 较 易获得 ,而 要素 的份额 和价格 等信 息不够 完 善 ,故这个 优点就 显得 尤 为重 要 。第二 ,它 可 以分 解为 生产效 率变 化和技 术进 步变 化两部 分 ,从 中可 以测算 出生产 效率和 技术 进 步 的变 动情 况 。权衡 所 有 的优 缺 点 ,本文 采用 基于 数据 包络 分析 ( A)的Mamqi ̄数 方法 测算 DE l us t 19— —2 0年 间我 国工业 行业 全要 素生产 率 的增长 。从 以下两 个方面 进行研 究 :一是 采用基 于产 出的 98 07 非 参数Mam us lq i ̄数 方法 研究 中 国工业T P t F 的增长状 况 ,并将其 进一 步分解 为技术 效率 变化指 数和技 术 进 步指数 ,以避 免 由于事先 确定 函数 形式给 分析 结果可 能带 来 的负面影 响 ;二 是考 察 了中 国各 工业行业
地得 出一些 产业 实 际有 效率 反而表 现 出无效 率 的结论 。非参数 的确 定性 前沿方 法最大 的优 点是它 仅通过 使用 线性规 划 的办法 ,而 不需要 任何 具体 函数形 式或分 布假 设 ,来得 到前 沿函数 ;其 缺 点是把观 察值 到 前沿 面 的偏 差都 当作无 效率 的结果 ,完全忽 略 了测度 的误差和 其他 噪音 。 目前 ,非参 数 的确 定性 方法应
中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中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4a5807a763231126edb11d8.png)
中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杨汝岱内容提要:本文首先依托1998-2009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从构建面板数据、资本变量处理、价格指数处理等方面全面规范整理该数据库,并基于OP、LP等方法计算企业层面全要素生产率,详细考察中国制造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动态变迁;接下来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为基础,从资源配置效率的角度讨论经济结构转型问题;最后从国有企业改革角度讨论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因素。
研究发现:(1)中国制造业整体全要素生产率增长速度在2%-6%之间,年均增长3.83%,增速存在较大的波动;(2)制造业生产率增长的来源更多是企业成长,其增长的空间在不断缩小,亟待依托资源配置效率改善的新的增长模式;(3)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的效率差异较大,即使在“抓大放小”和资源倾斜的背景下,国有企业表现还是最差,投资效率比民营企业低43%,国企改革是改善资源配置效率、实现可持续性内生增长模式的关键。
关键词: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生产率之谜;资源配置效率一、引言经济增长核算基本理论认为,资本、劳动和技术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源泉,即Y=A*f(K,L),A表示技术,K表示资本,L表示劳动。
如果将最终产品Y面临的市场区分为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则出口E 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另一个源泉。
改革开放以来,以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为基础,依托高投资和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其他发展中大国。
根据PWT 8.0(Penn World Table)的数据,我国2011年按照购买力平价的人均GDP为7827美元,为中等收入国家。
参考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以拉美为典型代表的一大批国家长期处于中等收入水平,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如何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就成为我国现阶段学术研究和政策制定共同关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现有的发展模式是否可以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呢?图1是金砖国家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基于企业进入退出的“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之谜”解释
![基于企业进入退出的“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之谜”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0f166cc6f1aff00bed51eff.png)
基于企业进入退出的“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之谜”解释摘要:本文通过LP法回归出制造业TFP,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之谜”进行了验证,并构造了企业进入退出的动态模型,在通过特征事实对参数估计之后,通过模拟2008年企业进入的冲击,拟合出了稳态情况下行业面对大规模企业进入时的TFP变动情况,并与事实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企业的进入与退出模型一、问题的提出: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之谜中国全要素生产率之谜,即指在2008年之后,企业的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R&D)不断扩大,而学者们通过不同的估算方式测度出来的中国TFP(全要素生产率)却在不断下滑。
根据统计局数据,在2008年,除了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下降之外,企业的数量迎来了一个激增的过程。
除2004年因为第一次工业普查完善了统计核算的精确度而导致进入数量剧增之外,正常年份企业纯进入数大致在2―3万,然而在2008年,企业纯进入数量达到了惊人的10万家左右。
联系到中国在该年的四万亿救市计划,笔者认为可能是该政策刺激了大批低于行业平均TFP的低效率企业进入行业,因此拉低了行业的平均值。
为了验证这一猜想,则需考察企业的进入退出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
二、企业进入退出与全要素生产率企业的进入退出又叫企业更替,是产业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反映了市场的基本特征之一。
企业的进出对于TFP的影响在近年来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重视。
由于数据的可得性,国内外学者往往测算工业企业,尤其是制造业的进入退出对TFP的影响。
如周黎安等(2006)采用1995―2003年中关村科技园区制造业企业层面的微观数据,认为园区的TFP变动可划分为企业自身生产率增长和企业进入退出的动态过程这两个部分。
毛其淋等(2013)通过1998―2006年中国工业企业微观数据测算了TFP,并将企业进出理解为替代关系,运用Baldwin&Gu(2003)发展的BG分解法测算了企业的纯进入效应,并认为进入效应对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发展存在较为显著的效果。
中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估计_1999_2007
![中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估计_1999_2007](https://img.taocdn.com/s3/m/01eb863583c4bb4cf7ecd149.png)
一 、引 言
对生产率的测算是 很 多 实 证 研 究 的 基 础 , 它 通 常 被 解 释 为 总 产 出 中 不 能 。这个剩余一般被称为全要素生产率 ( , 由要素投入所解释 的 “ 剩 余” T F P) , 。首先 它反映 了 生 产 率 作 为 一 个 经 济 概 念 的 本 质 ( M a s s i m o e t a l. 2 0 0 8) T F P 反映了生产过程中各种 投 入 要 素 的 单 位 平 均 产 出 水 平 , 也 就 是 投 入 转 化 为最终产出的总体效率 。 虽然 T F P 在很多研究中被用 来 表 示 技 术 水 平 , 但 是 这并非是一个准确的描 述 ,T F P 除了 与技 术 进步 有 关 之外, 还 反 映 了 物 质 生 产的知识水平 、 管 理 技 能 、 制 度 环 境 以 及 计 算 误 差 等 因 素 , 因 此 将 其 统 称 为 生产率水平更为恰切 。 经典的对全要素生 产 率 的 测 算 是 从 估 计 生 产 函 数 开 始 的 。 基 于 生 产 函 数 估计方法的 差 异 , 对 全 要 素 生 产 率 的 估 计 也 存 在 多 种 方 法 。 M a s s i m o e t a l. ( ) 提出了几个划分 T 2 0 0 8 F P 的维度 , 通 过 这 些 方 法 , 我 们 可 以 得 到 T F P的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 通 信 作 者 及 地 址 : 鲁 晓 东, 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 3 5 号 中 山 大 学 岭 南 学 院, ( ) : 电话 : 批 5 1 0 2 7 5; 0 2 0 8 4 1 1 2 7 0 3; E-m a i l n k x i a o d o n 2 6. c o m。 本文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1 g ) 、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 批准号 : 中央高 准号 : 7 1 0 0 3 1 0 7、 7 1 0 0 2 0 5 6 0 9 Y J C 7 9 0 2 6 8、 0 9 Y J C 9 0 2 6 9 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以及中山大学经济研究所基地建设经费的资助 , 特此致谢 。
研发投入、混合股权与全要素生产率
![研发投入、混合股权与全要素生产率](https://img.taocdn.com/s3/m/b36a153a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1c.png)
理财视耔研发投入、混合股权与全要素生产率房仲倩周红根摘要:本文以2008-2018年上市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面板教据固定效应模型研究研发投入对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并从混合股权这一层次研究对研发投入与全要素生产率的调节作用。
研究发现,研发投入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混合股权负向调节研发投入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关键词:研发投入;混合股权;全要素生产率—、引言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已经迈人大数据时代,企业的 创新逐步趋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模式,并将决定一个国家 的竞争优势。
“创新”这一词贯穿中国经济发展的始终.我国上 市企业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研究其创新能力是 必不可少的。
企业研发投人与股权结构密不可分,也与企业创新能力 密不可分;在以往研究中,有学者认为在国有企业中引入非国 有成分形成股权制衡,有利于企业创新,企业绩效也会得到提 高。
但也有一部分学者不赞同此看法。
本文创新之处在于,用 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企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也是对以往 文献的更深一步的探讨。
基于此,本文以2008-2018年沪深两市微观企业的相关数据,研究研发投人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并考察 混合股权对研发投人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关系调节作用,进而为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混合股权与企业全要素生产 率等研究提供借鉴。
二、文献综述与理论假设(一)研发投入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研发投人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国内外学者讨论的热点。
纵观国内外学者的学术论点,绝大多数调查研究表明,随着研发投人的增多,企业全 要素生产率也会得到增长5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的衡量指标。
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研发能力随之增强,生产效率会得到提高,企业全要素生产率随之得到提高,并且研发投人的增加是企业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3因此,提出假设1:研发投人正向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
(二)混合股权对研发投入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国有企业中国家占有大部分甚至全部股份,“一股独大”现象屡见不鲜。
中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稳健估计
![中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稳健估计](https://img.taocdn.com/s3/m/0e3c92b433687e21ae45a962.png)
Robust Estimation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s'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 China
作者: 张天华[1,2];张少华[3,4,5]
作者机构: [1]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广州大学城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
院,510006;[3]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4]浙江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5]杭州下沙高教园区2号路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310018
出版物刊名: 世界经济
页码: 44-69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4期
主题词: 全要素生产率;生产函数模型;样本范围;价格因子
摘要: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稳健估计,由于生产函数模型、样本范围与数据处理各不相同,估计结果差异较大。
为此,本文研究了生产函数模型、样本范围和价格因子三种因素对不同估计方法的影响,并在统一的处理方式下对比了不同估计方法的估计结果。
研究表明:(1)生产函数模型设定对估计结果影响最大,样本范围次之,价格因子影响相对较小。
(2)不同的估计方法估计结果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意味着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仍然存在大量干扰因素有待消除。
(3)除非数据存在严重的测量误差,否则指数法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一致精确估计。
本文的价值在于清楚厘定了估计全要素生产率过程中各种要素的影响性质与影响大小,确定了不同估计方法的应用条件与适用范围。
我国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
![我国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https://img.taocdn.com/s3/m/bed08ef5d15abe23482f4d78.png)
我国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测度装备制造业是我国工业领域中最大的产业,也是决定工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技术水平的第一大产业。
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是产业升级的重要标志,是决定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国际分工地位的关键因素,振兴装备制造业将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一项重大任务。
目前,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已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
国务院于2006年2月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指出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
2009年为了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出台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也包括了装备制造业。
中国装备制造业持续快速的增长受到国内广大经济学者的关注,但是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在发展战略和振兴措施等定性分析上,对装备制造业经济增长的定量研究较少,而对于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等的定量研究就更少。
在我国装备制造业取得快速发展和进步的背后,是巨大的资本和人力投入,我国装备制造业实际的生产率水平如何,目前的研究尚缺乏说服力。
要保持装备制造业持续的经济增长,需要从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需要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需要促进科学发展观的实现。
经济增长质量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就是全要素生产率,为了找出提高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有效途径,有必要用较为科学的概念、理论和测度方法论反映出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实际水平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分解指标的关系。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全要素生产率科学测度的重要性正如前面所述。
所以,本文从省级区域层面出发,利用1999-2007年全国装备制造业省级面板数据,在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领域首次运用Fried等(2002)提出的更为科学的三阶段DEA法,从时间演变发展和分子行业发展两个角度测度我国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空间差异进行分析,最终得出相应结论,为提高我国装备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和改善其空间差异带来一些政策上的启示。
中国省际工业全要素R&D效率和影响因素:1999—2007
![中国省际工业全要素R&D效率和影响因素:1999—2007](https://img.taocdn.com/s3/m/7a3be77671fe910ef02df84d.png)
On the Provincial Total Factor R&D Efficiency and Its Determinants in China: 1999-2007作者: 张海洋[1,2]
作者机构: [1]浙江大学经济学院;[2]浙江财经学院经贸学院,310018
出版物刊名: 经济学(季刊)
页码: 1029-1050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2期
主题词: R&D投入;全要素R&D效率;自主创新能力
摘要:本文通过建立全要素R&D效率估算框架,对1999—2007年省级大中型工业全要素R &D效率及其组成全要素R&D资本效率和全要素R&D人员效率的变化特点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研究发现:中国大中型工业全要素R&D效率和全要素R&D资本效率除了在2002—2003年出现下降以外,其余年份都是上升的,并且保持东部〉中部〉西部;全要素R&D人员效率在2005年以后呈东部〉西部〉中部;要素禀赋和产权变量是促进全要素R&D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企业规模扩大和R&D投入则起了抑制作用;R&D投入与FDI的交互项对全要素R&D效率的提高有抑制作用。
我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再测度
![我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再测度](https://img.taocdn.com/s3/m/e1683e67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6e.png)
统计与决策2014年第6期·总第402期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1CMZ006)作者简介:李志翠(1979-),女,山东滨州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
刘辉(1987-),男,河南信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项目:管理科学与工程。
我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再测度李志翠1,2,刘辉3,刘克非1(1.中央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北京100081;2.新疆师范大学法经学院,乌鲁木齐830054;3.五邑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江门529020)摘要:在我国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化对经济增长影响显著,但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传统的有关我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往往只考虑合意产出而忽视非合意产出,造成测度失真。
文章采用方向性距离函数的DEA 方法,考虑污染排放产出,基于省际面板数据重新测度了我国1998~2010年我国工业环境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并寻求担当工业“先进者”角色的省市,同时与不考虑污染排放的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方向性距离函数;数据包络分析中图分类号:F42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487(2014)06-0116-030引言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同时也是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较高的产业,其每年创造着巨大产值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在环境、资源限制的条件下,对我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测度,有助于了解我国工业经济增长变化,为政府制订合理的工业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促进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在大多文献研究中,合意产出指标选取的往往是国内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而对应的生产要素投入没有考虑中间投入,尽管有些文献考虑了能源或资源投入要素,但是考虑的这些能源或资源要素,其实已经包含在了中间投入内,不必再考虑这些要素的再投入,因此,本文的生产投入要素中除考虑资本和劳动要素外,将中间投入也纳为投入要素中。
此外,由于大多文献对我国分行业工业全要素生产率、某些单独省份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研究的较多,而基于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各个省市工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研究的不多。
产业生产率变化_企业进入退出_所有制与政府补贴_以装备制造业为例_吴利华
![产业生产率变化_企业进入退出_所有制与政府补贴_以装备制造业为例_吴利华](https://img.taocdn.com/s3/m/6dda569fbceb19e8b8f6ba23.png)
有偏差。本文研究样本为研究期内所有企业,并将企业分为进入、在位和退出三类。因每年产业内企
业是变化的( 有新进、退出) ,样本是一个非平衡的面板,在时间序列上的截面样本数各不相同。因
此,首先必须建立一个可供跨横断面与纵断面,且可综合比较不同类别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指标。 沿用 Jovanovic[16]、Lambson[17]、Hopenhayn[18] 和 Ericson、Pakes[19],Patrick Musso 、Stefano Schia-
DOI:10.13269/ki.ier.2013.04.008
( 双月刊)
2013 年第 4 期( 总第 65 期)
产业生产率变化: 企业进入退出、所有制与政府补贴
———以装备制造业为例 吴利华 申振佳
( 东南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6)
摘要: 本文以 1999 ~ 2007 年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为样本,研究我国国有企业改制阶段进入 退出对产业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 ( 1) 装备制造业进入退出频繁,国有控股企业占比不断减少, 非国有控股企业占比大幅增加,呈现出“国退民进”态势; ( 2) 随着高生产率企业的进入和低生产率企 业的退出,装备制造业生产率水平逐年提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国有控股和非国有控股企业生产率 差距逐步缩小; ( 3) 政府对国有企业存在“父爱主义”情结,政府更倾向于补贴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 势、生产率低的国有控股小型企业; ( 4) 装备制造业小型企业大量进入和退出,其进入退出容易,但生 存不易。非国有控股小企业在竞争中存活源于较高的生产率,而国有控股小企业存活源于政府补贴。
进入装备制造业,平均每年新进入企业数占总企业数的 28. 5% 。1999 ~ 2006 年共 80281 家企业从装 备制造业退出,平均每年退出企业数占总企业数的 19. 95% ①。本文以装备制造业企业为样本,从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 当前对于 全 要 素 生 产 率 的 测 算 正 逐 步 由 宏 观 层 面 转 向 微观企业层面 , 两者具有完全不 同 的 理 论 机 理 。 针 对 企 业 T F P估计 中出现的同时性 偏 差 和 样 本 选 择 性 偏 差 , 一 系 列 的 最 新 修 正 方 案 被 提出 , 并形成了很 多 前 沿 的 估 计 方 法 。 本 文 对 这 些 新 方 法 的 逻 辑 进 行了梳理 , 旨在廓清当 前 实 际 应 用 中 存 在 的 一 些 误 区 。 利 用 1 9 9 9— 2 0 0 7 年中国工业企业数 据 , 本 文 进 一 步 应 用 最 小 二 乘 法 、 固 定 效 应 方法 、O P 法和 L P 法等参数和 半 参 数 方 法 核 算 了 我 国 主 要 工 业 企 业 的T F P, 在横向对比之后 , 发 现 半 参 数 方 法 能 够 较 好 地 解 决 传 统 计 量方法中的内生性和样本选择问题 。 关键词 全要素生产率 , 异质企业 , 半参数 , 生产函数 ,GMM
2 之前 , 对研究方法进行梳理是必要的 , 以防止在估计过程中发生误用 。
从行业角度 来 看 , 中 国 的 经 济 增 长 中 工 业 增 长 尤 为 显 著 , 从 1 9 9 2年到 2 0 0 7 年 , 中国的工业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 1 2 . 6% 。 因此 , 中 国 工 业 的 增 长 在 多大程度上由劳动力的 增 长 和 高 投 资 率 所 推 动 , 多 大 程 度 上 由 各 种 生 产 要 素 的生 产 率 所 推 动 已 成 为 研 究 中 国 工 业 绩 效 的 一 个 核 心 问 题 ( 谢 千 里 等, ) 。 目前对于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主要是围绕宏观层面展 开 的 。 第 2 0 0 8 一类是从 经 济 增 长 角 度 出 发 , 研 究 中 国 的 总 体 T 舒 元, F P 状况及其变迁 ( ; 另 外, 1 9 9 3; 王小鲁 ,2 0 0 0; 张 军 ,2 0 0 2; 郭 庆 旺 和 贾 俊 雪 ,2 0 0 5; 等 等 ) ,王 考虑到能源 、 环境问题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日渐突出 , 胡鞍钢等 ( 2 0 0 8)
一 、引 言
对生产率的测算是 很 多 实 证 研 究 的 基 础 , 它 通 常 被 解 释 为 总 产 出 中 不 能 。这个剩余一般被称为全要素生产率 ( , 由要素投入所解释 的 “ 剩 余” T F P) , 。首先 它反映 了 生 产 率 作 为 一 个 经 济 概 念 的 本 质 ( M a s s i m o e t a l. 2 0 0 8) T F P 反映了生产过程中各种 投 入 要 素 的 单 位 平 均 产 出 水 平 , 也 就 是 投 入 转 化 为最终产出的总体效率 。 虽然 T F P 在很多研究中被用 来 表 示 技 术 水 平 , 但 是 这并非是一个准确的描 述 ,T F P 除了 与技 术 进步 有 关 之外, 还 反 映 了 物 质 生 产的知识水平 、 管 理 技 能 、 制 度 环 境 以 及 计 算 误 差 等 因 素 , 因 此 将 其 统 称 为 生产率水平更为恰切 。 经典的对全要素生 产 率 的 测 算 是 从 估 计 生 产 函 数 开 始 的 。 基 于 生 产 函 数 估计方法的 差 异 , 对 全 要 素 生 产 率 的 估 计 也 存 在 多 种 方 法 。 M a s s i m o e t a l. ( ) 提出了几个划分 T 2 0 0 8 F P 的维度 , 通 过 这 些 方 法 , 我 们 可 以 得 到 T F P的
, M a s s i m o e t a l. 2 0 0 8, F i u r e 1。 资料来源 : g
表 1 中一个值得注意的区分维 度 是 宏 观 方 法 和 微 观 方 法 , 前 者 关 注 总 量 ( 国家/地区/产业 ) 生 产 率 , 而 后 者 则 是 针 对 企 业 的 考 量 。 同 生 产 要 素 不 同 ,
1
第2期
鲁晓东 、 连玉君 : 中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估计
5 4 3
) 将环境因素引入 D 兵和颜鹏飞 ( 2 0 0 7 E A 模型 , 对已有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进行了修正 。 第 二 类 总 量 研 究 是 针 对 特 定 的 区 域 , 如 彭 国 华 ( 2 0 0 7) 研 究 了 人力资本构成与地区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 。 李培 ( 2 0 0 7) 利用 D E A 对中国城 市的效率与差异进行 研 究 。 第 三 类 总 量 研 究 主 要 在 产 业 层 面 展 开 , 利 用 产 业 数据测算中国各个产业的 T F P 变化情况 。 如涂正革和 肖 耿 ( 2 0 0 5) 运 用 增 长 核算法研究了中国 1 9 9 5—2 0 0 2年3 7个两位数工业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增 ) 利用修正的 C 长趋势 。S e l i n O z u r t( 2 0 0 9 o b b o u l a s模型和加总的年度数 -D y g 据对 1 9 5 2—2 0 0 5 年中国工业企业的生产率表现进行了估算 。 相对而言 , 针 对 企 业 T F P 的 文 献 较 少。 谢 千 里 等 ( 2 0 0 8) 利 用 1 9 9 8— 2 0 0 5 年中国规模以上工业企 业 统 计 数 据 , 利 用 参 数 方 法 计 算 了 中 国 的 企 业 层 )利 用 江 苏 省 本 土 制 造 业 企 业 微 观 数 据, 利 用 生 产 函 数 T F P。 张杰等 ( 2 0 0 8 法对企业 T F P 进行 了 测 算。 张 杰 等 ( 2 0 0 9) 使 用 1 9 9 9—2 0 0 3 年间的全部国 有和规模以 上 非 国 有 企 业 的 工 业 统 计 数 据 , 运 用 非 参 数 O P 法估计了企业 ) 也使用类似的数据和方法 进 行 了 估 计 , 但 是 T F P 水平值 , 另外 ,Y u( 2 0 1 0 由于二者研 究 的 主 题 在 于 企 业 生 产 率 与 出 口 的 关 系 , 因 此 并 未 报 告 相 关 的 T F P 测算结果 。 通过对文献的梳 理 , 我 们 发 现 , 随 着 企 业 统 计 数 据 可 获 得 性 的 增 强 , 中 国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总 体 趋 势 正 在 由 宏 观 走 向 微 观 。 但 是 目 前 没 有 系 统 的 使用半参数以及 矩 方 法 的 研 究 , 更 缺 少 运 用 多 种 估 计 方 法 的 横 向 比 较 研 究 。 基于此 , 本文针对传统生产函数法在估计企业层 T F P 上 的 种 种 缺 陷,提 出 多 种修正方案 , 并利用中国 1 9 9 9—2 0 0 7 年的全部国有和规模以上 非 国 有 企 业 的 工业企业统计数据估算了其全要素生产率 。 在此引言之后 , 本文 首 先 针 对 企 业 层 全 要 素 生 产 率 的 传 统 估 计 方 法 存 在 的弊端 , 从多个角 度 提 出 修 正 的 思 路 , 由 此 形 成 了 基 于 固 定 效 应 、 半 参 数 和 广义矩等方法的 T F P 估计方法 ; 第三部分对本文使用的中 国 工 业 企 业 统 计 数 据进行描述性分析 , 然后利用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分 别 估 计 了 T F P 水 平 值,并 对估计结果做横向比较 ; 接下来分别在产业层面和地区 层 面 对 T F P进行加总 分析 , 最后是本文的结论 。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 通 信 作 者 及 地 址 : 鲁 晓 东, 广州市海珠区新港西路1 3 5 号 中 山 大 学 岭 南 学 院, ( ) : 电话 : 批 5 1 0 2 7 5; 0 2 0 8 4 1 1 2 7 0 3; E-m a i l n k x i a o d o n 2 6. c o m。 本文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 ( @1 g ) 、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 批准号 : 中央高 准号 : 7 1 0 0 3 1 0 7、 7 1 0 0 2 0 5 6 0 9 Y J C 7 9 0 2 6 8、 0 9 Y J C 9 0 2 6 9 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以及中山大学经济研究所基地建设经费的资助 , 特此致谢 。
1 宏观的生产率水平 并 不 能 简 单 地 理 解 为 微 观 生 产 率 的 线 性 加 总 。 因 此, 在 审
视这些方法的时候 , 必须注意到哪些方法是适用于宏观研究的 , 哪些是适用于 微观研究的 , 或者两者兼具 。 虽然有些方法同时适用于宏观和微观研究 , 但是 一个需要强调的问题是 , 两种方法背后的经济理念是迥异的 。 早期对全要素生 产率的测度主要是针对国家或者产业等宏观层面展开的 , 可以统称为总量方法 , 总量方法主要关注全要素生产率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 其重要目的在于揭示当 前经济表现的国别差异 , 此类研究肇始于索洛的增长理论 。 微观估计方法更多 的是从企业的生产决策本身入手 , 与宏观问题不同的是 , 企业的技术水平在某 种程度上是可以事前认知的 , 企业根据已知的技术水平再选择合适的要素投入 水平 。 这就使得很多适用于宏观生产率研究的方法 , 如增长核算法 、 参数回归 等方法并不适用于微观企业生产率研究 。 因此 , 在估计中国的工业企业生产率
二 、企业层全要素生产率估计方法
对于全要素生产率 估 计 通 常 是 从 拟 合 生 产 函 数 开 始 的 , 因 为 在 总 量 层 面 。因 上 , 总产出总是无法 全 部 被 要 素 投 入 解 释 , 即 存 在 生 产 函 数 的 “ 剩 余” 此 , 在传统意义上 , 全要素生产 率 被 理 解 为 扣 除 要 素 贡 献 后 的 “ 剩 余” 生 产 率水平 , 或者是由于技术 进 步 以 及 制 度 改 良 等 非 生 产 性 投 入 对 于 产 出 增 长 的 贡献 。 尽管全要素生产率是一个微观的企业概念 , 但是早期囿于数据 的 局 限 , 全要素生产率通常基 于 宏 观 数 据 进 行 估 计 , 例 如 固 定 资 产 投 资 总 量 、 就 业 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