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绵竹灾后重建(word文档良心出品)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汶川地震绵竹灾区重建调查报告
灾后重建是有关基础设施重建、家园重建、产业重建、生态环境重建和心理精神重建的一个系统性工程,其成效如何,将直接影响受灾地区灾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其可持续性发展。

“5.12”汶川大地震之后,在国家灾后重建政策支持下,绵竹市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优先考虑和解决民生问题为基点,以住房重建、产业重建、生态重建和心理精神重建为重点,安居与乐业并行,努力推进灾后重建工作,并积极探索有益于当地生产、生活秩序恢复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模式。

一、城乡住房重建模式——特色新村新镇
(一)孝德镇——绵竹的“江南水乡”
孝德镇是绵竹年画南派——木版年画的发源地。

从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提升城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角度出发,孝德农房重建以年画为载体,结合新农村建设,按照统规统建、统规自建的方式,高起点、高标准地打造以城镇化定位的农村集中居住点。

“新年画村”孝德镇大乘村是苏州援建重点打造的乡镇示范点,通过“年画上墙”工程的启动,大乘村农居整体进行风貌改造,建筑体现川西民居特色,均为白墙、灰瓦、翘檐,墙面上展示着三国故事、二十四孝等主题的绵竹年画,成为大乘村乡村旅游的丰富资源。

此外,在年画老艺人陈兴才
的带领下,年画产业建设开始兴起,年画家庭作坊增至百户,从事年画产业的人员增至二百余人。

通过将农房重建与乡村旅游、年画产业建设结合起来,大乘村成为绵竹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

而川西文化与江南文化的融合则是孝德新镇重建最大的亮点。

孝德的对口援建城市苏州桃花坞与绵竹同列我国四大年画之乡,文化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从文化相亲到文化相容,孝德新镇重建将川西民居和苏州风格融合在一起,演绎着别样的“川苏风格”。

在孝德的“苏州水街”上,街道建设呈现苏州园林风格,街道上建有座座江南水乡拱桥,孝德中学和中心小学的苏州元素——圆形拱门和教学楼外墙壁上的绵竹年画和谐的融为一体。

苏州街、苏州大道、天香路等等,孝德新城的街道也以援建地的地名或街道名命名,这体现着孝德老百姓对苏州援建的幸福感恩,也使得苏州的援建队伍有了家的感觉。

(二)汉旺镇——生态新镇
汉旺是绵竹唯一原地异址重建镇。

汉旺新城不是简单地复制老镇区,而是强调了以人为本和科学重建。

汉旺新城的一大特色是生态建设,通过河道整治、景观打造,建设汉旺生态新家园。

震前的汉旺是四川重装工业生产基地,拥有东方汽轮机厂、清平磷矿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家,地震使得汉旺的工业完全破坏。

要使汉旺真正复苏,有效解决汉旺群众的生计问题,住房重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实现
产业重建。

在新镇规划中,汉旺进行了产业重构,与无锡共建无锡工业园区,着力打造制造、机电、建工建材等产业集群。

(三)九龙异地安置小区——精致小镇
九龙清泉村异地安置小区安置因灾失地群众329户。

按照统规统建的方式,小区住房均为白墙褐瓦,门前菜园。

小区内建有文化活动室、文化活动广场、超市、篮球场、公共厕所、垃圾处理场等公共设施。

同时,为了解决居民生活上的后顾之忧,每户分了两三分蔬菜地,政府还帮助村上建了一个大型养猪场,并采取“公司+农户、大户带小户”的模式经营养猪场。

通过农家乐、集中养殖、户前菜园,加上原有林地收入等,有效解决了失地农户的可持续生计问题,提升了农户的生活品质,促进了当地经济的长远发展。

二、产业重建模式——产业重构和产业提升
绵竹是四川重要的工业基地,在地震中,工业特别是重装工业和磷化工损失严重。

在产业重建过程中,绵竹以灾后重建为契机,在对口援建省份的帮助下,立足于自身产业基础,凭借交通基础设施改善之机,整合各方资源,将产业重建与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结合起来,加快产业聚集,促进资源优势向经济产业优势转化,从而实现产业提升。

(一)工业——重构和产业升级
由于东汽异地重建,剑南春、龙蟒等企业在地震中受到较大影响,必须思考和实施一条新的又好又快的产业发展之路。

对此,绵竹市委、市政府达成高度共识,提出产业重构的新思路。

产业聚集化,拓宽产业链。

绵竹市立足于自身资源优势和震前产业基础,科学规划,对产业发展进行重新定位,将食品工业、磷化工业、机械精加工和建材业等作为产业重建的重点,通过江苏工业园、汉旺无锡工业园、新市工业园和拱星工业园“一区四园”的打造,加强产业发展园区化管理,增强原有产业集聚,拓展产业链条和产业配套。

依托原有产业基础,重构机械加工业。

在机械加工方面,东汽在德阳市区异地重建,绵竹机械制造产业的基础条件并没有改变。

汉旺新镇建设无锡工业园作为机械精加工基地,将多家原东汽配套企业引入园区,并通过招商引资点对点引进机械加工企业。

园区建设获得东汽、东电、二重等央企的大力支持,东汽也承诺将优先采购园区产品。

目前,已有两家企业入驻,尚未开工便已得到东汽5000万元订单。

资源整合,促进磷化工产业升级换代。

在磷化工方面,绵竹以新
市磷化工产业园区为平台,通过集约式经营壮大产业链。

清平8家磷矿企业并矿组成四川绵竹川龙化工有限公司,从每吨磷矿的销售额中,抽出20元补偿原有磷矿的村;剩下的收益由每个清平乡村民平等享受。

目前,大部分磷矿已恢复生产。

通过资源整合,极大激发了磷化工业重建的激情,提高了磷矿开采水平和利用水平。

而同时,磷化工产业园区的建设,也将有利于磷矿企业与磷化工业企业的整合,通过集聚化经营,有助于德阳磷化工产业链的发展壮大,有助于磷化工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换代。

(二)农业——农业现代化与规模化
在农业发展上,绵竹市在对口援建省份的帮助下,以一带(农业产业带)+一园(农业示范园)+四基地(粮食、油菜、水果、蔬菜)的打造为核心,大力发展粮食、油菜、水果、蔬菜、禽、畜种养殖业,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和现代化水平,并在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推广上,摸索出一条核心模式——“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销、实现农民富”。

土地流转,带动农业产业化。

什地镇蔬菜基地在恢复农业生产的同时,成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积极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通过土地流转,土地以入股或租赁的方式由合作社进行集中管理。

同时,合作社返聘农民进行耕种,发给农民工资。

通过这种方式,促进了农业的
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改善生活条件。

示范效应,推进农业现代化。

九龙镇的江苏高效农业示范园通过发展草莓、养猪等示范户,带动当地农民发展高效农业。

自2009年起,园区发展草莓种植示范大棚和发酵床养猪示范大棚等,引入优良品种,引进江苏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

据园区负责人介绍,1亩草莓收入可达3万余元。

通过发展高效农业,使得农民收入有较大幅度提升,也将促进绵竹农业竞争力的提升。

(三)第三产业——文化与旅游融合
绵竹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及自然生态资源,在旅游业发展上,绵竹立足于实际,结合震后新的情况,将家园建设、自然风光、文化资源、援建文化以及产业发展等结合起来,打造旅游精品,促进旅游产业全面恢复和提升。

“一线一色一镇一品”的沿山休闲旅游。

利用沿山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势,打造麓堂山国际玫瑰温泉和汉旺地震遗址,以及清平、九龙、汉旺、孝德、土门等休闲观光生态旅游小镇,构建绵竹旅游产业集群。

年画文化、酒文化为主体的文化旅游品牌。

以剑南老街、年画村为依托,整合三国文化、宗教文化以及历史文化,通过年画节、剑南春酒文化节,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促进文化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继承和传承,川西与江南文化融合的旅游新品牌。

苏州援建年画产业基地,促进绵竹年画与苏州桃花坞年画融合发展。

此外,九龙的扬州水街、孝德的苏州水街等等,川西风格与江南风情进行融合,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旅游新亮点。

(四)三产联动,协同发展
在产业发展整合上,绵竹以现代农业种植业为基础,在农产品深加工基础上,积极发展观光旅游,拓深产业化发展链条,实现三次产业的整合发展。

如在沿山一带种植万亩玫瑰,组建种植专业合作社,扶持玫瑰业、玫瑰香精加工业、玫瑰生态旅游业发展,并把生态旅游业纳入沿山旅游产业发展体系,整合沿山“三溪八景”、矿物质温泉等资源优势,以玫瑰种植业的发展和温泉度假村的开发,带动休闲、体验式旅游业的发展,形成“一二三”产业联动、协同发展。

三、对口援建模式——重恢复更重提升
重恢复更重提升,在绵竹灾后重建对口支援中,江苏省实行“一市帮一乡镇”援建机制,确保增强绵竹的造血功能,探索出对口援建的新路子。

(一)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销、实现农民富
位于绵竹九龙镇的江苏高效农业示范园,是江苏援建绵竹农业重建的重要项目之一。

园区以当地现有梨产业和生猪产业为基础,引入适宜的果蔬等优良品种,嫁接江苏比较成熟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用3年左右时间,按照“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销、实现农民富”的理念,边建设、边培训,协助绵竹农技人员和农民,尽快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及示范园经营管理的先进经验,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收入。

(二)智力支持
为实现灾区经济发展的持续活力,对口援建省份充分利用其科教、人才优势,积极为绵竹提供多种形式的智力支持,使得队伍建设和人才储备与灾区未来发展相匹配。

例如绵竹市推荐干部到江苏培训,选派部分优秀青年后备干部到江苏挂职锻炼。

此外,还组织江苏企业到绵竹举办招聘活动,建立培训基地,实施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创业培训等。

四、居民心理重建模式——常态化与本地化
介于心理重建在受灾地区灾后重建中的重要作用,绵竹心理援助工作站在心里援助日常工作基础上,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心理援助模式——“一线两网三级”服务模式。

“一线”是指一条心理热线;“两网”是指人际网和互联网;“三级”是指学校心理辅导室及社区心灵驿站、心联小屋、社工站构成一级服务机构,绵竹心理服务中心构成二级服务机构,绵竹精神卫生中心构成三级服务机构。

同时,依托本地教师队伍培养一批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实现心理咨询人员的本地化。

绵竹在重建过程中,科学规划、科学重建,把灾后恢复重建作为一次推动绵竹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四位一体”协调发展的良机,高起点、高标准,将家园重建与产业重构、生活品质提升、文化提升等结合起来,形成了独特的绵竹模式。

姓名:吉晶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