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及答案(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中考语文文化常识训练试题及答案(1)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
1.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

错误的一项是()
A. “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比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B. 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鄙、敝、子”等,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等,对尊长者的称谓有“足下、先生、大人”等。

C. “六书”指古人分析汉字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构成方式,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诗经》中的“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D. 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与“三”有关的称谓,如“三皇五帝”“岁寒三友”“三教九流”“无事不登三宝殿”等,其中,“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

【答案】B
【解析】【分析】错误项分析: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也用以尊称对方。

此处“对自己的谦称”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

主要题型有古代称谓、宗法、历法、文学现象、作家、作品等。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台湾诗人郑愁予的《乡愁》这首诗,借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具体的实物,托物寄意,表达作者渴望与亲人团聚,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B. 古代文体“记”以记事为主,如《小石潭记》;“说”则多就事、物、现象抒发感想,常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如《爱莲说》。

C. 古时住宅旁常栽桑树、梓树,后人就用“桑梓”指家乡;“长河落日圆”中的“河”指黄河;“晋太元中”的“太元”是年号;《范文正公集》中的“文正”是谥号。

D. 谈吐可显儒雅之风。

问候别人的父亲时,可以用“令堂近来身体可好”;写了文章,想请别人指点一二时,可以用“请不吝赐教”。

【答案】 C
【解析】【分析】A.《乡愁》是余光中的作品;
B . 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铭”;
D.对别人父亲的尊称是“令尊”,“令堂”是对对方母亲的尊称;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文化常识的识记和辨析的能力。

要求考生注意平时对文学常识、文化常识的识记,注意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仔细辨析。

3.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著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戏剧《茶馆》《龙须沟》等。

B. 蒲松龄,别号柳泉居士,郭沫若称赞他的著作《聊斋志异》“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
虐入骨三分”。

C. 古人用“阴”“阳”表示方位。

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作“阴”,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作“阳”。

D. 契诃夫,俄国短篇小说大师。

他在《变色龙》中,用夸张手法使警察“奥楚蔑洛夫”这一小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答案】 C
【解析】【分析】C.古人把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作“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作“阳”。

如“河阳”指黄河南岸,“汉阴”指汉水北岸。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作家作品的识记与辨析能力。

解答文学文化常识类试题,关键在平时的识记与积累。

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这类题的判断点是:作者的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的名称、体裁、人物、内容(情节)、主题、风格、流派等。

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根据知识积累判断正误即可。

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中国移动启动的‘5G上珠峰’专项行动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句的主干是“行动取得进展”。

B. “雄伟壮丽”“热爱祖国”“干得很好”“樱花盛开”的短语类型依次为并列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和主谓短语。

C. 在古代,博士是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如《孙权劝学》中“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这句话中的“经”指的是《易》《书》《诗》《礼》《春秋》等儒家经典。

D. “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比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答案】 B
【解析】【分析】ACD正确。

B“干得很好”不是偏正短语,而是动补短语。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积累及语法知识。

短语的类型有主谓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动补短语等,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掌握词性及短语的种类及其特征。

由动词和在它后边起补充说明作用的词组成的短语,叫作动补短语。

动补短语的结构:动词+补语。

起补充说明作用的词是补语,补语分为补充说明动作发生的空间位置(地点、环境)、补充说明动作发生的时间或次数两类。

5.下列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礼记》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B. 朱自清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春》和《背影》均是他的作品。

C. 普希金,俄国诗人、小说家,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著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

D.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会试、乡试、殿试三级,会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

【答案】 D
【解析】【分析】D文学常识说法不正确。

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考中的称举人。

会试考中的称贡士。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常识的掌握情况。

选择前,最好先理顺清楚科举考试中的各种考试制度和名称。

6.下列有关作家作品和文化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战国策》是西汉左丘明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整理编辑而成的史书。

B. “表”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C.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驳论文,选自鲁迅的《且介亭杂文》。

D. 《我的叔叔于勒》《最后一课》的作者分别是法国作家莫泊桑都德。

【答案】 A
【解析】【分析】A.《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而成的。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考生对作家作品及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

考生在平时注意对课内注释多留心,多记忆,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辨析。

7.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在作品中塑造了很多著名人物形象,其中闰土、孔乙己都是其小说《呐喊》中的人物。

B. “扑朔迷离”“刮目相待”“醉翁之意不在酒”分别出自《木兰诗》《孙权劝学》《醉翁亭记》。

C. “豆蔻枝头二月初”中的“豆蔻”现在也称“豆蔻年华”,指的是少女十三四岁的年龄。

D. 古时,用“令郎”“令爱”尊称对方的儿子,用“令尊”和“令堂”尊称对方的父亲。

【答案】 D
【解析】【分析】ABC表述正确。

D“令爱”是称对方女儿的敬词。

“令堂”是称对方母亲的敬词。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学和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

考查时一般会涉及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的基本知识以及称谓、历法、职官、地理、礼俗、文化典籍等。

解答这类题目,要求学生熟记学过的名家名篇的介绍和有关的文化常识。

8.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和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名作。

B. “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神,古代文化中,常用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

这样的代称还有很多,比如:桑梓代指家乡,庙堂代指朝廷,汗青代指史册。

C.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是杜甫高度评价李白的诗句,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两座高峰,被后人称作“李杜”。

D. 《刘姥姥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六回,作者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著名文学家。

【答案】 A
【解析】【分析】A项有误,刘禹锡的《秋词》,一反过去文人悲秋的传统,赞颂了秋天的美好,并借黄鹤直冲云霄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奋发进取的豪情和豁达乐观的情怀。

并没有表达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找到关键语句,仔细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9.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通常情况下,一篇说明文只能用一种说明顺序。

B. “唐宋八大家”中,唐代有两位,他们是韩愈、杜牧。

C. “岩石在最初形成的时候,像书页一样平卧着。

”该句的主干是:书页平卧。

D. “诗经六义”中的“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

【答案】 D
【解析】【分析】A项,说明文常见的说明顺序有三种:时间、空间和逻辑。

有时候会综合运用以上三种说明顺序。

B项,唐宋八大家里面有两位是唐代的,他们是韩愈和柳宗元。

C项,该句的主干是:岩石平卧。

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10.下面四个称谓均出自《范进中举》,其中是谦称的一项是()
A. 宗师
B. 高邻
C. 贤婿
D. 晚生
【答案】 D
【解析】【分析】D项是谦称。

晚生是谦辞,后辈对前辈自谦之称,是旧时文人在前辈面前的谦称。

其它三项都是敬辞。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敬辞和谦辞的文化常识。

答题时应注意,敬辞又叫尊称,一般指比较尊敬的称呼,是对对方表示尊敬的称呼。

针对不同的对象,称呼可有多种。

谦称是表示谦虚
的自称,表示谦逊的态度,用于自称,谦称自己不聪明,学识浅薄,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身份低微,不如对方的身份地位高,含有为对方效劳之意等。

“ 宗师、高邻、高邻”都是敬辞,“晚生”是谦辞。

11.根据以下材料,回答小题。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

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

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然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

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陶渊明《读山海经》
(1)《读山海经》中“孟夏”是指农历_______月。

()
A.四
B.五
C.六
D.七
(2)《山海经》属于以下哪一类著作?()
A.神话故事
B.地理著作
C.人物传记
D.文人随笔
(3)陶渊明是东晋诗人,名潜,字()
A.彦和
B.子建
C.元亮
D.德施
【答案】(1)A
(2)B
(3)C
【解析】【分析】(1)孟夏:初夏,指农历四月。

农历一年四季中的每个季节都有“孟”、“仲”、“季”的排列。

农历夏季的三个月即四、五、六月,分别对应称为“孟夏”“仲夏”“季夏”。

进入夏季的第一个月,即四月为孟夏,用十二地支中的已表示,所指的月份是阴历。

(2)《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

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

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3)陶渊明,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

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

故答案为:(1)A
(2)B
(3)C
【点评】陶渊明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

12.下列关于名著和文学常识确的一项是()
A. 《西游记》中孙悟空敌不过红孩儿的三昧真火,请来观音菩萨降妖,最后红孩儿被降服,做了善财童子。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东晋时期的诗歌305首。

C.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的“黄发”指代儿童,原因是古代儿童营养不良,头发就显得发黄而纤柔。

同样,“总角”“弱冠”也指代童年。

D. 《鲁滨逊漂流记》的主人公鲁滨逊在荒岛上生活了18年,小说通篇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叙述故事。

【答案】 A
【解析】【分析】A.正确。

B.《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

C.“黄发”指代老人,“垂髫”才指儿童;“弱冠”是指二十岁,不是童年。

D.是28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和文化常识的积累能力。

文学常识包括各种常见文体、作家作品、史书体例等。

文化常识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文化典籍等相关知识。

这些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学生要按照一定的线索多看多记。

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1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后泛指文学。

《沁园春·雪》中的“风骚”则是用来概括广义的文化。

B. 安徒生是19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他创作童话有160多篇,代表作有《皇帝的新装》《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

C. 科举制度起源于隋唐,明清逐步走向僵化,终结于清光绪卅一年,是我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明代后,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典。

D. 古代以山北水南为阳,山南水北为阴。

如“晴川历历汉阳树”的“汉阳”,指汉水北面。

“衡阳雁去无留意”的“衡阳”,指衡山的南面。

【答案】 D
【解析】【分析】“古代以山北水南为阳,山南水北为阴”应为“以山北水南为阴,山南水北为阳”。

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的辨析能力,考查的是课内篇目的出处、作家作品等有关的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以课本的注释为主,注意平时的积累。

注意对选项进行逐项的审读和评判,注意其语言的表达,仔细的进行判断。

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旅游也是一种“阅读”,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B. 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敝、鄙、子”等;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等;对尊长者的称谓有“足下、先生、大人、陛下”等。

C. 《屈原》是郭沫若于1942年创作的一部历史剧,主要由人物对话组成,也安排了大段独白来表达人物的心理和情感。

D. 即席讲话有时与学习水平高低关系不大,却与能否熟练运用即席讲话的技巧密切相关。

【答案】 B
【解析】【分析】B.错误,“子”是古代对男子的美称、尊称。

是敬称,不是谦称。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敬辞的掌握情况。

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

常见的敬辞有:"令"字一族,"拜"字一族,"奉"字一族,"子"字一族,"惠"字一族,"恭"字一族,"垂"字一族,"贵"字一族,"高"字一族,"大"字一族,"敬"字一族,"请"字一族,"屈"字一族,"光"字一族,"俯"字一族,"华"字一族,"老"字一族,"叨"字一族,"雅"字一族,"玉"字一族,"芳"字一族,"贤"字一族等。

15.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秦皇汉武”中“秦皇”指秦始皇嬴政,“汉武”指汉武帝刘彻;“唐宗宋祖”中“唐宗”指唐太宗李世民,“宋祖”指宋太祖赵匡胤。

B. 《变色龙》的作者契诃夫,俄国作家。

他和法国的莫泊桑、美国的欧▪亨利齐名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C. 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鄙、敝、子”等,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等,对尊长者的称谓有“足下、先生、大人”等。

D. 古人常用某些词语作为年龄的别称。

如“及笄”指女子至15岁时,把头发簪起表示已成年,“豆蔻年华”指少女十三四岁,代指少女的青春年华。

【答案】 C
【解析】【分析】C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

“子”为尊称。

还要注意“足下”这个词,是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的敬词。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对语文知识文化常识的掌握和辨析。

答题时应注意,把各个选项对照相应相关的语文知识或文学文化常识,找到关键语句,字形推敲斟酌句子的意思和关键词含义,然后提取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比照辨析正误。

16.中秋将至,我校九年级举办以“月到中秋分外明”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从以下选项中选出两项月亮的别称。

()
A.太白
B.启明
C.婵娟
D.玉盘
E.金乌
(2)自古以来,与中秋有关的神话传说很多,请分别说出以下诗句与哪个神话传说有关。

①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晏殊《中秋月》
②友声相唤出河津,伐桂丁丁向月轮。

——汤显祖《送杨吉父伍念父乡试》
(3)中秋之夜与家人团聚,你会设计一项什么活动来度过佳节呢?请写出活动名称并说明理由。

【答案】(1)C,D
(2)①嫦娥奔月;②吴刚伐桂
(3)活动:家人围坐一起赏月谈心。

理由: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快,即便是家人之间也很少有心灵的交流,在中秋之夜,家人一边赏月,一边倾吐心声,既情趣高雅,又增进了情感,岂非妙哉?
【解析】【分析】(1)月亮的别称太多了。

如: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冰镜、水镜、圆镜、圆镜、宝鉴,月轮、琼轮、白轮、冰轮、孤轮,飞镜、天镜、金鉴、玉鉴、圆轮、轮辉,晶盘等。

婵娟:形容月色明媚或指明月。

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玉盘:用玉做成的盘子,又指月亮。

李白《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所以选CD。

(2)要求分别说出诗句与哪个神话传说有关。

“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遥看天上明月,想那月宫中的婵娟,现在也未尝不感遗憾吧,陪伴她的,毕竟这有那清冷蟾蜍和孤寂桂树。

写的是“嫦娥奔月”的神话。

从“友声相唤出河津,伐桂丁丁向月轮”两句中“伐桂”分析,描写是应该是“吴刚伐桂”的神话故事。

(3)活动方案的情境“中秋之夜与家人团聚”已经给定,我们只要围绕给定的情境设计活动形式即可。

从内容上看,要与“中秋之夜”密切相关,不可脱离材料设计活动。

内容要有可操作性。

从形式上看,要做到简洁明快,具有启发性、鼓动性。

语言应简练、概括性强。

“每逢佳节倍思亲”赋予了中秋节浓郁的“家和”概念。

在这个尽享天伦、祈福圆满的月圆之夜,每一颗心灵都是圣洁的,最容易被激发出人性的真善美,是绝好的增进情感的时机。

如“赏月谈心”。

赏月、品茶、吃月饼、倾吐心声等。

只要活动健康向上、有意义均可。

故答案为:⑴C、D。

⑵ ①嫦娥奔月;②吴刚伐桂。

⑶活动:家人围坐一起赏月谈心。

理由: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快,即便是家人之间也很少有心灵的交流,在中秋之夜,家人一边赏月,一边倾吐心声,既情趣高雅,又增进了情感,岂非妙哉?
【点评】⑴本题考查与月亮有关的文化常识。

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繁多,包括传统文化中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等相关知识,解题时需细心对比,防止张冠李戴,时代混淆等。

⑵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把诗句有关信息与神话传说建立联系即可得到正确答案。

⑶本题考查设计活动内容以及解读设计意图的能力。

做这样的题,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多读、多看、多听、多练,逐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要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上组织的各项活动,尤其是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动手和动脑能力。

本题没有统一答案,只要栏目和设计意图在内容上和形式上符合要求即可。

17.传统文化和文化常识。

(1)古代对于不同的年龄有相应的不同的称呼,下列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A.襁褓——未满周岁的孩子
B.弱冠——男子二十岁成年
C.及笄——女子18岁成年
D.花甲——六十周岁
(2)选出对传统文化知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名轲,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B.“亲射虎,看孙郎”中的“孙郎”指孙权;“八百里分麾下炙”中的“八百里”原指牛。

C.《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唐雎不辱使命》《曹刿论战》两篇课文都是来自于这部史书。

D.古代在竹简上写字,先以火炙烤竹片,以防虫蛀。

因竹片水分蒸发如汗,所以称之为汗青。

诗句“留取丹心照汗青”中的“汗青”指史册。

【答案】(1)C
(2)C
【解析】【分析】(1)C对于年龄有相应的称呼错误。

“及笄”是古代女子满15岁。

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

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2)C对传统文化知识表述错误。

《曹刿论战》选自《左转》。

《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

故答案为:⑴C;⑵C。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中国是一个传统文化丰富的民族,例如节气歌、传统节日、经典文学、中华礼仪等都是学生应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

⑵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

回顾所读文章的相关情节,根据问题作答即可。

18.学校文学社开展“文学与文化”专题活动邀请市文化馆张老师做专题讲座。

(1)下面是邀请函草稿的正文部分。

画线词语表达都不得体的一项是()张老师您好。

我校文学社拟邀请您于6月20日9点在学校报告厅为我们做“文学与文化”的专题报告。

您学富五车,①久闻大名,如果能来我校对我们②不吝赐教,将是我们的莫大③荣幸。

本应④光临寒舍向您表达我们的愿望,无奈学习时间太紧,不能成行,
敬希⑤见谅。

届时我们一定洗耳恭听,⑥不耻下问。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2)在互动环节,张老师出了一个趣味题:在不考虑平仄的情况下,以“白浪河”为上联,最适合用作下联的一项是()
A.仰天山
B.蓝宝石
C.杨家埠
D.青云山
(3)张老师还提问了很多文学文化常识,同学们作了回答。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现代汉语的很多成语出自古代典籍,如“三十而立”出自《孟子》“一鼓作气”出自《左传》。

B.“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中的“节”是符节,符节是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

C.“世先生同在桑梓”中的“桑梓”意为家乡。

古时住宅旁常栽种桑树、梓树,后用桑梓代指家乡。

D.“表”作为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于臣下向帝王陈情言事,言辞往往恭敬、恳切。

如诸葛亮的《出师表》。

【答案】(1)B
(2)D
(3)A
【解析】【分析】(1)①久闻大名:早就听到对方的盛名。

多用作初见面时的客套话。

这里还只是邀请赵老师,还没有与张老师见面,故“久闻大名”使用不得体;② 不吝赐教:不吝惜自己的意见,希望给予指导。

请人指教的客气话。

这里使用得体。

③荣幸:指荣耀而幸运。

一般是表现自己谦虚的意思。

这里使用恰当。

④ 光临寒舍:别人到自己家来了,主人欢迎时的谦称,这里使用不恰当;⑤不耻下问: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这里使用不恰当。

故①④⑥的表达都不得体。

(2)“白”是表示颜色的词语,可以与“青”“蓝”相对,故排除AC。

“白浪”是一个名词,“青云”也是一个名词,而“蓝宝”却不是一个词语。

故排除B。

故选D。

(3)A“三十而立”出自《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而不是出自《孟子》。

故答案为:⑴B;⑵D;⑶A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语言表达是否得体的能力。

要想使语言表达得体,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看准对象,把握分寸;②适应场合,恰当用语;③注意遣词,谦敬恰当;④把握语体,用语准确;⑤认清文体,注意差别。

答题时,要把题目中各个选项与上述几个方面逐一对比,从而选出符合题意的答案。

⑵本题考查拟写对联的能力。

拟写对联的基本原则有:①对偶原则,要求上下联字数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