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1949的中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1919——1949)
一、五四运动:1919、5、4
1、原因:(1)根本原因——北洋政府的腐败统治。

(2)直接原因——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导火线)
2、过程:
(1)第一阶段: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口号“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反帝反封)。

(2)第二阶段:6月初,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工人阶级由此登上政治舞台)
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北洋政府释放学生、罢免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五四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毫不妥协(含义?)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2)各阶层人民直接参与运动:青年学生起了先锋的作用,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4)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①创办各类刊物。

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刊物除《新青年》外,还有《每周评论》等。

②翻译和撰写宣传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的文章。

李大钊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第一次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李大钊又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系统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标志李大钊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192010年:《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③组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会和早期共产党组织。

④有组织、有计划地宣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大力向工人阶级宣传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导致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了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准备工作。

②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7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成立。

三、中国共产党成立
1、条件:
(1)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工人队伍进一步壮大,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2)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3)干部和组织条件: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
(4)中共一大(标志着中共的诞生):1921年7月23日、上海、嘉兴
2、内容:(1)党的最终任务——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

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

(2)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1922年、上海)
①依据:对中国社会性质(两半社会)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革命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革命动力(工人、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正确分析。

②最高纲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中共一大已提出过)。

③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④意义:制定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3、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1)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2)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是新型的、工人阶级的革命政党;(3)代表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4)它的诞生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

四、国民大革命
1、背景:
(1)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势力强大
(2)中共吸取“二七”惨案的教训,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
(3)孙中山的转变:决定“以俄为师”,同意与中共合作;
(4)共产国际的推动和帮助
2、兴起的标志: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召开
(1)会议内容:通过了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党内合作)
(2)会议的意义: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3)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因其若干基本原则与中共民主革命纲领一致)3、高潮:北伐战争,1926年7月——1927年初
(1)过程:连克武昌、九江、南昌,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迁都武汉;又直捣南京、上海。

(2)失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局部失败)。

汪精卫发动的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彻底失败)。

(3)失败原因:国民革命的失败是由于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客观)和年幼的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主观)。

4、意义:国民革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五、“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国共十年对峙)
1、八七会议的召开:(1)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省汉口秘密召开紧急会议——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着重大转折意义的“八七会议”。

(2)主要内容:正式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并把领导农民进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最主要任务。

(3)历史意义:使全党没有在白色恐怖面前惊慌失措,指明了今后革命斗争的正确方向;毛泽东在会上提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国革命从此开始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2、实践:(1)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发动南昌起义,成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2)秋收起义:1927年9月,秋收起义后,毛泽东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

(3)“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主要内容: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

(4)开展土地革命:①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

②意义: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发展,同时提高了农民的革命积极性,积极参加红军,壮大革命力量,巩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

3、红军长征(1934—1936)
(1)长征原因:博古、李德等人执行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路线致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2)长征过程: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同在陕北的红军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3)遵义会议:(1935年1月)
内容:A纠正博古等人军事上、组织上的“左”倾错误
B肯定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选举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意义:A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B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C成为党的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长征意义:
A红军长征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B红军长征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

C长征精神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红军将士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百折不挠,所向无敌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艰苦奋斗、乐于吃苦的奉献精神,团结协作的精神,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五、伟大的抗日战争
1、局部抗战(1931、9——1937、7)
(1)九一八事变(1931年)
原因:A、侵华是明治维新后日本既定的政策(根本原因)
B、日本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陷入极端困难的局面,为了摆脱危机(直接原因)
C、中国国民政府正南方全力围剿红军,给日本以可趁之机。

影响:
A东北三省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

B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高涨
(2)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高涨
发表抗日宣言,号召红军和人民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出中国;
①中共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召开瓦窑堡会议,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②东北军民:组织抗日义勇军;抗日联军(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
淞沪抗战(一二八事变):1932年,十九路军,蔡廷锴、蒋光鼐;
山海关之战:1933年,东北军,安德馨率全营力战殉国;
③国民党长城抗战:1933年,二十九军,宋哲远,收复喜峰口;
爱国官兵冯玉祥、吉鸿昌(共)组织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收复多伦,将日伪军赶出察哈尔省。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要求蒋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④关内人民:工人罢工、募捐;工商业者抵制日货;学生掀起“一二九运动”,运动后学生深入工厂农村军队进行抗日宣传。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建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2、全民族的抗战(1937、7——1945、9)
(1)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中国全面(全民族)抗战开始。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建立
过程:①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声明书,表达了抗战的决心
②红军改编,西北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后改为第十八集团军)朱德、彭德怀任正副总指挥,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叶挺、项英为正副军长。

③1937年9月,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正式建立。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
A、壮大了抗日力量,从此抗日战争发展为全民族的抗战。

B、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4)正面战场的抗战:
抗战初期的四大会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
A淞沪会战:起点:为八一三事变,意义:激战3个月,打破了日军3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B太原会战:特点:国共军队合作。

八路军115师取得平型关大捷,成为抗战首次大捷;
C徐州会战:李宗仁,台儿庄大捷成为抗战以来最大的胜利。

D武汉会战;1938年10月,广州、武汉失守,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E枣宜会战发(发生于相持阶段):1940年5月,张自忠殉国;
(5)敌后战场的抗战:
A洛川会议:1937年8月,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开辟敌后战场。

B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成为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指挥中枢和总后方。

C百团大战:1940年,彭德怀。

D少数民族的抗日武装力量: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等。

E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开始,敌后战场发展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6)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
①背景:
A、1942年1月,世界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中国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战场;
B、中共七大召开:制定当时党的任务;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为争取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政治和思想基础。

②盟国联合对日作战和战争的胜利:
a1945年7月,中美英发表《波茨坦公告》,促令日本投降;
b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
c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对日关东军作战
d中国正面战场和敌后军民举行反攻。

e日本投降: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战争结束。

(7)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的意义
①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

②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

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③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中国人民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六、解放战争
1、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1945、8——1946、6)
主要事件:重庆谈判、重庆政治协商会议
2、全面内战爆发:
(1)战略反攻: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2)战略决战:1948年秋-1949年春,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

(3)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春、河北西柏坡,
内容:党的工作中心乡村转移城市(第二次工作重心转移);确定全国胜利后党的基本政策;
农业国变工业国的总任务等。

(见书P60专题四第一课)
(4)渡江战役:1949年4月,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权的统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