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5.18鸿门宴(名师导课)精品教案 人教版第二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师导课--解读教材重点、难点
一、课文补注
1.有关对《鸿门宴》“白璧微瑕〞说法的辨析。
《项羽本纪》是《史记》中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典X之作,在《鸿门宴》中,处处显露杀机,杯盘碗盏与刀光剑影交替,但在情节上常有人提出疑点,比如:〔1〕曹无伤密告沛公欲王关中和X增说沛公“其志不在小〞有天子之兆时,项王大怒要击破沛公军;而在项伯的游说下项王竟许诺善待沛公。
前后迥然相异的态度,不合情理。
〔2〕依项羽残忍的性格,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瞋目视项羽而项羽却礼遇之,有违项羽的性格特征。
〔3〕沛公起如厕,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而X邦、X良、樊哙外出良久。
下文对陈平没有作任何交待,这是漏笔。
〔4〕X增深知勿击沛公那么皆为所虏,而对项伯夜访X良,翼蔽沛公却无动于衷。
老谋深算的X增对沛公赴鸿门宴定有防X,为何沛公疾去二十里至霸上军营,却没有任何动静?
首先谈第一个问题:曹无伤密告,项王勃然大怒,反映了项羽率真的赳赳武夫的性格特征。
但作为统兵四十万,诸侯将相莫敢仰视的项羽自矜功伐,自然不把X邦视为主要对手,以为杀之无益。
刚愎自用的他也自然把X增的话当耳旁风。
由于以上原因项羽许诺善待X邦。
第二个问题:樊哙带剑拥盾入军门,目眦尽裂,头发上指,瞋目视项王,而项王赐之卮酒,赐之彘肩,对樊哙的言行未有以应。
首先我们看巨鹿之战中的项羽,“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后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
反映项羽残暴的一面。
巨鹿之战后他屠某某,烧秦宫室,大火三月不灭,也反映了他的残暴。
为何他对樊哙咄咄逼人之举反而置假设罔闻呢?首先X 邦谦卑奉迎的一段说辞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项羽沽名钓誉的心理,樊哙在宴中表现智勇双全,对项羽指责中又满含尊重,颇受项羽钟爱,所以项羽无言以应。
第三个问题:沛公起如厕,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而三人外出良久,关于陈平回复在文中未作交待。
因为《鸿门宴》只是节选《史记·项羽本纪》。
其实陈平早已有心投奔X邦,他是奉召而放行。
第四个问题:X增作为项羽的谋士,最终未尽人臣之责,这是从史书的角度来考虑的。
《史
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它既是一部史学巨著,又是一部文学巨著,对X增的叙写前详后略,也是可以理解的,更何况《史记》采用“互见〞笔法,此处略写的,在彼处那么详写。
从以上分析看来,宋人X辰翁评《鸿门宴》“历历如目睹,无毫发渗漉,非十分笔力,模写不出〞。
确实不假。
〔参考《名作欣赏》2000.6.原文作者:王波〕
2.对X项成败原因的客观分析
《史记》在思想上存在有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东西,如在《项羽本纪》和《高祖本纪》中,太史公把X胜项败的原因归根于X项二人性格的优劣,这显然是不确切的。
纵观历史,我们不难知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并吞六国,一统天下,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从而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
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而项羽灭秦后,逆历史潮流而动,袭周朝分封制,“分裂天下而封王侯〞,使社会再次回到秦统一以前的分裂割据、群雄争霸的动乱状态;相反,X邦在楚汉战争胜利后,即仿秦封建帝制,建立了汉帝国,这是顺历史潮流而进。
因此,顺历史潮流者昌,逆历史潮流者亡!这才是X胜项败的根本原因之所在。
可见,对待诸如《史记》这样千古不朽的史学、文学巨著,也应该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
二、课文析读
浅谈《鸿门宴》人物的对话艺术
《鸿门宴》中人物的语言描写精当生动,试结合课文分析一二。
人物对话的个性艺术。
《鸿门宴》中人物形象均闪耀着个性的光芒:项羽的骄横自负,X 邦的善于权变,X良的老练多谋,X增的深谋远虑,樊哙的勇猛豪爽无不跃然纸上,这主要得益于个性鲜明的对话描写,人物对话生动地传达出人物的不同性格。
下面以X、项二人面对突发事件的语言为例展开分析。
项羽兵至函谷关,曹无伤告密:“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
〞X增也进谏:“沛公……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两人的话语显然矛盾,但项羽丝毫没有觉察,他听进的只有“欲王关中〞,这四个字严重刺伤了他的自尊心,于是“大怒〞,下令:“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这句话正是他盲目自负思虑肤浅性格的展示。
X邦得知消息后,“大惊〞“默然〞之余,两次说到“为之奈何〞。
这固然表现了X邦在突发事件面前的惊慌情态,但更表现了他虚心求教从善如流的精神。
明明是自己“欲王关中〞,却称“鲰生〞献计,足见其虚伪。
明明是对X良尚存疑虑,却问“君安与项伯有故〞,足见其心计。
顾虑消除后才问“孰与君少长〞,并称“吾得兄事之〞,足见其随机应变,善笼人心。
项伯进来后,他假戏真做,把勃勃野心说成耿耿忠心,不愧是狡诈权变的老手。
正是依靠这种审时度势的政治眼光和圆滑多谋的政治手腕,但躲过了项羽的劫杀。
人物对话的迎合艺术。
鸿门宴上,项羽为什么能被X邦的花言巧语所打动?我们看看X 邦对项伯的表白〔此话也是有意让项伯转述给项羽的〕:“秋毫不敢有所近〞——说“不敢〞而不说“不曾〞,多么恭顺;“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待〞,多么虔诚;“日夜望将军至〞——说“望〞而不说“等〞,多么迫切;这些话语迎合了项羽自信自负沽名钓誉的心态。
人物对话的称呼艺术。
作者在表达人物对话时,有意识地让称呼用语发生微妙的变化,从而凸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以X增为例说明。
当他发现项王“为人不忍〞,便亲自召来项庄,要他于舞剑之际击杀沛公,并以“不者,假设属皆且为所虏〞一句晓以利害。
“假设属〞〔你们这些人〕显然将自己排除在项氏集团之外,有对项羽短见的失望愤懑,更有自己的自负——届时我自有退路〔后来他确实愤然出走〕。
及至X邦虎入山林,X增怆然仰天长叹:“吾属今为之虏矣!〞由“假设属〞到“吾属〞的变化,写出了X增在这特殊场合由自负到自叹、由失望到绝望、由愤激到悲哀的心理变化过程,令人回味。
〔《语文教学通讯》2002.11 B,有删节,原作者:康宏东〕
三、类文荐读
1.荐读四首咏史诗,了解各位诗人对项羽的不同评价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改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人民解放军占领某某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假设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1949年4月提示:杜诗认为真正的男儿应当能屈能伸,卷土重来或许可以东山再起,在雄浑的历史画卷中抒写属于自己的一页。
王诗在客观分析项羽兵败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大胆的设想,即便江东才俊如今还在,他们是不愿与项羽从头再来的。
认为项羽军民离心,败势难回。
李诗洋溢着对项羽的赞美与敬仰,褒赞其为“人杰〞“鬼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毛诗通过对人民解放军占领某某的描写,表现了作者“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彻底革命精神。
颈联运用项羽这一典故,勉励全党全军要抓住战机从胜利走向胜利,不能学习楚霸王项羽沽名钓誉的做法。
2.荐读2001年全国高考优秀作文《题乌江亭》
题乌江亭
某某考生
当虞姬横刀,将一朵生命之花绽放成锋刃的湛蓝。
我看到鲜红鲜红的血流过雪白雪白的颈。
壮士掩面,乌骓悲鸣。
鲁迅说,成功是把好东西包装给人看,而失败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于是,你便成了最伟大的毁灭的艺术。
“曾是气吞残虏!〞你的英勇是无人企及的神话。
你有“何弊之乘〞
的果敢,“挡我者死〞的豪迈,破釜沉舟,是你无畏的誓言。
几千年后似乎还可以听到你圆睁环眼倒竖钢髯的一声断喝。
乌骓马来往奔突,每一个轮回的拼杀都像是一条法力无边的咒语,使尸堆成山,使血流成河。
那杆长矛挑起了几多秦国虎狼之将的尸首,几千年后壁上清吟之时还自滴着秦兵的黑血!
然而,你胜不了X邦。
因为你,还有诚信。
“竖子不足与谋!〞X增如是说。
当楚强汉弱之时,诛X邦之机会何止千万。
然而你没有。
“不可沽名学霸王。
〞说你沽名钓誉,我没有看到。
我只看到你的诚信。
“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
〞你直言不讳,面对的还是X邦。
于是曹无伤被诛,试问天下谁人再敢助楚?你以为楚河汉界便是界限,殊不知X邦有心明修栈道,暗度陈仓!韩信谓X邦不善将兵而善将将,他的心计,他的丢诚弃信便是他的武器。
而这居然比你的宝马大刀还要锋利。
然而X邦不足以与你相比;X邦是君主,而项羽,是英雄!于是你英雄地起事,英雄地南征北战,英雄地失败。
当楚歌的韵律从四面八方像魔音一般折磨你的耳鼓,面对嘶鸣的乌骓和似水的虞姬,你的眼泪磨蚀你的伟岸。
“虞兮虞兮奈假设何?〞于是在乌江,你完成了一个没有丢弃诚信的男人的涅槃。
当拔山扛鼎的传奇褪色成一页泛黄的史册,当斜阳下汉家的小儿稚嫩地传唱“大风起兮云飞扬〞,你终于远去,留下一个顶天立地的背影。
也许你做了鬼雄,跨着随你投江而死的乌骓,旌旗十万斩阎罗,你轰轰烈烈地死去,因为有诚信,为你殉葬。
于是,你不朽,你最终还是战胜了X邦,以你的诚信,刺X邦于后人的口碑之下!
阅读提示:这是2001年高考优秀作文,作者浓墨重彩地描绘“一个没有丢弃诚信的男人〞“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的起事、征战、失败和涅槃,把他一生的轰轰烈烈当做“最伟大的毁灭的艺术〞奉献给读者。
不同于王安石《乌江亭》中的哀叹,有别于杜牧《题乌江亭》中的遗憾,在书写同一题材的作品中,本文似与李清照的《咏项羽》立意相合,却又从“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颂赞之中,提炼出“诚信〞的精髓。
因其立意的独特,才使这篇抒情散文显得大气磅礴,独树一帜。
四、阅读方略
文言文阅读之二:文言实词意义推断方法谈〔一〕
文言实词意义推断方法概谈
高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的关键是读懂原文,准确地把握文意,而能读懂原文的最重要的条件是能正确理解文中实词的意义。
鉴于此,掌握一些推断文言实词意义的方法,对学好文言文和应试都大有裨益。
1.根据汉字造字法推断词义。
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我们能够从汉字的字形来推断文言实词的词义。
如《送东阳马生序》中写作者青少年时求学的种种艰苦时说:“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能否理解该句的关键是对“怠〞字的掌握程度。
据造字法我们可知,“怠〞是个形声字,从心台声。
其形旁“心〞,本义为心脏。
从“心〞的字的含义大多与人的思维、情感等心理活动及人的道德品质有关。
知道了这些。
再联系“手指不可屈伸〞一语和“弗〞等词语,可推断出这里“怠〞的含义是由本义“怠慢、轻慢〞引申出来“懈怠〞的意思。
再如《赤壁之战》中“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句中的“引〞,是会意字,从“弓〞“丨〞,其本义是拉开弓。
这里假设讲成“拉开弓〞显然不通。
如果能联系“初一交战,操军不利〞这一句〔即:一开始交战,曹军的军队失利〕,其意思就显豁了:像拉开弓一样把军队拉开;但因为是失利,所以不可能向前拉,只能向后拉。
由于“向后拉〞,再一联想,当然是“后退〞“退却〞了。
2.根据词的语法地位推断词义。
即审察该实词在句子中充当什么成分,确定其词性,以此来推断其意义。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烟涛微茫信难求〞的“信〞字,通过对语法结构的分析,可知它是用来修饰谓语“难求〞的,显然是作状语。
状语一般由副词和形容词来充当,结合语境可推断出“信〞字是“的确〞“实在〞〔副词〕的意思。
又如2000年全国高考卷第11题,要求判断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题面C项“自放驴,取樵炊爨〞中的“樵〞,给定的解释是“打柴〞。
“樵〞固然有“打柴〞的意思,但它在句中已作了动词谓语“取〞的宾语,而取在这里是“砍〞“打〞的意思,假设再将“樵〞释为“打柴〞岂不扦格不通了?
3.联想成语推断词义。
现代成语大量源自古诗文。
有很多词语的文言意义在成语中保留了下来。
我们高中生已经掌握了相当数量的成语,在判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时,可借助成语来推断其意义。
例如,要正确理解《涉江》中“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句中“薄〞的意义,如果能联想到成语“日薄西山〞,就会很容易地推断出这里“薄〞的意义也是“接近,迫近〞的意思。
又如1997年全国高考卷第12题,A项“善才绳之〞中的“绳〞字,该项给定的解释是“捆绑〞,这个解释是否正确呢?如果我们能联想到成语“绳之以法〞这个成语中的“绳〞
指“准绳〞这里有“制裁〞的意思,便可推测到“善才绳之〞中的绳也是这个意思。
便可断定该项作“捆绑〞讲是不正确的。
该题B项“先涕泣不自胜〞中的“胜〞,解释为“控制〞,是否正确呢?我们可以联想一些带“胜〞的成语。
如“喜不自胜〞“不胜其烦〞“不胜枚举〞中的“胜〞是“尽〞的意思,都不是“控制〞的意思,由此可推知“控制〞是不正确的。
4.根据对称规那么推断词义。
古人行文,好用整齐的句式,讲究对称。
对称句中放在相对位置上的词语,其意义往往相近、相同或相反、相对。
我们可根据这一规律来推断词义。
如《涉江》中“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的“以〞较难理解,但假设借助之一整齐句式中词语的对应关系,就好推断了。
“贤〞与“忠〞意思相近;“用〞是“被任用〞,这个意思显豁;而“以〞对“用〞,据此猜读,“以〞应作“被任用〞讲。
又如“穷那么独善其身,达那么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中的“穷〞和“达〞对举。
假设知道达义为“得志〞便可推知“穷〞义为“不得志〞。
再如,某年全国高考卷第18题,考查“顽固着亦当矜怜〞中“顽固〞的意义。
该词语不常见,不易理解。
题中给了四个供选答案,我们可利用该句与前句“贤俊者自可赏爱〞句式整齐,词语对称的特点来推断。
“顽固〞与“贤俊〞对举,结合语境可判断“顽固〞与“贤俊〞意思相反。
“贤俊〞义为“有才识而又聪明〞,那么“顽固〞那么是“无知而又愚蠢〞,与D项给定的解释“愚昧而蠢笨〞一致,便可选出D项为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