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六单元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背诵课文:背诵《盘古开天地》第四段、《赵州桥》第三段、《富饶的西沙群岛》第
2、
3、4段、《美丽的小兴安岭》第2、3、
4、5段、背诵99页AABB、又×又×、不×不×的词语,在读书签字本上签字。
签上:五项全部背过。
2、默写:69页孔子的名言、81页“我的发现”、再默写补充的5个带有反义词的成语、十二生肖、默写《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90页有关祖国风光的谚语、98页读读背背,写在信纸上,家长批改签字。
第五单元重点
一、背诵课文重点。
(这项是背诵的重点)
1、学了第五单元,我们了解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知道了谦虚好学的(孔子),诲人不倦的(老子)和具有献身精神的(盘古);我们还参观了位于河北赵县的(赵州桥),
又叫(安济桥),他是隋朝的(李春)设计和参加建造的;我们还欣赏了名画(《清明上河图》)。
2、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
他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的弟子将他的言行记录下来,编成(《论语》)。
3、孔子在三十岁的时候,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4、《孔子拜师》一文渗透了(“学无止境”)的精神。
人们敬重孔子的品行,是因为:(孔子谦虚好学、不怕吃苦、彬彬有礼、孜孜不倦)。
人们敬重老子的品行,是因为:(老子诲人不倦、谦和大度、博学多才)。
5、课文的叙述顺序是:先写(孔子决意拜师)——(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孔子认真求学)——(孔子和老子受到人们的敬重)
6、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找出相对应的词语。
(轻—重)(清—浊)(上升—下降)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些反义词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出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让我们对天地的生成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按照这个句子的格式仿写句子:轻而白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烟;重而黑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尘。
(一定要记住)
7、孔子去拜师的旅途非常辛苦,作者使用了几个词语:表明路途之遥远的词语是(相距上千里);表明途中生活艰苦的词语是(“风餐露宿”);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的词语是(“日夜兼程”)。
“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
)8、孔子对学习的理解是(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这句话可以用成语(学无止境)概括。
孔子拜师的根本原因是(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
9、我会按顺序讲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先讲(盘古醒后所做的事情),再讲(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所做的事情),最后讲(盘古倒下后发生的变化)。
10、我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盘古开天地》的内容:(人类的老祖宗盘古,用他的整个身体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
11、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
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和();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
他的双眼变成了()和();
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他的肌肤,变成了();他的血液变成了();他的汗毛,变成了();他的汗水变成了()……让孩子默写空白处,请家长参照语文书71页批改
◆这段话围绕哪句话写的?(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这段话用了(排比、夸张)的修辞方法。
◆这段话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化作万物)。
12、“盘古开天地”中的“开”指的是(创造),文章赞美了盘古(勇于献身)的精神。
13、《赵州桥》一文的结构形式是(总—分—总),全文的过渡句是(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隐含的意思就是前面的内容讲了(“坚固”),下面的内容即将要讲(“美观”)。
14、课文第二段的中心句是(赵州桥非常雄伟。
),也是这段的(总起句)。
“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车马,两旁走人。
”这句话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15、课文第三段的中心句是(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也是这段的(总起句)。
16、你还知道哪些古代神话故事?(记住)《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哪吒闹海》、《精卫填海》、《神笔马良》、《牛郎织女》、
第六单元
一、背诵课文重点(这项是背诵的重点)
1、《望天门山》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诗中描绘了巍巍的(天门山)、滔滔的(长江)、还有(作者对天门山的喜爱之情),真是太壮观了!
2、《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宋)代诗人(苏轼)写的,写的是西湖(晴天)和(雨中)的美景。
诗中,他把西湖比作(西施),说西湖像她一样“(淡妆浓抹总相宜)。
”所以西湖也叫西子湖。
3、《望天门山》的诗意:天门山被汹涌澎湃的长江从中间断开,分为东西两座山。
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
两岸的青山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水天相接的远处驶来,好似来自天边。
《饮湖上初晴后雨》的诗意:晴天时,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波光闪动,十分美丽,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
若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美丽无比,令人神往。
4、解释下列词语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奇:奇妙。
西子:西施。
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
欲:想要
5、“两岸青山相对出”中哪个词用得最好?(“出”)这个字写出了青山的(动态美)。
6、你还知道哪首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7、《富饶的西沙群岛》围绕(“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
”)这句话来写,作者是按照(海面、海底、海滩、海岛)的顺序具体介绍西沙群岛的风光和物产。
8、写西沙群岛的海面主要通过(色彩的变化)来表现它的美丽;海底主要写(各种各样)的珊瑚、(懒洋洋)的海参、(全身披甲、威武)的大龙虾、,(品种多、数量也多)的鱼。
写海滩则突出贝壳的(“千奇百怪”)和海龟的(“庞大”、“有趣”)。
写海岛是围绕(“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这句话来写的,结构形式是(总—分),使人确信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进一步表现西沙群岛的富饶可爱。
9、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特点是(首尾相呼应)。
10、为什么说“西沙群岛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鱼。
”?(用夸张的手法表现出鱼非常多。
)
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
11、《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12、《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按照(一年四季)的顺序,写出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
13、“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这句话既是对全文的总结,也点明了文章的中心,起到(点明中心、总结全文、首尾呼应)的三重作用。
12、课文用准确的词句描绘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美丽的景色,十分形象、生动。
例如:
◆“春天,树木抽出
..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哪一个词用得好呢?)
“抽出”是长出的意思,但用“抽出”,就把枝条快速而有力长出来的样子写出来了,很生动形象。
◆“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
这句话用了拟人的手法,“侧着脑袋欣赏”表现出了小鹿的可爱,也能看出小鹿的心情很开心。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哪一个词用得好呢?)
一个“封”字,既形象地表现了树木枝叶遮天蔽日、又密又厚的景象,又显示出了树木在夏天生长的勃勃生机。
◆“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哪一个词用得好呢?)
“浸”说明小兴安岭的雾很多很浓,水气很大,范围跟森林一样广,使整个森林都浸染在雾中。
◆“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
”
作者为什么用“飞舞”而不用“飘落”?用“飞舞”这个词既表现了落叶随着秋风飘落的情景,又表达了一种活泼、快乐的情绪。
◆“西北风呼呼地刮过树梢。
”
用“刮”而不用“吹”说明了小兴安岭的冬天很冷,风很大。
13、《香港,璀璨的明珠》一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形式。
分别从(万国市场、美食天堂、旅游胜地、美丽的夜景)四个方面详细介绍香港。
14、“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
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洒落人间。
”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高楼大厦的霓虹灯光彩夺目,热情欢迎来自五洲四海的游客。
”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