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行年考(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行年考(三)
臣。

今孔某深虑同谋以奉贼,劳思尽知以行邪。

劝下乱上,教臣杀君,非贤人之行也;入人之国而与人之贼,非义之类也;知人不忠,趣之为乱,非仁义之也。

逃人而后谋,避人而后言,行义不可明于民,谋虑不可通于君臣,婴不知孔某之有异于白公也,是以不对。

’景公曰:‘呜呼!贶寡人者众矣,非夫子,则吾终身不知孔某之与白公同也。

’”《史记·孔子世家》“将欲以尼谿田封孔子。

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

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礼乐缺有间。

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

累世不能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

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

’后景公敬见礼子,不间其礼。

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

’以季孟之间待之。

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

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

’孔子遂行,反乎鲁。

”又见《墨子·非儒下》、《晏子春秋·外篇·仲尼见景公景公欲封之晏子以为不可》,后者“尼谿”作“尔稽”。

《孔子家语·六本》:“孔子见齐景公,公说焉,请置禀丘之邑以为养。

孔子辞而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受赏,今吾言于齐君,君未之行而赐吾邑,其不知丘甚矣。

’于是遂行。

”又见《吕氏春秋·离俗览第七·高义》、《说苑·立节》。

《孟子·万章下》:“孔子之去齐,接浠(注:不等把淘米晒干。

浠,淘米)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之国也。

’”
【考辨】孔子居齐年数,《世家》不详。

江永《乡党图考》说:“昭二十七年,吴季札聘上国,反于齐,子死嬴、博间,而夫子往观葬,盖自鲁往观,嬴、博间近鲁境也。

然则在齐不
而贵者故也。

行冠事必于祖庙,以裸享之礼以将之,以金石之乐以节之,所以自卑而尊先祖,示不敢擅也。

’懿子曰:‘天子未冠即位,长亦冠乎?’孔子曰:‘古者王世子虽幼,其即位则尊为人君。

人君,治成人之事者,何冠之有?’懿子曰:‘然则诸侯之冠异天子与?’孔子曰:‘君薨而世子主丧,是冠也,与人君无所殊也。

’懿子曰:‘今邾君之冠非礼也?’孔子曰:‘诸侯之有冠礼也,夏之末造也,有自来矣,今无讥焉。

天子冠者,武王崩,成王十三而嗣立,周公居冢宰,摄政以治天下,明年夏六月既葬,冠成王而朝于祖,以见诸侯,亦为君也。

周公命祝雍作颂曰:祝王辞达而勿多也。

祝雍辞曰:使王近于民,远于年,啬于时,惠于财,亲贤而任能。

其颂曰:令月吉日,王始加元服,去王幼志,服衮职,钦若昊天,六合是式,率尔祖考,永永无极。

此周公之制也。

’懿子曰:‘诸侯之冠,其所以为宾主,何如?’孔子曰:‘公冠,则以卿为宾,无介,公自为主,迎宾,揖升自阼,立于席北。

其醴也,则如士,飨之以三献之礼。

既醴,降自阶。

诸侯非公而自为主者,其所以异,皆降自西阶,玄端与皮弁异,朝服素韠。

公冠四加玄冕祭,其酬币于宾,则束帛乘马。

王太子庶子之冠拟焉,皆天子自为主,其礼与士无变,飨食宾也皆同。

’懿子曰:‘始冠必加缁布之冠,何也?’孔子曰:‘示不忘古。

太古冠布,斋则缁之,其緌也吾未之闻。

今则冠而敝之可也。

’懿子曰:‘三王之冠,其异何也?’孔子曰:‘周弁、殷冔、夏收,一也,三王共皮弁素緌。

委貌,周道也;章甫,殷道也;毋追,夏后氏之道也。

’”
【考辨】据《左传》,邾庄公今年卒,故系于此。

狄子奇《孔子编年》云:“是时邾子新丧,恐未可行冠
即是来自《论语·述而》,《世家》这段文字排在孔子暮年返鲁之后,时间应该是在鲁哀公十二年(公元前483年)前后,此时孔子已年近七十,所以认为是孔子晚年的言论。

近些年出土发表的马王堆帛书《要》,也提到孔子晚年学《易》:“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

”一些“晚年”论者便以帛书为根据,如廖名春说:“《论语》此章的‘学’,实质就是《史记》、《汉书》、帛书《要》篇之‘喜’、‘好’。

只不过‘喜易’、‘好易’是他人对孔子的客观描述,而‘学易’则是孔子的谦称罢了。

”(《帛书〈易传〉初探》第165页,台湾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版)
既然是晚年的言论,为什么要说“五十以学《易》”呢?为了与其观点相符和,“晚年论者”对这段话作了种种解释。

一种办法是改变文章的句读:如清代龚元玠《十三经客难》云:“先儒句读未明。

当‘五’一读,‘十’一读,言或五或十,以所加年言。

”按照龚的说法,这段话就成了“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一种是改变文章的文字:最有代表性的是朱熹《四书集注》,他说:“刘聘君见元城刘忠定公,自言尝读他《论》‘加’作‘假’,‘五十’作‘卒’,盖‘加’、‘假’声近而误读,‘卒’与‘五十’字相似而误分也。

愚按此章之言,《史记》作‘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加’正作‘假’而无‘五十’字。

盖是时孔子年已几七十矣,‘五十’字误无疑也。

”按这种说法,这段话是说“假我数年,卒以学《易》……”。

还有一种方法是改变文章的理解:明代孙应鳌《四书近语》云:“非以五十之年学《易》,是以五十之理数学《易》也。

”孙氏认为所谓的“五十
以学《易》”,是指大衍之数五十,而不是指五十岁。

廖名春说:“《论语》此章是孔子晚年深入学《易》之后的追悔之言。

其意思是说:再多给我几年时间,只要我从五十岁时就像现在这样学《易》,就可以不犯大的错误了。

”(同上)以上几种说法均显牵强,故不从。

“五十以学《易》”当从郑玄、何晏之说,为孔子五十岁以前的言论。

《论语》和《史记》的不同记载,应当和孔子修订《诗》、《书》、礼乐一样,是前后不同阶段的事情,不必强合于一处。

按,孔子一生曾经有两次集中对文献的整理。

第一次是在由齐返鲁后,时孔子四十七岁,首次出游遭到挫折,加之鲁国阳虎当政,“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孔子世家》)第二次是孔子晚年周游列国不遇,返回鲁国时。

《孔子世家》云:“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

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

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读《易》,韦编三绝。

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世家》叙此事于鲁哀公十二年,此时孔子已年近七十。

《论语·述而》中“假我数年”一语,显然是孔子第一次而不是第二次整理文献时所说的。

但《世家》叙述第一次整理文献时,并没有提到《易》,而只在第二次整理文献时说到“晚而喜《易》”,并引用了“假我数年”的话。

出现这种情况,并不意味着孔子直到晚年才对《易》发生兴趣,也不意味着“五十以学《易》”是孔子晚年的言论,而是因为司马迁是对《易》与《诗》、《书》、礼乐作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