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铁一中2016届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40分钟)
注意:选择题请按照题号填涂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关于大巧若拙美学观的若干思考
朱良志
大巧若拙作为一个哲学命题,思考的中心问题是人工技巧和自然天全之间的关系,它是中国哲学中较早对技术主义进行批判的代表性观点。
在道家哲学看来,文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并不必然带来人的性灵解放。
工具的发达,技巧的凝聚,技术方式的变革,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对技术主义的迷恋,却造成了对人自然真性的压抑。
庄子认为,人类文明就是追求巧的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人常常会忘记,巧只是工具上的便利,并不能解决人心灵中根本的问题,物质的巧并不能代替生命的体验。
就像在工具、理性发达的今天,人们有一种“文明空荒感”一样。
道家提倡大巧若拙哲学,就是让人从知识的跃跃欲试回到天全的懵懂,由欲望的追求返归性灵的恬淡,从外在感官的捕捉回到深心的体悟。
大巧若拙反对技术至上的思想,其核心是反对人为世界立法。
在人为世界立法的关系中,人是世界的中心,人握有世界的解释权,世界在人的知识谱系中存在,这是一种虚假的存在。
大巧若拙哲学,是要还世界以真实意义——不是人所给予的意义。
大巧若拙,作为中国美学的独特秩序观,不是依人的理性秩序去解释世界,而是以天地的秩序为秩序,如中国造园艺术的最高原则是“巧夺天工”,世界具有最美妙的秩序,人的一切努力就是悉心体会这样的秩序,去除心灵的黏滞,去契合它。
园林创造“虽叨人力”,但“全由天工”。
园林是人的创造,是人工的,但园林的人工,强调无人工刻画痕迹,做得就像自然固有的一样,做得就像没有做过一样,这就是天工。
不是“人饰”,而是“天饰”,这才是中国园林的立园之本。
西方传统园林有一个内隐的原则,就是人是自然的主人,重人工,重理性;中国园林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的密合成为造园的根本原则。
西方传统的园林都强调外在整饬的秩序,要求对称、整齐,符合其追求理性的趣味。
中国园林则重视无秩序的美丽,力求体现大自然的内在节奏,表面上的无秩序隐藏着深层的秩序。
铲平山丘,排尽湖水,砍伐树木,把道路修成直线一条,把花卉种得成行成列,这是西方园林的创造方式。
而中国园林强调的是“天然图画”。
中国园林是造“曲”的艺术,多用曲线而少用直线,一湾流水,小亭翼然,小丘耸然,加之以灌木丛生,绿草满径,云墙,回廊,潺潺的小溪,体现的、强调的是野趣——自然本来的趣味。
排斥技术主义的思想,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是占主流的。
在中国美学看来,艺术是心灵的游戏,而不是技术,技术乃艺术创作之手段,但创作者不能成为技术的奴隶,动辄操规矩,举绳墨,按形涂抹,倾心雕刻,计妍媸,较工拙,这样便会现笔墨之痕,难掩破碎之相,人最终成为技巧的奴隶、法度的奴隶、传统的奴隶。
中国美学中这悠长的反技巧传统,强化了美学中重体验的思想,但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如在绘画中,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已成风气,高明者自臻高致,至其末流,则演变为胡乱涂鸦,以色貌色、以形写形之风全然抛弃,不从功夫中进入,而一味等待着妙悟,阻碍
了绘画艺术的正常发展。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大巧若拙”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大巧若拙思想属于道家思想,作为一个哲学命题,它主要思考人工技巧和自然天全之
间的关系,在中国哲学中它较早对技术主义进行了批判。
B.大巧若拙的哲学思想,反对技术至上,反对人为世界立法,主张还世界以真实的意义,
由欲望的追求返归性灵的恬淡。
C.与大巧若拙的哲学思想相呼应,大巧若拙作为一种美学观,反对依人的理性秩序去解
释世界,而主张以天地的秩序为秩序。
D.大巧若拙的美学思想,强化了美学中重心灵体验的思想,但也对诸如技术、功夫等过
度轻视,从而妨碍了艺术的正常发展。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西方传统园林有一个原则,就是人是自然的主人,重人工,重理性。
西方传统园林都
强调外在的秩序,要求对称、整齐,符合其追求理性的趣味。
B.如果说西方传统园林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那么中国园林则强调人与自然
的密合,强调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C.西方园林的创造方式是铲平山丘,排尽湖水,砍伐树木,把道路修得笔直,把花卉种
得整齐,它们重视人工的作用而不太重视环境保护。
D.中国园林虽然是人的创造,但却强调尽量隐藏人工的痕迹,体现自然本来的面貌和趣
味,体现大自然内在的节奏和秩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道家哲学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并不能给人的性灵带来解放。
在工具
发达、技巧凝聚、技术方式变革基础上产生的对技术主义的迷恋,对人的自然真性造成了压抑。
B.庄子认为,人类在追求巧的过程中,常常忘记巧并不能解决人心灵中根本的问题,物
质的巧并不能代替生命的体验,因此在工具、理性发达的社会里,人们会有一种“文明空荒感”。
C.中国造园艺术的最高原则是“巧夺天工”,它以契合世界固有的秩序为最高技巧,而
不是夸耀人工之美胜过天然之美。
D.中国传统美学排斥技术主义,强调艺术是心灵的游戏,技术乃艺术创作之手段,创作
者不能成为技术的奴隶。
这种反技巧的传统既具有积极意义,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徐文长传
袁宏道①
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籍甚。
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
然数奇,屡试辄蹶.。
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
文长与胡公约:“若欲客某者,当具宾礼,非时辄得出入。
”胡公皆许之。
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胡公大喜。
是时,公督数边
兵,威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
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
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
表上,永陵②喜。
公以是益奇之,一切疏记,皆出其手。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
然竟不遇。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麴蘖③,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
其所见山崩海立,沙起云行,风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
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
虽其体格
..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
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
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于越,悲夫!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妇女老自有余态”者也。
间以其余,另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张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
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
显者至门,或拒不纳;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或自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
然文长竟以不得志于时,抱愤而卒。
石公曰:“先生数奇不已,遂为狂疾,狂疾不已,遂为囹圄。
古今文人,牢骚
..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
虽然,胡公,间世豪杰;永陵,英主。
幕中礼数异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悦,是人主知有先生矣。
独身未贵耳。
先生诗文崛起,一扫近代芜秽之习,百世而下,自有定论。
胡为不遇哉!梅客生尝寄余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
’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
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悲夫!”
【注】①袁宏道(1568~1610):字中郎,一字无学,号石公。
②永陵:指明世宗嘉靖皇帝。
宋、元、明三代皆以陵名称谓已故皇帝。
③麴蘖(qūniè):酿酒用的发酵剂,这里指酒。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A.屡试辄蹶.蹶:挫折,失败
B.虽其体格
..时有卑者体格:体裁格调
C.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客:幕客
D.牢骚
..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牢骚:抑郁不平。
5.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
B.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
C.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
D.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士无可当意者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3分)( )
A.薛蕙认为徐文长有奇才,胡宗宪延请他为幕府宾客;所作表文受到皇帝青睐;喜好
谋划奇计,谈论兵法多深得要领。
B.徐文长广博的阅历丰富了他的创作素材,而胸中又有怀才不遇的悲愤,所作诗歌匠
心独出,所画花鸟苍劲中透出姿媚,超逸有致。
C.徐文长傲视官场和权贵,官场中不拘礼节,葛衣乌巾,高谈阔论;权贵登门,有的
拒不接纳;佯狂自虐,抱愤而死。
D.作者对徐文长的才华和人格大为赞赏,认为“无之而不奇”;对其不幸命运深表同情,
说“斯无之而不奇也”。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公督数边兵,威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5分)
(2)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8、9小题。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8.诗中描绘了怎样一个抒情主人公形象,请加以分析。
(5分)
9.颈联“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意思曲折,实乃千锤百炼的警句,请加以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荀子《劝学》用两个比喻句说:“”;“”。
刘
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些至理名言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
⑵《赤壁赋》中,苏轼形容听到的箫声能使潜藏在深山沟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守小船上的
寡妇饮泣。
这两个句子是,。
⑶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用一个比喻形容隔着篁竹听到的流水声音
是,于是心乐而往。
⑷《雁门太守行》的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
危急形势,这一句是。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
注意: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作另一题目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25分)
故乡人
邻近几个县的人都说我们县的人是黑屁股。
气得我的一个姓孙的同学,有一次当着很多人褪下了裤子让人看:“你们看!黑吗?”我们当然都不是黑屁股。
黑屁股指的是一种救生船。
这种船专在大风大浪的湖水中救人、救船,因为船尾涂成黑色,所以叫做黑屁股。
说的是船,不是人。
陈泥鳅就是这种救生船上的一个水手。
他水性极好,不愧是条泥鳅。
运河有一段叫清水潭。
据说这里的水深,三篙子都打不到底。
行船到这里,不能撑篙,只能荡桨。
水流也很急,水面上拧着一个一个漩涡。
从来没有人敢在这里游水。
陈泥鳅有一次和人打赌,一气游了个来回。
当中有一截,他半天不露脑袋,又过半天,岸上的人以为他沉了底,想不到一会,他笑嘻嘻地爬上岸来了!
他在通湖桥下住。
非遇风浪险恶时,救生船一般是不出动的。
他看看天色,知道湖里不会出什么事,就呆在家里。
他也好义,也好利。
湖里大船出事,下水救人,这时是不能计较报酬的。
有一次一只装豆子的船闸炸了,炸得粉碎。
船碎了,人掉在水里。
这时跳下水救人,能要钱么?民国二十
年,运河决口,陈泥鳅在激浪里救起了很多人。
被救起的都已经是家破人亡,一无所有了,陈泥鳅连人家的姓名都没有问,更谈不上要什么酬谢了。
在活人身上,他不能讨价;在死人身上,他却是不少要钱的。
人淹死了,尸首找不着。
事主家里求到时,得事先讲明,捞上来给多少酒钱,他才下去。
有时讨价还价,得磨半天。
陈泥鳅不着急,人反正已经死了,让他在水底多呆一会没事。
陈泥鳅一辈子没少挣钱,但是他不置产业,一点积蓄也没有。
他花钱很散漫,有钱就喝酒尿了,赌钱输了。
有的时候,也偷偷地周济一些孤寡老人,但嘱咐千万不要说出去。
他也不娶老婆。
有人劝他成个家,他说:“瓦罐不离井上破,大将难免阵头亡。
淹死会水的。
我见天跟水闹着玩,不定哪天龙王爷就把我请了去。
留下孤儿寡妇,我死在阴间也不踏实。
这样多好,吃饱了一家子不饥,无牵无挂!”
通湖桥桥洞里发现了一具女尸。
怎么知道是女尸?她的长头发在洞口外飘动着。
这座桥的桥洞很高,洞身也很长,但是很狭窄,只有人的肩膀那样宽。
桥以西,桥以东,水面落差很大,水势很急,翻花卷浪,老远就听见訇訇的水声,像打雷一样。
围观的人都不知这女尸怎么会卡在桥洞里,但也都知道不能就让她这么在桥洞里堵着。
可是谁也想不出办法,谁也不敢下去。
公益会的人去找陈泥鳅。
陈泥鳅来了,看了看。
“十块现大洋,我把她弄出来。
”
“十块?”公益会的人吃了一惊,“你要得太多了!”
“是多了点。
我有急用。
这是玩命的事!我得从桥洞西口顺水窜进桥洞,一下子把她拨拉动了,就算成了。
就这一下。
一下子拨拉不动,我就会塞在桥洞里,再也出不来了!你们也都知道,桥洞只有肩膀宽,没法转身。
水流这样急,退不出来。
那我就只好陪着她了。
”
大家都说:“十块就十块吧!这是砂锅捣蒜,一锤子!”
陈泥鳅把浑身衣服脱得光光的,道了一声“对不起了!”纵身入水,顺着水流,笔直地窜进了桥洞。
大家都捏着一把汗。
只听见嗖地一声,女尸冲出来了。
接着陈泥鳅从东面洞口凌空窜进了水面。
大家伙发了一声喊:“好水性!”
陈泥鳅跳上岸来,穿了衣服,拿了十块钱,说了声“得罪得罪!”转身就走。
大家以为他又是进赌场、进酒店了。
没有,他径直地走进陈五奶奶家里。
陈五奶奶守寡多年。
她有个儿子,去年死了,儿媳妇改了嫁,留下一个孩子。
陈五奶奶就守着小孙子过,日子很紧巴。
这孩子得了急惊风,浑身滚烫,鼻翅扇动,四肢抽搐,陈五奶奶正急得两眼发直。
陈泥鳅把十块钱交在她手里,说:“赶紧先到万全堂,磨一点羚羊角,给孩子喝了,再抱到王淡人那里看看!”
说着抱了孩子,拉了陈五奶奶就走。
陈五奶奶也不知哪里来的劲,跟着他一同走得飞快。
(选自汪曾祺的小说)
⑴下列对这篇传记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似乎在讲故事、写风俗,但言在此而意在彼,作家借助作品为主人公的美好人性
喝彩,对他的不幸和痛苦寄予深切的悲悯。
B.作者运用典雅凝练、平实鲜活的文字写人,没有浓重的刻绘,寥寥数语,便轮廓分明,
栩栩如生,收到平中见奇的艺术效果。
C.陈泥鳅是一个处于社会边缘的小人物,为赢取人们的尊重,他在卑微的生活中用出色
的劳动和技艺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
D.陈泥鳅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虽有绝技,思想里总离不开“瓦罐不离井上破,大将难免
阵头亡”的威胁,他对人生与未来有着一种担忧。
E.作者表达了对在淳朴的民风民俗、特定的地域文化中孕育而成的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怀
念之情。
陈泥鳅无论是救助溺水之人,抑或捞取尸首,无论喝酒,抑或赌博,都展现出一种独特的民间原生态。
⑵本文第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
⑶简要概括陈泥鳅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6分)
⑷文中说陈泥鳅“他也好义,也好利”,如何理解和评价他的这一表现。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⑴—⑷题。
(25分)
郑成功复台
①凡人不幸陷于末世,注定了要上演悲剧;一个大有作为的人不幸陷于末世,同时也是他那个时代的悲剧。
郑成功,无疑是晚明的一位军事天才兼政治天才:取名“成功”,就径直道出了他经邦济国、扶助乾坤的赫赫大志;又字“大木”,寄寓的同样是独木柱长天的煌煌抱负。
倘若他与刘邦并世,当不失为登台拜将的韩信;倘若他替李唐定鼎,将不亚于凌烟阁上的秦琼;且看他的云水角襟:“只有天在上,而无山占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但他不幸生活在朱明王朝的薄暮,自打踏上政治舞台,浓重的悲剧雾霭就把他重重包裹。
②让我们借郑成功的虎目来看一看吧。
时值傍晚,遥望一水之隔的对岸,但见天低八闽,残阳如血,荒村漠漠,寒山隐隐;俄而暮色侵空,悄然四合,天和地仿佛一艘被炮火击毁的战舰,在灰蒙蒙的海平面上截截下沉,下沉。
③郑成功真是生不逢时。
早在17年前,在他还是只有20岁的时候,朱明王朝就在李自成农民大军的炮火中降下了帷幕;随着吴三桂投降爱新觉罗氏,满人进关,入主中原,仓促的南明弘光政权,以及随后并起的鲁王、唐王政权,也都旋起旋灭;如今,抗守西南一隅的桂王朝廷亦是幕燕鼎鱼,倾覆在及。
而他,既然生为大明遗民,有幸为唐王朱聿键亲赐国姓,自是矢志廓清山河,不惜和清军血战到底的了。
这是一段艰辛曲折、可歌可泣的历程。
想当初,他焚去儒服,披上战袍,高擎反清复明大旗,统率有志之士,连袂云,挥汗雨,雄视江东,是何等壮怀激烈!比方说最近四年多来,他就以厦门、金门两岛为根据地,三次誓师北伐;其中,以第三次声势最为浩大,大兵一路进入长江,连克瓜洲、镇江,直捣金陵。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
试教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信朱。
”至今想起,犹令人仰天长啸,血沸神飞。
可惜呀,可惜!由于他被空前的大捷冲昏了头脑,误中了金陵城守军的缓兵计,末了,反落得损军折将,惨败而归。
④大明的江山,眼看着已如西坠的红日,落入满人的乾坤袋中去了。
他恨,恨大敌当前,南明的几届小朝廷犹自荒淫昏聩,不是纵情声色,醉生梦死,就是窝里斗,自相残杀;时局竟和南宋惊人地相似:“南渡君臣轻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
”
⑤天未厌乱,国步多艰,方今之时,伪满朝廷的气焰正炽,山河纷纷沦于敌手,形势对义军极为不利。
如何才能扭转时局呢?谈判,——在这之前不是没尝试过,说到底,那只是敌人诱降的翻版,他又岂甘自毁节操;开仗,这是早晚免不了的,不过,将不再是他们主动北伐,而是清军大兵压境,四面围剿。
以区区两岛目前的实力,要和胡运当空的清军抗衡,显然凶多吉少,只怕扬州、江阴的惨烈局面又是在眼前重演。
史可法公的《复多尔衮书》固然写得辞采飞扬,“城存我存,城亡我亡”的誓语也不失昂愤激烈,结果,不过是使淋漓的鲜血更加淋漓,至多是增加几缕悲壮的尾音而已;恨血千年土中碧。
老天啊,老天!以四海
之广,八荒之大,难道就没有我义军更好的出路吗?
⑥波涛在聚聚散散、幻影在明明灭灭。
突然,海上狂风大作,洪波如山涌起,俄而,就
像神话中仙人骑辟水兽从龙宫跃出,远近的海水唰地分开一条大路——该是冥冥中有神的力
量启示,郑成功在刹那间完成了生命的突围:他决计战略转移,先行跨海东征,收复眼下荷
兰人强占的台湾……
⑦以后的故事,就是大家熟知的了,“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田横尚有三
千客,茹苦间关不忍离”。
郑成功打败海上霸主荷兰,收复台湾,捍卫南中国海的主权,演
出了以海兴国的传奇与辉煌。
他对荷兰人、西班牙人在南海上的抢劫商船、强买强卖、敲诈
勒索等海盗行为,提出严正的交涉,轻则索赔,重则发布禁航令以实行制裁,逼使荷兰人、西班牙人遣使到厦门谈判,签订贸易协议,和平解决争端。
占据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者欺压
前往贸易的商民,郑成功闻讯发出檄文声讨,表示如不改正错误,不惜使用武力解决。
⑧他本人没有来得及吟唱的,山河已经替他镌刻了;时人没有来得及升华的,历史已经
替他弘扬了。
山不转水转,他以悲壮的战略转移超越了悲壮。
这是大义之上的大义,战场之
外的战场。
它超越了单一民族的狭隘视野,是个体生命在错综复杂的国家、民族矛盾面前所
爆发出的最强度的璀璨。
伟业不一定在顺境。
伟业不一定在全过程。
尽管,郑成功在收复台
湾后的第二年,便不幸日落中天,遽然病逝。
但他奇迹般地从绝境中把握住了未来。
他是以
大智大勇、大忠大义去撞击时代,从而在华夏民族大一统的版图上,留下了倚天仗剑的永久
性造型。
(选自卞毓方的散文,有删改)
⑴下列对这篇传记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文章的语言粗犷豪放、不事雕琢,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使作品平添了别样的审美情
趣,也激发了读者情感上的共鸣。
B.文章引用郑成功的诗词,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⑦段中的“开辟荆榛”,生动表
现出郑成功与将士们同甘共苦、披荆斩棘、绝境突围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C.“海上狂风大作,洪波如山涌起”这一壮阔的想象,渲染跨海东征的悲壮气氛,烘托
郑成功激烈的思想斗争,引出下文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壮举。
D.“这是大义之上的大义”,此句中的前一个“大义”是指郑成功经邦济国的赫赫大志,
后一个“大义”是指郑成功收复台湾,捍卫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忠义立场。
E.这篇文章在解读郑成功复台的同时,也是在观史、读史。
作者认为史可法“城存我存,
城亡我亡”的誓语固然不失昂愤激烈,但结局只能是“使淋漓的鲜血更加淋漓”。
⑵在第①段中,作者说“自打踏上政治舞台,浓重的悲剧雾霭就把他重重包裹”,“浓重的悲
剧雾霭”具体指哪些内容?请结合文本分条概括。
(6分)
⑶第⑧段中说“他本人没有来得及吟唱的,山河已经替他镌刻了;时人没有来得及升华的,历史已经替他弘扬了”,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艺术表现手法及效果又如何?(6分)
⑷如何理解郑成功的“以悲壮的战略转移超越了悲壮”?郑成功的彪炳史册的“超越”给了
今人什么样的启示。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成语是(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