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永安一中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永安一中高三语文期中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蓝发卡
周建
谭小薇接到一个电话,心里微微一颤。

有飞机要去西藏,途经丈夫部队机场加油,问她要不要搭机去看看。

谭小薇笑了笑,明白“看看”是指同丈夫团聚的意思。

以往,她也会接到这类电话,但考虑到丈夫指挥新机改装任务,她都谢绝了。

自丈夫许开元离京去西北赴任,已经三年没回家了。

这三年,她很少给许开元的手机打电话。

这回,那个让她心里微微一颤的诊断书就摆在她眼前。

如果他知道她得了病,会不会赶回来呢?当然,这事儿肯定不能让他知道。

要是能在治疗前去看看他,不会影响他什么就烧高香了。

“嫂子,您去不去啊,这回可是难得的机会……”谭小薇捋着电话线,想把那些定了型的塑料线捋直。

可那些弯曲的线只要外部力量离开它,就又缩回原形。

“告诉我具体时间,我会准时赶到。

”谭小薇说。

许开元不知道妻子动了凡念,要来部队看他。

但是,远远地看到从北京飞来的那几架大型运输机落地时,他也有种莫名的激动,心想,或许她会从飞机上走下来。

走进许开元空勤家属楼的二居室,谭小薇一点也不觉得陌生。

走进卧室,淡蓝色的纯棉床罩就像一片温暖的晴空,让谭小薇顿感疲惫。

枕头暄软,满是他的味道。

她紧紧抱住枕头,把脸埋进去,却被什么东西硌了一下。

才想起昨天在超市,特为这次探亲买了一只蓝发卡。

看着睡梦中的谭小薇,许开元没忍心叫醒她。

从小带孩子,她一向觉轻,能睡成这样,想必累坏了。

他把屋里所有的脏衣物收拾干净,让司机带回空勤宿舍留着自己洗,便在床边坐下来。

妻子明显瘦了,抚在脸侧的秀发根部,已经露出不少白茬。

一只廉价的蓝色发卡,夹在马尾的一侧。

多大年纪了,还买这小姑娘的东西。

许开元嘴角浮现一丝怜爱的笑意。

伸手去摘那只发卡,却中途拐弯,在她脸上轻轻抚了一下。

第二天,谭小薇去部队院外买了好多菜。

她穷尽自己的厨艺,做了一桌丰盛的菜饭,等许开元回来。

在这过程中,她不时幻想着两人见面的情景,一会儿傻笑,一会儿害羞,竟像等待初恋情人那般。

夜幕掩尽最后一抹霞光,也没见着许开元的人影。

第三天临近中午了,他还没有出现。

谭小薇绝望了。

但她没有怪他。

这时,机场那边传来飞机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声,原来下午还要飞行呀?!谭小薇立马替丈夫找到理由。

想到丈夫每天要面对这么繁忙的工作,谭小薇的调整很快见了效。

可是,想到回去即将面对
的化疗,不免还是有些怆然。

谭小薇拿好行李准备登机。

突然听到身后有碎急的脚步朝她奔来。

她心里猛地狂跳了几下。

转身,是许开元的司机。

此刻,那位20来岁的小伙子,满脸愧疚地看着她。

“嫂子,真对不起,师长太忙了……嫂子,这是……”说着,举起手中的塑料袋,示意里面的两只饭盒。

那浓重的大蒜芝麻调料酱味,让她一下猜中是凉粉。

他还记着她喜欢吃凉粉?!
“谢谢你!忙就不用过来了。

”谭小薇以长嫂的口吻说。

“告诉他,一定保重身体。

我很好,家里一切都好。

”说罢,要上悬梯,司机又叫住她,将一个叠得四四方方的信札交给她。

这回,谭小薇像抢一样扯过来,攥进手心。

接到信的谭小薇彻底释然了。

这三天的漫长等待,因了这封信,仿佛不存在了一样。

为了能静下心来看信,她先去前舱跟兄弟们打过招呼,才去后舱坐下来。

谭小薇正了正身子,激动地抻开那个用笔记本纸写的信札,上面竟然只有一行字:你的蓝发卡很美。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丈夫许开元支藏戍边恪尽职守,妻子谭小薇重病在身也不想打扰丈夫的工作,他们都具有国家利益至上的价值取向。

B. 谭小薇刚到丈夫的宿舍,由于旅途劳累,体力不支,迷迷糊糊地睡着了;许开元看着睡梦中的妻子,没忍心叫醒她。

C. 接过丈夫许开元的司机送来的一个叠得四四方方的信札,谭小薇这三天的漫长等待的惆怅,因为这封信而消失。

D. 小说写了一对军人夫妻的故事,丈夫三年没回过家,妻子谭小薇到部队去探望,遗憾的是还没有来得及会面就匆匆离开。

2. 小说中两位主人公的形象十分鲜明。

请从许开元和谭小薇中任选一个主人公,简要分析其人物形象。

3. “蓝发卡”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

”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

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

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
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

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

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

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

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

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

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

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

且举李、杜、苏、辛为例。

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

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

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

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

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

”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的境地(《蕙风词话》卷一)。

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

此话如何理解?
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

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

"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
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

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

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

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

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

而惟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4.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宋诗词成为我们首选阅读对象,其阅读价值高于《诗经》《楚辞》和明清诗词。

B.唐宋诗词体现的普通人价值观,多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保家卫国行为的赞美。

C.李、杜、苏、辛的作品是唐宋诗词中的典范,风格各异但都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D.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传递给读者。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是能写出第一等真诗的诗人,他必然有第一等襟抱,也必然有第一等学识。

B.作者认为,陆机提出“诗缘情”否定了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的古老纲领。

C.古典诗歌的典范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能提升读者的人格境界。

D.当代人阅读优秀古典诗歌能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两则材料对此均有所论及。

6.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了解一位诗人的襟怀抱负,最佳途径就是阅读他的诗歌,因为读诗就是读人。

B.古代诗歌之所以具有现实价值,是因为它们表达了古今共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读者须与古代诗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才能把诗读深读透。

D.唐宋诗词的内容与现代读者没有距离,在这一点上,两则材料的观点是不一致的。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9年6月18日,Facebook发布了数字货币项目Libra白皮书,由此引发了世界各国央行的关注与讨
论。

此次央行即将推出的数字货币重点替代M0而非M1和M2,简单而言就是实现纸钞数字化。

我国当前货币体系中,基于商业银行账户体系的M1和M2已经实现了电子化和数字化,所以短时间内没必要使用另一种技术对其进行再一次的数字化改造。

另一方面,目前国内支持M1/M2流转的银行间支付清算体系在市场化的推动下不断演进,支付效率和性能足以满足当下经济发展需要。

所以,央行短时间内不会也没动力再次改造M1/M2。

那为什么要替代M0?
首先,现在纸钞、硬币的印制、发行、贮藏等各环节成本相对数字货币都非常高,还需要不断投入成本进行防伪技术研发。

同时由于电子支付的发展,纸钞和硬币便捷性不足,使用场景逐渐萎缩。

其次,M0由于交易匿名和伪造匿名,存在被用于洗钱、恐怖主义融资等风险。

而随着安全意识和数据保护意识的提升,普通用户自身存在一定的匿名支付和匿名交易的需求,但现在的支付工具,无论是移动支付还是银行卡支付都无法摆脱银行账户体系,满足不了匿名的需求,也就不能完全取代纸钞支付。

(摘编自《央行数字货币的“大时代”:从人民币1.0到人民币3.0》,有删改)【注】M0、M1、M2都是用来反映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指标。

M0是流通于银行体系之外的现金;M1是狭义货币,“M1=M0+企业在银行的活期存款”;M2是广义货币,“M2=M1+准货币”。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近日表示,目前数字人民币研发工作正在稳妥推进。

这引发了民间对数字货币的属性以及应用的广泛猜想。

经济学上讲货币是一般等价物,具有价值尺度、支付手段、价值贮藏等属性,并且从古到今,货币一直具有实体形态。

而数字货币没有了实体形态。

与之相对的,虽然电子货币我们也看不到实体形态,但其实它代表了我们银行账户里的钱,或是从银行账户转出的钱,相当于有实体货币做支撑。

而数字货币则没有这个支撑,是货币的信息化形式。

数字货币的交易是使用具有数字货币安全芯片的智能手机通过一定的信息传输技术进行交易,不像电子货币交易那样,通过网络传输信号,继而银行或者第二方机构进行资金的划转。

其更像纸币的交易过程,不过用上了数字化技术。

综合来看,就是比纸币交易复杂(技术复杂,操作并不复杂),比电子货币交易简单。

央行在解释中提到基于人民币现金的支付、交易、反洗钱等,在现代社会管理难度越来越大,成本也越来越高。

而发行数字货币,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

解决方法便是可控匿名。

可控匿名意味着什么?其一,交易记录的隐私保护;其二,犯罪事实的追溯。

数字货币同纸币一样,交易记录很难被追踪,但央行有着追踪的权利,因此可控匿名保证了日常生活中交易记录隐私不被泄露,同时在遇到特殊事件时,央行
可利用相关技术对资金进行追踪。

(摘编自广州日报《央行数字货币“新”在何处》,有删改)材料四
央行数字货币的推出,很可能对人民币国际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当然前提是人民币本身比较稳健、值得信赖、能够被周边国家所接受。

由于数字货币降低了交易成本,周边国家的企业和居民使用人民币的成本也会下降,因此会有利于其推广。

在信赖人民币的前提下,数字化能很好地降低人民币的流通成本,外国居民也可以通过数字钱包很方便地使用源自中国央行的数字货币,国内商业银行甚至不需要去海外开很多分支机构就能使数字货币打开市场。

所以,从技术层面来看,数字技术是有利于人民币国际化的。

(摘编自徐远《央行数字货币的神秘面纱》,有删改)
7. 下列对材料中“数字货币”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数字货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用户对于匿名支付和匿名交易的需求,而电子支付方式却无法满足,故而数字货币更有优势。

B. “数字货币”是货币的信息化形式,它不同于电子货币,是没有实体货币作为支撑的货币形式。

C. “数字货币”的交易不像电子货币交易那样,通过网络传输信号,它只要通过具有一定信息传输技术的智能手机便可完成。

D. “数字货币”将有效降低周边国家的企业和居民使用人民币的成本,因此在信赖人民币的前提下,“数字货币”的技术将有利于实现人民币国际化。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即将推出的数字货币重点替代M0,即实现纸钞数字化,而数字货币具有的低成本、交易匿名化等优点必将导致纸钞使用场景的进一步萎缩。

B. 根据材料二图表可知,自2009年始,我国的流通中现金供应量(M0)稳步增加,对央行推行数字货币提出了要求。

C. 发行数字货币后,针对洗钱等犯罪行为,央行可以行使追踪权利,利用相关技术对交易记录进行追踪。

D. 一旦实现人民币的数字化,外国居民也将可以通过数字钱包使用中国央行的数字货币,国内商业银行在国内便可以打开国际市场。

9. “数字货币”的“新”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
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选自《兰亭集序》)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 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信:相信
B.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与:相处
C. 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系:附着
D. 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喻:明白
11. 下列句子中“于”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当其欣于所遇
A.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B.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C. 不能喻之于怀
D. 亦将有感于斯文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虽是书序,作者却借题发挥,从游宴活动谈到了他的生死观,并表达了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探求。

B. 在生死观方面,作者感到人事在变、历史在发展,由盛到衰、由生到死都是必然的,因此要及时行乐。

C. 本文语言或骈或散,骈散间行,各得其长;不尚华丽辞藻、不重典故堆砌,文笔洗练,自然有致。

D. 综观全文,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行文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具有波澜起伏之美。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国风·秦风·无衣
《诗经》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

B.诗歌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这正是秦人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反映。

C.诗歌属于现实主义风格,写出战场上士兵们不怕牺牲的战斗场面。

D.诗歌采用问答式的句法和强烈动作性的语言,情感充沛激动人心。

14.重章叠句是《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结合这首诗分析其效果。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我们平时常说遇事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在《孔子语录》中也有近似的表述:“_______,______。


(2)《诗经·氓》中的“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女子嫁到婆家后,过着清贫的生活。

(3)《赤壁赋》中描写曹操沿长江东进的浩荡之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6.下面是某地防控新冠疫情的一幅宣传画,请你为这幅宣传画拟写一条宣传语,要求突出宣传画的主要内容,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30个字。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7.根据寓言意思,在横线上补写句子,要求与画波浪线句内容相呼应且句式相近。

一只饿狼路经一户人家,听到有小孩的哭声,接着又听见一个老太婆的声音:“再哭,就把你扔出去喂狼。

”狼心中大喜,便蹲在墙角等待,谁知直到天黑也不见小孩被扔出来。

这时,狼又听到老太婆说:“宝贝快睡吧,别怕,狼如果来了,咱们就把它杀掉煮了吃。

”狼大吃一惊,吓得一溜烟跑回了家。

它心有余悸地对同伴说:“老太婆说话不算数,幸亏我跑得快,才捡回一条命。


生活中,我们既不要因他人随口说说的允诺而心怀幻想,也不要,而要学会自己思考,做出判断。

四、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扛着瓦缸沿街叫卖,不小心手没有抓紧,瓦缸往后掉落,只听得“叭”的一声,摔成碎片。

但卖缸人头也不回往前走,路人跑过来问他:“为何摔破了缸,却看都不看一眼?”卖缸人说:“再看多少眼也不会变成完整的缸,不看也罢。


读了上面这段文字你有些什么联想和感受?请选准角度构思作文。

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D项,“小说写了一对军人夫妻的故事”错,小说写的是一位军人和他妻子的故事,谭小薇并不是军人;“还没有来得及会面就匆匆离开”错,他们两人会了面,只是谭小薇睡着了,没见到丈夫。

故选D。

【2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概括人物形象题要先审清题目的要求,再划出文中描写人物的语句(正面描写,侧面描写要全面),然后根据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形容词),要准确揭示人物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不可无中生有,一定要“言必有据”。

防止戴高帽,任意拔高。

再有分析不可单一化,人物性格是复杂的、多侧面的,因此,不要只抓一点,不计其余,应多角度多侧面地分析、概括。

先看谭小薇。

“她也会接到这类电话,但考虑到丈夫指挥新机改装任务,她都谢绝了”“自丈夫许开元离京去西北赴任,已经三年没回家了。

这三年,她很少给许开元的手机打电话”,谭小薇是一位十分贤惠的军嫂,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这回,那个让她心里微微一颤的诊断书就摆在她眼前,如果他知道她得了病,会不会赶回来呢?当然,这事儿肯定不能让他知道。

要是能在治疗前去看看他,不会影响他什么就烧高香了”,即使自己得了重病,也不想打扰丈夫;“枕头暄软,满是他的味道。

她紧紧抱住枕头,把脸埋进去”“在这过程中,她不时幻想着两人见面的情景,一会儿傻笑,一会儿害羞,竟像等待初恋情人那般”,这些描写体现出深爱着丈夫。

所有这些都体现出她识大体、顾大局。

再看许开元。

身份上,他是航空兵师长,“许开元离京去西北赴任,已经三年没回家了”“多大年纪了,还买这小姑娘的东西。

许开元嘴角浮现一丝怜爱的笑意。

伸手去摘那只发卡,却中途拐弯,在她脸上轻轻抚了一下”“第三天临近中午了,他还没有出现”“他还记着她喜欢吃凉粉?!”,“司机又叫住她,将一个叠得四四方方的信札交给她。

这回,谭小薇像抢一样扯过来,攥进手心。

接到信的谭小薇彻底释然了。

这三天的漫长等待,因了这封信,仿佛不存在了一样”突出许开元忠于职守,沉稳坚毅,深爱自己的妻子,但从不卿卿我我,而是全身心地执行任务,处处以国家利益为重,以军务为天职。

【3题详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