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解题技巧分析及练习题(答案)
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人有馈一木者,家僮①曰:“留以为梁。

”余曰:“木小不堪也。

”僮曰:“留以为栋。

”余曰:“木大不宜也。

”僮笑曰:“木一也,忽病②其大,又病其小。

”余曰:“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他日,为余生炭满炉,烘人。

余曰:“太多矣。

”乃尽湿③之,留星星三二点,欲明欲灭。

余曰:“太少矣。

”僮怨曰:“火一也,既嫌其多,又嫌其少。

”余曰:“小子听之,情各有所适也,岂惟火哉?”
(节选自吕坤《呻吟录》)【注】①僮:未成年的仆人。

②病:担心,忧虑。

③湿:名词活用作动词,淋湿。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人有馈一木者馈:________
②木小不堪也堪:________
③为余生炭满炉余:________
④乃尽湿之乃:________
(2)翻译下面句子。

小子听之,物各有宜用也,岂惟木哉?
(3)小明性格内向,妈妈常常为此担心。

请你从小明的角度,结合这篇文言文内容,给妈妈说几句话,加以劝慰。

【答案】(1)馈赠,赠送;胜任,胜用;我;于是,就
(2)你听我说这个道理,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哪里只是木头才这样呢?
(3)示例1: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我性格内向,也一定有我的用武之地。

示例2:正如炉火太大太小都不好,我也会在性格上作一些改变的。

【解析】【分析】⑴①有人送来一根木料。

馈,赠送。

②木料太小,不能做房梁。

堪,能承受。

③为我生炉子,装了满炉子炭。

余,我。

④就都用水浇灭了。

乃,就。

⑵对重点句子的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义为辅。

重点词语有:宜,合适;岂,难道;句意为:小子,你听我说,物品各有它的用处。

岂只是木料呢!
⑶本文通过同一木料“我”的不同评价,告诉了我们的道理是:事物都有它合适的用途。

小明性格内向,妈妈大可不必为此担心。

不是说内向就是坏事,其实内向的人思维缜密和谨慎,外向的人是发散性的思维,很明显的一点是外向的人是先说话再考虑,内向的人是先考虑再说话。

故答案为:⑴① 馈赠,赠送;② 胜任,胜用;③ 我;④ 于是,就。

⑵你听我说这个道理,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哪里只是木头才这样呢?
⑶示例1:事物各自有适宜的用途,我性格内向,也一定有我的用武之地。

示例2:正如炉火太大太小都不好,我也会在性格上作一些改变的。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⑶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仔细阅读文章,在正确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通译全文,提炼概括文章内容,比较分析作答。

【附参考译文】
有人送来一根木料,家僮说:“留下可以做成房梁。

”我说:“木料太小,不能做房梁。

”家僮说:“可以做栋。

”我说:“木料太大,不适宜做栋。

”家僮笑着说:“木料是同一根,(你)忽而嫌弃它大,忽而又嫌弃它小。

”我说:“小子,你听我说,物品各有它的用处。

岂只是木料呢!”有一天小僮为我生炉子,装了满炉子炭,热得烘人,我说:“炭太多了。

”他把炭都用水浇灭了,只留下三两个火星,欲灭不灭。

我说:“炭太少了。

”小僮抱怨说:“火炉是同一个,(你)既嫌炭多,又嫌炭少。

”我说:“小子听着,做事情各有它适宜的分寸。

岂只是火呢!”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

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

(选自《孟子·告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其一人专心致志________
②其名为银________
③及其家穿井________
④其真无马邪________
(2)与“惟弈秋之为听”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骈死于槽枥之间
B.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 何陋之有
D. 甚矣,汝之不惠
(3)本文结论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

(4)把两篇文章中的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答案】(1)其中的;它的;他;难道
(2)C
(3)设问
(4)①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

②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解析】【分析】⑴解释文言文实词意义包括:重点动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等,同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①其:代词,其中的;②其:代
词,它的;③其:代词,他;④其:表反问语气,难道。

⑵“惟弈秋之为听” 和“ 何陋之有”都属于宾语前置句式,A、B、D三句都是倒装句,故选C。

⑶为是其知弗若欤?曰:非然也。

句意是: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一问一答,起到强调作用,属于设问句。

⑷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①虽:虽然。

俱:一起。

若:比。

句意是: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

② 其:表选择疑问,是…还是… 。

句意是: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故答案为:⑴① 其中的;② 它的;③ 他;④ 难道。

⑵C;⑶设问;
⑷①另一个人虽然和他一起学习,却比不上他。

②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大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特殊用法如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尽量做到解释准确、恰当。

⑵本题考查分析文言文句式特点。

答题时应注意,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准确把握句意判断作答。

⑶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类型及其表达效果。

答题时应注意,修辞手法为提高表达效果,用于各种文章或应用文的写作的语言表达方法的集合。

牢记常用和特殊修辞方法的形式和作用,根据用词、句式特点、语气等要素判断。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遵循“一一对应,字字落实”的原则,把文言文句子对换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子,注意翻译出来的句子要做到字字准确,忠于原文,通顺规范。

【附参考译文】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

让弈秋教导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专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导;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却一心以为有大雁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

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

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季布
司马迁
孝惠时,(季布)为中郎将。

单于尝为书嫚①吕后,不逊,吕后大怒,召诸将议之。

上将军樊哙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

”诸将皆阿吕后意,曰“然”。

季布曰:“樊哙可斩也!夫高帝将兵四十余万众,困于平城,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欺!且秦以事於胡,陈胜等起。

于今创痍未瘳②”,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是时殿上皆恐,太后罢朝,遂不复议击匈奴事。

季布为河东守,孝文时,人有言其贤者,孝文召,欲以为御史大夫。

复有言其勇,使酒难近③。

至,留邸一月,见罢④。

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

陛下无故召臣,
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

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

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上默然惭,良久曰:“河东吾股肱⑤郡,故特召君耳。


(节选自《史记·季布乐布列传》)【注】①嫚:侮辱。

②瘳(chōu):(伤、病)痊愈。

③使酒将近:意思是,爱喝酒使性子,令人难以亲近。

④见罢:意思是,文帝见过就不理他了。

⑤股肽:这里是“重要”的意思。

(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单于/尝为书熳吕后
B. 欲/以为御史大夫
C. 上默/然惭
D. 故/特召君耳
(2)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①是________
②贤________
③恐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词句。

①哙又面谀,欲摇动天下。

②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

(4)概括选文所写的两件事,并说说季布的性格特点。

【答案】(1)C
(2)这;才能;担心,害怕
(3)①(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

②陛下因为一个人的赞誉就召见我,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让我离开。

(4)①匈奴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大恼,面对着樊哙的“勇猛”想要横扫匈奴,吕后欣慰至极,可是季布却义正言辞摆事实讲道理,勇敢指出樊哙的弊病。

②季布担任河东郡守时,受人推荐面见汉文帝,后因流言,不被重用。

季布因此向汉文帝进言,指出皇帝偏听偏信,缺乏公正判断力,会影响世人对皇帝的评判,皇帝惭愧解释。

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季布是一个不阿谀逢迎、不随声附合,不畏权贵亦能直言进谏的人。

【解析】【分析】(1)作答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前后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来划分停顿。

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可以根据语感直接作答。

ABD停顿正确。

C“上默/然惭”在主谓之间停顿,应为:上/默然惭。

(2)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并结合句意理解词语意思。

注意“是”做代词用,这的意思。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要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面:当面;谀:谄谀逢迎。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

②以:因为;誉:夸奖;毁:诋毁。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陛下因为一个人的赞誉就召见我,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让我离开。

(4)阅读选文,理解每段所讲的事件,然后按照人物(季布)+事件结果的模式概括每段内容即可。

选文第一段写季布规劝吕后放弃攻打匈奴;第二段写季布劝说文帝。

结合事件背景及季布的动作语言分析季布的性格特点,季布在殿上皆恐的情况规劝吕后放弃攻打匈
奴以及竟然敢指出皇上为人处世的不足,可以看出季布正直,不畏权贵的性格特点。

故答案为:⑴ C;
⑵这;才能;担心,害怕
⑶①(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

②陛下因为一个人的赞誉就召见我,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让我离开。

⑷①匈奴单于写信侮辱吕后,吕后大恼,面对着樊哙的“勇猛”想要横扫匈奴,吕后欣慰至极,可是季布却义正言辞摆事实讲道理,勇敢指出樊哙的弊病。

②季布担任河东郡守时,受人推荐面见汉文帝,后因流言,不被重用。

季布因此向汉文帝进言,指出皇帝偏听偏信,缺乏公正判断力,会影响世人对皇帝的评判,皇帝惭愧解释。

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季布是一个不阿谀逢迎、不随声附合,不畏权贵亦能直言进谏的人。

【点评】⑴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

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

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停顿,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

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要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我们在翻译句子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

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

⑷①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答这样的题,必须反复阅读文章,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用简洁、恰当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

②此题考查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

首先要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人物描写方法,作者对人(事)物的评价,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然后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主旨的基础上结合文中重点段落和句子分析人物形象。

【附参考译文】
汉惠帝的时候,季布担任中郎将。

匈奴王单(chán,缠)于曾经写信侮辱吕后,而且出言不逊,吕后大为恼火,召集众位将领来商议这件事。

上将军樊哙说:“我愿带领十万人马,横扫匈奴。

”各位将领都迎合吕后的心意,齐声说:“好。

”季布说:“樊哙这个人真该斩首啊!当年,高皇帝率领四十万大军尚且被围困在平城,如今樊哙怎么能用十万人马就能横扫匈奴呢?这是当面撒谎!再说秦王朝正因为对匈奴用兵,才引起陈胜等人起义造反。

直到现在创伤还没有治好,而樊哙又当面阿谀逢迎,想要使天下动荡不安。

”在这个时候,殿上的将领都感到惊恐,吕后因此退朝,终于不再议论攻打匈奴的事了。

季布做了河东郡守,汉文帝的时候,有人说他很有才能,汉文帝便召见他,打算任命他做御史大夫。

又有人说他很勇敢,但好发酒疯,难以接近。

季布来到京城长安,在客馆居留了一个月,皇帝召见之后就让他回原郡。

季布因此对皇上说:“我没有什么功劳却受到了您的恩宠,在河东郡任职。

现在陛下无缘无故地召见我,这一定是有人妄誉我来欺骗陛下:现在我来到了京城,没有接受任何事情,就此作罢,遣回原郡,这一定是有人在您面前毁谤我。

陛下因为一个人赞誉我就召见,又因为一个人的毁谤而要我回去,我担心天下有见识的人听了这件事,就窺探出您为人处事的深浅了。

”皇上默然不作声,觉得很难为
情,过了很久才说道:“河东对我来说是一个最重要的郡,好比是我的大腿和臂膀,所以我特地召见你啊!”
4.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

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为谒者①。

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

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

臣过河南②,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③发河南仓粟以赈之。

臣请归节,伏矫制④“之罪。

”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

黯耻为令,病归田里。

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

以数⑤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

黯学黄老之言⑥,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

其治,责大指⑦而已,不苛小。

岁余,东海大治。

称之。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有刪改)【注】①谒者:官名。

②河南:指河南郡。

③节:符节,皇帝派遣使者的凭证。

④矫制:假传圣旨。

⑤数:屡次。

⑥黄老之言:指道家学说。

⑦大指:大的原则。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上使黯往视之使:________
②乃召拜为中大夫乃:________
(2)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
B. 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
C. 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D.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持节发河南仓粟以赈之。

(4)文中的汲黯作为文臣,和《周亚夫军细柳》中的武将周亚夫一样,也具有________的品质,从原文中“________”这一句可以看出。

(5)从汲黯治理东海的事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请结合选文语句简要说一说。

【答案】(1)派遣;于是、就
(2)C
(3)拿着使者的凭证征发河南郡粮仓的粟米来救灾。

(4)不畏强权,按理处事;臣谨以便宜
(5)汲黯治理东海“责大指而已,不苛小。

”,意思是他对大的错误(问题)或者案件,给予处理、问责;而对于小的问题或案件,给予免责,不苛求它。

然后“东海大治”。

由此启示我们:对身边的人或事都能宽宏大度,给予改过机会,不过分苛责他,这个人一定会珍惜机会,改过自新;周围都这样就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解析】【分析】⑴①句意为:皇上派汲黯前往视察。

使:派;②句意为:于是召汲黯朝任中大夫。

乃:于是,就。

⑵C项有误,句意为:我求学时的勤奋与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节奏划分为: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故选C。

⑶翻译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重点词有:节,符
节;粟,粮食;以,用来;赈,赈济;句子翻译为:我凭所持的符节,下令发放了河南郡官仓的储粮,赈济当地灾民。

⑷《周亚夫军细柳》通过汉文帝巡营、慰劳细柳军的场面,表现了周亚夫治军严谨、忠于职守的大将风度。

这篇文章中汲黯也表现出了忠于职守,治理有方的一面,体现在“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

岁余,东海大治。

称之”一句上。

⑸文中写汲黯治理东海,之所以“大治”,是因为“黯学黄老之言,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

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即:治理官府和处理民事,喜好清静少事,把事情都交付自己挑选的得力郡丞和书吏去办。

他治理郡务,不过是督查下属按大原则行事罢了,并不苛求小节。

围绕着如何用人去谈启示即可。

故答案为:⑴① 派遣;② 于是、就。

⑵C;
⑶拿着使者的凭证征发河南郡粮仓的粟米来救灾。

⑷① 不畏强权,按理处事;② 臣谨以便宜。

⑸汲黯治理东海“责大指而已,不苛小。

”,意思是他对大的错误(问题)或者案件,给予处理、问责;而对于小的问题或案件,给予免责,不苛求它。

然后“东海大治”。

由此启示我们:对身边的人或事都能宽宏大度,给予改过机会,不过分苛责他,这个人一定会珍惜机会,改过自新;周围都这样就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⑵本题考查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

答题时应注意,要先解析句意,再划分朗读节奏,注意应符合古人朗读习惯。

⑶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

答题时应注意,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

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

⑷本题考查评价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答题时应注意,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可从三个方面入手:分析人物外貌、动作、细节、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从多方面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征。

⑸本题考查分析启发和道理。

答题时应注意,首先要整篇阅读文言文,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并要注意议论抒情的语句,充分把握内容,然后归纳出原文的中心,从中明白道理或得到启发。

【附参考译文】
汲黯字长孺,濮阳县人。

景帝死后,太子继位,任命他做谒者之官。

东越的闽越人和瓯越人发生攻战,皇上派汲黯前往视察。

他未到达东越,行至吴县便折返而归,禀报说:“东越人相攻,是当地民俗本来就如此好斗,不值得烦劳天子的使臣去过问。

”河内郡发生了火灾,绵延烧及一千余户人家,皇上又派汲黯去视察。

他回来报告说:“那里普通人家不慎失火,由于住房密集,火势便蔓延开去,不必多忧。

我路过河南郡时,眼见当地贫民饱受水旱灾害之苦,灾民多达万余家,有的竟至于父子相食,我就趁便凭所持的符节,下令发放了河南郡官仓的储粮,赈济当地灾民。

现在我请求缴还符节,承受假传圣旨的罪责。

”皇上认为汲黯贤良,免他无罪,调任为荥阳县令。

汲黯认为当县令耻辱,便称病辞官还
乡。

皇上闻讯,召汲黯朝任中大夫。

由于屡次向皇上直言谏诤,他仍不得久留朝中,被外放当了东海郡太守。

汲黯崇仰道家学说,治理官府和处理民事,喜好清静少事,把事情都交托自己挑选出的得力的郡丞和书史去办。

他治理郡务,不过是督查下属按大原则行事罢了,并不苛求小节。

他体弱多病,经常躺在卧室内休息不出门。

一年多的时间,东海郡便十分清明太平,人们都很称赞他。

5.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与元九书(节选)
白居易
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仆虽不肖①,常师此语。

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②。

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③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④,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

进退出处⑤,何往而不自得哉?故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奉而始终之则为道,言而发明⑥之则为诗。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故览仆诗,知仆之道焉。

【注】①仆虽不肖:我虽不贤。

②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所坚守的是大道,所等待的是时机。

③陈力:尽全力。

④雾豹:藏在深山的豹,与“冥鸿”均喻指隐退的贤人。

⑤出处:出,出仕;处,退隐。

⑥言而发明:用语言阐发清楚。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往送之门,戒之曰戒:告诫
B.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命:教导,训诲
C.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正:准则,标准
D. 得志,与民由之由:缘由,理由
(2)下列各组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一怒而天下惧/学而不思则罔
B.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C. 妾妇之道也/不闻天子之诏
D. 独行其道/不独亲其亲
(3)下面对《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首联写地点写时间,写出了被放逐的无限悲凉和酸楚。

B. 颔联用典故,写自己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恍若隔世。

C. 颈联以“沉舟”“病树”自比,语多愤激,格调沉郁。

D. 尾联紧扣诗题,点酬答之意,表感谢之情,有共勉之趣。

(4)对《富贵不能淫》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 景春非常崇拜公孙衍、张仪等人的雄才大略,认为他们是大丈夫。

B.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等人只是一味顺从君王,没有独立之人格。

C. 文章以“妾妇之道”作比,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

D. 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穷达有道、威武不屈,才称得上大丈夫。

(5)对《与元九书》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首句引用孟子的话,统领全段,也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行事准则。

B. 作者写闲适诗是表达“兼济之志”,写讽谕诗是表达“独善之义”。

C. 白居易奉行孟子思想,认为大丈夫要做到独善其身、兼济天下。

D. 选文提出了“志在兼济,行在独善”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创作观。

(6)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断三处)
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答案】(1)D
(2)A
(3)C
(4)C
(5)B
(6)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

(7)富贵不能使他迷惑,贫贱不能使他动摇,威武不能使他屈服。

【解析】【分析】⑴D项错误,句子翻译为: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

由:遵从。

故选D。

⑵A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B副词,表反问,难道;C结构助词,的;D代词,自己。

故选:A。

⑶C项有误,“语多愤激,格调沉郁”错,颈联作者以“沉舟”“病树”自比,表现乐观豁达。

故选C。

⑷C项有误,指出顺从君王意志是坚守儒家仁义之道”错误,以“妾妇之道”作比,讽刺公孙衍、张仪之流没有仁义道德准则,并非大丈夫。

故选C。

⑸B项有误,原文为“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作者写讽喻诗是表达“兼济之志”,写闲适诗是表达“独善之意”。

故选B。

⑹“讽谕诗”作“谓”的宾语,其后断句;“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与“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结构对称,因此“也”后断句,“闲适诗”后断句。

故句子断句为:谓之讽谕诗/兼济之志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