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灾害教育体系建设实践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灾害教育体系建设实践研究
摘要:近年来,重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以及社会安
全事件频繁发生。

大学生作为推动时代进步的重要群体,应在建设安全社
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高校灾害教育是我国灾害安全教育体系的重要一环。

作为应急管理部下属防灾减灾特色高校,防灾科技学院经过多年探索构建
了灾害教育体系,主要包括“通识+专业”灾害课程体系、浸润式灾害校
园文化、丰富的灾害实践活动等,既提升了大学生应对灾害的技能和能力,更激发其积极推进全民灾害安全教育的时代责任感。

关键词:高校灾害教育;体系建设;校园灾害文化经济
全球化和城镇快速化的发展,带来了社会财富的聚集、人口密度的增大,也引发了各种自然灾害风险的交织和叠加。

21世纪以来,我国平均
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约3亿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超3000亿元[1],自
然灾害成为影响国泰民安的重要障碍因素之一。

多次强调要提升全社会自
然灾害的综合防治能力,最大程度降低灾害损失。

联合国《国际减轻自然
灾害十年国际行动纲领》中指出:“教育是减轻灾害计划的中心,知识是
减轻灾害成败的关键”[2],灾害教育成为防灾减灾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学校成为灾害教育开展的最佳场所。

目前全国高等学校近3000所,在校
大学生3000余万,大学生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栋梁之材,应在传播和普
及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建设安全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因此,开展高校灾
害教育建设,不仅关系到大学生防灾减灾救灾技能和能力的提升,也关乎
国家整体灾害防治能力的提高。

作为减轻和降低灾害损失的关键措施之一,灾害教育在国外起步较早。

20世纪70年代,新西兰[3]和日本把自然灾
害防御纳入学校教育[4];90年代,美国逐渐构建覆盖中小学生、面向大
学生、延伸至社会的立体式灾害教育体系[5]。

我国自2003年“非典”灾
害之后开始重视灾害宣传教育,2006年确立了中小学防灾教育的基本框架,2022年汶川地震之后将防灾减灾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并设立“5•12”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但是,我国的灾害教育重点关注中小学生和
社会公众,对处于学校和社会分界点的大学生(包括本科生、研究生)群体
关注不足[5]。

因此,为了完善我国灾害教育体系,全面提升国民应对灾
害的意识和能力,加强高校灾害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一、高校灾害教育建设现状分析
高校开展灾害教育的目标是:以培养大学生具有灾害意识、防灾素养
为核心,使其掌握一定灾害原理以及防灾减灾救灾的知识、能力与态度,
树立正确的灾害观,正确看待灾害本身及其发生发展规律,正确地开展相
应防灾、减灾、救灾活动[6-8]。

为此,自2022年至今我国高校陆续开展
了相应的教学措施或活动,目前高校灾害教育主要存在以下不足:1、灾
害教育体系不健全。

目前我国尚无专门的灾害学科体系,秉承“各学科综
合渗透”策略,高校主要依托与学科相关的灾害类专业选修课程开展灾害
教学,如地理学科的灾害地理学、气象学科的气象灾害学、水文学科的水
旱灾害预测与防治、地质学科的地质灾害防治、地球物理学科的地震学原理、环境学科的环境灾害学等课程,有些学科甚至没有开设灾害相关专业
选修课。

除地理学科的灾害类课程覆盖灾种较齐全,其他学科的灾害课程
多针对单一灾种。

其次,大部分高校多以其中一门类学科为特色,较少同
时覆盖地理、气象、水文、地质、地球物理、环境等所有门类学科,即使
具备多个门类学科,各学科的灾害类课程之间往往缺乏必要的衔接和整合。

由此导致大部分高校的灾害教育内容分散、体系缺乏[9],不利于学生综
合灾害意识的提升[10]。

2、重理论而轻实践。

课程教学作为高校开展灾
害教育的主要教学模式,目前仍然主要采用教师理论讲授的方式,介绍灾
害发生发展规律、灾前防御、前兆及自救逃生方法等灾害理论知识,对于
灾时自救技巧、灾后心理疏导等救灾技能的实训演练不足。

一方面影响了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可能导致。

当遇到突发灾害,学生
无法灵活应对环境变化[10],迅速采取正确自救逃生措施。

换而言之,单
纯依赖课堂理论教学难以有效提升学生应对灾害的技能。

3、教学形式重
输入轻输出目前高校中普遍采用的灾害教学形式包括课程教学、科普讲座、纪念日宣传(如展板、横幅、海报)和安全演习(主要针对地震、火灾)。

其中课堂教学和科普讲座主要是教师和专家讲、学生听,纪念日宣传主要
是学生看,安全演习则是教师定路线,学生听指挥。

这些灾害教学形式往
往重视教师端灾害知识的输入,忽视学生端应灾技能和能力的输出,导致
灾害教育目标“培养大学生具有灾害意识和防灾素养”难以有效实现。

4、专业师资薄弱高校主要采取“各学科综合渗透”的灾害教育策略,导致一
方面高校很少积极引入专业灾害教育师资人员或开展灾害教育系统培训,
另一方面高校教师多重视灾害研究,较少关注灾害教育。

教师自身对于灾
害知识缺乏系统掌握,应对灾害的技能和能力薄弱,难以有效推进高校灾
害教育开展。

二、我校灾害教育体系建设
总之,高校灾害教育不仅要让大学生系统掌握灾害知识、具备正确应
对灾害的技能和能力,更肩负着激励大学生主动承担普及灾害教育、推进
全社会灾害综合防治能力提升的重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