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诗歌对《史记》中怀才不遇人物形象的摄入

合集下载

略谈杜牧咏史诗

略谈杜牧咏史诗

略谈杜牧咏史诗杜牧的咏史诗,是唐代诗歌中的一枝独秀。

他的咏史作品,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上乘,深受后世读者的喜爱。

杜牧的咏史诗,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杜牧的咏史诗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和评价,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见解。

例如,《泊秦淮》一诗中,他通过描绘秦淮河上的景象,讽刺了当时统治者的荒淫无道,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这种以史喻今的手法,使得杜牧的咏史诗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其次,杜牧的咏史诗在艺术表现上独具匠心。

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对比、夸张、借代等,使得诗歌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同时,他的诗歌节奏明快,韵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例如,《赤壁》一诗中,他运用对比手法,将曹操的不可一世与周瑜的英姿勃发进行对比,突出了历史的沧桑巨变,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三,杜牧的咏史诗在思想内容上有着深刻的思考。

他通过对历史事件的评价和分析,表达了自己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

例如,《题乌江亭》一诗中,他批评了项羽在乌江亭的败走,认为项羽缺乏必要的战略眼光和决断力,导致最终的失败。

这种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思考,使得杜牧的咏史诗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

最后,杜牧的咏史诗在文化传承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他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绘和评价,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精神。

例如,《过华清宫绝句》一诗中,他通过对杨贵妃的描述,批判了她的奢侈和淫靡,同时也表达了对国家政治腐败的忧虑。

这种对传统美德和文化精神的弘扬,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杜牧的咏史诗在思想内容、艺术表现和文化传承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成就。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较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和认识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视角。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研究杜牧的咏史诗,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

杜牧《赤壁》赏析:抒发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自身境遇的抒发

杜牧《赤壁》赏析:抒发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自身境遇的抒发

杜牧《赤壁》赏析:抒发诗人对历史的感慨和自身境遇的抒发这首诗以赤壁之战为背景,通过描绘古战场的遗物:一支折断的铁戟,来抒发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和自身境遇的抒发。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赏析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

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倘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2、注释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取。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

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呼周郎。

后任吴军大都督,曾参与赤壁之战并为此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三、创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考点23:诗歌鉴赏之赏析形象(解析版)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新高考版)

考点23:诗歌鉴赏之赏析形象(解析版)一轮复习考点微专题(新高考版)

备战2022年高考语文考点微专题考点23 诗歌鉴赏之赏析形象【命题趋势】赏析诗歌形象是诗歌鉴赏考核的重点内容,主要考核人物形象、物象特征及其作用、诗歌的画面、意境等内容。

【真题再现】【2020新高考全国1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君诗过日①,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

②岘首山,在襄阳。

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

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 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 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 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2. 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 B2. ①峨眉山位于蜀地,岘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②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朋友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

【解析】1. B项,“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有误,“念此”的“此”应结合首联中“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一起理解,诗人不是为离别“心惊神伤”,而是想到在此战乱时期,自己又年老多病,一别将再难相见,故此“心惊神伤”。

故选B。

2.“峨眉”是诗人的居住地,“岘首”是襄阳庞德公隐居的地方,也是郑炼将要前往之地。

上句“峨眉晚”,写出离别之际因天色薄暮,而诗人不得不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下句想象友人到达襄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表达对友人一帆风顺抵达目的地的美好祝愿;体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友情。

用“地阔”“天高”刻画出峨眉与岘首两座山相距遥远,借景抒情,抒发离别之后两人分居两地,相隔遥远的孤独寂寞之情。

【考点详解】一、诗歌意象鉴赏的分析方法:意象,作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被认为是作者内在抽象心意的外在寄托,理解了意象所蕴含的情感内涵,诗词的寓意也就迎刃而解。

杜牧怀古诗的表现技巧

杜牧怀古诗的表现技巧

杜牧怀古诗的表现技巧杜牧怀古诗的表现技巧《过骊山作》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秦始皇的陵墓就在骊山,这首诗是诗人经过骊山时有感所作。

“始皇东游出周鼎,刘项纵观皆引颈。

”《史记・秦始皇纪》:“阳和方起,皇帝东游。

始皇还过彭城,齐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

”秦始皇经过彭城想从泗水中取出周鼎,没有得到。

始皇出游时刘邦项羽都曾在路旁伸长脖子迫切地观看过。

“削平天下实辛勤,却为道旁穷百姓。

”自己不辞辛劳得到的天下,却被道旁观看的刘邦项羽夺去。

“黔首不愚尔益愚,千里函关囚独夫。

”秦始皇焚书坑儒想控制百姓思想,让百姓变得愚蠢,黎民百姓不愚蠢,始皇你才愚蠢,你这种做法是控制不了百姓的。

千里函关没有能挡住别人,只囚禁住你自己一个人,自己断送了天下。

“牧童火入九泉底,烧作灰时犹未枯。

”《汉书・刘向传》?:“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

”这两句是写秦始皇苦心经营的坟墓,到后来却被牧童烧毁,原来叱诧风云的一代帝王最后落得个尸骨不全的下场。

这首诗对秦始皇试图永远独霸天下,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胡作非为,进行深刻讽刺。

同时也是对当时唐朝政治统治者们的讽刺,当时牛李党派纷争激烈,杜牧通过这首诗劝诫他们不要再继续像始皇那样肆意妄为,否则只会落得和秦始皇一样的下场。

三、以古喻今杜牧的怀古诗中也采用了以古喻今的方法。

总结历史教训,用历史教训警示当今王朝。

《登乐游园》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

”辽阔的长空中隐隐约约地飞着一只失群的鸟,自古以来,历史就是这样地在逐渐湮没。

这两句可以看出当初的游览胜地已经变的凄凉不堪。

“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

”看看汉朝是怎样的伟业啊,西汉五陵现在连可以兴起秋风的树木都没有了。

1.杜牧的诗歌创作及其咏史怀古诗的理性精神

1.杜牧的诗歌创作及其咏史怀古诗的理性精神

杜牧的诗歌创作及其咏史怀古诗的理性精神一、晚唐士人心态与怀古咏史主题的兴盛从唐敬宗和唐文宗时期开始,唐帝国出现明显的衰败倾覆之势。

藩镇割据、宦官专政、朋党之争、土地兼并,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国事无望,抱负落空,身世沉沦,使晚唐诗人情怀压抑,悲凉空漠之感常常触绪即发。

这种抑郁悲凉,在晚唐诗歌的多种题材作品中都有体现。

而咏史怀古类作品中尤为突出。

晚唐诗人用一切皆无法长驻的眼光,看待世事的盛衰推移,普遍表现出伤悼的情调。

这种伤古悼今,从中唐的刘禹锡《西塞山怀古》《金陵五题》《台城怀古》等篇开始,形成一股势头,随后晚唐有杜牧、李商隐、许浑、温庭筠、刘沧等人的大量咏史怀古诗创作。

咏史诗和怀古诗是有区别而又很接近的两类诗歌。

咏史诗以历史为客体,以史实为对象抚事寄慨,抒写主体情志的诗歌,多为对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所感慨、感悟而作。

怀古诗,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览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盛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的目的。

由于两者都是咏古,又时有交叉,界限并不是很严,而常常连在一起称为咏史怀古诗。

二、杜牧的诗歌创作杜牧才气纵横,抱负远大,继承了祖父杜佑以《通典》为代表的经世致用之学,很想建功立业,有一番作为。

在诗歌创作上,他自称“苦心为诗,本求高绝。

不务奇丽,不涉习俗。

不今不古,处于中间”(《献诗启》)。

结合他的诗歌创作看,追求的是一种情致高远,笔力劲拔的诗风。

他不满当时诗坛的绮丽俗艳的诗坛风气,但他风流多情,故而其诗能在俊爽豪迈之中,时带风华流美之致。

杜牧诗文兼善,其诗歌存世四百馀首,题材内容丰富多样,展现了复杂的社会现实和诗人多姿多彩的生活。

(一)政治抒情。

作为出身世家又怀有雄心壮志的士大夫诗人,关心政治、关注国计民生的淑世精神在他的诗歌中有着多方面的表现。

他在《郡斋独酌》中表达自己的政治怀抱:岂为妻子计,未去山林藏。

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

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

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披攘。

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

略论杜牧咏史七言绝句

略论杜牧咏史七言绝句

略论杜牧咏史七言绝句杜牧,号“白鹿”,字“融”,号“东山学士”,宋代著名诗人,尤以咏史诗最为知名,他把唐宋历史文化和壮丽爱国主义诗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一系列优秀的咏史诗篇,其中最著名的是他的《咏史七绝句》。

《咏史七绝句》共七句,以杜牧通过对古代伟大历史事件的歌颂和哀叹,歌颂唐宋兴昌及其宗室君主积极治理国家,对古代史事的记载,将古老历史搬到当下,让自己的爱国情怀更加鲜明,激发起自己的爱国主义精神,充满了无穷的震撼力。

首先,“千秋万代君,黄河流岁”,形象地描写了唐宋君主为中华开创千秋万代、黄河声动四海的空前伟业。

接着,“朝臣多变迁,历史是长河”,描绘了朝臣的变迁以及历史的长河,表达出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沉淀,让人们从历史中感悟出滚滚沧桑。

此外,“万籁俱寂寞,晋国残疾齐”,描绘了诗人哀叹晋朝灭亡空前悲哀,又讽刺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朽,希望祖国能够团结、富强。

继而,“一地黄花堪折直,双鬓今古青丝垂”,象征着人们要手把黄花折下,青丝垂下,为了完成国家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前朝龙虎除,汉家猛将在”,指出古代的强权暴君被铲除,取而代之的是汉族的勇士,他们永远不会被淡忘;最后,“高唐争先恐久移,炎黄子孙今古懿”,对唐朝般若的积极探索表示敬意,而且期望自己的子孙能继承唐宋伟大文化,让炎黄子孙永远懿然昂首。

杜牧的《咏史七绝句》深刻地把人类文明演变的历史和更高层次的文化理念融为一体,反映出当时学者和诗人们内心强烈的爱国情怀,他们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够学习过去的精华,继续传承唐宋文化,诠释更灿烂的未来,他们深深地热爱祖国,自豪于自己广袤的祖国。

杜牧的《咏史七绝句》,以壮阔的篇章,突出抒发爱国主义精神,让人们深受感染,引起了时代的共鸣,被当时学者誉为“豪放之佳,激越之歌”,至今仍未失去其历史考察价值和文学价值,无论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里程碑,还是中华民族丰美的文化宝藏,都堪称一绝。

总之,杜牧的《咏史七绝句》堪称一首震古烁今的爱国诗篇,它把历史文化和爱国主义情怀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将古老历史搬到当下,震撼人心,典雅而博大,值得文人骚客们和广大读者传承唐宋浩瀚文化,倾心解读。

杜牧怀古咏史诗的特点

杜牧怀古咏史诗的特点

杜牧怀古咏史诗的特点《说说杜牧怀古咏史诗的那些事儿》嘿,大家好呀!今天咱来聊聊杜牧的怀古咏史诗。

杜牧这家伙,那可真是怀古咏史的一把好手啊!他的诗有个特点,就是特别会抓重点。

就好比咱逛街看到个超级独特的玩意儿,一下子就能被吸引住。

杜牧写怀古咏史也是,一下就能抓住那些关键的历史节点或者人物,然后大写特写。

好像他能穿越回去,亲眼看到一样,写得那叫一个生动形象。

而且你知道吗?杜牧这人还有点小傲娇呢。

他在诗里对那些过去的事儿评头论足的,感觉自己可懂了。

比如说他写“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嘿,一下子就把赤壁之战的结果给调侃了一下。

仿佛在说:“要是东风不帮忙,那曹操可就把大乔小乔都掳走咯!”这是何等的自信和幽默啊。

他还特别喜欢拿现在和过去比。

看到现在某个地方的样子,就想起过去这里发生过啥事,那感慨就来了。

就像咱看到小时候住过的老房子,马上就能想起小时候在那玩耍的场景一样。

杜牧在诗里就把这种感觉写得淋漓尽致,让人读着读着也跟着他一块儿感叹时光的匆匆啊。

还有啊,杜牧的怀古咏史诗有时候让人觉得他有点“八卦”呢!他对那些历史人物的事儿特别感兴趣,非得挖出来给大家讲讲。

比如说他写《阿房宫赋》,把阿房宫当年的奢华和后来的覆灭写得那叫一个详细,好像他就在现场看着一样。

让人不禁想问:“杜牧你是不是当时就在旁边偷看吧?”总的来说,杜牧的怀古咏史诗那叫一个有意思。

既让我们了解了历史,又让我们感受到他那独特的幽默感和洞察力。

他就像一个历史的讲述者,带着我们穿越回去,看看那些曾经的辉煌与沧桑。

每次读他的诗,我都觉得自己仿佛也跟着他在历史的长河中遨游了一番。

所以啊,大家要是还没读过杜牧的怀古咏史诗,那可真是亏大了!赶紧去读一读吧,相信你们也会被他的诗所吸引,感受历史的魅力和诗人的才华,跟我一样被他的小幽默逗得哈哈大笑呢!。

小李杜的咏史怀古诗歌艺术特点

小李杜的咏史怀古诗歌艺术特点

小李杜的咏史怀古诗歌艺术特点咏史诗的特点:1、咏史诗——借题发挥——对史实“攻其一点,不及其余”。

多用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

2、思路:历史上的人或物——描写古今的盛衰之比——表达主旨。

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

(鉴赏时要特别注意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诗人身世之间的相似点。

)咏史诗的主要内容:1)对人或历史表达缅怀之情,或追慕古贤、渴望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

2)通过仰慕凭吊古人,感慨身世,表现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苦闷。

3)对昔盛今衰的感叹,咏古实为伤今,讽喻社会现实。

咏史诗常用表现手法:1、对比。

通过昔日的繁盛与今日的凄凉对比,从而突出今日的凄凉。

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如今只有鹧鸪飞”。

前三句渲染勾践灭吴归国的繁华,后一句直转写越亡后的荒凉。

这是李白在南游吴越所写,表达了一种盛衰无常的感慨,并在咏叹中又有对当朝统治者唐玄宗荒淫生活的嘲讽。

2、融情入景。

诗人善于将感情融入景物描写中,不着痕迹。

如杜甫的《蜀相》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写走进武侯祠的所见所闻,“自”即“自己”,“空”即“徒然”。

碧草映阶,也不过自为春色罢了,诗人无心欣赏;繁枝茂叶里的黄莺,也不过徒然唱着春歌罢了,诗人无心倾听。

为什么?诗人此刻想到诸葛亮一生功业付诸东流,自然涌起一种悲伤和落寞的情怀,而眼前草色、黄鹂不正是这种心情的写照吗?3、拟人。

以物作证,这个物都是具有永恒时空意义如月亮或长江等,它们已被人化成为见证历史盛衰变迁的见证人。

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这个“旧时月”正是作为石头城六朝盛衰的历史变化的见证人出现的。

4、讽刺。

诗人在怀古咏史中,往往在对帝王将相的事迹发表个人的看法,这看法中由于诗人的人民性立场,多有批判意味的,由此构成讽刺,而且这讽刺因为对象的特殊性,用了讽喻的方式,多显含蓄。

杜牧最著名的诗词20首

杜牧最著名的诗词20首

杜牧最著名的诗词20首01《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赏析】这是诗人感慨人生、自伤怀才不遇之作。

作者回想往昔扬州幕僚生活那段失意的日子,竟像是大梦一场,放浪形骸,蹉跎时日,简直荒唐太甚。

但仔细想来,诗人的醉生梦死的扬州生活,很大程度与他政治上的不得志有关。

作者通过追忆与感慨,发泄自己对现实的满腹牢骚,以及对自己处境的不满。

扬州在唐朝是数一数二的繁华大都市,其交通便利,贸易发达,商贾云集,笙歌不断,俗话说:“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

在当时的人眼里,扬州可谓“仙境”。

大和七年(833年)四月,三十一岁的杜牧应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邀请,从宣州(今安徽宣城)来到扬州,在牛僧孺的幕府中担任推官、监察御史里行,后又转任掌书记。

这段经历,让大才子杜牧留下了众多诗篇。

02《赠别》二首之一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03《赠别》二首之二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赏析】这是赠别一位歌姬的诗,歌姬还是妙龄少女,正值美好年华,以歌姬之美更衬离别之情。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颇有几分同是风流才子的元稹“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味道。

04《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赏析】韩绰是他在牛僧孺幕府中的同僚,二人交情甚好。

当年在扬州的诗酒风流中,当然少不了韩绰的陪伴。

本诗是写于离开扬州以后,此诗着意刻画深秋的扬州依旧草木葱茏,二十四桥月夜仍然乐声悠扬,表达了诗人对往昔扬州生活的深情怀念。

全诗意境优美,清丽俊爽,结尾充满了情趣:扬州的月色如此美妙,你在哪听妩媚女子吹箫呢?杜牧这种风流多情的性格,即便是后来作了御史一直不改。

大和九年,杜牧当上御史后分司东都,在洛阳任职。

兵部尚书李愿退休在家颐养天年,声色犬马,穷尽豪奢。

有一次,他设盛宴招待朝中大臣和各界名士,因杜牧是监察御史,未敢请他。

杜牧和李商隐咏史怀古诗异同比较。

杜牧和李商隐咏史怀古诗异同比较。

杜牧和李商隐咏史怀古诗异同比较。

杜牧和李商隐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对古代历史和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创作了许多咏史怀古的诗作。

以下是对他们咏史怀古诗的异同进行比较:异同点:1.共同咏史怀古:杜牧和李商隐都对古代历史和文化充满了兴趣,并在他们的诗歌中表达了对过去时期的怀念和景仰。

他们用诗歌来表达对古代伟人和传统文化的敬意,同时也借此反思当下的社会状况。

2.表达对壮丽历史的向往:无论是杜牧还是李商隐的咏史怀古诗,都强调了对古代壮丽历史的向往和追求。

他们通过描绘历史场景,展示了古代帝王、英雄人物的英勇事迹和辉煌成就,表达了对过去荣光时期的憧憬和对现实境况的对比。

3.使用富有想象力的修辞手法:无论是杜牧还是李商隐,他们的咏史怀古诗都使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借古讽今、对比、比喻、意象等,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抒情的语言表达对古代历史和文化的思考。

异点:1.表现方式和意境的不同:杜牧的咏史怀古诗多以豪放洒脱的风格表现,善于运用对比和夸张的手法,既有豪情壮志的乐观情绪,也有对逝去岁月的惋惜。

而李商隐的咏史怀古诗则更多地采用抒情细腻的笔触,以微妙的意境和伤感情感吸引读者。

2.对历史人物的关注点不同:杜牧的咏史诗中常表现对于历史人物和英雄将领的景仰,如《江南曲》中的刘备、关羽,而李商隐则更关注古代文人墨客的遗迹和情感,如《登黄鹤楼》中的屈原、《北青萝》中的谢安等。

3.诗歌风格的差异:杜牧的诗风以豪放洒脱、气壮山河为主,语言豪放,音调豪迈。

而李商隐的诗风则更加细腻、含蓄,善于运用比兴和暗示,展现了更深邃的内心感受。

综上所述,杜牧和李商隐的咏史怀古诗在同样表达对古代历史和文化的景仰和怀念的基础上,有着一些明显的差异。

他们的诗歌风格、表达方式和关注点有所不同,但都以深情表达出对历史荣辱的思考和对过去时期的向往。

他们的创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杜牧《咏史绝句》:叛理还是明理?蕴含在诗歌中的理、辞之辨

杜牧《咏史绝句》:叛理还是明理?蕴含在诗歌中的理、辞之辨

杜牧《咏史绝句》:叛理还是明理?蕴含在诗歌中的理、辞之辨导语:晚唐社会现实的衰颓促使诗人沉入历史、缅怀过往,导致咏史怀古题材的兴盛。

此类诗作反思、批判意识很强,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杜牧的咏史七绝。

不过,宋代以来的批评家屡屡指出杜牧的咏史七绝喜好推翻成说,出奇立异,甚至批评某些诗作因过分求新而“叛于理”、“不顾理”。

表面来看,杜牧咏史之求新立异,可归结为诗歌创作的一种修辞技巧,但深层反映的其实是中唐以来就存在的关于理、辞两种文学创作原则的讨论,以及杜牧本人对“理”的追求态度。

就杜牧自身的文学观念来说,他曾批评李贺辞胜于理;在大量的创作实践中,他对理的追求和呈现也是极为明显的。

因此,杜牧看似“不顾理”的咏史七绝创作,是否真的与其一贯的文学观念相矛盾,这就有再予思考的空间。

今天笔者就带领大家一起来看看。

杜牧(803年-约852年)一、从杜牧对李贺诗歌的评价来看其对辞和理的态度1、杜牧对李贺诗歌的评价凸显了他对“辞”的态度在评价杜牧咏史七绝的“叛理”倾向前,有必要先对杜牧本人的创作观予以阐述,特别是围绕理、辞两种文学观念所表现出的态度。

文宗大和五年(831),杜牧应沈述师之请,为其保存的李贺诗集作序,序中评价李贺诗歌的特点是:“云烟绵联,不足为其态也;水之迢迢,不足为其情也;春之盎盎,不足为其和也;秋之明洁,不足为其格也;风樯阵马,不足为其勇也;瓦官篆鼎,不足为其古也;时花美女,不足为其色也;荒国陊殿,梗莽丘垄,不足为其恨怨悲愁也;鲸呿鼇掷,牛鬼蛇神,不足为其虚荒诞幻也。

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

《骚》有感怨刺怼,言及君臣理乱,时有以激发人意。

乃贺所为,无得有是!贺能探寻前事,所以深叹能知之。

贺生二十七年死矣,世皆曰:“使贺且未死,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

”杜牧连用了九个“不足为”,以它为界,其后面所出现的“态”“古”“虚荒诞幻”等,指向的是李贺诗作语辞、风格、内容诸方面的特点;不过,如杜牧在“不足为”前面所列举的那些描述性词语所言,无论是日常习见的“水之迢迢”,还是略显荒僻的“荒国陊殿”,甚至是带有想象虚拟的“牛鬼蛇神”,都无法完全传达出李贺诗作的特点。

杜牧《遣怀》赏析:表达了诗人对现实处境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杜牧《遣怀》赏析:表达了诗人对现实处境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杜牧《遣怀》赏析:表达了诗人对现实处境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愤懑杜牧的《遣怀》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生活的追忆、感慨与悔悟,同时也透露出他对现实处境的不满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一、作品原文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想当年,困顿江湖饮酒作乐放纵而行,专爱那纤细的腰身能在掌中起舞,婀娜轻盈。

扬州十年的纵情声色,好像一场梦,到头来,只落得青楼楚馆内一个“薄幸”的名声。

2、注释遣怀:排遣情怀。

犹遣兴。

落魄:困顿失意、放浪不羁的样子。

作者早年在洪州、宣州、扬州等地做幕僚,一直不甚得意,故云“落魄”。

一作“落托”。

江南:一作“江湖”。

载酒行:装运着酒漫游。

意谓沉浸在酒宴之中。

楚腰:指美人的细腰。

史载楚灵王喜欢细腰,宫中女子就束腰,忍饥以求腰细,“楚腰”就成了细腰的代称。

肠断:形容极度悲痛。

一作“纤细”。

掌中轻:据说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身体轻盈,能在掌上翩翩起舞。

这是一种夸张的形容(《飞燕外传》)。

十年:一作三年。

青楼:唐以前的青楼指青漆涂饰的豪华精致的楼房,这里指歌馆妓院。

扬州梦:作者曾随牛僧孺出镇扬州,尝出入倡楼,后分务洛阳,追思感旧,谓繁华如梦,故云。

赢:一作“占”。

薄幸:相当于说薄情。

三、创作背景此诗当作于杜牧在黄州刺史任上,为追忆十年前的扬州岁月而作。

杜牧于唐文宗大和七年(833)至大和九年(835)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府任推官,转掌书记,居扬州。

当时他三十一二岁,颇好宴游。

他在扬州期间,与青楼女子多有来往,诗酒风流,放浪形骸。

故日后追忆,乃有如梦如幻、一事无成之叹。

《唐阙史》云:“牧少隽,性疏野放荡,虽为检刻,而不能自禁。

会丞相牛僧孺出镇扬州,辟节度掌书记。

牧供职之外,唯以宴游为事。

……又自以年渐迟暮,常追赋《感旧》诗曰:‘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四、作品赏析1、整体赏析这是诗人感慨人生、自伤怀才不遇之作,并非如某些文学史所论游戏人生,轻佻颓废,庸俗放荡之什。

杜牧写作特点分析

杜牧写作特点分析

杜牧写作特点分析杜牧看到唐帝国的种种内忧外患,政治上想有一番作为。

他读书注意“治乱兴亡之迹,财赋兵甲之事,地形之险易远近,古人之长短得失”(《上李中丞书》)。

善于论兵,作《愿十六卫》、《罪言》、《战论》、《守论》,又注《孙子》。

任地方官时也给人民做了一些好事他的某些作品表现了一定的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文宗太和元年朝廷派兵镇压沧州抗命的藩镇,他写了《感怀诗》,慨叹安史之乱以来藩镇割据、急征厚敛造成的民生憔悴,很想为国家作一点事。

《郡斋独酌》一诗更直接表示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岂为妻子计,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

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

腥膻一扫洒,凶狠皆攘。

生人但眠食,寿域富农桑。

”又如《河湟》一诗: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自发丹心尽汉臣。

惟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诗人通过河湟无力收复的事件,对朝政的昏乱和国势的衰微,表示无限的忧愤。

这个时候,朝廷里连元载这样曾经想到收复河湟的人也没有了。

尽管河湟的人民还在戎服下面怀着系念祖国的丹心,但是,举国上下却以麻木不仁、醉生梦死的态度来听取从河湟凉州传来的歌舞。

他的《华清宫诗》:“雨露偏金穴,乾坤入醉乡”,也和这诗后两句具有同样沉痛的心情。

《早雁》一诗则用比兴的手法,以雁象征边地人民: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他的咏史诗也很著名。

有的诗是借历史题材讽刺统治者的骄奢荒淫。

如《过华清宫三绝句》中的两首: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杜牧的抒情写景的七言绝句,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

例如: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新高考诗歌鉴赏 分析人物形象的四策略

新高考诗歌鉴赏    分析人物形象的四策略


小孩的聪明

人物形象:
这首诗刻画了
一个 可爱机灵的学钓鱼的山野孩子 形象。
策略三:
抓住人物动作、外貌(神态)、心理、语言,分 析人物形象。
要赏析人物形象,还必须具体分析诗歌语言,包括对人 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的描写。
人物形象往往是通过其言行表现出来的,言为心声,行 动反映性格,分析人物形象,首先要分析人物言行。
年,壮心不已。
尾联用
老马识途
典故表明还可以为国家效
力,也含有对朝廷的
怨愤

人物形象:本诗塑造了一个 漂泊异乡、孤苦无依、年老多 病但仍然不忘报效的国儒家士形象。
策略一:
要联系诗歌的景象和物象、典故 等,分析人物形象。
2、诉 衷 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 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 沧洲[注]。
表现手法,借饱受摧残和打击的梅花形象,为我们塑造了一

至死也不会改变自己高贵品格和坚贞节操

人形象。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
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
笑。 词人形象:这首词运用
托物言志、拟人和衬托 等
表现手法,借坚强不屈、斗志昂扬的梅花形象,为我们塑造
了一位 具有鲜明性格和高尚品格的在艰危中奋不顾 形 象。 身、在成功后乐于奉献的先行者和公仆
策略四:
分析人物形象,注意同一形象赋予的不同的感情 同一时代的作者以及不同时代的作者,在诗歌创作中塑 造了同一形要手段,赏析人物,也 要从人物的外貌、神态入手。

杜牧:风流才子不是我,我是千古伤心客

杜牧:风流才子不是我,我是千古伤心客

杜牧:风流才子不是我,我是千古伤心客// 杜牧岁月不留人,往事皆随风生于江河日下的晚唐时节,心中时刻想着恢复大唐盛世,但所有的一切理想在现实面前都是一场泡影,随着烟雾消散四际。

最终也只能被这个时代所同化。

正如当初的苏轼“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心中满是失望,是对这个时代的失望,再如辛弃疾给陈同甫所写词中所描述中的那样“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心中收复之梦无处施展,喝醉之后擦拭昔日的宝剑,梦中回到昔日的军营,一切都是那么的熟悉。

杜牧,生于晚唐时期,少年长成。

聪慧过人。

在历史中留下许多流传千古的名篇,如《泊秦淮》、《阿房宫赋》、《赤壁》等。

因为诗词方面的成就,与李商隐合成“小李杜”。

梦里与你山水再相识。

杜牧在十几岁的时候就与唐宪宗讨论收复藩镇。

他在读书之余,关心军事,后来专门研究过孙子,之后按照理解写过十三篇《孙子》注解,也写过许多策论咨文。

特别是有一次献计平虏,被宰相李德裕采用,大获成功。

二十三岁,写下脍炙人口的《阿房宫赋》。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他希望当时的统治者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

唐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

接替他的唐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

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

并命令度支员外郎卢贞,“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

“二十六岁,进士及第。

同年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授弘文馆校书郎、试左武卫兵曹参军。

三十三岁,被朝廷征为监察御史,赴长安任职,分司东都。

八月在东都洛阳上任。

因此逃过了十一月的甘露之变的险恶风波。

在这里他遇到了宣州的故人张好好,写下了著名的《张好好诗》。

在洛阳期间,由于职务清闲,他四处凭吊古迹,写下了不少诗篇。

张好好诗杜牧〔唐代〕牧大和三年,佐故吏部沈公江西幕,好好年十三,始以善歌舞来乐籍中。

后一岁,公移镇宣城,复置好好于宣城籍中。

后二岁,为沈著作以双鬟纳之。

后二岁,于洛阳东城重睹好好,感旧伤怀,故题诗赠之。

国内外对杜牧咏史诗的评价

国内外对杜牧咏史诗的评价

杜牧是晚唐重要的诗人,他的咏史诗在国内外都有很高的评价。

首先,杜牧的咏史诗被认为是寓情于景,朴素浑成的。

他通过描绘景物寄托自己的情感,增强了咏史诗的艺术表现力。

他的咏史诗不是原来客观存在的自然景观,而是赋予了情感的景,与抒情话语交相辉映。

其次,杜牧的咏史诗含而不露,品评历史,求异翻新,借古讽今,真实反映了中晚唐衰颓的时代特点,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担忧,体现了一个不合时代的文人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他的咏史诗新颖别致,雄姿英发,有二十八字史论之称的美赞,并且部分其中咏史诗是被后世称为经典并作反复研究的。

总的来说,杜牧的咏史诗在艺术表现力、情感寄托、历史评价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颗璀璨明珠。

杜牧《感怀诗》原文赏析

杜牧《感怀诗》原文赏析

杜牧《感怀诗》原文赏析杜牧《感怀诗》原文赏析感怀诗杜牧高文会隋季,提剑徇天意。

扶持万代人,步骤三皇地。

圣云继之神,神仍用文治。

德泽酌生灵,沉酣薰骨髓。

旄头骑箕尾,风尘蓟门起。

胡兵杀汉兵,尸满咸阳市。

宣皇走豪杰,谈笑开中否。

蟠联两河间,烬萌终不弭。

号为精兵处,齐蔡燕赵魏。

合环千里疆,争为一家事。

逆子嫁虏孙,西邻聘东里。

急热同手足,唱和如宫徵。

法制自作为,礼文争僭拟。

压阶螭斗角,画屋龙交尾。

署纸日替名,分财赏称赐。

刳隍咸欠万寻,缭垣叠千雉。

誓将付孱孙,血绝然方已。

九庙仗神灵,四海为输委。

如何七十年,汗赩含羞耻?韩彭不再生,英卫皆为鬼。

凶门爪牙辈,穰穰如儿戏。

累圣但日吁,阃外将谁寄?屯田数十万,隄防常慑惴。

急征赴军须,厚赋资凶器。

因隳画一法,且逐随时利。

流品极蒙尨,网罗渐离弛。

夷狄日开张,黎元愈憔悴。

邈矣远太平,萧然尽烦费。

至于贞元末,风流恣绮靡。

艰极泰循来,元和圣天子。

元和圣天子,英明汤武上。

茅茨覆宫殿,封章绽帷帐。

伍旅拔雄儿,梦卜庸真相。

勃云走轰霆,河南一平荡。

继于长庆初,燕赵终舁襁。

携妻负子来,北阙争顿颡。

故老抚儿孙,尔生今有望。

茹鲠喉尚隘,负重力未壮。

坐幄无奇兵,吞舟漏疏网。

骨添蓟垣沙,血涨滹沱浪。

只云徒有征,安能问无状?一日五诸侯,奔亡如鸟往。

取之难梯天,失之易反掌。

苍然太行路,剪剪还榛莽。

关西贱男子,誓肉虏杯羹。

请数系虏事,谁其为我听?荡荡乾坤大,曈曈日月明。

叱起文武业,可以豁洪溟。

安得封域内,长有扈苗征!七十里百里,彼亦何常争。

往往念所至,得醉愁苏醒。

韬舌辱壮心,叫阍无助声。

聊书感怀韵,焚之遗贾生。

杜牧诗鉴赏此诗题下原注:时沧州用兵。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横海节度使(治沧州,今河北沧县)李全略死,其子李同捷反叛。

文宗大和元年(827)八月开始讨伐李同捷,大和三年(829)四月始告平息。

据缪鉞先生考定,此诗作于战争刚刚开始的大和元年(827),杜牧二十五岁。

唐朝以安史之乱为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咏史季生昔未达翻译赏析

咏史季生昔未达翻译赏析

咏史季生昔未达翻译赏析咏史季生昔未达翻译赏析《咏史·季生昔未达》作者为唐朝文学家卢照邻。

其古诗全文如下:季生昔未达,身辱功不成。

髡钳为台隶,灌园变姓名。

幸逢滕将军,兼遇曹丘生。

汉祖广招纳,一朝拜公卿。

百金孰云重,一诺良匪轻。

廷议斩樊哙,群公寂无声。

处身孤且直,遭时坦而平。

丈夫当如此,唯唯何足荣。

【赏析】全诗可分为四层,每层四个句子。

“季生昔未达,身辱功不成。

髡钳为台隶,灌园变姓名。

”概括了季布沦落为奴时的悲惨经历。

他跟从项羽起兵失败,又被刘邦悬赏捉拿,当作刑徒卖给朱家为奴。

朱家把他隐藏保护起来,还给他置办了田舍,他隐姓埋名以种田为生。

“幸逢滕将军,兼遇曹丘生。

汉祖广招纳,一朝拜公卿。

”此处为二个段落,既写季布幸遇伯乐时来运转,同时也是赞赏夏侯婴举贤不疑、刘邦不记私仇的贤德。

按史书记载,朱家为季布向夏侯婴澄冤,以“臣各为其主用”的道理说明季布不但不应被问罪,实为贤能之士,并请他向刘邦上疏赦免季布。

刘邦赦季布为郎中,又得到曹丘生替他宣扬令德,于是名声传了开来。

第三段是写季布耿直忠正,当众怒斥哗众取宠、邀功请赏的樊哙,义正辞严,人皆震动。

“百金孰云重,一诺良匪轻”,出自楚谚“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诺”,意思是季布的一句承诺比百两黄金还重。

为下两句诗“廷议斩樊哙,群公寂无声”作铺垫。

据《汉书·季布传》记载,单于呈书轻视吕太后,太后怒,召来大臣商议对策。

樊哙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

”群臣大多敷衍表示赞同,只有季布反对说:“樊哙可斩也!夫以高帝兵三十余万,困于平城,哙时亦在其中。

今哙奈何以十万众横行匈奴中,面谩。

且秦以事胡,陈胜等起,今疮痍未疗,哙又面谀,欲动摇天下。

”此话一出,举座皆惊,群臣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有人为季布冒“逆鳞”而担忧,有人为季布的胆识而惊异。

吕太后从此也没有再提报复匈奴的事了,一场一触即发的战争被制止。

最后以四句议论作结,赞扬季布的耿直英勇,抒发诗人敬仰倾慕的心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求贤才 , 大家都举荐他 , 但此时冯唐“ 九十余” , “ 不 能复 为官 ” 。
( 四) 汲黯
据《 史记 ・ 汲郑列传 》 , 汲黯同样是一 位怀才
汪文 国: 杜牧诗歌 对《 史记》 中怀才不遏人物形象的摄入
第2 8卷
不 遇之 士 , 不畏 权 贵 , 耿直 敢 言 , 常为 民请 命 , 但 因 为“ 数切谏 ” , “ 不 得久 留 内 , 迁 为东 海太 守 ” 。因为
三摄入怀才不遇形象的作用一增强了其诗歌的历史感和现实感杜牧在诗歌中大量摄人怀才不遇的形象并能将历史事件人物和时代背景个人遭际结合起来这就使得他的这类诗歌具有深厚的历史感和现实感例如感怀诗一首
2 0 1 3年 3月
渭 南师 范 学院 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We i n a n N 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取 了他 的谏 言 , 释放 了“ 罪 臣” 魏 尚。汉 景 帝 即位 后 冯唐 任 楚 相 , 但 不 久 被 罢免 。汉 武 帝 即位 后 , 征
仍“ 眷顾 楚 国 , 系心怀 王 ” , 然而 “ 内惑 于郑 袖 , 外 欺 于张仪 ” 的顷襄 王却 “ 怒 而迁 之 ” 。屈 原 “ 于是 怀 石 遂 自沈 于汨 罗 以死 ”, 楚亦 “ 为秦所 灭 ” 。 屈 原死 后 的一 百 多 年 , “ 以能诵 诗 属 书 闻 于郡 中” , 具有卓越政治才能的贾谊遭受了与屈原相似

《 史记》 中的怀才不遇形象
同情以及对他们才能和不屈人格的高度赞扬 。 ( 二) 李 广
怀才不遇是我国古代社会儒家用世思想 占主
流 地位条 件 下 存 在 的一个 普遍 现 象 , “ 怀才 不 遇 ” 之“ 才” 应指政治才能 , 而 非 文 学 或 者 其 他 方 面 的 才 能 。司马迁 在《 史 记》中记载 的各 色历 史人 物 当 中, 怀才不 遇形 象 占据 了非 常 重 要 的位 置 , 并 且 这

Ma r .2 01 3
第2 8卷 第 3期
Vo 1 . 2 8 N o . 3
【 司马迁与《 史记》 研究】
杜牧诗歌对 《 史记 》 中怀才不 遇人物形象 的摄入
汪 文 国
( 西南大学 文学 院 , 重庆 4 0 0 7 1 5 )

要: 司马迁在《 史记》 中为后人构筑起 了缤纷的历史人物画廊 , 通过 司马迁的刻 画 , 《 史 记》 中人 物的不 同性格 特征
屈原 , 因为 受 到 “ 争宠而心害其能” 的 上 官 大 夫 靳
尚 的谗 害 , 导致 “ 王怒 而疏屈 平 ” 。“ 屈平 既绌 ” 后,
( 三) 冯唐
据《 史记 ・ 张释之冯唐列传》 , 贤 良之士冯唐 “ 不知忌讳 ” 地与汉文帝谈论 任用将帅之事, 文帝 虽 然一 开始对 他 的言语感 到不 高兴 , 但最 终还 是听
作 为我 国历史 上杰 出的咏史 诗人 , 杜牧 在他 的 诗 歌作 品 中摄人 了大 量 的历 史 人 物 形 象 。其 中尤 以《 史记 》 中所 记 载 的怀 才 不 遇 形 象 为 最 , 对 于诸 如 屈原 、 贾谊 、 汲 黯等有 着卓越 的政 治才 能 , 却 因为 受 到奸 臣诽 谤 、 帝王疏远 , 以致 壮 志未 酬 的悲剧 人 物, 杜牧 在其 诗歌作 品 中或悲 其境 遇 , 或 感其 精神 。
关键词 : 杜牧 ; 《 史记》 ; 怀才不遇 ; 摄入 ; 原因; 作用
中图分类号 : K 2 0 7 文献标 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5 1 2 8 ( 2 0 1 3 ) 0 3— 0 0 3 1 — 0 5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1 — 0 7
奇” , 即命数不好 , 暗中授意卫青不让他打头阵, 致 使 一代 名将 在 “ 岂非天 哉 ” 的追 问 中 “ 引刀 自刎 ” , 含恨死去。对于这个“ 忠实心诚” 却时运不济的西 汉 名将 , 司 马迁 赞 赏 他 “ 其身正 , 不令而行 ” , 并 感
慨“ 桃李 不言 , 下 自成蹊 ” 。
和人生经历都被生动地展现出来了 , 并对后世 的文人 以及他们 的诗文创 作产生 了重要 的影响 。于是 就出现 了大量 的吟咏 《 史记》 人物 的诗 , “ 史书 阅兴亡” 的唐代 大诗人杜牧 , 其诗歌 中就有不少作品摄人 了《 史记》 中的怀 才不遇 的人 物形象 , 或借
古讽今 , 或应景抒怀 , 或寄寓个 人情感 , 或勉励友人 。

的境遇。因受 到其他 臣子 的加害 , 天子 “ 疏之 , 不
用其 议 ” , 贬为 长沙 王 太傅 。后 来 虽 然 在宣 室 受 到 召见 , 但汉 文 帝 只 “ 问鬼神之本” , 而不 听其 谏 言 ,
最终 “ 哭泣 岁余 ” 而死 。
贤才不 遇 , 忠言 不纳是 屈原 、 贾谊 共 同的遭 遇 。 司 马迁在文 字 中也 流 露 了对 他 们 不 幸遭 遇 的深 切
基金项 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 目( 1 2 Y J A 7 5 1 0 7 8 ) ; 西南大学 2 0 1 2年度基本科研项 目( S WU 1 2 0 9 3 2 3 )
作者简 介 : 汪文 国( 1 9 8 9 一) , 男, 江西吉安人 , 西南 大学文学 院 2 0 1 1 级硕士研究生 。
类人 物形 象也更 为直 接 、 更 为 深刻地 影 响 了后代 的
《 史记 ・ 李将军列传》 记载, “ 世世受射” 的飞
将 军李 广 “ 用 善骑 射 ” “ 以力 战为 名 ” ,被汉 文 帝 叹 为“ 子 不遇 时 ” 他, 到 了汉 武 帝 时期 仍 然 得 不 到重 用, 即便 立 下 战功 , 也 无 赏 赐 。汉 武 帝 认 为他 “ 数
文学创作。《 史记》 中记载的怀才不遇形象主要包
括屈 原 、 贾谊 、 李 广等 。
( 一) 屈原 、 贾谊
《 史记 ・ 屈原贾生列传 》 是屈原 、 贾谊两位怀 才不遇的历史人物的合传。传记 中首先记载 了屈 原 的事迹 , “ 博 闻强 志 , 明于治乱 , 娴于辞令” _ 1 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