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论语》中的“孝”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论语》中的“孝”
2010~2011年春季学期期末作业浅谈《论语》中的“孝”
浅谈《论语》中的“孝”
摘要:孝,在中国古代至今天都占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而在这部著作之中,也毫无疑问的占据了主导的地位,人不孝则非正人君子,此类人鲜矣,《论语》大概一半左右都牵扯到了这个“孝”字,正因如此,后被公认为百家之正统的儒家学派把孝道推广的非常广泛,巩固了孝道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关键字:孝奉养良心君子
一、《论语》中有关“孝”的记载
1·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5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1·10 子曰:“父在,观其志。

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2·5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2·6 孟武伯问孝。

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2·7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8 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2·20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21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

是亦为政。

奚其为为政!”
4·18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4·2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8·22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

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禹,吾无间然矣!”
11·4 子曰:“孝哉,闵子骞。

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13·20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

”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悌焉。

”曰:“敢问其次。

”曰:“言必信,行必果,胫胫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屑之人,何足算也。


19·18 曾子曰:“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


二、什么是孝?
在我们的意识里,孝就是尊敬父母、长辈,而且孝一直以来都是被人们传颂、赞扬的传统美德。

但我在字典里查了一下,什么是孝?《辞海》中是这样解释孝的。

孝①古代的道德规范。

儒家指养亲、尊亲。

②指居丧。

如:守孝;戴孝;孝服。

③保育。

《汉语大词典》中孝:①祭,祭祀。

②孝顺,善事父母。

③对尊亲敬老等善德的通称。

④居丧。

⑤指孝服、丧服。

《孝经》中载:“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围炉夜话》:“孝子忠臣,是天地正气所钟,鬼神也为之呵护。

”当我学了《论语》导读这门课后,经过老师的精心讲解,同学们之间的交流后,我发现孝的范围很广,很泛,或许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某种行动早已表现出来,我们不会想起,因为这已经是一件我们都很熟悉,也是我们常做的事。

我们来看《论语》里,孔子及他的弟子又是怎样理解孝的?他们的言语及行动又是如何影响后人的?
《论语》对“孝”有这样的评价:“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
为仁之本欤!”儒家思想的精华是仁,而孔子给予了孝“仁之本”的地位,在中国这样注重家庭的社会中,可见“孝”的地位之高。

那么何谓“孝”呢?一般来说,“孝”是指中国古代子女善待父母长辈的伦理道德行为的称谓。

《尔雅》中说:“善事父母者日孝。

”而孔子在《论语》中是这样解释“孝”的:
子游问孝,子日:“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学而》)
子夏问孝,子日:“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撰,曾是以为孝乎?”(《论语·为政》)
子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学而》)
孟武伯问孝。

子日:“父母唯其疾之忧。

”(《论语·为政》)
以上的几句话是《论语》中直接提到“孝”的,总结起来是说:尽孝不仅仅是奉养父母,恭敬才是“孝”之本,在侍奉父母时应表现得恭顺、自愿;遵循父亲的戒训,顺从父亲的志向也是必须的;另外,“孝”还表现在不应让父母为子女担忧。

所以遵循孔子的想法。

“孝”的内涵已经从奉养父母拓展到了不仅是奉养,还必须尊敬父母,遵从父亲的志向与行为准则。

其实,对于现代生活的我们来说,孝的理解很广泛,很口语化,有着多元化的色彩体现。

孝是成人后“常回家看看”的那份心意;孝是功成名就之后的丰厚报答;孝是父母卧病后的悉心照料。

稚嫩天真的孝,是眼里闪烁的星光;年轻时的孝,是无暇的翡翠;成人之后的孝,是钝真的铂金。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孝是做人的责任和根基,对我们的父母尽一片孝心,也是我们做儿女的心愿。

在孔子的意识与言论之中,或许会有一点的差别,但不论怎样,论语却给予了我们很多的感想和智慧。

在他们看来,认为父母有小过错就埋怨是不对的,而对于父母有大过错不埋怨也是不对的,即孝敬并不僵化、教条,而要随着内容的对错,程度大小的变化而变化。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百善孝为先,这是民族历史上的佳话。

在这个物质纵横的时代,不论我们做什么,或者说是我们是否成功了,孝都离不开我们,我们也不能离开它,它是我们的在社会上立足之本,做人之基础。

三、怎样为孝?
在古代,孔子是这样理解的,他对孝有四种概括: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1)让父母无忧。

父母是子女的生命之源。

《诗经》中说:“父兮生我,母兮鞠我。

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

”瑚意思是父母生我,教育我,挂念我,出入抱着我。

曾子从仲尼在楚而心动,辞归问母。

母亲回答说:“思而啮指。

”孔子评价道:“曾参之孝,精感万里。

”这从侧面说明了无论儿女走到哪里,父母就牵挂到哪里。

所以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

游必有方。

”所以父母在,人们不能到处跑,即使不得已也要说明去向,尽量减少父母的担
忧。

孔子还说:“父母唯其疾之忧。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这就是说子女要珍惜生命,修养身心,建功立业,让父母得以慰籍和荣耀,这是孝的最终归宿。

2·7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2)善待父母。

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意思是如果子女的孝在于养活父母,那么与养活狗马无区别。

所以孔子说:“意者身不敬!辞不逊与!色不顺与!古之人日:农与缪与,不女聊。

’这要求我们对待父母不仅态度恭敬,还要和颜悦色,不能只满足给其吃穿。

孔子还要求人们做地道的孝子,“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

即所谓:“生事受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孔子不愧是圣人,他不仅教育人们要孝敬父母,还教导人们怎样对待活着的父母和死去的父母。

4·18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3)了解、帮助父母。

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我们要了解父母,知道父母的年龄,为父母的年高而高兴,为父母日近大去之日而悲伤。

我们不仅要了解父母,而且要为父母出谋划策,帮助父母。

他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

”还说:“事父母几谏。

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孔子教导人们不要一味的顺从父母,当父母有错时,做子女的应尽力劝谏,即使父母不接
受,也不要对父母大吼大叫。

2·5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4)对待丧事。

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即说,生前要礼待父母,父母死后要按礼的规矩安葬父母。

还说:“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傣,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

”即说父母死了,我们要痛苦,要悲伤,吃好穿好也高兴不起来,悲痛无以言表。

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又何尝不像孔子所说的一样,生活的游戏规则里,我们一样要孝敬父母,善待父母,在我们有能力时,我们在尽我们的力量去帮助父母,让他们愉快、轻松地度过晚年。

四、当代社会应该怎样为孝?
在古代,人们有着许许多多的古训:“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对父母很尊敬,很孝顺。

而现在的人们又是如何做的呢?
很多的年轻人敬老意识淡漠,行孝意识的缺失,随着老年本位的逐渐淡出,许多年轻人的敬老意识日趋淡漠。

尊老行孝的意识已渐趋微弱,对长辈的行为、观念不够尊重和理解。

更不懂照顾父母,行孝行为的缺失。

然而许多年轻人形成了把父母长辈的照顾视为理所当,却不知回报的心理,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或很少主动照料过父母,没有为父母考虑过,缺乏反哺意识。

还有就是不尊重父母,行孝理念的缺失。

被父母呵护大的年轻人,尽管身体上已长大了,但是心理上依然幼稚、脆弱,处事、看问题考虑的只是自己的感受,
很少顾及父母长辈的需要。

他们很少能满足父母的成就期待,也体现了年轻人行孝责任的缺失。

如一些学生在学校不努力学习,注重玩乐享受,自尊心极强,存在着攀比心理,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和父母的期待。

很多时候年轻人缺少对父母的精神慰藉,行孝情感的缺失。

一些年轻人自从进入大学校门之后,就有一种从父母长辈的紧箍咒下解脱出来的轻松、畅快感。

往往到没钱时才想起父母,打电话回家就是要钱,很少问及、关心父母。

很多学生也很少和父母进行情感沟通和交流,忽视了对父母精神上的关爱。

在对于现代的我们来说,我们出现的问题太大了,孝敬父母,是我们的一种责任,更是我们的一种义务。

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有着古老的智慧,有着庞大的胸怀,作为华夏儿女的子孙,我们又怎么能失去这种智慧呢?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渐渐地发现我们的父母老了,我们还时常让他们的生气,担心,真是自己的愚昧与无知,可我们的父母还是一样的包容我们,理解我们,我们也更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我们应该改变别人对我们不好的看法,我们就得用行动来证明这一切。

百善孝为先。

我们该担起我们的责任,我们的从现在做起,哪怕是打个电话给父母,轻声的问候:“爸爸、妈妈,你们最近过得怎样,身体还好吗?”他们也会觉得欣慰,觉得开心,当我们回家时,多帮他们做点家务活,让他们休息一下,这也会是他们觉得最幸福的事。

其实,很多时候,孝不是那么的高深,那么的高不可测,很多时候就是一句话,一个拥抱,一点小行动,在父母眼中,也会是他们的幸福,同时是对我们的放心。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不管现在的我们
有多大,我们的心里都得种上一棵孝的种子,让它在阳光下萌发,回报我们的父母,让他们不再担心我们。

孝很简单,人人都能做,只是我们是否愿意,真诚。

孝很淳朴,人人都能做,只是我们是否醒悟,明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