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侯银匠得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侯银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能力目标:学习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掌握探究题的解答方法。
情感目标:体会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感悟人性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小说中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
难点:学会探究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法、讲授法、引导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趣味导入
“语言的美不在一个一个句子,而在句与句之间的关系。
包世臣论王羲之字,看来参差不齐,但如老翁携带幼孙,顾盼有情,痛痒相关。
好的语言正当如此。
语言像树,枝干内部汁液流转,一枝摇,百枝摇。
语言像水,是不能切割的。
篇作品的语言,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
上面这段话,选自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作家汪曾褀的《自报家门》。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小说《侯银匠》,看看他在这里给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二、知识卡片
1.作者档案
汪曾褀(1920-1997),江苏高邮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辑。
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还写了《我的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褀全集》中。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2.背景链接
汪曾祺曾说过,“我有个朴素的古典的中国式的想法,就是作品要有益于世道人心”、“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
他认为“风俗是一个民族集体创作的生活抒情诗”,因而他对乡土风俗有着特别的眷恋和偏爱,在对民风世情的书写中,发现和张扬民族的心灵与性灵。
3.语基积累
(1)生难字
毽子(jiàn)掸土(dǎn)簪子(ān)抽屉(tì)焖饭(mèn)
(2)重点词语
砧:捶成砸东西时垫在底下的器具
消磨:逐渐消耗,磨灭:消遣,打发时光
寒碜:形象差,不好看:丢人,有失体面:使受嘲笑或患弄
挑万选:挑选东西很仔细很认真,害怕选错
春暖花开:春天气候温暖,百花盛开,景色优美。
比喻游览观赏的大好时机。
三、研读赏析:
(一)鉴赏人物形象(检查预习情况)
1.说说你欣赏的人物,并说明原因。
同时,分析圈划文中与人物相关的语句是从哪些方面刻画人物形象的(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2.归结鉴赏人物形象的方法:(通过学生回答,教师归结)
(1)通过抓取人物描写的方法来概括人物形象;(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正侧等)(2)通过分析故事情节概括人物形象;(关注小说一系列事件)
(3)通过环境描写表现人物形象;(关注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4)通过作品主题挖掘人物形象。
(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3.答案形成思路:(教师引导)
示例:2022年湖北卷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刻画了林冲的人物形象。
请用一个单句对这个形象作简要概括。
要求对形象的理解正确,表达简明通顺。
林冲是一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
参考答案:林冲是一位生活在北宋末年从忍辱负重、逆来顺受、委曲求全到愤而报仇、最终走向反抗道路的英雄形象。
思路:(学生归纳)
(1)在句式上采用肯定的陈述句。
(2)点明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
(3)交代人物的性格特点。
(形容词)
(4)从社会意义的角度指出人物的典型意义。
(主题、创作目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形成答案:(教师指导学生用笔写出答案)
侯银匠是一位生活在中国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善良勤劳的、精明能干的、具有朴实深沉父爱的普通百姓中父亲的形象。
侯菊是一位生活在中国三四十年代的精明能干的、心灵手巧的、自尊自强的、有心计的、有虚荣心的普通百姓中女儿的形象。
4.学生通过二者形象对比体会人性美。
(二)连接高考——探究:课文标题是侯银匠,为什么要花更多篇幅描写侯菊
1.学生分组讨论此题答案。
(教师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2.归结解题思路:(师生共同归纳)
(1)人物之间的关系。
(父女关系,身世、性格)
(2)情节上设置的落脚点即选取主要事件是什么。
(侯菊结婚)
(3)环境上考虑他们生活的年代。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
(4)主题上作者的情感倾向歌颂的是谁。
(侯银匠的人性美)
(5)技巧上:①侧面衬托。
(侯菊衬托侯银匠)
②虚实结合。
(明写侯菊,暗写侯银匠)
3.如何形成答案:(教师引导、点拨)
例1:(08年广东卷文学类文本阅读):
有人说,“河的第三条岸”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它象征着“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
如果这样,那么“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持何种态度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如果说“河的第三条岸”是“父亲”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既支持,但又害怕、不理解。
(观点)
首先是支持,表现在乐意跟随父亲一起上船;在父亲需要的时候帮助“偷”食物;当全家人都走了还在默默地守护着父亲,说“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船,顶上你的位置。
”(论据)其次是不甚理解,少年的不理解,只为了追求而去,当父亲提出提议后,我浑身战栗,害怕极了,甚至“发疯似的逃掉”,把父亲看作是“另一个世界来的人”。
(论据)综上分析“我”对“父亲”的这种追求既支持,但又害怕、不理解。
(总结)
答题步骤:(学生归纳)
(1)开头表明自己的观点;
(2)分点列出事实特点依据,陈述理由;
(3)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
(4)总结自己的观点;
注意:表述时语言通顺流畅,表述规范,书写工整。
4.形成答案:(教师指导学生按照这种答题步骤写出此题的答案)
我认为大篇幅写侯菊是为了突出侯银匠。
(观点)
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
【人物】
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
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
【情节】
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侯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
【手法】
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侯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
【手法】
⑤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
【主题】
所以我认为正面描写侯菊是为了侧面衬托侯银匠,全文主旨是为了突出侯银匠的人性美。
【总结】
(三)本课小结:
1.掌握人物形象鉴赏的方法。
2.理解并掌握高考探究题的解答方法。
3.感悟父亲对女儿深深的爱,体会人性美。
(四)欣赏歌曲《父亲》感悟父爱。
【作业布置】
1.选择你欣赏的一位同学或老师为其概括形象特点。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
2.写一句赞美父亲的话,送给父亲。
(体会父爱,懂得感恩)。